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流行趋势、危害及防控措施
2017-01-27杨福剑师延峰陈欣陈莹聂康康
杨福剑 ,师延峰,陈欣,陈莹,聂康康
(1.广西参皇养殖集团有限公司 2.乾元浩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病毒病,主要侵袭鸡只的呼吸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临床上发病鸡只主要表现为呼吸道感染、肾脏病变、输尿管病变、产蛋鸡的产蛋率下降及蛋的品质降低等情况。目前该病在各个地区的各品种鸡群中均有流行,影响鸡只的生长发育及死亡率、淘汰率增加,给家禽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 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流行动态
传染性支气管炎于1930年首先由Schalk和Hawn发现于美国北达科他州。1936年被Beach等证明该病病原为病毒,最终命名为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我国于1978年邝荣禄等在广东首次分离到IBV。1956年Jungherr分离到第一株变异株Conn株,并首次证明IBV存在不同的血清型。同年,在荷兰分离出H株,疫苗株H52、H120就是由该分离株驯化致弱而来。从此H52和H120在全世界得到广泛使用。
1990—1991年间在英国发现一种新的IB变异株,能够引起鸡只的肌肉病变,表现为深部胸肌苍白、肿胀,肌肉表面出血甚至出现胶冻样水肿。经实验室证明该病毒是一种新的血清型病毒,最终被称之为4/91型或793/B型。
王晓红等1994—2009年间从我国免疫鸡群中分离的37株IBV毒株,发现超过67%的毒株属于QX型(简称QX-like,亦称LX4-type)。Han等对过去15年分离的220个IBV毒株的S1基因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些分离毒株至少可以分为9个基因型,其中有超过50%的毒株属于QX型。张小荣对2009—2011年间分离到54株IBV流行株的S1基因分析,结果显示54个分离株中,有42株QX型,占分离株总数的77.8%。
总之,近年来IBV毒株持续变异,不断出现新的基因型。其中以QX型的毒株流行最为广泛,给我国的养禽业传染性支气管炎疾病的防控带来巨大的挑战。
2 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危害
2.1 影响蛋鸡的产蛋性能
各种类型的传支病毒均能造成产蛋鸡的产蛋率的下降,蛋壳颜色变浅,沙壳蛋、软壳蛋、畸形蛋增加,蛋黄周边的浓蛋白减少,蛋白稀薄如水;传支病毒感染雏鸡,尤其是3周龄内的雏鸡,造成雏鸡输卵管永久性的萎缩,导致“假母鸡”的产生。
2.2 影响鸡只的生长发育
传支感染鸡只后,造成鸡只采食量降低,导致消化、吸收功能减退,抗病力降低,导致鸡只生长缓慢甚至停止,最终影响鸡只的生长发育。
2.3 继发和并发症增多
鸡只感染传支后,往往容易继发或并发大肠杆菌、支原体、温和型流感、非典型新城疫等,造成鸡群的大量死亡。
3 防控措施
3.1 生物安全措施
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尤其是空舍期鸡舍的清扫、消毒及全封闭的条件下采用甲醛进行熏蒸消毒。同时,制定饲养期内的鸡场消毒及带鸡消毒的合理性方案,比如,鸡场采取每周消毒一次,带鸡消毒每周2~3次,带鸡气雾消毒要选择戊二醛、碘制剂等对呼吸道粘膜及眼结膜刺激性小的消毒剂,并贯彻实施,同时要注意消毒剂的轮换使用。
3.2 饲养管理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尤其要注重早期饲养管理过程中鸡舍内温差的控制,控制鸡舍内前后端的温差、鸡舍内的昼夜温差。冷应激是鸡群发生IB的最为主要的诱因。
3.3 疫苗免疫
由于传支血清型众多,交叉保护不佳,因此要选择对型的疫苗株进行防控,尤其要注重对当前优势流行性基因型QX型的防控,因为当前H120、Ma5、2886等疫苗不能为QX型毒株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同时,加强早期传支活疫苗的防控,尤其是1日龄传支活疫苗的喷雾免疫,早期防疫的目的是传支的疫苗毒在雏鸡呼吸道粘膜进行占位,防止鸡舍内野毒的早期感染。
3.4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由于传支感染雏鸡后的损失最为严重,主要造成生殖系统的损伤,要注重雏鸡的早期防疫。蛋鸡在开产前建议至少4次新支活苗免疫,在60日龄前要进行3次防疫,开产前至少2次传支油苗防疫。传支病毒污染严重地区,可考虑1日龄雏鸡喷雾免疫含QX型新支二联活疫苗。开产后,建议间隔2~3个月,采用新支二联活疫苗进行点眼免疫或者饮水免疫。
综合来说,当前传支优势流行基因型为QX基因型。传支防控首先要注重管理过程中鸡舍内温差的控制,包括鸡舍内昼夜温差的控制及鸡舍前后端温差的控制;选择对型的传支活疫苗或新支二联活疫苗进行早期防控,防止野毒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