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代禅宗剧研究现状综述

2017-01-28河套学院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

名作欣赏 2017年8期
关键词:杂剧元杂剧禅宗

⊙闫 敏[河套学院,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

元代禅宗剧研究现状综述

⊙闫 敏[河套学院,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

元代禅宗剧是指元代戏剧中蕴含禅宗思想以及直接化用禅宗故事进行创作的戏剧作品。此类作品是元代文学、艺术、宗教、历史、民俗等因素在戏剧中的融会和凝聚。从元代禅宗剧的形成原因、戏剧文本、艺术功能、文化价值等方面对元代禅宗剧研究现状进行评述,可以为进一步深化元代禅宗剧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

元代禅宗剧研究现状综述

元代禅宗剧是指元代戏剧中蕴含禅宗思想以及直接化用禅宗故事进行创作的戏剧作品。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剧艺术的高峰,禅宗是最富哲学气质和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佛教宗派。元代禅宗剧是禅宗文化在元杂剧中的体现,也是禅宗在元代的一个社会缩影,是元代文学、艺术、宗教、历史、民俗等因素在戏剧中的融会和凝聚。研究元代禅宗剧,既有利于从禅宗思想和禅宗美学的层面解析元杂剧的文化基因,也有利于从戏剧艺术的视角佐证和还原元代禅宗文化的真实面貌,是考察和探究禅宗文化在元代的发展演变以及研究元代宗教与元代戏剧的互动关系的重要途径。

据统计,现存元杂剧中直接化用禅宗故事的至少有11种。其中,全本留世的有郑廷玉的《布袋和尚忍字记》、吴昌龄的《花间四友东坡梦》、李寿卿的《月明和尚度柳翠》、武汉臣的《散家财天赐老生儿》、元末明初刘君锡的《庞居士误放来生债》、无名氏的《观音菩萨鱼篮记》等6种;仅存目的有高文秀的《志公和尚开哑禅》、李寿卿的《船子和尚秋莲梦》、王廷秀的《石头和尚草庵歌》、布礼忽的《船子和尚四不犯》、杨讷的《佛印烧猪待子瞻》等5种。而那些字里行间隐含禅宗思想的元杂剧更是不胜枚举。这些禅宗剧融入了智慧、圆融、机趣的禅家风味,别具一格。

明清时期的戏剧理论家们往往将禅宗剧归入佛教剧、度脱剧、神仙道化剧中进行研究。如明代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将之归入“神头鬼面”一类,明代吕天成的《曲品》将之归入“仙佛”一类,清代藏书家钱曾的《也是园书目》将其归入“释氏”一类,均没有对此类作品做专项研究。建国之后至20世纪70年代,国内学者对宗教剧大多持否定态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术界对于元代禅宗剧的研究才真正起步,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考证元代禅宗剧的形成原因

对于元代禅宗剧的形成原因,当代研究者们主要从考察元代社会文化背景,比较戏剧表演与禅宗仪式的相似之处,分析元杂剧与元代禅宗文化的互动关系等方面入手进行研究。

康保成先生在《禅宗仪式与戏剧形态》中说:“禅宗仪式的主宾问答,有许多与戏剧中的‘打诨’极为相似”,“禅宗仪式有时棒喝加机锋,更像优人做剧”,“禅宗还以种种‘作势’为符号应接学者,其中‘作女人拜’与戏剧动作最为相似”,“佛教现身说法与代言性质的戏剧文本有相通之处”。康保成先生通过对魏晋优戏、隋唐参军戏与禅宗仪式的比对,考证了宋元杂剧中的禅宗仪式及术语对元代戏剧创作的影响。此观点在其专著《中国古代戏剧形态与佛教》的第五章中有更为详尽的论述。郑传寅先生则是从元代宗教文化面貌视角分析了元代禅宗剧出现的原因:“在元杂剧中,当时政治地位最高的藏传佛教‘缺位’,是与藏传佛教大多在宫廷活动而且不用汉语有关,而杂剧作家大多为汉人。元杂剧中的佛教剧主要表现了禅宗南宗的曹洞、临济两个支派的生活,这与当时汉地的佛教生态大体一致。元杂剧佛教剧面向世俗大众,具有鲜明的游戏品格。”郑传寅先生从元代宗教政策及宗教文化生态入手,论述了禅宗与元杂剧联姻的原因所在。孙凯先生在《元明禅宗戏论略》中分析:“由于在特定时代下剧作家与禅宗在思想层面上的契合,使得禅以戏的形式搬上舞台,给中国传统戏曲注入了新的机趣,同时禅也以戏为媒介得到传播。”论述了元明剧作家与禅的契合、禅的戏化与戏的禅化、佛与戏的人文关怀的共性内蕴。

元代禅宗剧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除以上观点之外,唐宋禅宗思想的理论积淀,唐宋禅宗故事在民间的广泛流传,宋元禅宗信仰在官方的地位及在民间的传播等,均对元代禅宗剧的形成有一定影响,有待于学者们的进一步深入考证和研究。

二、解析元代禅宗剧的戏剧文本

在元代禅宗剧戏剧文本研究方面,前辈们将主要目光集中在了现存全本的元代禅宗戏的剧情源起、佛禅意蕴、艺术特征、影响流布等方面。

张则桐先生的《元杂剧〈度柳翠〉与文字禅》(《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年第4期)认为李寿卿的《月明和尚度柳翠》杂剧反映了文字禅在宋元时期的兴盛,此剧的出现表明了宋元时期禅与文学的相互渗透已进入自觉状态。谭伟先生在《论元杂剧〈庞居士误放来生债〉题材来源及其价值》一文中梳理了元明清以庞居士故事为题材的戏剧作品,阐述了此类作品的社会意义及价值,而且分析了作品的禅学思想内涵,他说:“被胡适称为‘庞氏解剖刀’的庞居士,作为南宗著名禅师马祖的弟子,他是马祖‘平常心是道’的禅观的实践者和具体体现者……在庞居士那里,禅理不再是形而上的抽象的玄理,而是回归到平凡,在穿衣吃饭、运水搬柴的日常生活之中。”夏东锋先生的《试论臧晋叔对元刊杂剧〈散家财天赐老生儿〉的改编》(《名作欣赏》2013年第30期)细致分析了此剧的故事来源、版本更迭以及在元明清三代的发展流变。周秋良先生在《观音戏衍变考》中说:“元代杂剧中以观音为主角的戏剧只有杂剧《观音菩萨鱼篮记》,敷演观音、弥勒等劝说宋代居士张商英(号无尽居士)出家修行。”从题材扩伸、形象扮演、演出习俗等方面对元代禅宗剧《观音菩萨鱼篮记》与后世观音戏进行比较,阐释了观音信仰与民众意识之间的密切关系。

学者们研究元代禅宗剧文本,旨在揭示此类戏剧的思想意蕴、艺术特征、美学特点、社会影响、不足之处等,这些研究均为元代戏剧尤其是宗教剧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奠定了基础。但戏剧个体文本的研究,很难反映出元代禅宗思想在所有元代禅宗剧中的丰富性及复杂性,对于元代禅宗戏整体的思想特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三、探索元代禅宗剧的艺术功能

对于元代禅宗剧的艺术功能,当代学者更加注重对元杂剧文化传播功能的研究,此方面的成果相对较多。

黎羌先生在《中国禅宗戏剧的缘起与佛教图文的东渐》中说:“而在中印佛教基础之上产生禅宗原始乐舞戏剧艺术正是迎合了此种宗教文化史实,而将‘不立文字’的教义渗透到相关的图像演绎之中。特别是有机地融入其文艺舞台美术,诸如戏台、服饰、道具、化妆、面具、装饰、图像等要素里,从而使佛教之禅宗日趋深入人心。”张婷婷和王邦宁在《元代杂剧艺术与禅宗文化精神》中论述:“杂剧借禅宗公案做故事题材入剧,又借禅家语言来表现其意图,艺术形式上有新的突破,而禅文化也通过杂剧这一通俗的形式,获得了进入社会民众的精神世界入口,迅速在广大的社会上下层传播宣扬。”茌攀先生在《试论元代佛教杂剧中的禅宗文化》中谈到,元杂剧“吸收了禅宗的文化特色,其佛教杂剧通过人物之间的对白、独白、唱词来介绍禅宗的发展、演变、教派、人物以及历史,使世人参悟禅机佛理,明了禅宗义理,成为禅宗文化传播的一把利器”。

中国传统戏剧是中国当代戏剧的源头活水,禅宗剧是中国传统戏剧和中国禅宗文化互动的结晶,研究传承千年而至今仍极具生命力的元代禅宗剧的艺术功能,可以为当代戏剧艺术创作和戏剧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也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戏剧的艺术功能除文化传播功能外,还应包括审美娱乐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审美认知功能、心灵净化功能等,对于元代禅宗剧这些方面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四、评析元代禅宗剧的艺术价值

目前,学者们对元代禅宗剧的艺术价值的研讨主要集中在文化价值方面。

如毛炳身先生和毛小雨先生在《禅宗与元杂剧》中言:“近年,不少人在研究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诚然,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论题……这几本禅宗戏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如何?我们应当对它怎样评价?是研究这类杂剧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如果简单地加以否定或肯定过多,都是不大恰当的。”黎羌先生在《禅宗戏剧:以戏剧形式弘扬禅学》中说道:“在中印宗教历史文化交流过程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成果是中国禅宗及其禅宗戏剧的形成与发展。禅剧此种宗教表演文化形式集中国和印度传统文学艺术之大成,它将丰富多彩的佛教图像与文本紧密联系,是许多民族所共同拥有的一种维系信仰世界的参禅拜佛与文化娱乐活动。”

禅宗文化是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产物,具有平等慈悲、自然和谐、随缘任运、忠于自心、圆融无碍的精神和智慧。禅宗思想与自由、平等、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等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契合的。因此,研究元代禅宗剧的文化价值,既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有利于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文化根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戏剧的艺术价值除了文化价值外,还包括认知价值、审美价值、心理调适价值、文化价值等,对元代禅宗剧多方面的价值研究依然有较大的空间。

总之,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对于元代禅宗剧的研究成果虽少,但前辈们的考察和论证充分肯定了元代禅宗剧研究的重要性及可行性,为后世学者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开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尽管前辈学者们在元代禅宗剧的出现原因、作品评论、艺术功能、文化价值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对元代禅宗剧中蕴含着的元代禅宗思想特点的认识方面亦有很大的分歧,对于元代禅宗剧的艺术功能的多元性以及艺术价值的丰富性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今,国外学者也日益关注佛教与世界各国文学及艺术创作之间的互动影响,但笔者至今尚未查阅到专门论述元代禅宗剧的外文论文及专著。

①②③④康保成:《禅宗仪式与戏剧形态》,《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1年,第287页,第294页,第297页,第299页。

⑤郑传寅:《论元杂剧中的佛教剧》,《武汉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第85页。

⑥孙凯:《元明禅宗戏论略》,《戏剧之家》2013年第5期,第8页。

⑦谭伟:《论元杂剧〈庞居士误放来生债〉题材来源及其价值》,《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第44页。

⑧周秋良:《观音戏衍变考》,《艺术百家》2006年第3期,第36页。

⑨黎羌:《中国禅宗戏剧的缘起与佛教图文的东渐》,《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97页。

⑩张婷婷、王邦宁:《元代杂剧艺术与禅宗文化精神》,《佛教文学》2010年第4期,第81页。

⑪茌攀:《试论元代佛教杂剧中的禅宗文化》,《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661页。

⑫毛炳身、毛小雨:《禅宗与元杂剧》,《中州学刊》1998年第2期,第76页。

⑬黎羌:《禅宗戏剧:以戏剧形式弘扬禅学》,《中华民族报》2014年12月16日第008版。

作者:闫敏,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内蒙古河套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

编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2015年河套学院科研项目“元杂剧中的禅宗公案题材作品研究”

猜你喜欢

杂剧元杂剧禅宗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成果推介 明代剧坛对元杂剧接受之研究
灵 山
以《度柳翠》杂剧为例看《红楼梦》与元人度脱剧的关系
落叶禅
佛教禅宗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清代杂剧的研究
杨景贤《西游记》杂剧对同名小说创作的独特贡献
元杂剧中母亲形象的文学史意义
小议《元曲选》中的“死科下”
谈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权意识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