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文学研究的又一硕果
——写在《王维诗歌艺术论》出版后

2017-01-27梁瑜霞

唐都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研究会王维诗歌

梁瑜霞

(西安文理学院 图书馆,西安 710061)

【汉唐研究】

唐代文学研究的又一硕果
——写在《王维诗歌艺术论》出版后

梁瑜霞

(西安文理学院 图书馆,西安 710061)

西安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教授、西安文学研究会创会会长、中国王维研究会创会会长师长泰(1938—2016)先生,一生致力于唐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先后出版《古代诗词名句探胜》《唐诗艺术技巧》《唐人律诗精品评赏》《白居易诗选评》《历代诗人咏兴庆宫诗选注》等著作。《王维诗歌艺术论》是师长泰先生唐代文学研究的又一新著,该书是师先生关于王维研究的集成之作,体现了四个特点 :一是重视文本细读的基本功夫;二是重视诗艺诗法的探赜抉微;三是重视文献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四是该书具有王维研究学术史的价值和意义,也奠定了先生在王维研究学术史上的崇高地位。

师长泰;《王维诗歌艺术论》;文本细读;诗歌艺术;文献资料;田野调查;学术史价值

我的案前是上海三联书店2016年11月出版的《王维诗歌艺术论》,墨泽尚新,书香犹浓。然令人扼腕的是,该书著者师长泰教授,未能看到自己的这部新著面世,于2016年10月13日,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78岁。先生祖籍山西临猗,1938年2月生于陕西西安,1960年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长期供职于西安师范专科学校(西安文理学院前身之一),1984—2000年,担任中文系主任,2000年3月退休[1]。1985—2000年,先生创办并担任西安文学研究会会长;1991—2016年,先生创办并担任中国王维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1]。

在西安文理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省级重点学科的建设进程中,学科组同仁有感于师长泰先生在王维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决定资助先生整理出版其王维研究成果。2016年,先生以其抱病之身,将自己1991年以来先后发表于《文学遗产》《人文杂志》《唐代文学研究》《王维研究》《唐都学刊》等学术刊物上关于王维研究的文章,结集为《王维诗歌艺术论》,在北京住院期间,于病榻之上,反复校对修改,2016年10月12日,先生为该书选定了封面,次日,竟然就此撒手人寰,令人不胜唏嘘扼腕!

该书的部分文章,曾刊发于《唐都学刊》,当年笔者曾有幸担当责任编辑,算是故文重读。今天,笔者从一名编辑到接过先生的教鞭、为本科生讲授唐代文学17年之后,再来拜读先生的文章,立场和角度都发生了变化,对先生和王维有了新的认知 :一方面对先生多了一份再晤故人、再沐春风的亲切怀旧之情和深深的遗憾、感喟;另一方面,通过该书的文字,愈发体会到先生在王维研究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和深度,愈发理解王维诗歌作为经典的价值和意义。反复拜读《王维诗歌艺术论》一书,笔者认为该书是师长泰先生王维研究的集成之作,体现了先生王维研究的四个特点 :一是重视文本细读的基本功夫;二是重视诗艺诗法的探赜抉微;三是重视文献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四是该书具有王维研究学术史的价值和意义,也奠定了先生在王维研究学术史上的崇高地位。

一、以文本为中心的精妙解读

文学研究就是对作品本身的描述和评价,著者的真实意图,我们只能以作品为依据。王维既是一位多栖的艺术家,又是一个把诗歌和佛教作为自己诗意栖居、解脱痛苦的精神归宿的佛教徒,其诗歌融诗艺、画技、禅境、乐理于一体,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是盛唐文化的集中代表。正复如此,王维诗歌文本的准确解读,是所有王维研究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可能因师先生是在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关系,其王维研究最大的特点,在于他对王维诗歌文本的重视及其以文本为中心的精妙解读。打开该书,拜读师先生的每一篇文章,读者一定会看到大量的王维诗歌被征引,先生的每一个观点都基于对王维诗歌的深细解读而得出,绝不空言结撰。如《王维诗歌意象的审美特征》,全文约1.5万字,整诗或部分征引王维诗歌文本达89首之多;再如《王维七言古诗的章法结构》,据清人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王维七言古诗共计27首,几乎全部进入先生该文的研究视野,整首引用就有7首,故得出王维七古具有 :运律入古,章法严谨,意随韵转、脉略清晰,经营位置、变化多姿等三个特点[2]29,给人以水到渠成,意惬理合,极能服人。先生之重视文本,由此可见一斑。更重要的是先生对王维诗歌文本的精彩解读,如对王维诗歌中“空山”“白云”“落日”“柴门”等意象的把握、对意境的体悟、对语义的分析、尤其是对文本中的某个词、句或段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之解读,极见功夫。如对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联诗与整首诗之间意象对接的分析 :即使“清泉”也与“新雨”“明月”有联系。以“清”状“泉”,本属平常,而此处却可耐寻味。山泉本来就“清”,“新雨后”的山泉“更清”,又处在“明月”照临之下,则此泉尤为“清”了。先生就一个“清泉”意象,来解读该意象与全诗在意象上的承接关系,真是精妙入微、别具慧眼。先生至于文本之重视和他那种细读的功夫,精妙的解读,让我们讲授和研究唐代文学的读者来拜读此书,真如行走于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从中获益良多乃至受到震撼。

二、重诗艺诗法的探赜抉微

师先生重视文本,对文本有着极为精深的细读功夫。这种功夫,其实是中国传统的感悟式诗歌评论的一个基本功夫。先生的文本细读,既是对传统的诗评方式的继承,更注重运用现代的批评方式,从艺术构思、人物形象、表现手法、审美特征等理论层面来观照王维诗歌。在王维研究欣欣向荣、各种方法和角度的研究渐次铺开的时代,作为当代王维研究的一位专家,他几十年来的王维研究,特别重视诗艺诗法的探赜抉微,先生的文本细读是一种文学批评语境下的文本细读。

该书收录先生与王维研究相关的文章43篇,有22篇论文在探讨王维的审美特征、艺术特征、章法结构、移情作用、艺术构思等诗艺、诗法问题[2]26。这是因为师先生认识到“就当前王维研究现状而言,对于王维诗歌艺术的研究,相对较为薄弱,所论主要集中在诗中有画方面,广度与深度均嫌不够。”先生期望自己能够对王维的诗法、诗艺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探讨。凭心而论,先生以其25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达成了自己的预期。

首先,先生在诗艺和诗法的研究上,幅面较宽广。就诗歌形式而言,正如我们从目录中看到的,亦复如先生在本书“自序”所言 :本书的论域“涉及到了王维五律、七律、七古,以及五、六、七言绝句等诗歌体式”;就艺术创作的具体法则而言“则围绕着情与景、情与物、正与奇、动与静、简与繁、显与隐,以及虚实相映之法、含蓄蕴藉之法、渲染烘托之法、对比照应之法、篇章结构之法、修辞造句之法”[2]2等;就诗歌审美而言,涉及到王维诗歌意象的审美特征、王维诗歌的动态美、王维诗歌创作中的移情作用等,先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去努力揭示王维诗歌的艺术特征,全面详实,寻幽抉微。

其次,先生强调王维诗歌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的起承转合——从具体的一首小诗的分析到王维某一类诗歌的分析,师先生都坚持对内部结构进行寻幽探微式的扫描和分析,看出王维在诗歌表现手法上的神妙之处,为学界同行的王维研究和高校的王维教学提供了借鉴。该书中有一组文章——《王维五、七言绝句谈艺录》,从“对面落笔”“借物见意”“化美为媚”“以动衬静”“以简御繁”“叠字传情”“以景结情”等七个方面来探赜、总结王维诗歌的艺术表现方法[2]221,新见迭出,颖异可喜,鞭辟入里。故而,先生这22篇文章虽是单独成篇、一题一议,但由本书我们可以纵观先生25年来王维研究的轨迹,先生王维研究之论域在不断向纵深拓展,通读全书,可帮助读者从中获得其对王维诗歌艺术的全面认识。以此观之,该书实乃先生一生有关王维研究的集成之作。

三、重视文献和田野调查相结合

先生之所以用后半生的心血致力于推动王维研究,其因在于王维研究是20世纪唐代大诗人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先生一再慨叹“长期以来对待王维很不公允 :一是评价偏低;二是研究方法不当;三是待遇冷落。唐代大诗人中,四川江油、安徽马鞍山有李白纪念馆;成都有杜甫草堂,河南巩县有杜甫纪念馆;洛阳则有以白居易为名的白园;陈子昂、韩愈、柳宗元等,也都相继成立了纪念馆所;唯独王维至今没有纪念地。”[2]402所以,自先生成立王维研究会之始,对学术界存在的偏差,他尽一己之力,努力呼吁矫正和弥补。

关于评价偏低的问题,在历次王维诗歌研讨会上,先生不断地呼吁“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全面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看待研究王维。”25年后的今天,对王维在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应有的地位,已经取得了共识,还原了王维的本来面目。先生认为“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的杰出诗人,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卓越代表。他的诗歌与李白、杜甫的诗歌一起,共同显示出盛唐诗歌的恢弘气度与辉煌成就。在李白未到长安、杜甫未成名时,王维已名噪京师,长期居于诗歌创作的中心,实际上是这个时期诗坛的领袖人物,当时尝有“天下文宗”之称。可以说王维是盛唐文化的代表人物。”对先生的这一评价,陈贻焮先生也曾做了准确而凝练的认同和呼应 :“盛唐独步诗琴画,文苑三分李杜王。”王维是一位与李白、杜甫一样享誉世界的杰出诗人,这一结论,已为学界普遍接受并达成共识。

关于研究方法问题,先生以其25年的文本细读、探赜抉微、寻幽探胜,给王维研究学术史交了一份深刻而丰富的答卷。那么,对于王维的备受冷落,先生给予了高度的关心、关爱和关注——致力于呼吁地方政府修复辋川别业风景区,期待王维纪念馆屹立终南山下、辋水之滨。

基于先生对恢复王维辋川别业的高度关注,先生的王维研究特别重视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几十年寒来暑往,先生对一些地方方志材料如唐代李泰的《括地志》、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北宋宋敏求的《长安志》、南宋程大昌的《雍录》、清代胡元煐《重修辋川志》及当代蓝田县人民政府的《陕西省蓝田县地名志》等古今志书资料,广为搜求,反复研究。同时,为获取一手资料,先生身体力行,无数次深入一线调查,奔赴蓝田辋川、蓝田文史馆,走访县文管部门的专家和当地群众,在当地文史专家樊维岳等王维研究专家的支持帮助下,踏遍了蓝田的山山水水,进行田野调查,其成果就是该书中一组关于王维“辋川别业”的考证力作——《王维辋川别业的园林特征》一文以1.6万字的篇幅,考证了王维辋川别业二十景中主要景点的位置和辋川别业的园林特征,是一篇极具史料价值和田野调查价值的珍贵文献。此外,他还结合历史文献典籍、古今地志和他自己多年的实地考察,对辋水与辋川、辋口与辋川别业、蓝田山与辋川等问题,还有感化寺、细柳营等地名,进行斟酌考稽,检验勘正,对长期以来学界的一些错误的“定论”和注释进行了梳理和辨析,对以往的王维研究做出了有益的矫正和补充。

为修复辋川遗址,先生把田野考察的研究方法,推广于学界同行。他曾多次接待和组织国内国外的王维研究专家学者赴实地考察王维蓝田辋川别业遗址。王维研究会还提交了《关于修复王维蓝田辋川别业给西安市人民政府的建议书》,并在《光明日报》《陕西日报》《西安晚报》等报刊上,发表专文呼吁社会关注。先生多次与蓝田县政府领导研究、讨论有关修筑王维纪念馆和修复辋川二十景的构想和实施方案,以期矫正王维待遇冷落的历史尴尬,也是为开发旅游事业、振兴地方经济尽一个学者的责任。

四、王维研究的学术史意义

据不完全统计,在改革开放之前的1958—1978年的20年间,发表于期刊的王维研究论文仅有11篇,学界对于王维的研究,相较于李白、杜甫研究,显得冷落寂寥;改革开放后的1979—1991年的13年间,王维研究论文计有178篇,呈现出增长的趋势;1991年5月,在师先生的呼吁奔走之下,中国王维研究会成立于古都西安,有力地推动了学界的王维研究向纵深发展。1992—2002年的10年中,每年都有几十篇王维研究论文面世;而2003年以来,每年就有100多篇研究论文面世。就数量而言,每十年都是成十倍地增长,如今,王维研究蔚成气象,毫无疑问的是,中国王维研究会与有功焉!

本书在王维诗歌艺术的探究之外,收入了先生任职中国王维研究会会长25年间所写的关于王维学术研讨会的综述、总结、致辞及其主编《王维研究》所写的前言、后记等文章若干篇,这似乎与王维诗歌艺术论无关,却清晰准确地展示了中国王维研究会的成立、成长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取得的成就,记录了王维研究会的挂靠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历届领导如胥超、王学民、门忠民等校长书记对研究会的创建之功和倾力支持之情,也彰显了陈贻焮、傅璇琮、霍松林、周祖譔、陈允吉等学界大家对学会成立的指导、指点之功,同时突出了陈铁民、张清华、王丽娜、毕宝魁、吴相洲、王志清、袁晓薇及入谷仙介等国内外学者在王维研究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在王维研究学术史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作为中国王维研究会的创会会长,先生执掌研究会长达25年,在经费极为紧缺的情况下,筚路蓝缕,黾勉求之,得到了挂靠单位和承办单位的大力支持。中国王维研究会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积极举办学术研讨会,分别在陕西西安、辽宁鞍山、首都北京和江苏南通,先后举办了七次王维国际学术研讨会,吸引了国内两岸三地的王维研究专家和日本、韩国等国外的王维研究专家参会交流,扩大了王维研究会在海内外的影响;编辑出版了《王维研究》学术论集七辑,收入王维研究的学术论文200余篇,近200万字;为《唐代文学研究年鉴》的“王维研究”专栏组织稿件20余篇,先生以其非凡的毅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力,以王维研究会为学术平台,推动国内外的王维研究向纵深发展,拓展了王维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及时地反映了王维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最新水平,有力地团结和吸引了海内外的王维研究者,也奠定了先生在王维研究学术史上的崇高地位。

[1] 唐都学刊编辑部.西安联合大学“学人风采”师长泰教授[J].唐都学刊,2002(4) :封二.

[2] 师长泰.王维诗歌艺术论[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16.

[责任编辑王银娥]

AnotherAchievementintheStudyofLiteratureintheTangDynasty——BookReviewofOnWangWei’sPoeticArtafteritsPublication

LIANG Yu-xia

(Library,Xi’anUniversity,Xi’an710065,China)

As a professor of Xi’an University, chairman of Xi’an Literature Research Society, chairman of China’s Wang Wei Research Society, Shi Chang-tai (1938-2016) devoted all his life to the teaching and studying of literature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published works such asCollectionofAncientChinesePoems,ArtisticTechniquesofPoemsintheTangDynasty,AppreciationofExcellentRegularVersesintheTangDynasty,ReviewofBaiJuyi’sPoems,NotestoPoemsofXingqingPalacebyPoetsinAllPastDynasties, etc. This paper is aimed at recommending his another book to the readers in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in the Tang dynasty, entitledOnWangWei'sPoeticArt. This book is seen as his all-embracing masterpiece, highlighted by laying emphasis o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1) the basic ability for textual intensive reading; 2) the study of poetic arts and skills; 3) research method of combining document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4)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academic history for studying Wang Wei, meanwhile establishing his high status in this field.

Shi Chang-tai;OnWangWei’sPoeticArt; textual intensive reading; poetic art; document literature; field study; value of academic history

I207.22

:A

:1001-0300(2017)04-0029-04

2017-04-13

梁瑜霞,女,河南西峡人,西安文理学院图书馆馆长、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唐代文学与唐代文化的教学和研究。

猜你喜欢

研究会王维诗歌
诗歌不除外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波兰睡眠研究会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日本的红楼梦研究会访问记
闽浙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召开换届大会
诗歌岛·八面来风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