浅析贝歇主义对于摄影艺术的启示
2017-01-28张小斐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100024
张小斐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 100024)
浅析贝歇主义对于摄影艺术的启示
张小斐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 100024)
贝歇夫妇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家的参与方式,他们将客观摄影按照类型学原理排列,通过多图并置的形式展示,使得本身没有意义的物件变成了克莱夫•贝尔所言的“有意味的形式”。本文将重点探讨贝歇夫妇与类型学摄影的联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关于转变艺术创作思维的启示。
贝歇夫妇;杜塞尔多夫学派;类型学;新客观主义;元设计
一、贝歇夫妇
贝歇夫妇指的是德国摄影师伯恩•贝歇和希拉•贝歇夫妇,是当代著名的概念摄影艺术先锋。夫妇二人在杜塞尔多夫学院1976年创立的摄影系教书,他们的学生包括当代最著名的摄影师托马斯•鲁夫、托马斯•施特鲁斯和安德烈亚斯•古斯基等人,形成了著名的“杜塞尔多夫学派”。
贝歇夫妇的摄影理念是对新客观主义的延续,他们推崇直接摄影的方法,将被摄对象作为画面中唯一的主体,坚持站在旁观者的视角,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尽可能完整真实的再现现实。他们强调一幅画面只有一个单一主体,采取中央正面的角度,用大画幅相机和长焦镜头来避免对象的变形,在光线最为均衡的阴天拍摄,以简洁统一的黑白胶片的形式,以寻求对建筑物的客观记录。这些照片有意识的抹消了时间的概念,照片只是对客体的记录,并不能引起感官和情绪上的反应,这最大限度的避免了人为情感的介入对客观现实的破坏。正如贝歇夫妇所言:“自己表现自己。”用摄影者的旁观者立场,把对影像的解读留给观众和事物本身。这种客观冷静的理性拍摄方法,一直是贝歇夫妇唯一采用的技术手法,这确实符合他们保存记忆与资料的初衷,也特别体现精准的德式风格。
希拉•贝歇曾说过:“我们所做的,归根到底是讲述历史。”贝歇夫妇开始纪实摄影的初衷是记忆摄影。他们的作品多以工业时代的建筑和装置为对象,目的是保留工业时代的记忆,为人们提供关于这个时代的影像记忆。
“摄影记录的是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状态,但这一社会历史状态可能在二十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人们可能都不再记得它原本的样子。但是摄影可以重新唤醒这些记忆。无论是人生或社会历史中的何种重要的事件、状态或时刻,我们都能够通过我们的创作重塑对它的记忆。”贝歇夫人2012年4月30日在北京农业展览馆的“艺术北京”专题对话中谈到。
建筑是石头的史诗,留下了建筑,也就留下了对那段生存空间的记忆,留下了在那个时代生活过的人们的记忆。看到了当初的建筑、房屋、装置,就会使人们想起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建筑本身是客观的,但他背后却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和人文意义。它的意义不在照片本身,而在照片之外;它所蕴含的情感不在建筑本身,而在人们心中。
二、类型化摄影
贝歇夫妇最为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发现了将类型学和摄影融合到一起的新思路。他们认为,他们的作品中不存在个别的物体和因素,单个的水塔只在水塔系列作品里面才有意义。他们按照类型学结构编排照片的方式,将拍摄的工业装置和建筑物归入若干类别之中,按照功能、建造时间、地区特征和不同的建筑材料将这些建筑互相区分,并通过多图并置的方式,以9、12、15或16张排成一个个方块,力图展现在当时被认为缺乏变化的、冷漠的工业时代建筑的形式多样性。这样的系列作品展示出了一种深刻而有力的逻辑力量,承载了深远的历史意义。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的主观思想参与的不是艺术作品的创作,而是作品的展示方式,这种形式抽离了时间概念,最大意义上满足了保存记忆的需求。事实上,无论是冷静而无表情的客观主义,还是将对象分门别类展示的类型化摄影,都是服务于贝歇夫妇“保存记忆”的初衷的。
类型学是对现实事物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从中抽取出某种具有共通性的、永恒性的内在逻辑结构的方法理论。这一方法论最初被应用于考古学,后逐渐被各社会学科所接纳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贝歇夫妇将类型学引入摄影理论之中,开创了类型学摄影一派。贝歇夫妇将物体的本质属性进行抽取和提炼,提取出其中最核心的属性,再根据类型学原理对这些属性进行合并与归纳,从而将物体区分成不同的“类型”。他们所做的,是从不断的变化中寻找不变的本质。贝歇夫妇的摄影与建筑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再加上其对类型学的应用,让我们不由得想到了另一位人物,即阿尔多•罗西。
阿尔多•罗西(AldoRossi,1931-1997)是意大利建筑设计师,他的主要观点是建筑类型学和理性主义建筑设计风格。罗西认为,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虽然在形式上千差万别、形态各异,但其中都具有某种共通的结构,这种结构是基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在人类长久的日常活动中沉淀而成的,蕴含着人类的集体记忆。无论城市建筑的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质上总是遵循着这样的一个基本结构。例如罗西认为一座城市的类型包含两个要素:居住区和纪念物,其中居住区满足人的生理需求,人们在其中居住、活动、劳动。而纪念物是城市记忆的承载着,记录着人们的集体意识,是承载城市精神部分的所在。不论城市设计如何复杂多变,道路如何崎岖弯折、高楼平地如何参差不齐、建筑设施如何各不相同,一个城市始终都是建立在这两个要素之上的。这就是罗西的类型学思想,这一思想对当代建筑设计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正如贝歇夫妇的类型学摄影对当代摄影的影响。
贝歇夫妇和阿尔多•罗西所做的,是对海量的现实信息进行分析、抽象和概括,从中归纳出一个包含某种原则的深层内在结构。这一结构是从某一事物的无数种变化中总结出来的,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是事物“元”的属性。从这一结构出发,可以在其骨架上可以增添无穷变量,最终形成千变万化却又不离其宗的、丰富多彩的新设计。这对于逐渐僵化、缺乏创新的艺术界是一剂新鲜而强力的推动剂。
三、艺术与媒介
类型学与分类学有所不同,它脱胎于分类学,但在分类学的基础上加入了历史和文化的考量因素,使其归类方式更加适用于社会类学科。例如法国警察阿方斯•贝迪永创立的利用摄影术纪录和归档罪犯的体表特征的系统就是类型学的著名应用。
而贝歇夫妇所使用的多图并置的方式是为摄影界打开了一道新的大门。在他们手中,摄影不再只是记录现实存在的影像,不仅摄影的影像具有意义,摄影本身也承载了艺术含义。他们改变了摄影的观看方式,在图像与图像之间建立起联系,形成了一种超越画面的辩证关系,为观看带来一种新的体验。
贝歇夫妇这种将客观摄影、类型学与多图并置糅合在一起的创作方式,虽然只是一种艺术形式层面的改变与尝试,但这种尝试背后所隐藏的理论转折则是具有革新性的。本雅明曾说过“我们不应该讨论摄影作为艺术是如何,而是应该讨论艺术作为摄影形式是如何。”1这正是当代摄影所存在的一个局限性。太多的当代艺术家们执着于探讨摄影究竟应该是记录的,还是艺术的,是艺术语言服务于艺术理念的传达,还是艺术语言本身才是意义所在?他们纠结于这些语言层上的区分,却忽视了意识形态和艺术思维方式本身的革新。
“我认为,区分艺术创作和纪录的功能是完全不重要的。对我而言,这两重功能互相交织、密不可分。因为无论拍摄的是什么,摄影本身是一种记录的行动,而这种行动又是艺术性的。”贝歇夫人的这段话点名了她对于摄影的艺术性和记录性的观点。
四、结语
贝歇夫妇运用类型学思维方式,从艺术形象本身抽离出来,获得“元语言”,再从“元”出发,下推至对象语言,从而在最大限度保存工业建筑图像的同时,充分传达了自己的艺术理念,开启了纪实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道路,他们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其意义是巨大而具有启示性的。这意味着,摄影将不再仅仅作为保存现象的媒介而存在,摄影本身也可以成为艺术的载体。艺术不再是艺术,媒介也不再是媒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论是艺术性更多,还是媒介性更多,它们都只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而已。
注释:
1.沈怡.当代摄影中的多图并置[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3(5):26.
[1]沈克宁.重温类型学[J].ARCHITECT,2005.12,总124期:P2.
[2]沈克宁.重温类型学[J].ARCHITECT,2005.12,总124期:P4.
张小斐,女,1988年12月生,山东青岛人,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设计艺术系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广告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