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党际协商民主研究

2017-01-27

法制博览 2017年34期
关键词:党际政治协商多党合作

方 荣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北京 100037

当代中国党际协商民主研究

方 荣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北京 100037

中国党际协商民主是我国政治制度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不同于欧美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基本的政治制度。中国党际协商民主在我国的政治实践中体现在我国践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是由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所决定的,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遵守宪法和法律,是我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围绕国家和地方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国内外重要事务进行平等协商的民主形式。这一基本政治制度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我国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维护经济政治稳定功能,表达民众诉求,实现民众利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协商民主;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

一、中国党际协商民主内涵

中国党际协商的主体包括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其形式具体表现为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协商和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协商两种形式。共产党作为我国唯一执政党而存在,是中国各项事业的领导者,同时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并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是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关系,二者之间地位是平等的。按照我国当前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会定期和不定期的就国家和地方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国内外重要事务进行平等协商,共商国是,民主党派可以进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我国,民主党派群体众多,包括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中国致公党(简称致公党)、九三学社等。各民主党派之间通常也会围绕国家重要事务、协调政党关系、统一政党认识等方面进行协商沟通。

中国党际协商的内容因为时代不同,呈现的内容有所不同。主要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两个时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其主要任务的反帝反封建,消灭剥削实现中华民族和人民的独立,因此党际协商民主的主题主要体现在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对于中国人民的压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协商的主题主要围绕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展开。

总之,中国党际协商民主主要依靠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的通力合作,对于国家和地方重大方针政策和国内外重要事务进行平等协商,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复兴。

二、中国党际协商民主的特征

依据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以及结合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条件等实际情况,中国党际协商民主呈现出主导性、长期性、规范性的显著特征。

(一)主导性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在我国各项事业中都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领导和主导作用。这种主导性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同时对于其他民主党派的政治领导。中国共产党主导性地位的确立是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以及历史选择的结果,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都先后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但都以失败而告终。最终,历史的重任落在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富有组织性和纪律性,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和坚决性的中国共产党身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保持自身的先进性,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发挥着自身的主导作用。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领导革命在于其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并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中国党际协商民主的特色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是我党对于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创新。一方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和发挥,民主党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

(二)长期性

所谓长期性,主要是指中国党际协商民主在中国具体革命历史长河中具有长期的历史实践性,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各民主党派都发挥了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突出贡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是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性的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开始就充分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需要与其他民主党派的共同努力,号召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具体表现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可以说是党际协商民主的初次实验;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建立了反对国民党一党独裁统治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相应国民党,希望建立“民主联合政府”;1948年中国共产党开始筹建民主联合政府,并得到民主党派的积极响应,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备,于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式召开,标志着中国党际协商民主的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正是制度加以确定下来,并确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常设机构,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长期领导下,它通过长期的革命实践,与各民主党派制订了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从其“长期共存”的合作方针中可以看到我国这一政党制度的长期性,必将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得以坚持和贯彻。“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心,也有利于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进行了紧密的协商合作,更有利于广泛的联系和团结各阶层群众。

(三)规范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并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立下来,表明中国党际协商民主有着良好的制度保证。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这一政党制度经历了不断完善和规范的过程。主要包括1989年,中共中央制定颁布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1992年,中共十四大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写入党章、1993年的八届人大一次会议这一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被正是写载宪法、2006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从这一历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中国共产党对于这一制度的不断探索、实践和完善,今天,我国的政党制度已经非常健全和完善。

通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努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法律、制度和物质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和规范,为中国党际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证。

三、中国党际协商民主的现实意义

对于党际协商民主,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指出“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因此,共产党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中国党际协商民主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发展中“经久不衰”,主要是因为其具有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发展公民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现实意义。

(一)推动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维护国家政治安定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仅有利于我国政党的之间和内部的稳定,更有利于我国整个社会的稳定,有利于调动广大民主党派人士乃至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推动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维护国家政治安定。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具体表现为在中国党际协商民主中,公民政治参与主要表现在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而现实的实现路径主要通过加入政党组织即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来实现的,且要求其组织化程度和政治成熟程度非常高。从实际上讲,公民政治参与实际上就是指政党之间的协商或者说党际协商。

中国党际协商民主以多党合作制为制度保障,已被宪法规定这一制度将长期存在,具有维护中国政治稳定的功能。中国政党制度具有一元性和结构多元性的特点,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参与国家管理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指定执行等。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使不同的利益群体通过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各民主党派反映其利益诉求,与共产党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政治稳定。

(二)提高公民政治素养,推动民主政治

公民政治素养主要表现为公民政治知识素质、政治心理素质以及政治情感素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提高公民政治素养,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政治知识是政治主体对政治系统、政治结构、政治权威、政治事件等的客观认识。政治心理,评价主要内容是针对自我和他人自身价值及其政治行为,是政治主体在政治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感受。基于这一政治心理,中国党际协商民主的协商主体具有自信开放性,具体表现为协商民主是对于公民政治主体性地位的承认和尊重,而且有利于激发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公民在政治协商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树立自身的政治自信心。政治情感是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依据感受所引发的内心评判与情感体验。中国党际协商民主能够形成协商主体国家主人身份的情感认同,协商主体间平等交流,寻求共识,使闲散的政治力量得以整合。

(三)表达社会利益诉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利益格局也随之不断调整和变化。反过来,对中国政党制度和党际协商民主产生重要影响,迫切需要党际协商民主发挥其利益表达功能,充分表达社会民众的利益诉求,赢得他们的信赖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各阶层人民提供了实现自己政治诉求和维护自身政治利益的有效机制,有利于避免了部分阶级阶层人士的诉求得不到满足所引起的社会矛盾激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四、结语

作为中国协商民主的主要形式,中国党际协商民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特别是在维护国家政治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公民文化等方面显示出巨大优越性。我国的革命和建设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智慧的结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1]刘建军.执政的逻辑:政党、国家与社会[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2]李金河.多党合作的历史与现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D627

A

2095-4379-(2017)34-0241-02

方荣(1993-),女,汉族,山西长治人,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党际政治协商多党合作
《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是做好新时代政治协商工作的基本遵循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确立70年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发展70年的三维认识
传递民主党派声音 讲好多党合作故事
我国党际协商民主的时代价值及完善路径
增强党际协商实效性问题研究
党际协商在中国式协商民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民政协是否具有作为政治协商载体与主体的双重性——再谈政治协商的主体问题
我国党际协商民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政治协商各方良性互动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