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北魏漆棺画装饰纹样探微之二
——联珠纹
2017-01-28杨玉山铜仁学院554300
杨玉山 (铜仁学院 554300)
固原北魏漆棺画装饰纹样探微之二
——联珠纹
杨玉山 (铜仁学院 554300)
固原北魏漆棺装饰纹样中联珠圈纹、联珠龟背纹透露着波斯风格,三角火焰纹和莲花纹凸显出佛教色彩,门簪和直棂窗显示出汉族传统建筑样式,孔雀毛菱形纹显示出西域画法,中原传统旋涡纹和源于西亚的卷草纹和谐相处。这些装饰纹样伴随佛教、战争、迁徙、贸易和政治交往,经丝绸之路而发展演变。
固原;北魏;漆棺画;纹样;联珠纹
固原北魏漆棺墓1981年冬由固原文物工作站进行清理抢救。木棺头南足北放置,男棺居左,女棺居右,女棺无髹漆,男棺为漆棺1。漆棺装饰纹样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元素:波斯风格明显的联珠龟背纹、源自地中海沿岸的葡萄纹、中原传统的旋涡纹、佛教色彩浓郁的莲花纹、以及洒脱自由的适合纹样和整齐划一的二方连续,还有一些装饰纹样布局设计大开大合、色彩繁缛艳丽。神秘流畅的传统造型和充满异域风情的华丽装饰纹样和谐共处于漆棺画上,使固原北魏漆棺不仅成为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遗迹的重要内容,而且成为研究宁夏固原魏晋南北朝美术的重要切入点。
一、联(连)珠圈纹、联珠龟背纹
联珠纹在我国早有使用,早在新时期时代马家窑马厂类型的陶器中就出现了联珠纹2,夏文化二里头遗址中曾出土过有带圈纹的青铜器,商代早期的联(连)珠纹是空心圆圈,在商代的叶脉纹镜上就可以看到联(连)珠纹的装饰,汉代铜镜、瓦当也大量使用联珠纹。无独有偶,联珠纹也是西亚波斯艺术的一大特点。漆棺画中的联珠纹为小圆珠相连排列组成圆圈形,圆圈内外勾线,外圈勾勒水波纹,并用石青和深红各染半圈,圈内绘制动物纹,极富装饰效果,多数学者认为这种联珠纹样式是具有波斯萨珊风格的装饰纹样。当然,这种联珠纹的样式与出土的早期波斯锦中的联珠纹已有了明显不同。此时联珠纹的文化内涵需要联系内部绘制的植物纹样和动物、人物造型来解读,纹样本身则已经成为一种凝固化的艺术符号和分割图案的有效工具。与漆棺中的联珠纹最为接近的是1986年至1987年出土的大同湖东北魏一号墓漆棺侧板中的联珠纹,两者同样是小圆珠相连,双线勾边,甚至于联珠纹外围也同样配有“S”形水波纹,表明原州与平城之间在丧葬装饰方面有相似粉本。
龟背纹因通常以六边形出现,形似龟背而得名,是希腊化装饰艺术中广泛应用的形式。龟背纹在我国织物、石窟建筑、铜镜、金银器、漆器、葬具等考古资料中均有发现,北朝时期应用较为广泛,常常与联珠纹结合使用。出土最早的实物是斯文•赫定在楼兰地区采集的公元1-3世纪的毛织物3。固原漆棺画侧板上正是联珠纹与龟背纹套叠使用的绝好实例。联珠龟背纹以圆形和龟背形套叠作为骨骼,骨骼均以墨线双勾。联珠圆形纹为单层,外圈勾勒“S”形水波纹,并用石青和深红各染半圈,极富装饰效果,是一种具有明显有别于中原风格的装饰方式。漆棺中的龟背纹为双层连珠形式,通过套叠将每个联珠圆形纹分割为四个部分,再分别配饰三瓣忍冬和动物、人物。龟背纹的几个几何交点使用大圆珠连接,圆珠用线勾成三瓣,交点旁根据空间伸出大小不等的三瓣忍冬纹。龟背纹在40厘米高的空间安排了三排,上下用莲花纹分界。龟背纹中间安排了一个的长方形窗棂,其中又绘制身穿左、右衽白衫,头戴鲜卑帽的一对夫妇,应为墓主人。与漆棺画上的龟背纹较为接近的有北朝时期的两片丝绸制品,其中龟背对鸟纹绮是六边形套叠,褐色大窠联珠纹绮是联珠纹叠压在龟背纹上,基本骨骼一致。漆棺中,联珠圈纹结合水波纹和双层联珠龟背纹出现,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
二、三角火焰纹
三角火焰纹是佛教常用的装饰纹样,常见于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壁画中的藻井、平棋等处,佛像背光也常用火焰纹进行装饰。漆棺画两侧板上端绘制孝子图,其中起到装饰和分段作用的是三角火焰纹。火焰纹被赋予神圣、威严、神圣不可侵犯的含义。三角火焰纹最下端中央有一圆珠被三层半圆包裹,似是象征火种或是生命之源,再外一层由中轴对称的卷云纹组成三角基本型,外观来看似乎在表现“生命之树” ③或摩尼宝珠,云纹外勾勒一道水波纹,再向外一层单线勾勒火焰纹,最外层用“S”形水波纹包裹,并用深红、石青填色。这样的三角火焰纹是火焰纹中比较复杂的形式,由多层多组构成,配合以红、黄、白、绿、青等色彩,显得格外鲜艳和跳跃,同类型的三角火焰纹见敦煌257窟和285窟的窟顶装饰,其中西魏时期285窟的纹饰与漆棺画纹饰最为接近,不同之处是敦煌285窟装饰纹样较为简洁明快,没有用水波纹和云纹勾勒三角基本型,而是直接用三瓣忍冬纹叶片作为三角基本型。三角火焰纹具有明显宗教属性,在漆棺侧板起到了分割孝子故事情节的作用,这种手法为中国传统绘画所继承,如《韩熙载夜宴图》以屏风为故事隔断,显得十分巧妙。
三、旋涡纹
旋涡纹是对水的抽象表现,我国石器时代的彩陶纹样中曾大量出现。漆棺画棺盖中央的一条贯通棺盖的波浪形纹饰被认为是天河的抽象表现,其中填充了旋涡纹。之所以认为这是一条天河,一是因为两边配以东王公、西王母及各类珍禽异兽以表示天国;二是整体造型为波浪形,填充以旋涡纹以表示水的形态;三是其中的游鱼、飞禽属写实性描绘,意图似乎是在表现一个由地到天,由凡入圣的过程,结合中国的神话故事来看,当是天河。与此相似的有敦煌隋代303窟纹样,共同特点是在几何样的装饰纹样中绘制较为具象的鸟的造型。旋涡纹除用于天河的表现外还散布于画面,用于填补空白,这与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中的表现手法一致,在同期石窟壁画中也较为常见,是营造氛围的惯用手法。
四、结论
本文对固原北魏漆棺上的装饰纹样——联珠纹、三角纹、菱形纹等进行了简要梳理和分析,装饰纹样所透露出的中西文化交流和艺术融合的信息与史料记载吻合。从造型角度来看,固原北魏漆棺画中的装饰纹样在敦煌、平城以及洛阳的石窟壁画和墓室漆棺画中均有出现,属当时较为流行的样式。联珠圈纹的款式与大同湖东北魏一号墓中的联珠圈纹最为接近,同为小圆珠相连,内外侧勾大圆圈,甚至于联珠圈纹外围的“S”形水波纹手法也完全一致,似使用相同粉本。这表明平城与原州有密切的艺术方面的交流,史料记载,北魏灭北凉后,曾大量迁徙姑臧城工匠于平城,因此,战争与迁徙也是艺术交流的一种方式。漆棺中的联珠纹已与波斯锦上的联珠纹有了明显差异,联珠纹内部填充的动物、人物造型也有了较大变化,联珠纹不该被简单认定为萨珊纹样,而只能认为其具有波斯萨珊王朝时期的风格或元素。拓跋焘灭北凉后将北凉工匠迁徙至平城这一类事件,对北魏艺术格局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战争、迁徙和商贸也都是北魏时期艺术传播的重要途径。
注释:
1.宁夏固原博物馆编.固原北魏墓漆棺画[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P1.
2.王晓娟著.北朝联珠纹样探微[D].广州:暨南大学,2010:P43.
3.张晓霞著.从“棋子方褥”看北朝织物框格纹的西来之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03):P76.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资助“宁夏固原北朝绘画遗迹研究”(项目编号:14CF1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