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故事中的“傻子”母题探析

2017-01-28顾玲玲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464000

大众文艺 2017年19期
关键词:铜板母题民间故事

顾玲玲 (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464000)

民间故事中的“傻子”母题探析

顾玲玲 (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464000)

以“傻子”为母题的民间故事在我国民间故事中占有重要地位。有些傻子的言行虽然可笑可叹,但他们都有着“大智若愚”的智慧和一些难能可贵的品质。在关于傻子的民间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蕴。

民间故事;“傻子”母题;哲学意蕴

一、“傻子”母题的含义

傻子,通常指那些智力低下、逻辑混乱、语无伦次或行为怪异的人。在民间流传着大量关于“傻子”的故事和传说,是一定地域文化的重要构成,大多数故事内容令人忍俊不禁、哑然失笑。丁乃通,著名学者、英国文学教授、民间文艺学家,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按照“AT分类法”将1966年以前的中国民间故事进行了搜集整理,归纳出共148种关于傻子的故事类型,并将其归入民间故事中的笑话一类。在民间故事中,一部分傻子的言行虽然可笑可叹,但是其中却蕴含着“大智若愚”的智慧和一些难能可贵的品质。这些故事中的主角共同点是:心地纯真善良,但是由于性子直、认死理、不懂得人情世故、道理变通,从而好心办了坏事,最终惹出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本文试从分析傻子的类型入手,探析在这一类民间故事中蕴含的哲学意蕴和现实启发意义。

二、“傻子”母题的类型

(一)字句误解型

傻子由于误解别人说话的意思,而导致说错话,做错事,惹出了很多笑话。

例如故事《卖饼》里提到的:有一位娘亲做了一篮子饼,让儿子拿出去全部卖完再回来。临出门前再三嘱咐:“两个铜板一个饼。如果有人要一个铜板买你两个,你告诉他我宁愿自己吃掉。”儿子拎了一篮饼去了。到了街上,篮子刚放落,有人来问了:“你这饼怎么卖?”“两个铜板一个。”“一个铜板两个卖不卖?”“不卖,我宁愿自己吃掉。”说着,儿子把一个饼放进嘴里。又来了一个人,问:“饼怎么卖?”“两个铜板一个。”“一个铜板两个卖不卖?”“不卖,我宁愿自己吃掉。”说着又把一个饼放进嘴里。就这样,不到半天时间,儿子把一篮饼全吃了。最后,儿子拎着空空的篮子回到了家,娘亲见了一把将儿子抱进怀里,高兴地说 :“儿子真聪明,不一会儿就把饼全卖完了。”儿子说:“不,我全吃了。”“什么,全吃了?”“是的,你不是说两个铜板一个饼,一个铜板卖两个,不卖,我宁愿自己吃掉。人家都说一个铜板买两个,所以我就吃了。” 再如故事《拔牙》:傻子看到集市上有个招牌:“请君拔牙,每次一文钱。”他就去牙医那里要求把自己的牙全部拔掉,以为每拔一次都会给他那么多钱。

(二)脱离现实型

故事中的“傻子们”仿佛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在那世界里可以自由自在、可以天马行空但是必须要完全属于自己。因此他们由于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里,会经常不分场合、不明就里地做出一些看似荒唐甚至脱离现实的可笑的事情。

例如,傻子把屋子烧掉来赶走害虫;傻子看见地上有裂缝,就想用芝麻油或是奶油把它堵上;或者是傻子的妻子让他把一件东西(常常是布)卖给一个壮实的、面目和善的或是看上去令人相信的人,他就把东西真心诚意地卖给了一个稻草人或是庙里的一个神像。

三、“傻子”母题蕴含的哲学意蕴

傻子的故事之所以能够在民间流传深远,除了它们具有令人捧腹一笑、给人提供消遣的作用以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寄寓了广大普通民众的朴素的价值观念。正如德国现象学大师莫里茨•盖格尔所说:“审美的东西并不纯粹是形式,而且也是由那存在于它的最深刻的本质之中的至关重要的生命内容和精神内容所构成的。” 在生活中,人们经常所说的俗语“傻人有傻福”、“吃一堑,长一智”也正反应出这个道理。

民众创造了傻子这一人物类型,并不是仅仅将他们作为茶余饭后的笑料,更是在他们身上寄托了对这个世界的公正平衡的心理诉求。傻子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从中折射出拥有话语权的上层社会或是“聪明人”的愚昧和他们所缺失的一些优秀的品质,而这些智慧和优秀品质却恰恰是这些不被社会所接纳和认可的“傻子”们所具备的:

(一)真诚

现实社会的残酷性,使人们都变得学会虚伪和伪装,唯独傻子例外。他们没有私心杂念,不会拐弯抹角,真诚地对待一切人和事。但是傻子往往会真诚地过了头,而屡屡成为人们戏谑的对象。

例如:傻子在路上遇到了一群野鸭,一个无赖说野鸭是他的,傻子就付给他一大笔钱买下来,可是当傻子吆喝它们跟他一起回家时,它们全都飞了。再如,在民间普遍流行的“傻姑爷”故事中,其中有一类是“三姑爷拜寿型”。“故事中的三姑爷多是不识字的庄稼人,被丈人家视为‘愚呆’之人,但他却在丈人的寿宴上以大实话入诗,把有钱有势的财主、官僚、文人及他们推崇的封建礼教戏弄得一无是处,丑态毕现。”

(二)善良

傻子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善良。他们有着孩童般单纯的心灵,不求回报地对待人和事物。但是他们的善良往往用错了地方,或是遭到“聪明人”的戏弄而成了他们眼中的傻瓜。

如傻子看见石头或树,担心它们冷,就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他们披上;傻子集市上买回一只螃蟹或大白鹅,一路上总在担心是不是渴了到家后会不会渴死,然后十分“好心地”把它们放进小河里让它们洗澡、让它们喝水,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螃蟹和大白鹅都钻入水中游走了。

正常人能看清对象、认清环境,但傻子行善是不分对象的,因而造成了“好心没有好报”的后果。但是有时候,傻子的善良也会收获到好的结果。例如在满族民间故事《扇子参》中,憨厚老实的郎傻子三番五次地放走了人参姑娘,气倒了他阿玛。不就阿玛就死了,这时人参姑娘表示愿意嫁给郎傻子,给死去的阿玛当儿媳妇。郎傻子要去送阿玛骨殖,人参姑娘交给了他一把扇子,让他打开扇子就能看见她。郎傻子在路上受到坏人的蛊惑,把扇子的秘密说了出来,扇子被坏人抢走了,扇子里掉出来的人参娃娃也被摔死了。故事的最后,人参姑娘带着他们的儿女跋山涉水地回到家乡与郎傻子团聚了,全家人又回到了森林,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傻子的善良终于得到了好的回报,这对民众的心理也是个极大的安慰。可见,不管怎么样,傻子的善心都是有他应该肯定的积极因素和正面效应的。

(三)理想

傻子的言行之所以引人发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似乎是活在自己的理想的世界里,无视现实社会的行为准则,完全按照他们自己的理想或幻想做事。许多民间故事中都叙述了傻子坐在鸡蛋上企图孵出小鸡;傻瓜栽种炒熟的种子,希望长出树苗;傻子站在镜子前面想看自己是怎样睡去的……其可笑的来源就在于傻子的行为违背了常规,不符合生活常理,是不能实现的理想。从更深层次的原因来看,傻子的行为具有超脱现实的理想精神,映照出现是社会中人们的困顿和现实目的的渺小。人们虽然可以嘲笑傻子说话和行为的荒唐,但局限于功利目的狭窄圈套的常人也许收获的仅是小小的芝麻,但失去的可能是大大的智慧。维尔族的阿凡提是公认的智者,却也常常用一些愚笨的办法解决问题,他的所作所为超脱了凡间聪明人对实际利害的算计,而表现出一种非功利的从容态度,这正是大众人生所普遍缺乏的理想精神。非功利的超脱,这正是一种人类应该永远追求的精神,但生活于现实中的人们却常常忘记它。因此,傻子故事似乎总在印证着一种“大智若愚” 的人生境界。

“傻子”母题是民间文学中的一种特殊的形式,成为作家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启发了大量的优秀作品的诞生。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中,“傻子式”的狂人看出了万恶的封建社会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喊出了冲破旧社会牢笼的呼声。在阿来的《尘埃落定》中,人人眼中的“傻子”少爷在宗教、战争等重大事情上也表现出了超越常人的智慧,有着超凡的预见能力,正是他见证了土司制度的衰败。韩少功笔下的丙崽,迟子建笔下的大鲁和二鲁,苏童笔下的演义,都是常人眼中的傻子。他们与人交流时不会像常人那样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欲望,甚至只能说出简单的几个字,但作家却让他们的思想和意识通过自言自语的形式得以发泄,通过他们的自言自语揭露了人性乃至一切社会丑陋现象的真面目。

“傻子”是民间文学中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母题,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其中闪耀着民众智慧的光芒,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也以一种极度夸张和搞笑的形式蕴含着独特的审美意蕴。

[1]王明霞.“智者”还是“愚人”——简析艾萨克•辛格的《傻瓜吉姆佩尔》[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9卷第2期,2006 (4).

[2]向沁.浅谈民间叙事中傻女婿艺术形象的可爱因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3]张艳玲.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傻子形象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22 卷第6期,2007(6).

[4]梁祖庆 程丽蓉.傻子的汉化智慧与接受误读[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5]肖治华.新时期中期后小说中傻子形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3).

[6][美]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M].孟慧英 董晓萍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铜板母题民间故事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友谊使者讲述的民间故事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魔法糖的故事(三)
杭州童谣:一只鸡
“沉默面具”与“隐性叙事”——伍慧明《骨》中的“沉默”母题及“纸张”意象
复仇母题的现代嬗变
工钱最多是多少
11枚铜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