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家族》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2017-01-27田耘,甘露
田 耘,甘 露
(1.肇庆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2.湖北民族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红高粱家族》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田 耘1,甘 露2
(1.肇庆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2.湖北民族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文化异域传播的开始。莫言小说在海外的译介成功,引起了海外学术界和普通读者的极大关注,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树立了典范。《红高粱家族》在海外的成功传播主要归功于海外主流出版机构的运作、海外学术机构与大众媒体的推动以及文学代理机制的有效运用。
莫言;《红高粱家族》;翻译;海外接受
与其他众多中国当代作家相比,莫言的作品被翻译成外语语种数量最多,先后被译为日语、法语、英语、德语、瑞典语、荷兰语、西班牙语以及塞尔维亚语等语言,而《红高粱家族》又是其作品中被翻译语种最多的一部,至今已达二十余种。海外高水准翻译和主流出版机构的运作、学术机构和媒体的大力推动、有效的文学代理机制以及作家海外交流都促进了《红高粱家族》的海外热销。
一、主流出版机构的运作
综观莫言作品在海外传播的情况,其作品在海外的译介开始于1988年。是年,莫言的短篇小说《民间音乐》(Folk Music)发表于《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1989年,该杂志又刊登了他的作品《大风》的英译本Strong Wind以及《白狗秋千架》的英译本White Dog Swing,这两部作品在海外引起了部分读者的关注,但反响并不强烈。真正使莫言在海外一举成名、引起轰动的是他的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1989年,《红高粱家族》的日语版《赤ぃ高粱》第一次在海外发行;第二年法语版Le Clan du sorgho面世;1993年,英语版和德语版的《红高粱家族》相继出版。正如刘江凯所说:“中国当代文学的西译往往是由法语、德语或英语开始,并相互之间有着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如果其中一个语种获得了成功,其他西方语种就会很快跟进”[1]。
莫言作品的外译本都是由国外一流的出版社出版。1993年,《红高粱》的英译单行本由美国著名的出版集团——企鹅集团维京(Viking)出版社出版发行。1994年,该出版社又推出了《红高粱家族》(Red Sorghum:A Novel of China)英译本。之后,英国的海涅曼出版社(1993)、密涅瓦出版社(1994)、阿罗出版社(2003)都相继出版了《红高粱家族》。众所周知,美国的企鹅出版集团是世界出版行业的佼佼者,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大众图书出版商之一,其作品的影响力可想而知。《红高粱家族》由此顺利进入了英语世界的主流发行渠道,有了进入大众读者视野的契机,在海外得以成功地传播。2012年,世界有名的拱廊(Arcade)出版社再版了莫言所有作品的英译本,使莫言小说在英语世界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对于中国文学在海外的译介传播而言,出版机构起着很大的作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途径。很多国内学者都建议由国外出版机构出版发行中国文学译本,因为由国内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译本要进入国外主流的社会文化传播系统非常不易,往往事倍功半,无功而返,这是文学翻译者和文化传播者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学术机构与大众媒体的推动
除了主流出版机构的发行推广,海外学术期刊也是《红高粱家族》海外传播的重要阵地。此外,不同形式的大众传媒,如杂志报纸、电影等,都起到了不可小视的推动作用。
在海外,一些学术刊物和杂志经常刊登研究莫言及其作品的论文,这无疑有助于扩大莫言在国外学术界的影响。据粗略统计,一批主流学术期刊,如World Literature Today(《当代世界文学》)、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和Chinese Literature Today(《今日中国文学》)等都对莫言及其作品表现出了极大关注。
World Literature Today(《当代世界文学》)历史悠久,在英语世界影响深远,主要刊载世界各国最优秀的文学作品,追踪世界文学最新动态,以促进世界文学交流和发展,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准。该刊对莫言及其作品极为关注,是帮助莫言走向世界文坛的重要阵地之一,也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推手。1993年,《红高粱家族》英译本在欧美面世,随即被《当代世界文学》评选为年度“全球最佳小说”。此外,《当代世界文学》刊登过多篇评论莫言及《红高粱家族》的文章,仅2000年74卷第3期就刊登了莫言的My Three American Books(《我的三本美国书》)以及4篇莫言研究论文,分别是Forbidden Food:‘The Saturnicon’of Mo Yan(《禁食:莫言的阴郁》,Howard Goldblatt,2000),From Fatherland to Motherland:On Mo Yan’s Red Sorghum and Big Breast and Full Hips(《从父性到母性:论莫言的〈红高粱〉与〈丰乳肥臀〉》,Chan,Shelley W.,1995),Mo Yan Through Western Eyes(《西方人眼中的莫言》,ThomasM.Inge,2000)以及The Literary World of Mo Yan(《莫言的文学世界》,Wang,David Der-Wei,2000)。
英语世界另一个重要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期刊是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1984年由葛浩文创办并担任第一任主编。该杂志在海外中国文学文化研究领域颇具权威性,被收入美国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rts and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也先后发表过多篇研究莫言及《红高粱家族》的文章,如:1989年第五期刊载了周英雄(Ying-hsiung Chou)的Romance of the Red Sorghum Family(《红高粱家族的浪漫》);2006年第18期刊登了G.Andrew Stuckey撰写的 Memory or Fantasy?Honggaoliang’s Narrator(《回忆或幻想:红高粱的叙述者》)。
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和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文理学院在国家汉办的支持下,联合创办了一份旨在向英语世界介绍当代中国文学和优秀作家作品的全英文杂志Chinese Literature Today(《今日中国文学》),标志着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工程的启动。在《今日中国文学》创刊号上,莫言2009年在法兰克福书展上的演讲稿A Writer Has a Nationality,but Literature Has No Boundary(《作家有国籍而文学无边界》)就刊载其中;2013年,该杂志第三期开辟专栏研究莫言,葛浩文发表题为Mo Yan in Translation:One Voice among Many(《翻译中的莫言》)的文章,探讨了莫言背后各种不同语言的翻译者们对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今日中国文学》还全文发表了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词《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此外,还刊载了张清华的文章The Nobel Prize,Mo Yan,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n China(《诺贝尔奖、莫言和中国当代文学》);《今日中国文学》杂志社的执行社长Robert Con Davis Undiano也撰文A Western’s Reflection on Mo Yan(《一个西方人对莫言的思考》)。截至笔者截稿时,最新一期的《今日中国文学》——2015年第五期刊登了陈迈平的The Intertextual Reading of Chinese Literature: With Mo Yan’s Works as Examples(《中国文学的互文性阅读——以莫言作品为例》)。《今日中国文学》成为了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学文化的重要窗口,也为西方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学的重要平台,为传播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他报道或研究过莫言及其作品的西方世界主流报刊杂志(以美国为例)包括:Washington Post《华盛顿邮报》、The New York Times《纽约时报》、The New Yorker《纽约客》、Economist《经济学家》、The Wall Street Journal《华尔街日报》等。这些西方主流报刊多次报道了莫言,并相继刊登了评价或介绍莫言小说英译本的书评。众所周知,美国文化界一直以西方文化正典的传承者自居,具有较强的文化优越感,其自大、排外的倾向由来已久。“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外国文学译作在美国出版后大多乏人问津,只有极少一部分能得到报刊或学界的关注,而能够登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这类美国主流报刊书评版面的文学译作可谓凤毛麟角,而莫言小说正是这类译作中的翘首”[2]。
一直以来,美国主流报纸期刊书评大多对莫言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如《纽约时报》,当1993年《红高粱家族》英译本首次在美国出版时,该刊就对莫言进行了介绍,并发表了第一篇有关莫言小说的书评,其中写道:莫言通过《红高粱家族》这个桥梁把他的故土——高密东北乡——定格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英国刊物《泰晤士报·文学副刊》也对其赞誉有加:莫言显示出他是鲁迅——一位深切忧思中国人命运的优秀作家的真正继承人[3]。而撰写这类深度评析莫言小说的书评作者都是来自美国传媒界、文化界与知识界的精英。由此可见,大众媒介对莫言的宣传、报道、评论对扩大莫言在海外的影响力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海外主流出版机构的发行运作、学术期刊的推动和媒体的关注,影视传播也带动了莫言小说的海外翻译出版。《红高粱家族》1986年出版时,并没有引起海外的关注。两年后,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影《红高粱》获得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在国外引起强烈的反响,莫言才开始在国际文坛崭露头角。1989年,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又将最佳影片奖的殊荣授予电影《红高粱》,莫言才由此进入了西方文学界的视野。电影在海外的巨大影响迅速促成了《红高粱家族》的翻译。1990年,《红高粱家族》法文版面世;随后,德语和英语版于1993年出版。可见,小说的电影改编对吸引世界各国读者阅读纸质文本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莫言曾表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张艺谋、陈凯歌的电影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3]
与纸质媒介相比较,电影依靠画面传递意义,采用特殊的手段,用直观、极富视觉冲击力的方式把枯燥的文本变得生动有趣,甚至可以跨越语言的障碍讲述文本,如此更能激发观众阅读原作的兴趣,因而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传播效果更加显著。不可否认,电影作为文学文本新的传播载体大放异彩,为处于边缘地位的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传播动力和强大的生命力,连莫言自己都认为“因为电影的关系,这本书(《红高粱家族》)知名度最高”。莫言获奖后,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是电影《红高粱》让他们知道了莫言,也是这部电影引起了企鹅出版集团对莫言的关注。
但是电影只会对文学起到临时聚光的效应,一个作家的文学作品要想得到持续的关注和肯定,还得看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
三、文学代理机制的介入
除了电影的宣传推介,莫言《红高粱家族》在海外的传播还得益于相对成熟的推广和代理机制。王德威曾建议,“在作家写出好的作品的基础上,还需要一个好的文化代理人,这个代理人的形象可能是海外翻译家、可能是学者教授,也可能是一个更细腻的国家级文化机构操作跟资金。”[4]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黄友义也说:“文学代理人在将莫言作品推出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莫言作品‘走出去’,进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是他作品写得好,二是他使用了文学代理人这个现代的国际推广手法,因此他的小说出版的文种特别多。”[5]
莫言在海外的文学代理人是桑德拉·迪杰斯特拉(Sandra Dijkstra),他独具慧眼,将当时在国际文坛并不知名的莫言及其作品推荐给了拱廊出版社创始人理查德·西维尔(Richard Seaver),出版发行了莫言的《红高粱家族》。桑德拉·迪杰斯特拉具备了文学代理人所需要的最重要的特质,那就是眼光敏锐独到,极具前瞻性。他曾撰文推崇当时少为人知的法国作家塞缪尔·贝克特,帮助他在美国找到了出版商,最终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作家于1969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当然,除了上述文学传播的重要途径之外,作品自身的价值以及莫言本人的跨文化交流意识也是促使《红高粱家族》在海外成功传播的重要因素。莫言的作品之所以被海外读者接受,主要原因是他的作品充满了神秘、诡异、朦胧和空灵的气氛,把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等创作手法糅合到小说写作之中,同时运用自己独特的具有穿透性的语言,以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风格对中国历史、社会现实和人性进行个性化摹写。当西方读者接触到这类小说时,既能感受到熟悉的魔幻风格,也能接触到中国特色的农村现实主义,这样的作品让人耳目一新,使人倍感陌生与新奇。其次,莫言为老百姓写作的态度,以及他在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国经验和民间立场,也激发了外国读者探寻现代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强烈欲望。莫言对中国现实的介入和对中国历史的个人思考,正满足了西方通过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了解中国社会的愿望。当然,也有一种声音认为他是靠揭露“人类极端阴暗面”、丑化自己的民族来哗众取宠。尽管如此,他这种大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的先锋姿态还是为他赢得了普遍的赞誉。同时,莫言以开放的心态与西方学术界和学者交流、沟通,积极参与国际性的学术活动,出席海外书展,在国外大学发表演讲,这些跨文化交流活动都构成了他个人的象征资本,使得他的文学作品在海外得到了有效的传播。
[1] 刘江凯.认同与“延异”: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接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31.
[2] 张晶.框架理论视野下美国主流报刊对莫言小说的传播与接受[J].当代作家评论,2015(3):166-179.
[3] 莫言,李锐.“法兰西骑士”归来[N].新京报,2006-11-11(4).
[4] 李兮言.中国作家需要好的海外代理人[N].时代周报, 2013-11-14(6).
[5] 鲍晓英.中国文化“走出去”之译介模式探索——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访谈录[J].中国翻译,2013 (5):62-65.
A Study of Translation and Cross-cultural Transmission of Mo Yan’s Red Sorghum
TIAN Yun1,GAN Lu2
(1.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Guangdong 526061,China; 2.Foreign Langnage Departemnt,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Enshi,Hubei445000,China)
The translation of literary works is the beginning of cross-cultural transm ission.Mo Yan’s novels attractmore andmore attention in foreign academy and among general readers,and itsetamodel for other Chinesew riters of literary works to be accepted in other countries.The successful transm ission of Red Sorghum in other countries lies in successfuloperation of the publishing organizations,forceful push of foreign academy and massmedia and theadoption of literary agentsystem.
Mo Yan;Red Sorghum;translation;overseas reception
H059
A
1009-8445(2017)04-0028-03
(责任编辑:董 娟)
2017-03-23
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研究项目(2013JK181)
田 耘(1969-),女,河南武陟人,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