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方绘画艺术的“叙事性”
2017-01-28李建树三江学院210012
李建树 (三江学院 210012)
浅析西方绘画艺术的“叙事性”
李建树 (三江学院 210012)
“叙事性”是西方绘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用少量或单一的画面去叙述一段故事,难度非常之大,但却也是绘画无法回避的使命。本文重点阐述画面“叙事性”的实现条件和实现过程,从“叙事”的角度分析如何欣赏和驾驭此类绘画,进而探究图像语言的相关规律。
西方绘画;叙事;时间性;动态
“叙事”是西方绘画很早就被赋予的使命之一,甚至在很多时期可谓绘画的第一使命。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艺术创作的题材多为神话故事,这便要求艺术家们在静止的画面中进行叙事。之后的古罗马绘画中,除了神话题材又加入了战争事迹的描绘,君主们也热衷于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记录下自己的丰功伟绩,艺术家们在用绘画记录历史的同时也即是在进行叙事。再往后中世纪艺术专注于宗教故事的描绘,文艺复兴时期题材尚未发生完全的变化,依然是圣经故事为主。到了十七世纪荷兰画派出现了各种现实题材的绘画,绘画中的“叙事性”似乎没有像之前那般突出了,但可以说直到印象派以前,主客观的表达都是建立在“叙事性”绘画的基础上。印象派出现以后,人们开始讨论图像语言自身的叙事能力。
如今我们更加习惯用成篇幅的文字或连续的画面(视频)进行叙事,这样可以清楚地交代故事的经过,而用较少的、甚至单一的画面完成“叙事”并非易事,这需要对图像语言拥有较高的驾驭能力,值得从多个角度分析如何实现。
一、“叙事”的前提
“叙事”有其前提,因为情节的发展需要“容器”——地点和时间,即故事发生的时空环境。
首先是空间,创造一个虚拟的空间对绘画而言不算难事,早期在透视法系统化之前,画面中的空间尚需要观众的想像来完成,而到了十五世纪,佛罗伦萨的马萨乔第一个掌握了透视法作画,同时期的阿尔贝蒂在《论绘画》一书中也成功地将透视法系统化,之后一代代艺术家不断地丰富完善,画面中的空间感早已栩栩如生,以至于到了二十世纪空间主义的艺术家试图打破界限,将画面中的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融为一体。
其次是时间,这里牵涉到一个重要的概念——绘画的时间性。绘画的时间性在二十世纪之前一直是有争论的。从常识理解单一的画面是静态的,其本身并不具备时间属性,然而出色的艺术家可以创造出时间维度。优秀的“叙事性”绘画能使观众清楚地感觉到它所描绘的上一秒和下一秒。在“叙事性”的绘画里,时间是一种隐藏属性,可以通过技巧来实现。优秀的“叙事性”绘画一定具有很明确的时间感。甚至在一些看似非“叙事”的肖像画和风景画中,也一样存在着时间感,比如关于伦勃朗的自画像,梵高就从中解读出了作者的生平,他清晰地感受到伦勃朗是在凭记忆给自己画像,而作者人生经历的大起大落,都浓缩在了一张张肖像画当中,这其中的时间性不言而喻。再比如库尔贝画了很多海景,时而浊浪排空,时而阳光明媚,在面对不同画面时,观众一下便能清楚地感受到海浪相叠的连贯性,或是暴雨过后波光粼粼、海风拂面的惬意。这些都不属于瞬间的感受,都具有其时间属性。到了二十世纪,康定斯基就直截了当地认为绘画的时间性不容置疑,他的论述归根于他抽象主义的思想,是从画面的形式出发,他强调“点是时间的最简短形式。”
二、“叙事”的题材
故事本身也是“叙事性”绘画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绘画的“叙事性”中“事”的概念可大可小,这里只讨论具体的故事和事件。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绘画都受政治和宗教的影响,尤其在早期,艺术家并不能自由支配艺术创作的题材,“叙事”的意愿来自于君主、教会、赞助商等等,因此这样叙述出的大多是按照这些人物或阶层的意愿装饰过的故事。即便是历史题材,也很自然地并非真实的历史。在经过漫长的神话、历史、宗教题材后,“叙事性”绘画的内容才越来越贴近日常生活。
三、“叙事”者
艺术家作为故事的叙述者,是整个过程中最主要的一环,正所谓世上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故事讲得好不好,“叙事”者至关重要。影响“叙事”效果的,不仅是“叙事”者的艺术水准,还包括了在叙述的过程中,“叙事”者拥有多大的权限。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权限的大小在历史中也经历过重大转变。在文艺复兴以前,艺术史似乎是一部艺术品的历史,太多经典作品的作者我们无从查考,我们只有通过一件件艺术品研究其本身。从前的艺术家没有署名的意识,社会也如对待出色的工匠一般对待优秀的艺术家,并不会将他们的姓名或传记记录在历史上。优秀的艺术家即使受人推崇,也远没有后来的程度。这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比如古埃及的艺术法则被坚持了五千年,这期间的艺术家没有太多发挥的空间,这种情况下艺术家的权限受到了极大地限制,他们在绘画前无法选择题材,创作过程中要屈从于当时的艺术法则,“叙事”的结果自然显得生硬,缺乏个性。这一切在文艺复兴以后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艺术史在这之后变成了伟大艺术家的历史。这一转变对“叙事性”绘画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艺术家的权限得到了加强,艺术家可以愈发自由地选择“叙事”的方式,甚至后来艺术家也可以自由选择故事本身,这在过去都是无法想像的。逐渐地选择故事的决策者和故事的叙述者变成了同一个人,即艺术家本人。这给所有的艺术都带来了新的活力,绘画中的叙事题材越来越丰富,手法越来越精湛。
四、“叙事”的方法
“叙事”的方法即艺术家的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要想完成“叙事”或者是“叙事”完成的效果如何,必然要依靠一定的技巧。下面我们就试着分析通过哪些技巧或手法,可以有助于故事的展现。
首先是情节的选择。在一段故事里必然有节奏的起伏,有铺垫有高潮,通常情况画家会选择情节发展到高潮的瞬间加以刻画,着重表现矛盾最尖锐、戏剧感最突出的场景,这样的瞬间非常有利于观众想像出上一秒的起因和下一秒的结果。这样的经典比比皆是,《创造亚当》、《最后的晚餐》、《召唤圣马太》等等。然而并不是说画家一定要遵循这个规律,也可以选择矛盾爆发前短暂的沉默期,所有的压力都逼近极限,最后一根稻草即将落下,这样的时刻同样非常具有张力,也能调动起观众的想像,在脑海中继续将故事发展下去。例如苏里科夫的《近卫军临行的早晨》。同理,也可以表现情节过后造成的结果,观众一样可以反推出前面的经过,典型的比如《马拉之死》。情节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就已经体现了画家的水平和修养,也影响着“叙事”的最终效果。
接下来我们借用文学的基本概念,分析画面是如何实现“叙事”的目的的。
我们可以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两大元素归纳为环境,画家在“叙事”时要慎重选择环境中出现的视觉元素。这个过程还暂未涉及形式感的层面,仅仅是交代环境需要用到的元素。有经验的艺术家都会在这时做减法,排除多余的、可能干扰观众理解的信息。时间可以通过光线、明暗以及特定物体呈现出的某种状态来体现,空间环境的刻画则需要运用透视、色彩等多种手段来实现,当然这些并非必要元素,最终的目的是让观众想像、感受到空间的存在,并不是说一定要在画面上细致刻画出来。我们知道风景画直到十六、十七世纪才逐渐成为独立的画种,之前一直作为画面的背景存在。然而空间氛围的营造非常重要,可以直接反映出画面想要传达的讯息,或抒情惬意,或紧张压抑,一切服务于情节的需要。
时间地点之后便是人物,人物是情节的关键,人物的形象交代出人物的身份,而人物的动态就是画面叙事成败的关键。首先是人物形象,好的艺术家都会积累有意味的人物形象,根据故事情节体现出的性格特点选择其中合适的来塑造,适当的脸谱化是必要的,因为画面不像影视作品,无法通过一段长时间的情节演变来立体化人物的形象。人物的动态是极难把握的部分,在准确刻画的同时需要进行主观地夸张,甚至有意识地变形。在画面中准确刻画动态就很难做到,这需要扎实的基本功,需要从自然中加以观察,首先要符合运动的自然规律,这需要解剖学和透视学的基础知识。其次要符合人物形象的特点,儿童的活泼、少女的轻盈、青年男子的力量感、中年人物的沉稳、老年形象的蹒跚,都需要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辅以适当的想像。这样才能让观众相信画面中的形象就是故事中的角色,才可能代入到故事之中。
最后要说明的是形式感的运用,现代艺术尤其是抽象主义的艺术对形式的研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创作时画家要充分运用形式之间的张力,比如一条从画面左下角延伸至右上角的线条自然让人感觉到上升、攀登的趋势,再比如微微偏向一边的倒三角形,自然给人即将倾倒的感觉,这些都是单个形式本身的动态,通过多种形式的组合可以产生无限的可能。有了动态就能联想到上一秒和下一秒的状态,就形成了一个静止的“过程”。
不可否认,绘画作为“叙事”的手段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优秀的艺术家可以超越这种局限,给空间艺术加上时间属性,而这个过程并不是艺术家独立完成的,它需要观众的参与。
五、“叙事”的观众
从艺术接受论的角度来看,观众是完成“叙事”的最终环节,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根据前文的论述,我们可以判断出绘画的时间性其实正是来源于观众的欣赏。艺术家需要做的正是调动观众的经验和想像,完成故事的发展过程。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观众在艺术中的地位从来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在强调互动性的现当代艺术中观众的地位不断提高,甚至直接参与到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画面是静止的,观众的思绪是千变万化的,这也是动态产生的根源。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时候绘画并不会讲一个全新的故事,通常的做法是表现某个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或者著名的历史事件,甚至是当时社会的新闻热点。这一类的故事观众已经了解了全部的经过,艺术家其实是再现其中的某个场景,通过观众的想象更加直观感性地再创造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就对观众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观众们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审美经验是能帮助艺术家完成“叙事”的前提。
除此以外剩下的一种可能,即绘画是在叙述一个观众事前一无所知的故事,这时绘画能够完成叙事的重要手段便是利用不确定性。因为故事的剧本观众并不了解,而绘画因为 “篇幅所限”,并没有完整的交代整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所以对于观众来说情节存在着各种可能的走向,而这种不确定性正可以引发观众的猜测,促使观众揣摩画面的前因和后果。这自然有很大的可能产生误解,但误解在欣赏中是永远存在的,任何情况下都无法回避无法消除。这也恰恰是古老的艺术品能够不断焕发新的生机的原因,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解读。趣味是善变的,而画面的“叙事”需求永远存在。
六、总结
以上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为何一张静止的画面能够具备“叙事性”,“叙事性”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如何充分发挥绘画的“叙事性”。归根到底是对图像语言的驾驭和把握,画面中需要存在动态的张力,同时在画面中隐含着丰富的信息,无论这些是来自内容还是形式,通常来说需要两者兼顾。“叙事性”的绘画之所以迷人,首先是故事内容本身,其次融合了艺术家的想像和技巧,最后又加入了观众的想像和经验。“叙事性”一方面是绘画的基本使命之一,另一方面也给绘画带来了无限的可能,突破了时空的束缚,充满着动态的生命力。
[1]【意】阿尔贝蒂.论绘画,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荷】梵高.亲爱的提奥,南海出版社,2001.
李建树(1989.7- ),男,江苏省扬州市,硕士(毕业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三江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电脑艺术设计、艺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