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筑育人高地 着力素养考查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评析

2017-01-27教育部考试中心

中国考试 2017年7期
关键词:试题考查

教育部考试中心

构筑育人高地 着力素养考查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评析

教育部考试中心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精心创设情境,引导考生在生产生活、社会热点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试题充分反映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突出地理思维品质、学科素养的考查;凸显考试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发挥了高考的育人价值、选拔功能和引导教学作用。

高考;高考地理;高考命题;高考评价体系;考试内容改革;试题评价

2017年高考地理共有6套试卷。各套试卷以稳为主,稳中求进,在题型、风格、呈现形式等方面延续了以往特点,给考生以熟悉感和亲切感。试题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地理学科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为主线,通过优选考试内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突出地理思维品质,实现高考地理试题的育人价值、选拔功能和引导教学作用。

1 立德为先,构筑育人高地

高考地理试题结合学科实际,通过精心选择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案例设计情境,充分发掘其中承载的正确价值取向,升华现实问题,力求用新思维、新途径去解决考生看得懂、易接受、体会深的问题,引导考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冷静理性看待现实世界,使地理试题试卷不仅成为选拔的有效手段,也成为育人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1.1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中形成的。地理试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背景材料后,引导考生分析其中蕴含的地理原理,使传统文化具体化,考查考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培养考生用地理思维看问题的敏感性,彰显“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如全国Ⅲ卷第1~3题,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为载体,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从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一帧剪纸反映的自然、人文景观去考查背后蕴含的地理特征、原理和联系,最终落脚到和谐共生的人地关系,既符合地理学科所要考查的学科素养,又始终贯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线。

1.2 全面渗透人地和谐之美,培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地理学科在弘扬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通过人地协调观的树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高考地理试题始终贯穿人地关系的主线,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传递和弘扬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之美。如全国Ⅰ卷第43题以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典型案例——“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之一的桂林江头洲村为例,要求考生思考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对传统古民居和村落的保护问题,引导考生树立在开发与保护、生活与旅游之间维持良好的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形成尊重传统、传承和保护富有浓郁文化传统的遗产的观念,养成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国Ⅱ卷第44题“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和全国Ⅲ卷第43题“砍伐热带雨林种植橡胶林”均聚焦天然林与人工林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的特征与差异,引导考生树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1.3 围绕“一带一路”讲好中国故事,体现大国担当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习近平指出,我们“不仅致力于中国自身的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1]。“一带一路”倡议能使沿线国家享受我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从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得到了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地理学从中国地缘大战略、全球战略资源配置等方面积极服务“一带一路”,高考地理试题则努力反映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体现出的大国担当。“企业走出去”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一带一路”倡议是对这一趋势的战略指向。全国Ⅰ卷第36题就以“中国公司在坦桑尼亚投资兴建剑麻农场”为例,要求考生分析我国剑麻的供需矛盾和中国投资给坦桑尼亚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彰显我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国际合作理念。

2 能力为重,推进考试内容改革

高考地理试题依据高校人才选拔需求,拓宽试题素材范围,构建实际问题情境,不断创新考查方式方法,着重考查考生整合地理知识、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高考的选拔功能。

2.1 强调对主干知识及其应用能力的考查,增强考查的基础性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注重对基本概念、原理等主干知识的理解及其应用能力的考查,体现试题的基础性。全国Ⅰ卷第6~8题,交代了经过模式化的闭合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未发生变化的背景,将水量平衡限定在降水与蒸发两者的关系上,重点考查考生对水量平衡原理的理解,纠正简单使用蒸发量来评价区域干旱程度的误区。全国Ⅱ卷第36题,以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为切入点,以“问题产生的客观条件、不同环节产生污染的原因、对症下药采取措施”的设问逻辑,引导考生分析、思考焦化厂布局变化的前因后果,展示山西省焦化企业从多到少、从小到大以及环境污染从严重到得到极大改善的发展历程,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和环境保护的成就。本题考查的工业布局和环境污染及治理措施等内容为考生较熟悉的主干知识,但要求考生准确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充分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现实生产中的地理问题,培养考生用地理思维理性分析、思考环境污染等社会公众关注的话题的意识。

2.2 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体现学科的综合性

高考地理试题的设计注重用整体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使考查的综合性得到增强。如全国Ⅰ卷第37题,在给出地理规律的前提下,要求考生应用地理规律分析具体的地理问题。试题首先要求考生能发现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不呈单峰变化的区域;其次要求考生推断未遭受干扰时阳坡的植物多样性随海拔升高的变化曲线;第三问要求比较在降水差别不大的条件下,阴阳坡地表(近地面)温度和湿度的差异,为最后分析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可能的原因做准备。本题展示了地理研究过程中的科学思考过程,综合考查了地理特征、地理过程、地理联系等方面内容,要求考生具有较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围绕地理环境的特点与性质、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干预方式等问题展开,层层递进、由表及里地引导考生运用所学知识逐步探究人与自然环境间是如何“互动”的、人类应如何对环境施加影响才是合理的等人地关系的思想内涵。

2.3 深化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启发创新性思维

设问是实现试题考查功能的关键一环。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注重对试题设问思路和形式的探索和创新设计。如全国Ⅱ卷第37题给出“古代印第安祖先可通过白令海峡与现代人还难以徒步跨越白令海峡”这一看似矛盾的设问,进而探讨为什么修建白令海峡跨海大桥难的问题,引发考生思考。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助于考生通过反思和探究,透过事物的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深刻认识,有利于培养考生积极思考的态度。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延续往年风格,继续设置有限度的开放性设问,给予考生进行个性表达的广阔空间,既保证考生有话可说,同时又能使所考查的能力目标可测、答案可控。如全国Ⅲ卷第36(4)题:“你是否赞同在甲地扩大温室农业生产规模?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考生选择赞同或不赞同都可以,只要给出的证据能够支持所选择的态度即可达到要求。这样的试题使考生能够从标准答案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鼓励考生进行独立思考,从不同角度认识和理解地理事物,充分考查考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创新性。

3 素养为本,引领教学深化

作为上承高等教育下联基础教育的枢纽环节,高考既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入口关”,又是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指挥棒”。试题的立意决定着试题“气度”和“格局”,试题融汇地理思想方法的多寡与深度,决定着地理试题的品味与质量。高考地理试题历来注重地理学科所独具的思维与分析方法,使地理学科特色得到更加鲜明的体现。这不仅有利于选拔人才,而且有利于将地理教学引领到注重培养学科素养、浸润地理思想方法的轨道上来,使学生体会运用地理思想方法解决具体问题时“一览众山小”的精妙。因此,高考地理试题注重反映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的价值取向,在试题和情境创设、设问、答案撰写等环节注重自然、贴切、不贴标签地融汇地理学思想方法。

3.1 体现学科素养立意,融汇地理学思想方法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的两大基本特性,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地理学家运用单项或综合指标来划分区域,从而在地图上确定区域之间划分的界线,对区域界线的理解是区域认知的重要方面。但地球表面本没有这些界线,线两侧的地理差异也没有那么明显。区域界线所处的位置往往表现为具有一定宽度的过渡地带,地理差异具有渐变性。在中学地理课程和教学中,往往突出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而对区域之间的过渡性的关注相对较少,甚至把区域界线绝对化。全国Ⅱ卷第1~3题,选择苏南、苏北的划分、“秦岭—淮河线”为素材,结合考生已学知识(“秦岭—淮河线”及其地理意义),设计了一组逐步递进并构成完整认识链的问题,引导考生理解区域界线以及河流对地理差异的作用,并进一步引导中学地理教学重视培养区域认知这一核心素养。

地理学要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农业区位主要强调自然要素的高质量配置,包括水资源丰沛、热量条件好、土壤肥沃、地势平坦等。很多人就误以为农耕文明就应首先出现在水热条件好的区域,其实不然。水热条件好的区域多生长森林,开垦耕地就必须清除植被,在人类尚无铁制农具时,这样的工作十分困难。全国Ⅱ卷第6题以“古埃及农耕文明的形成”为背景,考查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尼罗河泛滥区沉积物上直接耕种的原因,要求考生综合分析自然要素配置与原始的土地利用形式,理解尼罗河定期泛滥除了带来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更重要的是掩盖了泛滥前的植被,使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能够孕育古埃及农耕文明。

3.2 体现地理过程与联系,凸显对学科关键能力的考查

关键能力是学科素养的基本要素。提取、运用有关“位置与分布”“特征与差异”“过程与变化”“联系与空间相互作用”等地理原理、规律,是运用地理探究技能、思维方式与方法有效认识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如全国Ⅲ卷第6小题凸显了对“辨识地理空间格局”这一关键能力的考查。城市空间结构有同心圆、多核心、扇形、条带状等多种发展形式。试题要求考生根据图示信息辨识在大河两岸所在的区域各有一个等级比较高的核心,由此判断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是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而不是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全国Ⅲ卷第37题对我国额尔齐斯河“梳状水系”水文特征的识别(“辨识地理空间格局”)、全国Ⅱ卷第36题对山西省焦化厂布局变化过程的分析(“地理过程的预测与分析”)等,都是凸显对地理学科关键能力考查的典型例证。

3.3 体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着力提升地理素养

地理就在身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各类生产活动、社会现象等,都蕴含着地理的道理。用地理的眼光观察世界,用地理的思维思考世界,即常说的“地理的视角”和“地理的头脑”,这是地理素养的重要体现。高考地理试题也一直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在素材和情境的基础上,自然地延伸出问题,启发考生运用学科知识和思想方法进行思考,有效地发挥考试对教学的引领、导向和促进作用。如全国Ⅰ卷第1~3题,以“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为背景,按照地理环境判识、特殊地理现象(问题)原因分析和地理原理应用的思路设置问题,考查综合分析能力。景观照片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图像材料,并且是对局部现实世界的忠实反映。理论上,地球上任何一幅景观照片,其中一定蕴含地理学道理。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能对“复杂的、具有不良结构的情境”进行学科解释。照片能反映身边的、生活中的现实世界,是没有被人为加工的、真实的情境,因而也是“复杂的、具有不良结构的情境”。全国Ⅲ卷第1~3题“一帧反映江南水乡的剪纸作品”、全国Ⅲ卷第10~11题“互联网信息”等情境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贴近考生生活实际,有利于调动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思考和作答。这些试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引导中学地理教学不仅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生活现象,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学的视角和观点看待、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素养。

综上所述,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立足我国的经济发展成就和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带一路”等典型素材,挖掘其中的地理内涵,将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可持续发展、合作共赢等观念融入地理能力的考查;材料内容丰富多样,呈现形式图文并茂,可读性强,为不同学习风格的考生各展所长、准确把握试题主题搭建了良好的信息平台;试题尝试考查地理学思想和方法等较高层次的地理思维能力,体现地理的应用价值。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既有利于高校人才的选拔,又有利于高考改革平稳推进,同时也对中学地理教学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1]大众网.习近平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改变中国还影响世界[EB/OL].(2016-05-06)[2017-06-14].http://www.dzwww.com/2015/zsn/jdxw/201605/t20160506_14251972.htm.

Abstract:The 2017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of Geography includes meticulously created situations,intended to guide test-takers to discover hot geographical issues in real life,understand them in the specific geographical backgrounds,and above all,think geographically,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the interactio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nature and society as well as those between the environment and human activities,and forming the concept of human-land coordin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hile focusing on geographical thinking quality and the key competencies of the subject,the examination also reflects the effort being made to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morality in talent cultivation.It’s firmly believed that,being a basic,comprehensive and innovative assessment in nature,the examination will successfully fulfill its mission of educating people,selecting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viding guidance for classroom teaching in high schools.

Keywords: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of Geography;Item Writing for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Examination Content Reform;Test Analysis

(责任编辑:陈宁)

FocusingontheKeyCompetenciesandMakingtheTest-takingProcessanEducational Experience:Analysis of the 2017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of Geography

National Education Examinations Authority

G405

A

1005-8427(2017)07-0036-5

10.19360/j.cnki.11-3303/g4.2017.07.008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考内容改革研究”(课题批准号:FBB160606)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试题考查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