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学与客家文化

2017-01-27李昭梅

客家文博 2017年1期
关键词:客家人理学朱熹

李昭梅

理学与客家文化

李昭梅

理学承袭儒学,由“二程”所创立,后经杨时、罗从彦、李侗发扬传承,至朱熹集理学之大成。理学随着学者在闽粤赣地区广泛传播,对当地的客家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如客家传统文化中敬祖、祭鬼神、崇文重教、知书尚礼、讲理性、知礼仪、懂教化等深受理学南传影响,形成客家独特的文化形式。

理学 客家文化 客家民系 影响

一、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的初步形成

北民南迁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历经西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黄巢之乱”,宋室南渡,陆续迁入南方各省,主要是闽粤赣三区交界处。大量中原汉民的南迁,把中原地区的先进农耕、建筑、水利等技术带到南方,通过伐木垦荒、筑坝围田,建立家园,繁衍子孙。同时他们将中原高度发达的儒、道文化带到南方,使仍处于刀耕火种原始渔猎社会的百越族人终被启蒙,他们纷纷走出山林,离开水泽,学习定居垦殖。在中原汉民与土著居民几百年不断融合中,最终形成一个具有语言、民情、风俗、精神特质等方面显著特点的民系——客家民系。

福建省客家研究联谊会会长林开钦曾明确指出客家民系具有以下四个特征:“有脉络清楚的客家先民、有特定的地域条件、在特殊的历史年代、有独特的客家文化”。这里所提到的独特的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过程中,以中原文化为基础与主体,同时融合南方土著文化而形成的在语言、民俗、精神特质、宗族信仰等方面有显著特征的一个山区汉民系文化,它同时具有儒家文化、移民文化与山区文化的特征1。它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具体体现为客家人的祖先崇拜、重教观念、寻根意识、开拓精神以及多样的奇特的民俗风情等等,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坚韧不拔的拓荒者精神与创新求变的精神。

二、理学及其在客家地区的传播

理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核心的同时吸收佛道两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北宋程颢、程颐二人秉承孔孟儒学精神,在周敦颐的道学派、邵雍的数学派、张载与王夫之的气学派的基础上继而创建理学思想,将乐学者杨时曾拜“二程”为师,他潜心精研理学,上承伊洛,倡道东南,开创闽学,被誉为“闽学鼻祖”。至南宋朱熹,集理学之大成,他继承二程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强调“理”“格物致知”“人性二元论”等,他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更是成为元明朝廷取士的标准。

首先将“二程”思想带入客家地区的是杨时(1053-1130),世称“龟山先生”,福建将乐人。他倡导崇文重教、自立自强、存理去欲的道德风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客家子弟,他那忧国爱民的政治抱负和“载道而南”“程门立雪”、尊师重教的故事,对后世影响深远2。他的弟子罗从彦,据文川罗氏族谱记载于建炎二年(1128)辞去太守抚慰之职,远道赶赴汀州连城冠豸山定居讲学,弘扬伊洛之学,受到四方学者的敬仰。李侗从学于罗从彦,于隆兴元年(1163)应福唐守汪应辰之邀,赴福唐讲学,并著有《李延平集》。朱熹(1130-1200)出生在三明市尤溪县,师从李侗。绍兴二十三年(1153),朱熹到石井开讲理学,正如史书所载,朱熹“访父执,兴耆士论说经义”。除此,朱熹还在泉州创建了泉州书院,并常到书院传道讲学。1181年朱熹解职回乡,开始在武夷山筹建“武夷精舍”(紫阳书院)、考亭书院等,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书院。他广招门徒,传播理学,难怪后人有曰:“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他的影响不仅于中国,更漂洋过海,远及东亚、东南亚和欧美各国。

在理学名流的推动下,崇尚理学成为客家地区学术思潮的主流,培养出许多的本地理学家,深刻影响客家文化。

三、理学对客家文化的影响

从“二程”传授杨时开始,理学就逐渐南传。客家文化不断受理学文化的影响,人才辈出。其中闽学四贤(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声名远播,著书立说,训诫阐释,培养传人,对客家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心理状态及做人准则等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理学浸透到客家人为人处世的人生信条中,观察自然、社会、人生的思维准则中。

(一)敬祖、祭鬼神,客家文化终融入到儒家伦理的文化系统中

理学传播之前,客家人在信仰方面虽有了敬祖的观念与行为,但更为盛行的是信巫尚鬼、泛神泛灵之风。理学代表人物张载说鬼神是“二气之良能”,程颐说鬼神是“造化之迹”,这些都有利于制定祭祀礼仪,随理学思想不断融入客家生活。朱熹强调“以祭齐家”“以祭正道”,受中原文化及“无祖则无天”等观念影响,客家祭祖则成为必然的一种行为方式,变成客家地区文化的最重要一部分,客家文化也由此逐渐成熟,终融入符合国家礼仪和儒家伦理的文化系统中。

敬祖的另一表现在于客家人修建祠堂。在客家地区无论大小宗族都会建立本族的祠堂,一族一祠或者一村几祠。因祠堂历来有“崇宗祀祖”之用,所以在客家人的各项祭祖活动中,祠祭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仪式之一,它既是子孙祭祀祖先之所,也是神灵佑启后辈文德教化与纲常律法之地,其宗祠文化已自然融入客家文化中。如福建三明各村落有着许许多多的宗祠和香火厅;客家祖地宁化石壁镇的张氏宗祠就有十几个,仅石壁村就有2个张氏宗祠(宗祠正厅上挂着金漆的木质楹联“廊庙巍巍辉映祖先享千秋祭祀馨香彝鼎,神灵赫赫佑启我后涌万代干羽丕振纲常”)。

新时代,客家人表达敬祖崇祖的形式也悄然发生着变化。1995年,福建三明宁化建成客家祖地,并每年举办一次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来自全世界的客家人齐聚一堂,寻根谒祖,恳亲联谊。1971年9月在香港崇正总会召开了“世界客属第一届恳亲大会”,到目前为止已经召开了28届,作为沟通客家人感情、维护客家人联系的纽带,客属恳亲大会以它独特的方式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不断延续。

客家传统文化另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敬鬼神,门神、灶神、五谷神、路神等等都是客家人所崇拜的神明。客家人信奉的神明有多种来源。一是随客家先民而来的,如关帝、大保公王等;二是来自相邻地区的神明,如莆田地区的妈祖;三是本地的土神,如汀州的定光佛、粤东的三山国王、三明的谢祐等等。客家人敬鬼神并非是纯粹的迷信活动,它除了尽“孝道”,同时能增强宗族凝聚力,培养子孙外顺于尊长、内孝于血亲的需要,这些都显示出虔诚的“宗族—伦理”至上的内在生命形态3。而朱熹所提出的“气化论”,有力的打击了当时盛行的佛教轮回学说,最终将佛道、民间信仰的鬼神与儒家的鬼神区别开来,并将这种思想融入到客家文化中。

(二)尊文重教、知书尚礼,客家人才辈出,文化风尚逐渐形成

客家先民由中原迁至赣南、闽西、粤东北边界,与当地土著居民相融合,一方面虽然怀念中原文化,但未能够完全承袭中原文化,其精神文化并未有大幅度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则受政治的不稳定、社会动乱不安、佛教的盛行等因素的影响,限制了南方教育事业的发展。正如朱熹所描述的“当时佛老之宫遍布天下,大城多则千余个,小地方也有十处以上,并且有上升的趋势,而传习儒学的学校一个郡或一个县仅有一个,小的地方还有可能没有,数量悬殊竟达到这样的境地,这其中的厉害不言自明”。

直到一批理学家的出现才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他们著书立说,开学院,办讲堂,选用《朱子通书》《朱子纲目》《朱子全书》等为教材,极大促进了客家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书塾、义塾、私塾比比皆是,入学人数猛增。其中福建三明与龙岩汀州书院的设立尤为明显。南宋期间共建有六所书院(将乐的龟山书院,沙县的凤冈书院、谏议(潘了斋)书院,尤溪的南溪书院,建宁的云谷书院,泰宁的翠云岩书院);明代新建、修复、重建书院共16所,清代新建、修复、重建书院共29所。汀州据有史可考建于宋代的书院只有两座,分别是连城县冠豸山上的仰止亭(罗从彦曾在此讲学)和邱氏书院;而宋以后,书院建设发展迅速,仅汀州城内就有新罗书院、紫阳书院、道南书院等十几所,在冠豸山上有尚友斋、悠然阁、竹径书院等等。这些书院,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理学在客家地区传播并取得了主流地位。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学子被杨时“程门立雪”的故事感动,他们开始尊师重教并诚心求学,造就了闽地良好的学习氛围。大批人才开始涌现,两宋之交的宁化张良裔,被后人评价其为“学行无愧儒者”;长汀杨方是朱门弟子中的杰出人才,得朱熹真传,后更是参与筹办白鹿洞书院并帮助校订周敦颐《太极通书》等。在宋代以前,客家几乎没有出现什么著名人物。宋代以后,据《元史》《续通鉴》记载,元朝共经过16次科考,分南北榜,闽地共出过75个进士,三明客家祖地境域有30名进士。明清时期著名人物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三明泰宁地区甚至出现“隔河两状元、同堂四进士”等盛况。随着状元、进士等人数剧增,客家文化逐渐发展成熟,其文化品位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讲理性、知礼仪、懂教化,客家民性不断成熟

客家人注重个体的修为,从儒家的仁礼思想出发而达成修养的恭、宽、信、敏、惠五德是他们为人处世的标准。庄重、宽厚、诚实、敏惠、慈善,其实就是儒家的温敏敦厚的君子人格。而其中的“儒学文化”则主要得益于理学的传播。理学将儒学所提倡的人文精神、宗法礼制、敬老爱亲、互助友爱、守道循理等等观念在客家传播开来,促进了客家民性的成熟。

例如客家人喜欢讲道理、懂教化。为了一件芝麻小事,他们可以不惜讲“理”半天,互不服气,甚至四处找人投诉。而无论做什么事,首先要求“明道理”,要懂得为什么去做和怎么去做。他们教育孩子的第一要务是要懂“规矩”,一个调皮的孩子如果胆敢向大人挑战,他的家长或大人必定会呵斥他:“没规没矩!”“循理”在客家人的词汇中表述为“照理”,遇到有是非曲直、人情往来、红白喜事、祖宗祭祀等,他们通常会说“照理应当如何如何”,重在以“理”来统一思想4。

客家人尊尚礼仪。长幼有序,恭温谦让。如行路需让长者领先,吃饭需让长者上座。生活中多使用“请”“谢谢”等文明用语。除此,受理学“去人欲”的影响,客家人养成了崇尚节俭、不爱奢侈,能吃苦、敢吃苦的价值观。

在南宋以后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程朱理学在促进客家地区人民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最终推动客家文化的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

注释:

1林晓平.客家文化特质探析[J].西南名族大学学报,2005,26(12):72-75.

2许为民.杨时与客家文化[EB/OL] 客家天下网.

3谢重光.宋明理学在客家地区的传播[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6):147-153.

4赖伦海.宋明理学与客家民性[J].粤海风,2004(2):12-17.

2016-8-10

李昭梅,女,三明泰宁县人,任职于三明市博物馆,研究方向为文物保护、文物藏品。

猜你喜欢

客家人理学朱熹
文理学人
客家人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朱子深衣”与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