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芝诗歌中天鹅意象的嬗变
2017-01-28张斯洁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张斯洁[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6]
叶芝诗歌中天鹅意象的嬗变
⊙张斯洁[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6]
天鹅意象贯穿了叶芝诗歌创作的始终,是其神秘象征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叶芝的早期诗歌中,“天鹅”是青春和爱情的化身,象征一切美好的事物;中期诗歌中,天鹅意象丰富饱满,主要象征着诗人破灭的理想和孤独的灵魂;在其晚期诗歌神秘象征体系形成后,天鹅则象征着人类历史文明、爱尔兰与诗人长期受到压抑的情感。
叶芝 天鹅 意象
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20世纪爱尔兰著名抒情诗人,英语诗坛上的文学巨匠,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主将,被美国诗人艾略特誉为“爱尔兰的灵魂”“20世纪最伟大的英语诗人”,并于1923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叶芝融合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玄学诗派的精华,并运用各种意象构建其象征体系,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是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对现代英语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叶芝在不同的诗里反复使用某些主导意象,“天鹅”是叶芝诗歌中频频出现的意象,例如《树枝的枯萎》《库勒的野天鹅》《丽达与天鹅》《塔堡》《库勒和巴里利》等等。这一意象贯穿了叶芝创作的始终,是叶芝抒情诗中最美也最复杂的意象之一。
叶芝诗歌中频繁出现天鹅意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叶芝作为一个民族诗人,深受爱尔兰本土文化的影响,坚持从爱尔兰神话和民间传说中寻找诗歌题材,而爱尔兰当地流传着许多关于天鹅的小故事和传奇,给叶芝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另外,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天鹅优雅、高贵、宁静,非常符合浪漫主义的审美特征,是浪漫主义诗人笔下经常出现的意象。但是叶芝笔下的天鹅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诗人情感的丰富和生活阅历的增加,其创作风格不断发展,天鹅的象征意蕴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说到天鹅,人们最先想到的总是美丽、纯洁、高贵这一类形容词,也往往将之与美好的爱情联系在一起。叶芝早期诗歌中天鹅正是象征着纯真美好的青春和爱情。例如在《白鸟》中,诗人感叹:“我但愿我们是,亲爱的,浪尖上的一双白鸟!”此时诗人初遇心上人,便义无反顾地爱上了她,为她倾倒。诗人心中憧憬着对爱情无限的美好幻想,愿与心上人化为一双圣洁而高贵的白鸟,比翼双飞,祈求时光将他们遗忘,悲伤也不要光顾他们,超脱凡世,没有尘世的烦恼,不受任何约束,出没在浪花里。除了“白鸟”,诗中还运用了“蓝星”“玫瑰”“百合”“流星”等意象,给读者一种浪漫温情的感觉,青春的气息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在《树枝的枯萎》中,诗人将自己与心上人比作一对苦命的国王与王后,即波伊拉和艾琳。他们本愿远离尘世,一起欢唱舞蹈,做一对神仙眷侣,却未能如愿,最后化为一对被金色链条拴在一起的天鹅。虽然化为天鹅,但能与爱人漫游在爱神的国度里,守护着爱的诺言,永不分离,诗人也觉得心满意足。诗中反复出现“没有一根枝条由于严冬的寒风而枯萎;枝条枯萎是因为我对它们讲述了我的梦”,这是一个快乐而绝望的梦,浪漫的基调中染上一缕忧伤,让读者动容。这两首诗有许多相似之处,语言优美细腻,感情基调也是唯美忧郁,充满渴望。天鹅作为诗中的主要意象可以看作是爱情、青春的象征,映射出了诗人对爱情坚定的追求以及远离尘世不受打扰的心态,同时也反映出诗人早期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
爱尔兰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以及心上人一次又一次的拒绝,都给了诗人不小的打击,随着诗人年龄、阅历的增长,其青年时代的热情和期待也削弱不少。诗人的内心更加复杂,情感也更加丰富,此时创作的《库勒的野天鹅》中,天鹅的意象明显更加丰富饱满。《库勒的野天鹅》是叶芝描写天鹅的诗中最广为人知的一首。这首诗作于1916年秋天,诗人第三次向心上人求婚被拒,陷入悲痛无法自拔,身体也每况愈下,于是,应好友格雷戈里夫人之邀到库勒庄园休养生息。诗人曾在库勒庄园度过多个夏天,留下了数不尽的回忆,并在那里写下了大量诗作,所以一直把这里当作是“一个更友善的家”(《责任·跋诗》)。诗中开篇描绘了库勒庄园秋天的斑斓景色,把读者带进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景中,幽静的树林、蜿蜒的小路、寂静的天空、盈盈的湖波,五十九只优美的天鹅在湖面上怡然自得,一切都显得祥和美好,然而诗人在这样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景中感受到的却是前所未有的孤独,全诗笼罩着一层忧愁的薄雾,呈现一种悲观无奈的情调。为何偏偏是五十九只天鹅,难道真的是诗人百般闲暇一只一只确认过的?众所周知,天鹅是一种对爱情极度忠诚的动物,一生只求一个伴侣,它们相互依靠,总是成双入对出现,如若一只死去,另一只也免不了悲戚而死。而这五十九只中单单落下的可怜虫,不正是诗人自己吗?诗人如天鹅般有着一颗对爱忠贞不贰的心,却始终得不到心上人的爱情,如今只能孤零零地徘徊在湖边。诗人将自己的悲伤寄托于天鹅,明知自己不应该再对爱情抱有任何幻想,却无法摆脱对爱情的痴求,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忠于爱情的心理。诗人不禁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中,距离第一次来库勒庄园已经将近二十年过去了,他曾欢喜地观赏这高贵的生灵,如今却依然孑然一身,满腹辛酸。庄园还是以前的庄园,天鹅也如同二十年前所见,尚未厌倦,情侣双双,神秘又富有热情,然而物是人非,此时的诗人只能在悲痛中感叹青春不再,时光易逝。同时,天鹅还象征着诗人未实现的理想,最后两节中,诗人将自己与天鹅作对比,“它们的心尚未衰老;无论将漫游到何处,它们依然带有热情或征服”。诗人一直为了爱尔兰的独立奔走,却迟迟没有进展,爱尔兰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可是诗人早已不像年轻时意气风发、充满热情与活力、有着无尽的力量与激情,生命悄悄地离他而去,陪伴他的只是没有归宿的爱情和未曾实现的理想。诗的最后,诗人陷入沉思,在“我”醒来之时,天鹅会飞向何处,会在何处使人悦目?令人感受到诗人深深的落寞与力不从心。这首诗中,天鹅象征着诗人的青春、爱情、理想,象征着一切美好的东西。然而爱情无果、青春已逝、理想破灭,天鹅的美好时刻提醒着诗人处境的凄凉,映照出诗人的无能为力,天鹅的飞去象征着他的青春和爱情已经消逝,对未来的迷茫。此时诗人的语言表达、写作风格也与前期截然不同,归隐、愤怒、失望的元素逐渐调和着他少时的激情和乐观。诗人逐渐摒弃了初期朦胧虚幻的创作风格,笔调更加直接简练,他的诗歌现实主义因素大大增强,并开始用象征手法表达现实内容。这种发展趋势在诗人晚期的创作中更为明显。
《丽达与天鹅》创作于1923年,是诗人创作晚期的代表作品,也是诗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象征主义作品,标志着诗人的神秘象征体系逐渐形成。
《丽达与天鹅》中天鹅一反优雅纯洁的形象,变得粗暴狰狞,整首诗也充满了邪恶、暴力、灾难和毁灭。诗人使用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自己独特的神秘主义历史观,极大地展现了诗歌的内在张力美和暴力美,提供了一个具有丰富阐释可能的隐喻,评论家们也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首诗做出了各种诠释和解读。
突然一下猛击:那巨翼依然拍动
在蹒跚的少女头顶,黝黑的蹼掌
抚摸她大腿,硬喙衔着她的背颈,
他把她无助的胸紧贴在自己胸上。
那些惊恐不定的柔指如何能推开
她渐渐松弛的大腿上荣幸的羽绒?
那被置于雪白的灯芯草丛的弱体
又怎能不感觉那陌生心房的悸动?
腰股间的一阵战栗便造成在那里
墙垣坍塌断残,屋顶和塔楼烧燃,
阿伽门农惨死。
就如此遭到劫持。
如此听凭那空中兽性的生灵主宰,
趁那冷漠的喙尚未把她放下之前,
她可曾借他的力量吸取他的知识?
这首诗引自一个著名的希腊神话:宙斯醉心于丽达的美貌,化装成天鹅,强暴了丽达,致使丽达产下两个女儿——著名的海伦和克吕泰涅斯特拉。前者与特洛伊王子私奔,引发了长达十年的特洛伊战争,导致了特洛伊灭亡,荷马时代也就此开始;后者则与其奸夫谋杀了从特洛伊战争胜利归来的亲夫——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诗歌前八行描写了天鹅强奸少女的暴行,后六行描写了这一暴行所产生的可怕后果,全诗具有强烈的暴力色彩和色情意味,极大地展现了诗歌的内在张力美和暴力美。
叶芝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观和命运观,并用他后期最重要的象征体系之一——“螺旋”进行说明,他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就像两个相对交叉不断旋转的椎体构成的螺旋,一个螺旋是原始螺旋,另一个螺旋是反向螺旋,通过时空媒介,一个支配另一个。这个体系可以用来划分过去,预测未来。他认为世界历史的周期大约是两千年,每个新文明产生都是通过一只飞鸟和一位女子的结合,即神与人类合一。第一次就是丽达与天鹅的结合,产生了希腊文明;第二次是圣母玛利亚与代表圣灵的白鸽感孕,诞下耶稣,产生了基督教文明。因此,在《再度降临》(1919)中,诗人预言,世界已经又过了一个轮回,一个螺旋走到了尽头,耶稣降生以来近两千年的基督文明即将告一段落,世界正面临一场大破坏,最终将会被它的对立面接替,出现一种全新的文明。叶芝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用天鹅意象表达自己对历史文明更替的看法,写下了这首《丽达与天鹅》。诗中天鹅代表着神或神的智慧,具有一种可怕的美,丽达则代表着人类,天鹅与丽达交合暗示阳与阴、力与美的冲突与结合,象征着神把自己的智慧与意志注入人类。海伦和克吕泰涅斯特拉诞生,分别代表着性爱与战争,她们的诞生产生了一种可怕的力量,造成了毁灭性的后果,但同时也催生了新的文明。如果说历史的循环如同两个旋转的椎体,那推动椎体旋转的动力毫无疑问就是性了。叶芝认为历史循环发展最根本的动力便是战争与性爱。诗歌最后提出的问题引人深思,在历史文明的交替进程中,人类力量弱小,根本没有能力阻挡历史的发展,但是人类可以做到在历史的变化中汲取知识和经验,以推动新的文明的发展。
考察这首诗创作的历史背景,诗中的天鹅与丽达也可能分别象征着英国和爱尔兰。此时的爱尔兰已经遭受英国长达八个世纪的殖民统治,长期被殖民的结果是社会存在不平等的社会关系,爱尔兰文化遭受着英国文化的频繁打击。19世纪中叶,爱尔兰民族主义意识高涨,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声势浩荡。1922年,爱尔兰共和国终于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下独立出来。1923年,爱尔兰批评家乔治·穆尔希望叶芝能写一首有关当前时局的诗,叶芝应好友之约,写就了这首《丽达与天鹅》。作为一个英裔爱尔兰人,在政治上,叶芝一直处在一个矛盾纠结的尴尬境地,对英国的态度也十分复杂。虽然他童年的一部分是在英国度过,但他对祖国的热情和抱负是毋庸置疑的,他厌恶英国的殖民统治和压迫,积极投身于爱尔兰的民族解放运动,但他又无法否认英国精英文化对爱尔兰土著文化的积极影响。叶芝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不仅希望在政治上解放爱尔兰,更希望在文化和精神层面改善爱尔兰,力图从习得的文化里找寻既是爱尔兰的又有别于英国的元素,创造出独具爱尔兰特色的文学。但他在挖掘爱尔兰精神,努力促成爱尔兰文艺复兴时,却又不得已使用英语进行思考、交谈和写作。他深深地感到爱尔兰民族主义与英国文化遗留之间有着深刻的矛盾。诗中,伪装成天鹅的宙斯,是至高无上的天神,拥有着无穷的力量,同时是权力的代表,象征英国殖民者;而蹒跚的、无助的丽达,纯洁天真,正象征着被殖民被压迫的爱尔兰。权力者看似高贵,实则虚伪苟且,受害者美丽动人却任人压迫。该诗在反映性爱与暴力的过程中,也把英国对爱尔兰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长达几个世纪的掠夺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诗人提出问题,丽达屈从于宙斯的同时,是否获得了他的力量、他的知识?这也显露出诗人的疑虑,爱尔兰在被殖民、被压迫的过程中,是否也获得了宗主国先进的知识和文化?这种疑虑表明了诗人对爱尔兰殷切的希望,也表明了他在对待民族问题时的客观态度。
诗人曾在谈到《丽达与天鹅》的创作意图时明确表示过,处于当时社会历史环境下的他没办法做任何事,更别说施展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了,除非能有一场革命运动,这场运动必须是自上而下的,是暴力的。诗人自然联想到了丽达和天鹅。然而在动笔开始写这首诗后,天鹅和淑女就占据了整个场景,原先心中所想的一切政治因素都消失不见了。可见在写作过程中,诗人遵从了内心,不由自主地改变了诗歌的主题倾向。叶芝是一个自传性很强的诗人,他主张写自己主观的切身体验,而非对外界的客观观察。他曾在《拙作总序》中说:“一个诗人总是写他的私生活,在他的最精致的作品中写生活的悲剧,无论那是什么,悔恨也好,失恋也好,或者仅仅是孤独。”所以他的诗大多记录了他个人的经验和情感,坦诚明了,阅读其诗歌就如同进入他的大脑,参与他的生活。因此,在解读叶芝的诗歌时,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抛开一切的外在因素,从诗人的生活经历出发,从他的心理深层展开。这首诗就可以看作是诗人内心情感的一个爆发和释放。
叶芝和毛德·岗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故事一直为世人津津乐道,叶芝倾其感情追求她,为她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爱情诗歌,打动了世人却唯独没能感动她,收到的答复永远是拒绝。解读叶芝在不同时期写给毛德·岗的诸多诗歌可以发现,这首诗很有可能依然是写给毛德·岗的。毛德·岗是爱尔兰当时有名的美人,但她也是一个坚定不移的民族主义者,她偏爱政治运动,为了争取爱尔兰独立不惜代价、不择手段,这有悖于叶芝所希望的温和手段。所以在叶芝心中,这样的美是具有破坏力的,是恶之花。诗人曾在许多诗歌中将毛德·岗比作引起特洛伊战争的绝代美人海伦,如《荷马歌颂过的女人》《没有第二次特洛伊战争》等,而丽达正是海伦的母亲。叶芝在其晚年创作的《在学童中间》中更为明显地把毛德·岗比作丽达或者她的后裔,并且就在创作《丽达与天鹅》的前不久,叶芝又一次向毛德·岗求婚,依然遭到拒绝。不死心的叶芝决定孤注一掷,转而向毛德·岗的女儿求婚,结果可想而知,诗人终于放弃,心灰意冷地选择了一位一直仰慕他的女士并草草建立了婚姻关系。婚后很长一段时间叶芝都郁郁寡欢,无法摆脱对毛德·岗的爱恋。从诗人的生活经历看,这首诗中,丽达依然指代毛德·岗,天鹅则指代诗人自己。毛德·岗一向觉得叶芝缺乏男子气概,认为叶芝是“一个像女人一样的男子”。这种评价对诗人来说无疑是贬义的,带有轻蔑意味,叶芝也一直努力打破自己在她心中的这种形象。到了晚年,诗人压抑太久的爱与恨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所以诗中,叶芝不再是没有能力,得不到自己所爱的诗人,而是主宰一切,有着巨大力量的天神,毛德·岗也从现实中的主导地位上跌落,变成了无助的绝世佳人,只能任天神强暴。《丽达与天鹅》可以看作是到了垂暮之年仍不甘心的诗人借助极具张力的希腊神话,向自己苦苦追求一辈子的心上人做出最后一次炽热奔放的爱情攻势。虽然此时的叶芝已经结婚,但他还是想让毛德·岗知道,他并非无能无力的文弱诗人,同样具有气贯长虹的男子气概。另外,从更深层次心理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可以看作是叶芝因肉体与灵魂的冲突而作。叶芝曾说,“性爱的悲剧在于灵魂是永恒的处子”,叶芝对爱情的立场是二元的,他认为爱情必须是性和灵魂的高度统一。青年时期,耽于理想的气质使诗人的爱在诗歌的创作中更注重向灵魂的境界靠拢,比如在《当你年老时》中,只有“我”一人既爱你至诚的灵魂,也爱你经过岁月变迁后光辉渐衰的脸庞。中年时期,诗人内心逐渐平和,看待爱情也更加理智。然而到了晚年,随着诗人爱情的幻灭,肉体的衰老,对毛德·岗单方面的精神恋爱已无法满足他,诗人心中燃烧起熊熊欲火,认为只有通过性的结合才能达到圆满。对性爱的渴想和欲望与怨恨的长久压制形成强烈的冲突,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其暴力倾向。《丽达与天鹅》就可以看作是这种深层性爱心理的表达。这首诗用神话故事的外衣来掩饰诗人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和占有欲,把性爱融合于想象之中,使诗人的肉体和灵魂得到一定的慰藉。但过于露骨的色情描写却暴露了诗人的真实意图。这首叶芝晚期诗歌的代表作,用丰满的形象来隐喻情爱、政治等问题,包含着多重内涵。
天鹅,被看作是美丽、优雅、高贵的象征,自古为西方人所喜爱,在诗歌、绘画、音乐等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天鹅有关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天鹅作为叶芝抒情诗中的一个重要意象,代表着诗人的一种信仰,是其神秘象征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早期,天鹅象征着诗人的爱情、青春;中期,除却美好的事物,天鹅也象征着诗人破灭的理想;到了晚期,天鹅意义丰富饱满,象征着整个人类文明历史,象征着美丽的爱尔兰,更象征着诗人深层次的心理情感。天鹅意象为叶芝所钟爱,其变化与发展也象征着诗人创作风格的转变和创作思想的升华,研究天鹅意象对理解叶芝整个象征体系有着关键作用。
[1]傅浩:《叶芝诗集(中)》,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15页。
[2]Frank Startup:《叶芝—谁能看透》,傅广军、马欢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4页。
[3]李静:《叶芝诗歌:灵魂之舞》,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83页。
[4]傅浩:《叶芝诗集(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编 辑:
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作 者:
张斯洁,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