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演关系的“僵硬”
——从《雷雨》笑场事件谈起
2017-01-28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10000
叶 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10000)
观演关系的“僵硬”
——从《雷雨》笑场事件谈起
叶 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10000)
自著名演员杨立新发微博痛斥《雷雨》成了爆笑场之后,新闻界艺术评论界等纷纷对此事进行了分析报道。虽然一些评论家从时代审美、表导演、经典传承等方面深入思考,但大多还是侧重观众审美的时代变化。本文认为该类思考仅从观众视角着手过于单一,缺乏对于戏剧演出中观众与演员之间关系的整体把握。本文主要从观众、演员及观演关系三个方面入手,试分析戏剧演出中,观众与演员之间存在的著名的反馈作用以及该反馈作用对戏剧演出的影响程度,以此启示当下戏剧作品演出应注重观演融洽。
《雷雨》;观众;演员;观演关系
该剧在首都剧场及上海等地演出,遭遇笑场的尴尬境地,不仅是普通观众,连一些戏剧圈的专家,媒体记者在台下观看,也是笑声不断,剧院气氛轻佻。为何该剧在当下演出会频频遭遇笑场境遇,这绝不是偶然现象,这背后所暗含的问题,引人深思。
一、观众缺乏戏剧素养
观众的重要性为无数戏剧巨匠所强调。观众对于戏剧固然重要,但观众的戏剧素养则更是重中之重。观看经典戏剧作品哄笑不断,缺少最基本的尊重,这恐怕就是过低的戏剧素养在作怪了。艾·威尔逊在谈论观众时这样说道:“每个观众在看演出时的经验主要受三种重要因素影响:(1)他们对剧中所反映的社会、政治和哲学问题的知识多寡;(2)他们对剧本和剧作家有无专门的了解;(3)他们个人的记忆和经验。”人艺版《雷雨》演出遭遇“笑场”很大程度上是由观演关系不融洽甚至“僵硬”而导致的,而就观众层面来说,导致观演“僵硬”的关键则在于观众缺乏基本的戏剧素养。笑场演出场次是“公益场”即为大学生青少年等提供的低票价演出剧目,观众群体大多为二十出头的青年大学生,而曹禺在写出《雷雨》时是1933年,距今已有八十年,这其中就存在一个时代差,年龄差的问题。年轻大学生对于《雷雨》所反映的时代境况了解匮乏,并且对于剧作家曹禺先生创作该剧的初衷也无专门的了解,仅仅凭借自身浅薄短暂的人生经验来一看热闹,是不可能了解该剧的深刻意义的。这样的观众群的审美水平是浅薄的,是低层次的。抛开戏剧观众受现代浮躁社会风气影响,审美退化不说,单单就观众的文化背景即可知无法对演员产生积极作用。甚至观众的无知,浅薄直接影响演员情绪及演出效果。另一方面,《雷雨》描写的是上世纪的社会矛盾,这与现代观众的生活相距甚远,观众无法理解该剧的深层立意,台词与现代日常用语也存在一定的时代差,这就导致观众无法理解台词意义无法融入剧情,观众“游离”于戏剧之外。自然,这种游离直接导致演员在演出时感受不到回应,观演之间的关系由此切断,更不用提之后带来的如演员情绪不高,表演欠缺等的一系列恶性循环问题。
二、演员缺乏真情实感
斯坦尼斯弗拉斯基在其表演体系中始终强调表演的真实与自然。提出了“表演艺术的本质是——创造活生生的人的精神生活”的观点。认为演员在舞台上应该是自然的还原剧本的真实,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人艺第三版《雷雨》演出遭笑场后,新京报网对于十位已在业内崭露头角的85后戏剧创作者及评论者进行了看后采访。演出《空中花园谋杀案》的演员张弋铖表示“第一次看《雷雨》演出觉得周萍就是个‘娘炮’”。《蒋公的面子》编剧温方伊则认为:“只有周冲是在这场冲突中真正改变了,他有知识,对这个世界有自己的看法,而他也是最无辜的,这尤其令人难受。最关键的是,好些演员把周冲演得好像傻帽,这令我很不爽。”从以上两位戏剧创作者的言谈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该版演出演员的表演方式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是非自然的。以周萍的饰演者王斑的表演为例,在《雷雨》的演出中,人艺曾出现几个不同的版本,周萍的饰演者除了王斑之外,还有濮存昕。较之濮存昕自然的表演风格,王斑的表演过于夸张,不够自然。在第一幕结束时,周朴园质问周萍这两年是否在家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的时候,周萍内心慌张,唯恐父亲知晓自己与继母繁漪之间的乱伦关系,此时的周萍内心慌乱却要强装无事。王斑在表演这一段落时抬高双手掩面,被父亲逼问的连连后退,双手胡乱挥舞作逃避状,语无伦次。将周萍饰演的过于软弱,甚至被观众认为是“怂”,未处理好慌乱的限度。肢体语言的混乱引观众发笑。再如四凤扮演者,说话拿腔拿调,走路一颠一点,有点类似戏曲台步,这样的表演给人一种拘谨做作之感,不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习惯,自然引起观众反感,造成观演隔阂。
三、观演关系恶性循环
在“笑场”演出中演员缺乏真情实感,观众缺乏戏剧素养,观演关系可谓“僵硬”至极,可以说是观众和演员“共同”将《雷雨》演成了笑剧。法国近代著名演员路易·儒韦用自己切身体验论证了:“观众反映热烈,就会使演技增色、演出成功;观众反映‘冷漠’或‘怀有敌意’,则会招致演出失败”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这一关联。表明演员与观众之间存在一种著名的反馈作用:观众对表演有反应,投入的观看甚至拍手叫好,演员就会被鼓舞,更为卖力的表演。而演员演得投入,可以将观众更完美的带入剧情。这种观演之间的水乳交融才称得上是一场完美的戏剧演出。在遭遇笑场的《雷雨》版本中,观众整体缺乏基本的戏剧素养,给予不了演员相应的积极反馈。而演员表演缺乏真情实意更令观众反感。消极的作用与反作用使观演之间的关系僵硬无比,演员与观众这戏剧中的两大要素各自为政,自然会影响戏剧的整体演出,招致演出失败。
四、结语
《雷雨》自搬上舞台,它的主题便不断更新深入,从五十年代的阶级斗争到60年代的阶级仇恨再到后来文革后对剧中人物人性复杂面的刻画,《雷雨》一步步走到今天,之所以常演不衰就是因为其一直在被挖掘。时至今日,《雷雨》是否能向前辈们一样与时俱进?如何俱进?这有待思考。不过注重观众反应却是必须的,也并非说是要一昧的迎合观众,而是能够做一个适当的调整缓和观演关系,达到整场演出的最优效果。由此可见,当下戏剧作品演出更应注重观众反应及观演融洽。
[1][日]河竹登志夫.陈秋峰,杨国华译.戏剧概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 .
[2][美]艾·威尔逊等.李醒等译.论观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
[3]张仲年.戏剧导演[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9 .
[4]高音.《北京人艺演出<雷雨>遭笑场引发的思考》[J].中国戏剧,2015,(08).
[5]张殷.《再谈<雷雨>》[J].艺术评论,2016,(05).
[6](俄)康斯坦丁·斯坦尼斯弗拉斯基.我的艺术生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
[7]曹禺著.曹禺代表作雷雨[M].沐定胜编选.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 [8]“80岁的”《雷雨》遇见20岁的年轻人.新京报[N]. 2014.7.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