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来时,何处是吾家
——试论张大春《离魂》中的现代意识
2017-01-28曹煜菲同济大学200092
曹煜菲 (同济大学 200092)
回首来时,何处是吾家
——试论张大春《离魂》中的现代意识
曹煜菲 (同济大学 200092)
《离魂》是张大春的短篇小说集,在承继《客窗闲话》的基础上,张大春将创新思维注入其中将故事进行重新编写,作者从内容结构,人物形象,哲学命题和身份认同几个方面为切入点,试剖析其背后的现代意识。
张大春;《离魂》;现代意识
台湾作家张大春,从步入文坛就一直是畅销书榜的常客。2010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离魂》,虽不像其他作品收揽大奖,但这部小众的短篇集喜欢以小见大,好用戏弄的笔法调笑人事,鲜明的叙事风格背后深藏对写实传统的重新思索,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离魂》也是本神话故事集,大部分取材于吴炽昌的《客窗闲话》及《续客窗闲话》。后生的作家喜欢前辈们的故事,所以对前人的化用和仿写并不是稀奇事,一般来说有两种方式:一是借用前人作品的人物,来编写自己的故事;二是借用前人作品的情节,这些情节或被直接引用,或经过改编,成为新故事情节的一部分。《离魂》全书十一篇,其中有5篇维持了《客窗闲话》的原命题,只是在题目名称和叙述语言上做出了稍微的改动,姑且可以称为新瓶装旧酒。这些化用仿写的篇目,张大春为其换上了新的题目,他或推翻了原著篇目在命名上的随意性,对小说的主题进行了概括提炼;或选取了小说刻画的主要人物、主要事物,在其基础上重新命名,从而显示出严谨为小说的现代意识。
在原文的骸骨中注入了现代意识,体现了张大春独特的美学理想和艺术追求。他的改写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到神髓意蕴,都对原著进行了颠覆、重构与提升,这是传统和现代的视界融合。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改写堪称“故事新编”,是传统和现代的视界融合。下面以《离魂》为例进行分析。
一、情节展拓完整
在《某少君》故事中,原作者主要表述了偏偏少年——某少君,在随父上任的路上跌入悬崖后,魂魄寄身于一山东大汉,因嫌弃大汉粗鲁的肉身和穷涩的亲人环境,考取原乡仕官,努力找回原父母及身份的过程。故事的结尾,吴炽昌有这样一段话:“有芗厈曰:‘此不弟之显罚也。观其后之不见容于乃兄,即可见前之乃兄受侮不少。若使再世得报,人皆不知。直以现身作法,以示鉴于人伦。谚云,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为少君诵矣’”。由此可知,《某少君》的写作主旨是借某少君之事教人以孝梯之义。
《某少君》原作结构单一,主旨较为简单,张大春在保留了陈琳随父入职途中坠入悬崖、魂魄寄身山东莽汉、继而教学考官、与亲人相见后被冷眼遣归的情节之外,又加入了其父陈登履考不中,遇见相术被算命等充实小说内容。这些增补不仅添加了小说的传奇性和戏剧性,使情节发展更富曲折离奇,更让小说在离奇的悲剧色彩中又寓含有更深的意蕴,增加了作品整体的艺术质量。
另外相较原文一味传导礼教,张大春作为现代作家,更为重视小说文本结构的妙用。在《离魂》中,在陈登出发上任时,儿子陈琳因不舍父亲,咏诗“骢马剑门俱向天,离愁和泪下西川”,意为父亲送行而作,代父表达离家的不舍之思。当陈琳中榜,欲与陈登书信联系时用了“骢马剑门俱向天,离愁和泪下西川”来证明自己陈家三少的身份。在故事的结局,这句诗又重新出现。此时陈琳已成鲁大而陈家无人愿与他相认,物是人非他又想起当时自己所做的诗句,才知晓那时送别的其实是自己。“骢马剑门俱向天,离愁和泪下西川”这句诗的反复出现不仅是语言及形式的往复,更是一种象征和突破。它将两个叙述时空打破又把陈琳的过去和现实复联在一起,这不仅改变了传统文言小说同一时空进行的叙述格式,还拓展出整个故事新的表现能力。
二、人物更富生机
由于受到传统礼教的影响,《某少君》主动或被动的要求呈现出道德命题,刻画的人物也因此变成了“道德工具”或“道德符号”。张大春在改写《离魂》的时候,始终带有自觉的审美意识,这是展现其“现代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原作中的陈琳因为能力突出,不懂得收敛自身光芒,行为处事和学识长相都让兄长们略低一等,所以在意气风发之时被老天爷开眼,失去身份地位,只留魂魄继续苟延残喘人世。张大春在《离魂》中虽沿用第三人称视角,但单独将陈登和陈琳作为故事第一主角,在故事里分别进行视角叙述。当陈家父子作为独立的人物形象进行再构时,此时的礼教意义已被分解,陈登作为一个父亲,怀疑命运时的踌躇犹豫和对小儿子的器重不舍被单独塑造,陈琳的才识广博和遭遇变故后的决心魄力也被拎出来浓墨重彩的再绘。就连陈家大儿子和二儿子,虽然只说了几句冷嘲热讽的话,其市侩个性和对陈琳的嫉妒心都已跃然纸上了。在《离魂》里,所有出现的人物都不是印刷在纸上的符号,他们拥有自己的复杂的情感和小算盘,在面对危机、亲情、事业、困惑时,每个人的表现都是内心深处的真实映照,他们虽然有着《某少君》中的名字,但他们此刻,确实是有着血肉的新角色。
张大春改写后的《离魂》,迎合了现代小说的美学观念,他看重人物的心理发展,所以花了大手笔用来描写陈琳对整场变故的心理呈现,这种描写手法体现了由情节本位到人物本位的转移的美学理念,使整个故事发展的更为自然,读者更容易投入其中。
陈琳肉身从羊肠坂摔下后,魂魄进入了山东胡麻体内,被告知肉身是山东鲁大时,他的反应是:“陈琳非但坐挺了,还抢忙掀去身上两床又臭、又沉的被窝,翻身下了炕,一见对面墙旮旯儿里有面铜镜,镜中一个满面虬须的犺汉,正一步一狐疑地向自己走过来,直到他的一张脸都快要塞进铜镜里去的那一瞬间,陈琳才恍然大悟:镜中麻胡,便是他自己了”。这时的陈琳,已经不是江南陈家三公子,他的心里活动从起初不相信农妇村姑说的话,已经转换为对自己的身份半信半疑,慌张、错愕、惊恐到平静。透过对行为心理的描写,我们才发现陈琳不过是一个刚过束发之岁的少年,面对离家的恐慌和对命运的无知,少年的本能还是惶恐。“镜中的胡麻忽然放声大哭起来,扯着一脸虬须,吼道:‘还我本来面目!还我本来面目!我宁可死了去,也不要这么活着呀!’”人总是在命运面前显得格外渺小,在大灾大难面前显得格外软弱,无关修养无关年龄,这是与身俱来的怯懦,宿命论在苍穹之上窥看着人间。而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重大变故,陈琳还是想要尝试着做点什么改变,但于事无补终回宿命才是张大春埋下的草灰蛇线。
三、隐藏哲学味道
张大春是相信唯心主义的,不管是在《狮子头》、《杭城藏王》还是《离魂》,每个故事的主人公都似乎都被一种意识在牵引,哲学理念的融入是作者现代意识的一个重要表现。在《离魂》陈琳这里,他被呈现出的意识,就是父亲陈登当初遇见江湖术士说的一番话——陈登的青云直上,代价是自己与父亲的永生不得相见。
陈登作为一个屡不登第的老贡生,在一次赴乡试的路上遇到一位江湖术士,术士说他不久将会大运翻天,但遗憾的是“他最为珍爱疼惜者,将不复为他所有”,陈登虽不以为然,但在随后的一年他果然乡试登榜,要赴宜宾上任。在临行前,他想起术士的话。陈登这把年纪早已将功名利禄置之身外,最为宝贝的是他的第三个儿子陈琳。他怕这一去自己路上出现差错,或者家中儿子有意外,再也见不到儿子,于是临时决定带陈琳一起去四川。没想到羊肠坂的时候,陈琳被一阵怪风吹下悬崖,他终究失去了最疼爱的儿子。陈登也是不相信江湖术士的,但一次次的巧合让他不得不相信福祸相依,索性最后也就信了命,放弃曾经最宝贝的——陈琳。
但陈琳并没有放弃自己,虽然落入悬崖,可魂魄却进入了山东麻胡——鲁大的体内,他不甘被困山东,始终想着还乡回家、认祖归宗,于是参加科考并金榜提名,最终回到故乡。但此时的陈琳肉身是粗傻的鲁大,父母兄弟都不承认他就是原来的三公子,只是当他混钱财的骗子,用银子打发了他。陈琳的命运转折,来源于术士的话,他被间接的介入进父亲的命运里,但由于陈登的过早顺从,直接导致陈琳成为与命运搏斗的男主角。在这场激烈的搏斗中,陈琳虽用尽全力的在改变,然而人的力量始终是薄弱的,命运是不会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人的力量在早已注定好的命运面前无能为力,张大春想说的,还是哲理里的宿命论。
四、身份认同危机
张大春的作品总是带有些“眷村”气息的。1949 年之后,一百多万国民党军队以及家属带着不同的乡音、记忆和创伤,从大陆撤退到台湾,聚居在眷村这个地方。张大春就是生于眷村 ,被称为“眷村二代”。这一代一直处于是无根的漂泊状态,他们找不到认同感,常常陷入在回忆中,但又找不到出路,因此陈琳最终也没有找到正确的身份,已经不是陈家三少,又无法认同自己是山东鲁大。小说中陈琳因不能所控的原因,背离了自己的原身份,虽然一直试图找回身份,哪怕他内心仍旧是陈琳,但因为离家数年和外表的变化,原始家庭不再接纳他。在现实中,眷村中的一部分人也在想象着一种回归,有一天能重新回到自己的家乡,不过回到之后却发现家乡也已是他乡,仍然只能漂泊,无处可去最后只能终老眷村。这是一趟寻根之旅,之时最后都没有答案。每一个人、每一代人都在寻求生存的“意义”,而处于转折,或者不同人生的人,更是需要这种认同感。
《离魂》中的陈琳,面临的不仅是两个身份,更是两个自我,这两个自我始终在纠缠,一个是原来的翩翩三公子,一个是山东壮汉鲁大,他无法接受鲁大的身体、鲁大的家人,更没法接受自己已经被原始家庭放弃、被深爱的父母抛弃,他设想过路途艰辛困苦,却没想到就这样轻易的被打发。陈琳和原始家庭以后的生活究竟变成了什么样,张大春没有给出答案,到底如何找寻身份的认同,是就地认命还是期冀于未来,又或者说进入一种轮回,每代人,每个人都被拖累其中,逃不出这种寻找。这是台湾作家始终在探究的命题,也是每个眷村人苦苦挣扎想要看明白的命运。
五、总结
张大春的《离魂》,以现代人的眼光将传统旧故事解刨,提取其精华,佐之现代文学创作手法。在这段创新旅程中,他始终保持着对旧故事的尊重和敬仰,在运用创新开发的同时,也力争维护原作民族化的中国特色。也正是源于这样的情怀,张大春竭力开拓故事的格局和更为丰富的艺术可能性,为旧的故事带来新的生机。
[1]张大春.离魂[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0.08
[2]吴炽昌(清).客窗闲话.[M].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
曹煜菲(1993- ),女,甘肃天水人,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古代叙事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