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传统中和思想对现代人际交往的启示

2017-01-28魏煜坤刘佳茹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名作欣赏 2017年24期
关键词:中正儒家君子

⊙魏煜坤 刘佳茹[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浅析传统中和思想对现代人际交往的启示

⊙魏煜坤 刘佳茹[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儒家中和思想旨在通过对“天地人”的贯通与梳理,达到天人合一的中和境界。它既是一种宇宙观、修养观,又是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它追求“和而不同”“允执其中”“致中和”的价值规范;倡导兼容与博大、和谐共生的处事原则;注重正直不偏激、奋发且刚毅的审美人格。中和思想作为儒家核心文化的瑰宝之一,对现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对于解决现代人交往困境有着独辟蹊径的方法。

中和思想 礼 和而不同 中正人格 人际交往

《说文解字》里对“中和”二字的解释:“中者,别于外之辞也,别于偏之辞也,亦合宜之辞也。”“中,正也。”其意思就是说“中”即一段平衡木,它掌握着事物两端的重量和公正,不偏不倚地评断,才是恰到好处。是不同元素在一个共同环境里的矛盾均衡,是多样性的统一,哪怕是相互对立或者是相互排挤,也总能找寻到和谐的元素搭配。“中”与“和”旨在令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表现恰如其分,内心能够达到平衡,在协调分歧的基础上,完成各自的人生价值。

中和思想在儒家看来是对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其形成的价值体系对人格的塑造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中和”最早见于《礼记·中庸》,相传在当年尧传位于舜时,已有了“允执厥中”的思想传承。而在孔子看来,中和是一种辩证关系的存在,它要求行为合乎礼仪,不偏不倚,待人温和圆润,常以“德”约束自己的内心欲望。处世退让,以和为贵,避免偏激。

一、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文雅且有礼貌的人方能称之为君子,其修养就在于对礼乐制度的遵守。中和思想的本质在理论上表现为礼的规范,儒家“和”的理想是“礼”,如《论语·学而》曰:“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中”的标准就是“礼”,《礼记·仲尼燕居》中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在儒学传统中,常常用射礼来比喻德行的“中”与否,如《射义》云:“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故而“中”就是要求行为举止符合“礼”的范围尺度。

彬彬有礼,方为君子之道。礼的精神与礼的外在表现相呼应,是隐藏在礼的现象背后并反映礼自身发展与变化的规律,是人们在行礼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则,也是评价礼的合理性标准。从古至今,无论礼在新旧更替中如何变化,其所蕴含的核心精神却从未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变化。笔者将“礼”概括为“仁”“礼”和“诚”。

“仁”者立人,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就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主动约束自己,自觉遵守相关的道德规范,将“仁”化作内心的一种虔诚的信仰,以善待自己的态度和方式善待他人。仁以感通为性,以润物为用。“礼”是人们交往的行为规范,在古代,父子、师生、朋友、君臣等之间的关系都需要依靠礼来进行维系。倘若失去了礼,人们的行为就会手足无措。这就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注意所交往对象的身份和自己所处的地位。若没有清晰的认识,则很容易失去与对方进一步交流的机会。“诚”在儒家学者看来,实乃礼之本也,至诚则众德自备。孔子说:“信近于义,一言可复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失去了诚信的保障,那么他所说的每一句话、所想要达成的每一笔交易都将化为一缕青烟,失信者,寸步难行,尤其是在这个讲求社会诚信的时代。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一个人拥有忠信的优良品质,即使走遍天下身陷困境,也能得到世人的尊重和敬仰。

对“仁”的传承,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用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对“礼”的传承,是充分认识到在彼此交往中的相对关系,在不同的环境中要适应不同的交际方式,遵礼达礼;对“诚”的传承,是千百年来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全面体现,以诚为本,让德先行。

二、和而不同 兼容并包

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说明中和思想又是一种和而不同的思想,“和”是和谐,是兼容并包,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它承认不同从而把不同联合起来成为和谐一致。

和而不同,兼容并包,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行为原则。和就是一个巨大的容器,它承载了各种观点,并力求在众多纷争中找寻到一个平衡的支点。兼容便成为一个有效解决的途径,它把和气与融合作为交往的前提条件,孔子的学生有若在阐述孔子的观点时说道:“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而孟子更是直接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自我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是传统中庸之道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和为贵,方能政通人和,人心和顺。

“和而不同”又是一种重和谐但不苟同的思想。君子和谐但不盲从,小人盲从但不和谐,君子求同存异,绝不随波逐流。《中庸》有云:“君子和而不流。”其内心始终有一种坚守,关于原则,关于底线。在交往中,一方面审时度势地保持双方关系和谐,另一方面需保护自己的道德准则不被侵害。此处的“和”可以理解为和睦相处,朋友之间观点不同时,也不应该影响到彼此原本和睦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保持一种尊重的态度来面对每一个不同的观点,切忌偏激,伤害他人。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处世原则,也是人类不同文明能共生发展的关键。

儒学的“和而不同”思想为人际交往中矛盾对立双方的问题解决提供了一种较为完美的方案,尊重、包容、和谐,这是对人的理解和对问题多层次解读的一种看法。只有更具兼容并包的品质,社会才会更加多彩、和谐。同时,也要坚持住自己的原则,始终守住道德底线,在立足原则的基础上聆听不同意见,在求同存异中和谐发展。

三、中正人格 慎思笃行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句话一直以来被奉为儒家传统文化的精髓,又称“十六字心传”。它精准地指出作为一个高尚的人所应具备的优良品质,中和思想所塑造出来的理应是中正人格,慎思笃行。

在儒家看来,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才可以至中和,才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中正品格的第一要求,便是对自我内心的一种修炼,求得自我内部和谐,体现在对暴躁、焦虑情绪的控制。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没有人愿意和一个“苦瓜脸”进行更深度地交往,消极情绪不仅不会被朋友接受,反而更容易导致双方的关系出现某种程度的隔膜。中正品格的第二要求,便是要有真诚的律己修身态度,真诚地对待自己的朋友,诚信守时地完成每一次约会,心灵的相通可以让每个和你交往的人都感受到真诚的力量。中正品格的第三要求便是礼敬,在社会交往中,尊重他人、礼敬为先至关重要。敬是沟通人际关系、增强相互感情的重要渠道。“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要得到他人的尊重,首先应当尊重他人,不仅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尊严,而且要尊重对方的行为习惯、爱好兴趣等,如此方能做到“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中庸》更讲求“慎独”,是对主体道德行为在缺乏第三方监督下的客观约束,在别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要谨慎小心;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要警惕注意。句义在现代人际交往中得以延伸,这要求我们在交往中必须慎思笃行,对自己的言行长远考虑,不可一时口快酿成大错。

四、结语

儒家中和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常常令人佩服不已,颇有恍然大悟之感。市场经济的建立让物质极大地丰富了,然而带来的却是当下现代人对于人际交往的困境,此处困境是指交际过程中不合乎传统礼仪和文化的部分。陈思和先生曾指出,中国人的惯性思维是千百年来所形成且无法改变的。如果一个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遵守这“传统的思维方式”,势必会给商务贸易、合作谈判等带来致命的打击。

中和思想启示我们要做一个具备中正品格的人,对待朋友能够公平地拿捏尺度,不把自身的负面情绪带到人际交往中,要学会微笑和真诚,用真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在见面交谈过程中,要注重礼仪,摆正自己所处的位置并赋予符合交往对象身份地位的尊重和爱戴,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三思而行。如果遇到双方观点、意见不合时,要巧妙地打破僵局,寻求对立问题间的平衡点;同时,保持克制,不必追求彼此之间意见的统一,求同存异、兼容并包便是最好。

中和思想的巨大魅力远不止于此,它是民族的瑰宝,是思想界的不灭星辰。当我们从儒家的言语中吸取精华,传统文化的血脉也就此传承,它流淌在我们人际交往中的每一次言行、道德准则和人格践行上。

[1]杨明,吴翠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南京社会科学,2006(2):21-25.

[2]夏静.“中和”思想流变及其文论意蕴[J].文学评论,2007(3):163-168.

[3]杨倩男.儒家礼仪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

[4]胡爱英.儒家礼仪教育的当代价值:以《论语》为中心[J].中华文化论坛,2015(5):98-103.

[5]陈敏.“内圣外王”:儒家人格理想的历史演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3.

[6]蒋文学,袁彬.儒家人文素养思想探微[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85-89.

作 者:

魏煜坤,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本科生;刘佳茹,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本科生。

编 辑:

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中正儒家君子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无题(3)
魏晋时期的中正品评与考察乡论
君子无所争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有君子之道四焉
孔夫子关于“君子”究竟说了些什么
茶道
“中正纪念堂”存废成岛内话题
舜帝——儒家道德理想的人格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