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婺源迎灯习俗
2017-01-28江丽英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510006
江丽英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510006)
浅谈婺源迎灯习俗
江丽英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510006)
江西婺源是历史悠久的小城,在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存留着古朴的民俗风情。舞龙灯是江西婺源传承至今的祈福仪式,它是利用谐音象征关系来隐喻祈福求吉祥的民俗活动。这项仪式历经世世代代流传下来,在人们心中地位十分重要,仪式也十分讲究,与婺源当地的喜庆文化、禁忌文化、祭祀文化以及工艺文化息息相关。
迎灯;喜庆文化;禁忌文化;祭祀文化;工艺文化
“舞龙灯”这一活动在汉代就相当普遍。唐、宋时期的“舞队”“社火”表演中,“舞龙灯”也是十分常见的表演形式。宋代吴自牧著的《梦梁录》中有记载:“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这里就记录了当时元宵舞龙灯时的场景。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地方特别是一些乡村保留了“舞龙灯”这一民俗事象。
婺源,因婺州水之源而得名,出于皖、浙、赣三省交界,是古徽州六县之一,是徽文化的代表,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正月迎灯的习俗由来已久,根据《婺源县志》记载:迎灯活动被当做“四旧”予以禁止,但在1979年,婺源县城恢复了迎灯活动,1980年前后,农村迎灯活动也相继恢复。
在迎灯期间,村民要祭祀神灵来祝愿将来的日子过得幸福美满,是一种具有超自然崇拜的活动。迎灯是项谐音祈福活动,很多仪式是围绕着谐音祈福来进行的。婺源话中“灯”与“丁”是同音字,所以说是“迎灯”中包含着“迎丁”的寓意,预示着来年人丁兴旺,平平安安,俗话说“灯越闹,人越旺”。龙灯也是龙文化和彩灯艺术的完美结合,一代一代地延传下来,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将民间的喜庆文化、禁忌文化、祭祀文化以及工艺文化融为了一体。
一、迎灯与喜庆文化
特殊的节日人们往往精神倍涨,都希望多听吉利话。1.添灯(丁),在迎灯之前,灯会的人要给每家每户发红色的灯纸,每进一户,都要向主人说:“帮你家添灯(丁)啦!”听到这话,人们都很高兴。2.红烛,喜庆的日子往往离不开蜡烛。迎灯时每家的花灯里都得点上红烛,预示着红红火火,家和业兴,也有代代薪火相传、延续香火的意思。3.龙球,古人有“龙生九子”的传说,每到迎灯之时村里就会有人预定龙球,一般是给婚后多年无子女的人,龙球有着和“送子观音”一样的寓意。村里老者把龙球送到人家中,还要对着夫妇说一串吉祥语,主人就会给客人发送喜包、喜烟、桂圆、花生、莲子、红枣、糖果等,也是取“早生贵子”之意。4.扯龙纸,婺源的灯一般是龙头虎尾,在迎灯的过程中亦有着“龙腾虎跃”“生龙活虎”“龙争虎斗”之势。在迎灯的最后一天,龙纸和虎纸是很珍贵的,小孩们会争相去抢。在当地,把龙纸放在猪圈里,预示着来年养猪壮如龙,把虎纸放在牛圈里,预示着养牛猛如虎,这种说法也正是表达了农村农民希望“六畜兴旺”的美好期许。5.花灯图案,花灯上写着各种吉祥语,绘制上各种图案,它们都是有着深深的寓意。吉祥语有“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背后意义一目了然。图案一般有:菊花,“菊”字在婺源话中发音是同“吉”一样的,代表着“吉祥如意、大吉大利”的寓意;牡丹花,牡丹花代表着“富贵”;荷花(莲花),取“莲、荷”与吉祥字“连、和”谐音;鸡冠花取“冠”与“官”的谐音,官运亨通、加官加禄的寓意。除此之外,动物中的鱼、鸡、猴等也常常被绘制上去。“鱼”与“余”谐音,鲤鱼寓示着有余、富贵,象征着财富,同时鱼的繁殖能力又很强,鱼籽多,又有着多子象征义,祈求人丁兴旺。鸡是家畜代表,有吉祥之意,也深受人们喜爱。
二、迎灯与禁忌文化
在说文解字中“忌”的意思为:憎惡也。从心己聲。渠記切。人们都有着趋吉避凶、祈福求吉的心理,在节日里要多吉言,但也要多忌言忌行。在迎灯时犯忌的事情万万不能做。1.跨灯,龙是神圣的化身,灯也是自家神灵的化身,它关系着一家人的运势,制作好的龙灯横卧时,不允许任何人从它上面跨过,只能从龙板下爬过,若是无意之间跨过,那是犯了大忌,要用鞭炮来冲喜。2.发了财,迎灯是个吃力的活儿,抬着龙灯的男丁要随着队伍时而进、时而退,有时花灯被火烧着了。即使这样我们也不能明说“灯烧了”这种话,要说成“发了财”。说错了,就要被掌嘴。3.不亮的灯,迎灯要注意蜡烛是否亮着,在出灯和接灯回家,蜡烛一定要亮着,没有灯火的花灯也是禁忌,因为烛火代表着香火,烛火越旺,人丁越旺。
三、迎灯与祭祀文化
《礼记·祭统》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左传·成公十三年》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自古以来就被作为诸礼俗中的首重。人们把祭祀看成是与神灵相通的仪式,以祈求神灵庇佑。在婺源逢年过节都是要祭拜祖先,按照当地说法是“好的东西要给祖先先吃”,这样祖先才会保佑。迎灯是种传统民俗,祭祀当然十分讲究。在起灯之日即正月十三,家家户户要早早地为祭祀做准备。祭祀的饭要用饭甄装着摆放在桌子正中央,饭一定得新鲜、无人动过。然后把肉圆、粉蒸肉排放在周围,把做好的板凳灯点上蜡烛横放在八仙桌上,准备就绪之后,方可烧香祭祖。祭祖完毕,打了爆竹才可以把灯接出去。除了家中要祭祀之外,灯会起灯之日为龙头点火也要进行祭祀,俗称“龙球煽火”。这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者来操办。把供品排放在桌上,龙头中的烛火全部点亮,祭祀的老人一边念着“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祈福语,一边把饭、酒水洒在地上以供神灵享用,整个仪式要有唢呐、锣鼓、钵在旁边伴奏。
四、迎灯与工艺文化
迎灯之所以成为大众所喜爱的活动,不仅仅是它的寓意、它的热闹,家家户户的花灯也是一门艺术。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一门学问、一门技艺,自有它的特殊文化。一盏花灯的制作融合了竹匠工艺、纸糊工艺,刻画工艺、绘画工艺等,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从竹子材料的选取,到花灯模型的编构,花灯图案的彩绘、花灯图纸的镂空、最后是纸糊工作,每一道工序都得靠手上功夫。乡村之所以珍贵,在于还有很多人尤其是一些老人还是按照古老的方式劳作生息。他们都是很普通的农民,可是一到这种指上功夫,他们就很灵活,每个深谙于心的娴熟动作都来自于他们长年累月的经验,让看起来稀松平常的活计成为一种美学。
一种民俗的形成是民众在历史文化中的积淀,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的语言和行为模式,或者说它是民众创造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4它的存在体现了民众的需要也体现了集体的智慧。
[1]婺源县志编纂委员会.《婺源县志》[M].江西:档案出版社,1993.
[2]黄涛.《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黄蕾.粤方言吉祥语与地域文化[J].语文学刊,2015(15):82-83.
[4]高应达.疯狂的民俗,和谐追求的载体——德江“灯会”与“炸龙灯”习俗述论[J].铜仁学院学报,2009(4):50-54.
江丽英(1992.10)女,汉族,江西婺源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词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