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概念

2017-01-27尹彤瑶

法制博览 2017年34期
关键词:异化马克思劳动

尹彤瑶

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浅析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概念

尹彤瑶

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劳动概念及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对于当代社会和谐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从历史变革的角度进行评析,分析了推动历史不断发展的主体和根本动力,因此,劳动潜在创造社会财富,实现伟大变革的巨大导向作用。

劳动;历史唯物主义;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劳动概念的内涵

马克思注意的劳动概念,长久以来会有把它当作单纯的体力或者智力支出,并提出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这一错误的说法,无视了马克思对劳动这一核心概念的本质规定,犯了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错误。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生存关系的真正内涵解释了劳动的意义是它构建人类社会,在人类社会中维持单个人的个体生命。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整体上把握了劳动的概念,他认为“人是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时,人也是“能思想的存在物”。马克思从作为人的自然物存在的肉体与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相统一的角度来说明人的类本质,即人的本质就是扬弃了异化劳动之后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有机结合,以及这个综合劳动所构成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对劳动概念的理解,存在着哲学和经济学两种不同的解释。从哲学上,强调了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自我实现。从经济学上,强调劳动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活动,是满足人的需要、创造物质价值的活动。他对劳动的解释是站在对黑格尔哲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的角度上提出的。黑格尔认为,人是通过劳动而诞生的,劳动是人的本质。但是,他只是简单的把劳动认理解为抽象的精神活动,把劳动活动的主体抽象为自我意识,忽略了历史的和基础的现实的劳动。因此,马克思在高度评价了黑格尔将劳动作为人的本质思想同时也批判了其将劳动认为是抽象的精神活动的片面性。而古典政治经济学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忽视了劳动者和劳动者的处境,至肯定了劳动的积极方面,看不到劳动的消极方面,忽视了资本主义制度给劳动者带来的剥削,揭示了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创立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创造价值。而马克思既继承发扬了其关于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巨大作用,又克服了他们的片面性,提出异化劳动,揭示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本质。

因此,马克思理解的劳动不仅是人通过自身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还是赋予创造性和理想性的自觉实践活动。他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使得马克思的劳动思想更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劳动概念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的提出,从整体上来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对分析异化劳动,雇佣劳动和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对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批判,揭露了资本主义在劳动中的剥削本质。

首先,马克思对劳动概念的本质性的阐述奠定了唯物史观的逻辑基点。劳动为人类创造了生产生活资料,建立了人类的生活世界。人类最基本的历史活动是物质性生产活动,它也是人类历史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唯物史观是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上形成的。因此,物质性生产活动既是人类历史的现实起点,也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

其次,马克思的劳动思想体现了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辩证法。在马克思的劳动设定中,人类是劳动的主体,自然界是客体,劳动则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的结合的体现。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在此过程中,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物质交换的过程,劳动也是改变自然和人类本身的实践活动,这种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再次,马克思的劳动概念蕴含了人民群众的观点。历史起源于劳动,即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物质财富,并在不断提高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由此可见,马克思对劳动概念的解释论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观点。

最后,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揭示了关于人类全面发展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劳动的过程不仅不断满足劳动者自身的需求,还创造了新的需要和欲望,提升人的智力和体力,加强劳动者与社会的联系。在人与社会的联系中,不断实现人类的解放,人与社会联系越紧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历史的车轮前行。

三、马克思的劳动概念的当代价值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思想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一定的导向作用。马克思把劳动视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和基本条件,他说:“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它哪怕只中断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会很快就没有了”人类生存需要从自然界汲取所需的物质资料,通过物质性生产活动创造财富,最后又将生产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排向自然界,这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过程。马克思站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立场上把握劳动概念,劳动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物质变换过程。从生态角度,生物和环境是一个整体,自然界使人类生存的前提,人类的生产生活是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的。而我国在经济建设中所出现的坏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这就要求我们保持清醒的认识,把握全局,维持生态的平衡稳定发展。

其次,马克思在对劳动概念中关于人的全面解放的观点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不谋而合。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中,由于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和人类思想观念变化导致了一定社会矛盾的产生,对社会安定造成消极影响。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劳动时提出异化劳动,使生产生活劳动变成仅仅是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即动物的活动,并不能使劳动者感受到幸福和满足,劳动者也不能自由自觉地劳动,而劳动所创造的财富也不能为劳动者所享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并不能完全摆脱劳动异化现象的侵蚀,许多社会矛盾都是受劳动异化激化而产生的,但是也不能把劳动异化所带来额负面影响绝对化,扩大化。马克思关于人类全面发展,人类解放的观点,包括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我们也应该继续坚持和发扬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牢记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劳动的批判的警醒,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推动社会和谐稳步前进。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对于劳动概念的解释,分析并批判了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学,使得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形象,向我们展现了人与自然界物质交换的活动过程,也通达了历史的变革进程,将人类解放蕴含在劳动的概念之中,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并最终引导人类走向共产主义。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王晓萍.马克思主义劳动概念解读[J].大观周刊,2012(1):24.

[4]柴秀波.马克思的“劳动”概念解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5).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F299.2;A811

A

2095-4379-(2017)34-0243-02

尹彤瑶(1993-),女,汉族,河北邢台人,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异化马克思劳动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热爱劳动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