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挣脱枷锁,寻找自我
——对多丽丝·莱辛《我的父亲母亲》中女主人公形象的解读

2017-01-28石小杰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名作欣赏 2017年24期
关键词:多丽丝埃米莱辛

⊙石小杰[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22]

挣脱枷锁,寻找自我

——对多丽丝·莱辛《我的父亲母亲》中女主人公形象的解读

⊙石小杰[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22]

自20世纪以来,“女性主义”话题日益受到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文学家在文学作品中也塑造了许多具有强烈“女权意识”的女性形象。多丽丝·莱辛就是其中一位。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的作品不可避免地被冠以“女性文学”的标签,作品大多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世界进行观察和审视。本文主要从女性坚强独立的个性、女性对男性权威的反抗以及女性对自我的执着追寻三个方面对多丽丝·莱辛的封笔之作《我的父亲母亲》中女主人公埃米莉·麦克维的形象进行解读。

《我的父亲母亲》 多丽丝·莱辛 女性主义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2013),英国著名女作家,20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迄今为止该奖最为年长的女性获奖者。多丽丝·莱辛的《我的父亲母亲》(Alfred and Emily)(2008),也被称作《阿尔弗莱德和埃米莉》,是一本带有浓厚自传性质的作品。《纽约时报》曾对这部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在这本书中,莱辛给她的父母送上了一份最非凡的礼物:他们本可以拥有的人生。小说中,女主人公埃米莉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挑战父权、夫权社会的权威,坚定执着地寻找自我,并最终实现了自我价值,从而散发出“女性主义”的光辉。

一、性格的坚强与独立

小说《我的父亲母亲》中,女主人公埃米莉·麦克维是一个完美的女性主义形象。她三岁时母亲就去世了,继母生性刻薄,父亲又专制苛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女主角不可能得到很多来自亲人的关爱。然而,天性要强的埃米莉并没有向命运低头:生活中,她行事果断有主见,凡事一马当先;在学校里是女生头儿,拿奖是轻而易举的事。就连玛丽·莱恩夫人(好友黛西的母亲)也常说:“埃米莉一向出色有主意,是个好女孩。”自小没有得到很多关爱的埃米莉练就了一身的坚强与独立。十八岁的埃米莉因违背了父亲让其继续考大学的命令而被“扫地出门”,并被勒令再也不许踏进家门。抵抗父命的埃米莉,在英国伦敦的皇家惠民医院,当了一名实习护士。在当时,实习“护士”是一份相当“低贱”的职业——莱恩夫人称是“下人中的下人”,“给穷人擦屁股”。实习“护士”的工作量非常大:每天端屎倒尿,擦洗扫刷,地板、墙壁、天花板,处处都得弄干净,天不亮就干活,一直干到太阳下山,即使等到轮休一个下午的时间,也大多是回到宿舍,倒头就睡。许多人都说这是女孩所做的工作中最脏最苦的。除了工作累,工资也不高,由于工资微薄,埃米莉经常吃不饱,连一副手套也不舍得买,衣橱里的裙子都是从货栈里买回来的减价货改小的。面对这样食不果腹、异常艰辛的窘境,埃米莉从未向父亲和命运屈服,也从未向他人求助,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咬牙坚持。最终,她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终考,成为一名真正的护士,后来又升职为护士长。

与父亲“闹掰”,离开家庭的“庇护”后,埃米莉并没有消极气馁,依然坚强而又独立地活着,甚至后来在丈夫威廉·马丁-怀特医生死后,面对夫家亲戚的责难,面对以后孤独的人生,也从未向命运低头,反而凭借自己的独立与坚强,一步步走向成功。埃米莉坚强与独立的性格是许多女性主义作品中都会强调的重要品质,也是女性主义者所散发的耀眼光芒。

二、对男性权威的挑战

三岁失去母亲的埃米莉是在父亲的专制管教下长大成人的。父亲的严苛冷酷使埃米莉无论做任何事都要循规蹈矩,家庭的桎梏使得埃米莉的生活被束缚在条条框框的规范之内,身心的不自由使埃米莉自幼便对“自由”异常渴望,因而一旦有挣脱牢笼的机会她就竭力抓住,意图反抗父亲的专制权威。高中毕业的埃米莉不愿意听从父亲的命令去上大学,反而去做了父亲口中“辱没门楣”的“护士”。其实以她的资历,完全没有必要非去做又脏又累的“低贱”工作,然而她却偏偏选择了这个,甚至不惜以与父亲“决裂”为代价,这可以说是对父亲权威最大的反抗。

在埃米莉生活的年代,很多女性在丈夫死后是没有资格拥有财产的,当时很多丧偶的女性面对夫家咄咄逼人的气势,敢怒不敢言,不得不将丈夫留下的财产悉数交给丈夫的族人,自己另觅他处。然而,小说《我的父亲母亲》中,埃米莉·麦克维在丈夫死后并没有像当时其他女性那样屈服于男性的权威。面对威廉·马丁-怀特家族一行人的无理要求,埃米莉并没有被他们蛮横的架势所吓倒而屈服,她明确地拒绝了他们索要房子的要求,并义正词严地告诉他们,丈夫的遗嘱上已经写明房子是属于自己的,自己并不打算搬出去住。埃米莉·麦克维强硬而坚决的姿态吓退了那些“无耻之徒”,从而维护自己身为妻子和女性的权利。埃米莉·麦克维敢于违抗父命,自由选择职业,敢于回绝夫家无理的要求,自己主宰自己的生活,这无疑是对男性权威的直接挑战。勇于维护自身合理合法的权利,向蛮横的男权制度发出坚决的抵制和反抗,是女性开始维护自身生存权利的雏形,也是女性权力意识的觉醒。

三、执着地追寻自我

在小说《我的父亲母亲》中,女主人公埃米莉·麦克维究其一生都在不断地用各种方法来寻找真正的自己。从埃米莉自小独立有主见、行事果敢、率性而为的性格就可以看出她必定是一个不甘心受束缚的“自由人”,内心充满了对“自我解放”的渴求。在莱恩夫人企图劝她放弃做实习护士的工作,转而听从父亲的安排继续上大学的时候,她斩钉截铁地拒绝:“我相信自己可以。”她并没有跟随大众的潮流选择“安逸”之路——上大学,然后结婚生子,反而凭借自身的努力成为一名真正的护士,最后升职护士长。虽然埃米莉的职业生涯艰苦了些,但这一切都是她自己的选择,是她以很大的代价所换来的渴望已久的“自由”,这些困难也是女性在执着地追寻自我的道路上所必经的磨炼。

埃米莉当护士长的时候遇到了心仪的对象——威廉·马丁-怀特医生,两人彼此相爱,很快就组成了家庭。婚后的埃米莉辞去了护士长工作,一心照顾家庭和丈夫。然而,婚后几年,埃米莉突然意识到:“自己不像自己了。”她的生活中心只有家庭和丈夫,她脑袋里所想的除了窗帘、壁纸、餐桌、大地毯和小碎毯这些琐屑的小事之外,再无其他,她感觉自己身处某口黑暗的深井中,而井的四壁光滑,她看不到出口。只有当她来到曾与戴茜一起合租过的小房子里时,她才发觉自己是活着的人,她觉得自己仿佛从未离开过皇家惠民医院,而自己与威廉的婚礼也仿佛是为别人举办的似的。埃米莉结婚后可以说是过着“贵妇人”的生活,衣食无忧,安逸享乐,然而在埃米莉自己看来,婚姻简直“谋杀”了自己,婚后的生活使她感到陌生、烦躁,甚至不由得生出莫名的恐慌来,人也变得异常的憔悴,原来那个被莱恩夫人称作凯旋的志得意满的小姑娘一下子变得陌生了,变得不像埃米莉了。婚后的埃米莉已经渐渐地迷失了自我。埃米莉觉得自己仿佛一下子被丢到没有航海图的大海上,茫然失措。但是有一点,埃米莉特别清楚:她必须自己走出这个困境,因为没有人能够救她,除了她自己。埃米莉意识到婚后的自己并没有找到真正的自我,她举办的一场又一场成功的音乐会和聚会,也没有为她带来一丝的归属感。然而她并没有在寻找自我的迷途中流浪很久,丈夫死后,她利用丈夫留下的钱成立了威廉·马丁-怀特学校以及威廉·马丁-怀特基金,以造福穷人,让更多的穷人有机会上学读书。威廉·马丁-怀特学校一经创办就大获成功,虽然一路走来也经历了挫折与磨难,但总归是顺顺利利地走下来了,而埃米莉也在造福穷人的道路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埃米莉·麦克维终其一生不止不休地找寻自我,在寻找的路途中虽然有过挫折、迷茫与失落,但她从未想过放弃。她一直抱着“我相信自己可以”“除了我自己,没有别人”的信念逃出了父亲的掌控,逃离了婚姻的黑井,摆脱了被禁锢的命运。在《我的父亲母亲》前半部分的结尾处:埃米莉活了七十三岁,她的葬礼非常隆重,有好几百人参加了她的葬礼。这好几百人的吊唁不仅是对埃米莉·麦克维女士生前创办学校与基金造福万千穷人之举的敬重,更是对一位伟大女性的最高尊重。

小说中的埃米莉·麦克维实则是多丽丝·莱辛的自我映射,多丽丝·莱辛这样评价自己的父母:“专横霸道的父亲,神经质的能把女儿逼疯的母亲。”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多丽丝·莱辛不止一次发出怒喊:“我做梦都想着离开家,逃得远远的,彻底脱离苦海!”“你不能再让我忍受你了,你不能让我成为你,你是在谋杀我!”与埃米莉·麦克维一样,多丽丝·莱辛的童年与青少年时期也忍受着家庭的控制,她同埃米莉一样渴求“自由”,渴望追寻“自我”,渴望冲破那些束缚女性的陈旧观念。小说中埃米莉·麦克维最终突破家庭、社会以及时代的束缚,寻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实现了自我价值的美满结局,也正是作者多丽丝·莱辛所期望的所有女性的结局。

埃米莉·麦克维的形象虽然不是多丽丝·莱辛笔下所描写的女性形象中最出色的,也不是最具代表性的,然而小说中女主人公埃米莉坚强而独立,敢于选择自己的命运,勇于承担自己的选择,坚定不移地维护自我的权益,以及不懈地追寻自我等精神品质却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美国《华盛顿邮报》曾对多丽丝·莱辛的《我的父亲母亲》给予很高的评价:通过读者深切地体味自传与虚构、形式与内容的关联,她再次肯定了小说的力量和可能性。

[1]多丽丝·莱辛.我的父亲母亲[M].匡咏梅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13.

[2]吴丹.论女性形象的颠覆——《生是悠闲》的女性主义解读[J].课程教育研究,2014(4).

[3]许晶.菲利普·罗斯五部小说的女性主义解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4]堵文辉.论女性形象——《思家饭店的晚餐》的女性主义解读[J].海外英语,2013(22).

[5]舒程.英国文坛的常青树——多丽丝·莱辛[J].世界文化,2000(4).

[6]林树明.自由的限度——莱辛、张洁、王安忆比较[J].外国文学评论,1994(4).

作 者:

石小杰,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编 辑:

赵 斌 E-mail:948746558@qq.com

猜你喜欢

多丽丝埃米莱辛
高贵的“伪证”
失散53年美国姐妹因疫情团聚
高贵的“伪证”
德前总理要求前妻放弃使用他的姓氏
捕风的女孩
埃米莉的铜锅
管它三七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