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兄弟姐妹”
——五师八十六团少数民族职工乌买尔塔依·阿细木的故事
2017-01-27蔡侗辰朱珠芸茜
□蔡侗辰 朱珠芸茜
“乌买尔塔依·阿细木,今儿‘腊八’,你准备了啥子好吃的款待我们哟。”1月17日,四川人张琼容和重庆人张平美相约来到五师八十六团的“亲戚”家过节。
“姐姐们快进屋,羊肉已经炖在锅里了,先喝点热茶暖暖身子。”院门打开,一位身材微胖的维吾尔族中年人把张琼容和张平美让进屋,端上来加了冰糖的热茶。
她俩怎么会在新疆有一门维吾尔族“亲戚”
原来,这位维吾尔族中年人是五师八十六团水电公司少数民族职工乌买尔塔依·阿细木,今年40 岁,每年夏天在水管所看井,闲暇时间就自己做些买卖、干些小工程。多年来,乌买尔塔依·阿细木不但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还认下了一帮汉族“亲戚”。
汉族“亲戚”因为他在新疆安了家
2002年,乌买尔塔依·阿细木组建了拆迁队,并由此认识了从四川来博乐市打工的张琼容和从重庆来博乐市打工的张平美。
张琼容告诉笔者,别的老板都是按季度、按月发工资,而乌买尔塔依·阿细木是每天按时发钱,还给大家发伙食补助。
乌买尔塔依·阿细木看到大家靠出苦力打工且挣钱少,就常常组织大家学习木工、粉刷等装修技术,领着大家做生意。
“乌买尔塔依·阿细木做生意讲信用。相处十几年,少到千百元,多到几十万元,无论是找他借钱,还是生意来往,他从不要求写字据……”张平美接过话茬儿。
2002年,张平美在工地上贴砖时,因为省钱没吃早饭,昏倒摔下墙头。“满地都是砖头块、断钢筋,脑壳儿摔破了,血糊了一脸。”张平美说。得知消息的乌买尔塔依·阿细木立即赶来,把她送进医院。治疗费、医药费是乌买尔塔依·阿细木垫付的,甚至养身体的红糖、鸡蛋,都是乌买尔塔依·阿细木买来的。
看他跑前跑后的忙活,接诊医生好奇地问道:“你是个维吾尔族小伙,她一个汉族姑娘出了事故,你怎么这么上心?总不能是亲戚吧?”
张平美告诉笔者,她一辈子也忘不了乌买尔塔依·阿细木的回答。乌买尔塔依·阿细木跟医生说:“这个重庆妹儿是来博乐打工的,条件嘛比较困难,虽然我们是两个民族的,但她困难的时候能想到我,就是对我的信任,我就是她在新疆的亲戚。”现在,张平美有了自己的公司,年收入几十万元,并一直与乌买尔塔依·阿细木保持合作的关系。
“亏得他这个新疆亲戚,当初一起来打工的同乡们,现在大部分都在博乐市有房有车,有了自己的小生意。”张琼容感慨地说,“这好日子啊,都是乌买尔塔依·阿细木给大家带来的。”
与汉族哥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依偎
“聊什么呢,这么热闹,站门口就听见笑声了。”门外响起说话声。
“大哥来了!”乌买尔塔依·阿细木一屁股从椅子上弹起来,和推门而入的汉族男子抱在一起,互相拍了拍肩膀。
“给你们介绍一下我的汉族哥哥,五师九○团的麻俊建。你们总夸我帮助汉族同胞,实际上在我困难的时候,是我的大哥帮了我,我才能走到今天这一步。”乌买尔塔依·阿细木握着麻俊建的手迟迟不松开。
“是我要好好感谢你才对。”麻俊建急忙纠正道。
1996年,在五师九○团当司机的麻俊建去博乐市出车,不慎撞伤了一对维吾尔族母子。“因为语言不通,说不清楚事儿。”伤者家属执意拽着麻俊建要赔偿,甚至找来上百名亲朋好友围在医院讨说法。
“当时,伤者的亲戚朋友把我围了一层又一层,我也听不懂他们在说啥,被他们推推搡搡、拉拉扯扯的,脑袋都大了。”眼见事情越闹越大面临失控,乌买尔塔依·阿细木出现了。原来得知消息的乌买尔塔依·阿细木撂下手头的生意,主动帮助并不熟悉的麻俊建。
“他先是平复伤者家属的情绪,帮忙沟通协调。看到他一个人跟对方100多人谈话的那一刻,我十分感动。”麻俊建说。
一开始,伤者家属还质问乌买尔塔依·阿细木:“你是维吾尔族,为啥要替这个汉族人说话?”
“这个事情嘛不要着急,里面有误会呢,我一句一句讲给你们。”乌买尔塔依·阿细木耐着性子翻译着,挨个儿安抚,100多人渐渐弄清误会,逐个儿散去,麻俊建的心也彻底踏实了。“这事儿要是没有乌买尔塔依·阿细木的协调,还不知道要闹到什么地步呢。”麻俊建说。
1998年,乌买尔塔依·阿细木收购了一大批羊皮,打算大赚一笔,没想到却赶上了羊皮降价滞销。羊皮砸在手里,乌买尔塔依·阿细木因此不但亏光了所有本钱,还欠了外债。
古尔邦节到了,乌买尔塔依·阿细木连给长辈买礼物的钱都没有。“亲戚朋友都找遍了,没有能帮上忙的,想了又想,决定找麻俊建试试。”麻俊建二话没说,拿出了5000元给他:“你先用这些补贴家用,过两天我介绍你去一些团场职工家收购农产品。”“但收农产品需要本钱呀。”筹不到钱,乌买尔塔依·阿细木急得直挠头,麻俊建找到他说:“你只管放心收,缺多少钱我给你。”
靠着麻俊建的帮助,乌买尔塔依·阿细木一下子收购了100多吨农产品。第二年春天,把这些农产品出售,乌买尔塔依·阿细木一把就回了本,还完了欠账,还净赚了5.9万元。
“我想给他拿点利息,他说我不要你的钱,你有困难,帮个忙又咋了。”从此,乌买尔塔依·阿细木在心里认定了这个汉族哥哥。
这么多年下来,麻俊建和乌买尔塔依·阿细木之间的情谊不是兄弟,胜似兄弟。
妈妈是他的好榜样
“汉族、维吾尔族,这里面没有区别,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是一个中华民族,这一点你要永远记在心里。”这是妈妈阿依丽汗对乌买尔塔依·阿细木从小的教育。
“妈妈从小就教育我们多记别人的好,民族之间要多帮忙、搞好团结。”在乌买尔塔依·阿细木聊起妈妈阿依丽汗的教育经时,77岁的阿依丽汗拿出一张照片。照片里,阿依丽汗和一位汉族妇女紧紧搂在一起。
“这是我在天津的汉族姐姐,昨天还打来电话,叮嘱我降温时要多穿衣服,不要感冒了。”说起这段延续了42年的闺蜜情,阿依丽汗脸上满是回忆。
照片里的汉族妇女叫吴昌英,是天津支青。1974年,吴昌英和丈夫分到了五师文工团工作,当时,师部没有空闲的房子,吴昌英就跟丈夫抱着年幼的孩子,在博乐市附近四处找房。
一天傍晚,跑了几十里路的吴昌英走到八十六团五连附近,一天没休息的她又渴又饿,两腿发软,一屁股坐在了路边。
“一出门,看见门口坐着一个汉族女人,还带着个娃娃。”阿依丽汗连忙把吴昌英扶进家门。
“你们就踏踏实实在我家住下吧。”阿依丽汗得知吴昌英的困难后,腾出自家稍大的一间房给吴昌英一家居住,自己一家人则挤在小屋里。
“我们白天出去上班,娃娃就撂在家里和阿依丽汗的孩子一起玩,两家的孩子她一起带,两家的饭她也常常一起做。”通过电话,吴昌英告诉笔者,在阿依丽汗家住的这一年特别幸福。
“那会儿她们困难,我们家的条件要好一点,养了近50只羊,每天还有奶喝,住在一起就是一家人嘛,吃饭多添双筷子又不麻烦。”阿依丽汗回忆道。
时间长了,吴昌英的孩子也跟阿依丽汗的娃娃一起管她喊“阿帕”(汉语:妈妈)。
前些年,吴昌英和丈夫专程回到八十六团看望阿依丽汗。“她们说虽然现在有钱了,但外面宾馆条件再好也不住,就愿意住在我家。”阿依丽汗自豪地说。
在妈妈的言传身教下,民族团结互助早已成了乌买尔塔依·阿细木做事的习惯。2012年以来,他已经资助了100多名各族贫困儿童上学。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不管在哪里,我们都是兄弟姐妹。”乌买尔塔依·阿细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