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唯心论的虚无与宗教的实存
——安东·布鲁克纳音乐的思想根基

2017-01-28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415000

大众文艺 2017年9期
关键词:叔本华瓦格纳交响曲

马 磊 (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415000)

唯心论的虚无与宗教的实存
——安东·布鲁克纳音乐的思想根基

马 磊 (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415000)

交响曲是作曲家的毕生音乐总结,这其中,贝多芬、舒伯特们是古典浪漫时代巅峰与翘楚。不过,很多音乐史家总是将处于浪漫后期的安东•布鲁克纳的音乐作品归为那个时代的异类。他的音乐无论从整体结构还是创作技法上来看,其宏大的结构,色块性的音乐素材,圣咏式的旋律,以及对铜管音色的偏爱,甚至是在主部中常使用三个而非古典时代常见的两个主题来看,布鲁克纳的音乐在整体上表现出一种虔诚的宗教性,与浪漫时期对人性高歌的其他艺术家的作品来说,确具有一种异于常人的感觉。但同处浪漫时代的哲人叔本华却以其虚无主义的哲学观点而并未排斥在哲学思潮的主流之外。在笔者的硕士毕业论文《安东•布鲁克纳及其第四交响曲浅析》中,曾经谈及布鲁克纳音乐中的哲学思想,其中有一部分直接来源于叔本华,在本文中,笔者将就此点做更一步的分析。

布鲁克纳所处的时代是音乐史上浪漫主义的后期,那是一个思想观念纷繁芜杂的时代,德意志作为各种哲学观点思潮激斗的主战场,思想交锋的销烟呈车轮状向四围辐射。且不说布鲁克纳少儿时期在家庭中所受到的宗教教育的影响,成年的布鲁克纳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哲学思想的进步与更新也同时影响到了浪漫主义音乐美学的发展,当然也同时影响到了布鲁克纳的音乐创作。大多西方音乐史学家们宣称,布鲁克纳本人及其思想(或他的音乐)自成为一个对当时环境来说相对“封闭”的系统。因此,笔者毫无理由认为布鲁克纳与当时的主流哲学思想以及提出这些思想的哲学家们有过任何的直接接触(从很多同时代以及后出的音乐家传记来看,这种接触几乎为零)。不过,布鲁克纳从他所崇敬的那位拜罗伊特大师理查德•瓦格纳那里间接地接触到了以叔本华为代表的哲学、美学思想则成为一个事实,虽然这种“接触”并未出现在那个时代的任何一本传记之中。

坚持德国哲学家康德“物自体”观点的叔本华,其人生哲学,无论从欲望之于现实,以及人性冲动之于物质欲求来看,其观点更多的表现为一种意志之于表象的“月亮与六便士”式悖论的悲观主义。毫无疑问,他的哲学是一种人生的虚无主义,更多的是一种唯心论的虚无观点。

音乐评论家总将他的音乐划为“宗教性的”、“天主教的”这样一类范畴,不过从音乐传承与思想根基来看,叔本华人生悲观主义与瓦格纳式的超人音乐美学思想(直接受尼采观点的影响)或多或少也影响到了布鲁克纳。叔本华作为西方现代哲学和美学的唯意志论思潮的鼻祖,他的美学思想与他的唯意志主义哲学密不可分,其哲学思想的外延形态之一即哲学美学。他认为,音乐与哲学理念处于同等的重要地位,都是意志的直接客体化的表现,只不过是客体化方式的不同,它们虽然没有明显的相似性,“却必然有一种平行的关系,有一种类比的可能性”。因而,叔本华的这种观点淡化了音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肯定了音乐的抽象普遍性与非确定性。他主张音乐只表现抽象的主观情感,而不可能是一种具象的主观体验。叔本华的这种音乐情感论对同时代的瓦格纳产生了很大影响。瓦格纳将这此理念溶入了他的一些著名的乐剧之中,如《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尼布龙根的指环》等,而这些音乐作品正是布鲁克纳所最为敬重的。我们可以从他题献给瓦格纳的《第三交响曲》中可见一斑,更不要说《第四交响曲》的开头直接以《尼布龙根的指环》开场的颤音化的气氛描述直白的向瓦格纳致敬了。从乐思陈述与情感表达来看,布鲁克纳的九部交响曲,从其形式与内容来看实际只是一部交响曲的不同变化形式。它们互相牵连而成为表达布鲁克纳音乐思想体系的完整统一体。但正如同布鲁克纳的为人处世一样,这套音乐美学体系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有些格格不入,他的音乐思想形成了一个相对来说极具封闭的系统。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布鲁克纳似乎比他所崇敬的大师瓦格纳更进一步的贯彻了叔本华的音乐美学思想。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开启了对非理性的直觉——这种非理性的直觉上起印度宗教的“梵我合一”,下至现代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及本能冲动方面的研究,同时也标志着西方美学史从古典时代向现代当代的转变。从那个时代的布鲁克纳,到他的学生马勒、申克,无不为这种的美学思想所影响。

但是,布鲁克纳交响曲中的这种美学表达,更多是一种宗教实存主义的表现,而并非叔本华唯心论的虚无表达。宏大的曲式结构、清冷的格里高利圣咏式的段落、华丽的复调织体、与铜管乐组“音块化”的音层,“布鲁克纳式节奏”等这些音乐创作技法与表现手法,它们所要展现的是一种弥赛亚再临的普世感,而并非是“上帝死了”的虚无悲观主义。我们在他的交响音乐中感受到的正是基督教信众在庄严弥撒中直面上帝的感觉。若将布鲁克纳的《第一交响曲》譬喻为一颗种子的话,那么到了后期的《第七》《第八》《第九》时,它已慢慢的成长为一棵参天巨树,而正是在其上,我们目睹了上帝存在于其中的一种内观似的实在感。 蒲实在《布鲁克纳的交响曲》一书中引用某位音乐评论家的表述:布鲁克纳的音乐更像是一团“逐渐熄灭的火”。这团“火”是静谧安详的。这种描述其实与布鲁克纳音乐的精神境界是相当吻合的。这一团静谧的“火”,正是印度教、佛教中在内观、坐禅中所要达到的与终极真理最终合一的一种宗教体验。

叔本华的哲学,有人称之为“欧化的佛教”。诚然,佛教、印度教对叔本华是有很大的影响。叔本华曾这样写道:“在彻底取消意志之后所剩下来的……我们这个如此非常真实的世界,包括所有的恒星与银河系在内,就是——无”。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管窥到这种“欧化佛教”的一斑。但是,叔本华的主要哲学观点,仍然认为人生与世界是悲观的虚幻的。这种观点与基督教精神有些许相左,甚至与近代的大“人间佛教”思想都大相径庭。而布鲁克纳及其音乐精神,则完全是基督教式的,虽然在某些方面我们可能将其理解为一种天主教苦行僧式的内涵,但是这种“异类”的感觉与他的音乐中那种宏大的气场比较,不过是无伤大雅的一些小插曲而已。所以,虽然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在布鲁克纳的音乐中有所体现,但是布鲁克纳的根本音乐精神,仍然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大师站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用世俗之外的“壮丽天音”与我们这个人心浮躁的电子时代的听众进行交流,在更高一层的近乎宗教体验般的虔诚与庄严之中,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谐和与内心的安宁。

[1]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第1版 (1982年11月1日).

[2]蒲实.《布鲁克纳的交响曲》.花山文艺出版社.

猜你喜欢

叔本华瓦格纳交响曲
霍 金
“遇见”瓦格纳(大家拍世界)
叔本华:正直还是伪善
春之交响曲:听春天的声音
人为什么会无聊
集市交响曲
聆赏乐剧歌剧22 年全记录之七——瓦格纳其他乐剧简介(下)
聆赏乐剧歌剧22 年全记录之三——瓦格纳的“《指环》系列”(上)
厨房交响曲
色彩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