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实践与思考
——以温州大学为例
2017-01-27颜思思施永川
颜思思,施永川
(温州大学,浙江温州325035)
高校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实践与思考
——以温州大学为例
颜思思,施永川
(温州大学,浙江温州325035)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背景下,高校以人才培养为基准,不断探索创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该文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出发,以温州大学为例,分别从生产者、分解者、催化剂、消费者和非生物环境五个方面来探讨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并对优化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路径提出了解决方案。
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温州大学
一、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涵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克雷明(Gremin L A)在20世纪中期首次提出教育生态学(ecology of education)的概念,指出教育本身是一个复杂统一的生态系统,而且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各组成因子以一种统一又矛盾、平衡又失衡的状态联系着。在该理论的影响下,学术界主张从教育生态理论的视角研究高校的创业教育,如果把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看作生物体,影响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因素就可称为生态因子,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理论由此得以产生。例如,布拉什(Brush)较为具体地界定了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涵,他指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以大学为基础,包括个人(学生、教师、员工、从业者和管理者)、组织(孵化器、研发中心)等多个要素,其核心是内部创业活动、创业课程和合作课程以及创业研究活动,外围则由创业文化、资源、股东、基础设施等构成。[1]刘月秀(2012)将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界定为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创业教育与周围的生态环境之间,通过信息流动、激励保障、辐射带动等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统一体。[2]通过以上分析,该文认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以培养高校学生创业精神,促成学生自主创业为目标,包含政府因子、社会因子、企业因子、家庭因子等多个生态因子在内的一种相互关联且动态平衡的人造教育生态系统。
二、温州大学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实践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除了能够自我供给外,更重要的是为其他生物提供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由此类推,高校的创业师资和创业课程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主要生产者。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主要是分解有机物中的有用成分供生产者再次使用,同时活跃各生产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使得生产者可以继续供养自身和其他生物体,类比高校中的创业资源,各类创业支持性机构组织可以担当该角色,比如创业学院与分管创业的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创意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创业孵化器等创业实践基地。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主要是依赖其他生物,靠消耗生产者等生物的能量得以自我更好存活,由此联想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高校培养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大都输送到社会各行各业中,因此可将社会各大企业、行业和用人单位比作消费者。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环境指的是供养生物生存所必需的阳光、土壤、水分等,政府颁布的创业优惠政策,社会提供的宽容失败的良好创业氛围,经济发展水平等都属于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创业环境。此外,高校的创业竞赛、创业社团等创业活动能够进一步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可看作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催化剂。当然各大高校在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实际进程中,每个生态因子担当的角色并非唯一,可能一个生态因子承担多个角色,本文做具体划分的目的是为了研究上的清晰和方便。
类比自然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下面将从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非生物环境、催化剂的视角对温州大学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实践进行分析。
(一)生产者——校内外创业师资和多样化创业课程相得益彰
从创业师资来看,温州大学致力于构建专业导向的校内创业导师库和实务导向的校外创业教练库,除了校内的专家、教授、教师外,也聘用了温州周边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作为学生的创业导师。学校成立创业导师发展学校,用以培育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的创业导师队伍,并且积极与行业知名企业合作,比如,与中科招商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引入千导计划(创业导师计划)共同培养创业师资。学校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分批次、分类型培育包含创业课程导师、专业课程导师、专业创业导师、校外实践导师、学生创业先锋等多层次的500名创业导师,本着专任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专业课程由专业任课老师担任的同时,不断吸收周边企业的创新管理人才、企业家等到校以兼职或挂职的形式任教,以配足配强创业课程教师,进而建成一支结构合理、专业均衡的校内创业导师队伍以及行业均衡、实务导向的校外创业导师队伍,为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教师资源。
从创业课程来看,学校不断完善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系的构建,通过全校性创业教育模块课程的开设,以及青年创客班、创业先锋班、创业管理班、3+1创业精英班等各类创业人才培养改革实验班的教学实施与管理,构建了一套创业教育与培养方案、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业特色班四个层面相融合的教学体系。目前,学校开设的各类创新创业类课程60余门,同时,积极开展企业孵化式创业教学方法改革。2016年,温州大学创业人才培养学院招收了来自11个国家的16位创业教育硕士留学生,在引进来的同时坚持走出去,2017年与韩国国立群山大学联合举办创业博士学位项目,共同培养创业方向的博士生。丰富的创业课程和教学模式为温州大学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选择,有利于调动学生对于创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分解者——实体创业学院提供强大组织机构支持
温州大学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首先得益于学校的顶层设计,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2009年6月学校设立了处级建制、实体运作的创业人才培养学院,目前有全职工作人员11人。创业人才培养学院由负责教学的副校长分管,同时教务处、就业工作处、团委3个部门的负责人兼任学院的副院长,形成了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齐抓共管、协同合作的良好局面。学校制定了《温州大学“十三五”创业教育专题规划》、《温州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温州大学创业学院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出台了《温州大学创业教育创新行动计划》和《温州大学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持续深度地推进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温州大学众创空间成立于2014年,是国内高校最早建立的众创空间之一,每年开展各类活动50余场,受益人数超过6 000人。学校通过“1+X”模式,在校园里不但设立众创空间主园,同时实施“一学院一空间”计划,目前已经在各个二级学院建立了17个分布式创客空间,如在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设立化·LIFE创客空间、外语学院设立译心译意创客空间等。学校众创空间规划了导师工作区、综合服务区、项目对接区、创业咨询区、创业苗圃区等五个功能区,每个空间都为创业学子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强化了创业人才培养的“校、企、政、产、金、介、创”多维协同与合作,共同联合培养和孵化了120余个创业项目和数十个创业典型。2017年,温州大学海外创业孵化器落户纽约,联合东方创客孵化器与GSV全球创业硅谷孵化器的海外创新创业平台,将更多优秀的海外创新模式引入国内。如今,温州大学已与校外企业合作设立了校外创业实践基地239家,共孵化出150多支创业团队。学校构建了专业创业工作室-学院创业中心-学校创业园区-社会创业平台四级孵化机制,通过创业园、众创空间、实践基地等平台的创业孵化,将创业由纸上谈兵推至市场练兵的实践中,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成功的创业者。
(三)催化剂——创业社团与创业活动营造良好创业文化氛围
温州大学依托学生创业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系列活动,营造学校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从创业社团来看,学校立足KAB这个由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教育项目,2008年创建了温州大学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2012年,学校成立了创业协会,2015年又先后成立了温州大学未来企业家俱乐部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两大创业社团组织。从创业活动来看,学院开展了企业家进校园、创客沙龙、创客学堂、创业实训营、创业计划大赛等形式多样的创业系列活动。既有侧重理论指导,邀请知名创业专家、校友等来校讲学;又有侧重创业实践训练,引进国际先进创业实践模式,与地方企业、国内外高校相继开展了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此外,学校非常注重创新创业学科竞赛,每年举办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市场营销比赛、创业案例大赛、创业点子秀等赛事,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创业比赛。通过社团组织和创业活动的开展,最大程度地聚集了全校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师生共同参与创业交流,最大限度地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
(四)消费者——优质企业和行业资源助推紧密校企合作
温州大学与地方周边企业形成了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构建了较为稳固的创业教育生态圈。一方面,学校与多家温州知名企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如与奥康集团、华峰集团分别合作推出奥康班、华峰班。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创业学生通过创客工作室巡展、创客项目路演等方式进行创业项目推介,同时邀请知名创投机构主要负责人到校担任投资问诊专家,或者带领学生进企业交流,落实学生创业对接项目。这些举措在为高校提供创业资源的同时,也能够推进相关企业的创业孵化和创业投资。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不仅彰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为其赢得良好社会声誉,也为企业自身发展构建了强大的人才储备库,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五)非生物环境——浓郁的创业环境提升了创业热情
温州大学地处崇商文化、市场滥觞著称的温州,温州人敢于冒险的精神特质,成就了温州这片创业的沃土。受温州创业大环境的影响,温州大学的师生创业意识、参与度、创业干劲普遍较强。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温州大学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优良的办学传统,非常重视学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学校积极探索校地合作的新模式,与雁荡山管委会共建雁荡山创客学院,与温州市工科院共建航空创业园,与衢州开化县共建温州大学开化创业学院。学校还联合温州市人社局、教育局、科技局等政府部门共同举办温州市大学生创业项目资本对接会,共同培养创业人才。在与地方政府、企业深度合作的过程中,学校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创业教育的发展也取得了较大成效,不但有量的扩张,更有质的提升,在与区域产业对接的23个相关专业中,学生自主创业率为本省高校同专业创业率的2-5倍,最高达25%。
三、优化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路径探析
(一)促进“教-研-训”有效结合
从“教”的层面来看,学校应立足创业教育的理念以及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角度进行变革。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和定位会对创业教育的开展途径以及发展方向产生决定性影响。高校作为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教师要防止带着功利主义的观念把创业教育的重点放在实体上面,避免创业教育教学变得程序化和局限化。[3]创业教育应更侧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素质,既能体现创业的规律,也能提高学生社会生存的能力。其次,随着我国高校日益将创业教育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创业教育的开展更需要和其他专业课程相融合,不断提高不同专业学生的创业兴趣,将不同专业的优势融入到创业实践中以提高创新的可能性。
从“研”的层面来看,学生在确定所要研发的创业项目时,不能盲目选择,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社会需要,以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向,同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现状,把解决地区实际问题作为目标,充分发挥创业知识的实用价值及高校的科研优势,将有创业想法的学生集合起来,组建成优秀的研发团队,促成创业项目和当地企业的良好对接,在服务地方的同时,实现高校科研成果的研发转化。
从“训”的层面来看,如果把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比喻为一个机体,那么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则是这个机体的两翼,较强的实践性是创业教育和其他专业的根本区别。在校生通过创业教育的学习掌握了相应理论后,因条件限制可能不会立即创办自己的企业,为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需要开展特色的创业实训,利用假期时间鼓励学生走访基层进行专题调研。学校还要不定期地开展创业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多样化的创业竞赛。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实践场所,例如高校的实验室、孵化基地以及学校与企业、政府合作建立的产学研实训基地等实训平台。有研究表明,进入企业实习的学生和没有实习的学生比,能够更好地做好找工作的各种准备,也能更快的获取工作。[4]因此,创业实践是高校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二)推进“校-企-政”协同发展
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离不开高校、政府、企业、社会、家庭、学生多方面的相互作用,只有在明确各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构建中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发挥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六位一体”间的协同作用,才能进一步促成高校创业教育的良性、健康发展。
出台创业激励政策。创业热情的高涨离不开对创业主体的激励。从高校因子来看,创业教师和创业学生是高校的两大创业主体。高校需要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不仅为学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经费支持,而且在创业教育面临师资生态困境的提前下,高校需要进一步提高创业教师的待遇,既保障现有教师留得住,也能吸引更多教师走向创业岗位。同时,如果高校教师参与了创业项目的研发,也要允许教师以技术入股等形式参与企业研发合作,通过利润分配促进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此外,对于具有创业成果的学生,学校要设立数额不等的大学生创业奖学金,和教师一起参与创业的学生也要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给予适当报酬,以此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从企业因子来看,企业可以以资金入股等形式参与学生创业项目,鼓励大学生成功创业,同时企业除了向高校捐款给予高校创业支持,也可在高校设立创业助学金和创业奖学金,为有创业能力的人提供资金支持。从政府因子来看,政府要为高校提供充足的创业教育经费,制订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广大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业。对于成功孵化的学生项目,要给予入驻孵化基地的学生提供场地费减免,并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帮助其做大做强。
完善创业评价体系。创业评价需要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按生态位的不同,建立灵活、有效、多级别的创业评价体系。从高校因子来看,一方面需要完善针对创业教师的评价标准,同等对待创业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创业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仅仅依靠创业教师论文的发表数量评判教师的绩效标准和职称评定标准,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及其他应用学科的创业教学人员,成绩不再被限定为主要依靠出版而获得,而是部分地由市场及市场性活动的成功来衡量,[5]以是否帮助大学生创业为标准,既能给创业教师施加压力,也能提高评价创业教师水平的公平性。另一方面,对于创业学生而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人的需要的满足、人的价值的实现、人的权利的获得以及人的解放和自由的追寻,都离不开人在社会实践中主体性的发挥。”[6]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不能单纯以学生是否创办实体企业为准,学校可以邀请政府人员、企业家和创业教师联合对学生的项目路演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为更好促成学生成功创业,可以让学生以自己在校期间的创业成果冲抵创业论文的写作,减少学生的创业压力,顺利毕业。从企业因子来看,地方政府也需要对当地企业的运营情况进行评比,规范企业经营的同时,为高校提供更为优质的对接企业。从政府因子来看,可以把创业教育的发展情况作为评判学校评估以及评优的标准,更要把创业教育当作重要指标纳入高校综合排名。当然,媒体杂志也可对全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评比评价,引导高校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此外,我们也要充分发挥家庭因子的配合作用以及社会因子的帮扶作用,从多个生态因子的视角出发,促成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协同发挥作用,不断优化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
[1]BRUSH C G.Exploring the concept of a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A].KuratkoDF.HoskinsonS.Wheel-erAR.Innovative Pathways for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21st Century[C].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WA,UK,2014:25-39.
[2]刘月秀.生态系统视域下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61-63.
[3]施永川,颜思思,刘晓明.台湾地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及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6(16):65-66.
[4]BRUCE Kingma.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and Community Engagement[M].Cheltenham:Edward Elgar,2011:18-21.
[5][美]希拉·斯劳特,拉里·莱斯利.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M].梁骁,黎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21.
[6]洪波.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含义、方法与维度[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8):25.
Practice and Thoughts on Establish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cosystem in Universities--Taking Wen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YAN Si-si,SHI Yong-chuan
(Wenzhou University,Wenzhou,325035,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era of"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based on personnel training,constantly explore new models and new path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ecology,this article takes Wen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nd explores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education system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five aspects:producer,decomposer,catalyst,consumers and non-biological environment.And it puts forward the solving scheme of the optimal path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cosystem as wel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ecosystem;Wenzhou University
G647
A
1672-0105(2017)04-0011-05
10.3969/j.issn.1672-0105.2017.04.003
2017-09-15
颜思思,女,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创业教育;施永川,男,温州大学创业人才培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
台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