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煮海型”龙女故事起源再考*
——以印度抒海故事的影响为中心

2017-01-27

文化遗产 2017年5期
关键词:宝珠龙王母题

徐 磊

“煮海型”龙女故事起源再考*
——以印度抒海故事的影响为中心

徐 磊

印度抒海故事的“抒海取宝”母题链对中国煮海型龙女故事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煮海型龙女故事对于抒海故事的吸收并非故事情节的全盘照搬、简单模仿,其背后蕴含着中印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以及人类共通的心理特征。此外,由于龙女与凡人婚配故事的成熟,作为其亚型之一,煮海型龙女故事并未吸收抒海故事极具宗教色彩的主旨,而是继承了已有龙女故事的世俗性主题,旨在宣扬主人公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反映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煮海型龙女故事 抒海故事 “抒海取宝”母题链 吸收 摒弃

前 言

亚洲龙王龙女信仰源远流长,中国以及与中国交流密切的周边各国流传着大量的龙女故事,但中国以外的其它各国鲜见煮海型龙女故事。关于煮海型龙女故事的起源问题,先行研究者普遍认为该故事与印度抒海故事、唐代《宝珠》故事之间存在着渊源关系,而宋代煮海制盐法的发明运用以及精卫填海神话故事,促使这一故事类型脱离原貌,发生了本土化的转变。*相关先行研究参见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76页;阎云翔:《中国龙王龙女与印度那伽》,中国铜梁龙灯艺术节组委会编,《中国龙文化与龙舞艺术研讨会论文集》,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第94-95页;王青:《元杂剧〈张生煮海〉的情节渊源及其演变》,《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张瑞芳:《元杂剧〈张生煮海〉故事的本土化与剧作的世俗化倾向》,《四川戏剧》2009年第3期;此外,黄贤还指出佛经煮海逼龙故事也是元杂剧《张生煮海》的创作源头之一。*黄贤将佛经中包含“凡人煮沸泉水,逼迫龙王”情节的一则故事命名为“煮海逼龙故事”,这一命名与故事原文内容不符。以下引用黄贤观点时采用其“煮海”的说法,笔者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时则采用与故事内容相符的“煮泉”的说法。黄贤相关观点参见黄贤:《元杂剧龙女形象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1-12页。笔者也曾就煮海型龙女故事的起源展开探讨,指出煮海母题极有可能是在佛经干水逼龙故事中的“干水逼龙”母题与唐代胡人煎珠制龙故事中的“煎珠”母题相融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徐磊:《中国龙女故事研究》,中山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第85-93页。

总体而言,学界充分肯定了印度抒海故事对于中国煮海型龙女故事的重要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煮海型龙女故事对于印度抒海故事的吸收并非故事情节的全盘照搬、简单模仿,其背后还蕴含着中印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以及人类共通的心理特征。此外,印度抒海故事异文众多,这些异文中的抒海方式存在着差异。因此,关于印度抒海故事对中国煮海型龙女故事的影响,不宜一概而论。在故事主旨方面,虽然故事的部分核心母题大致相同,但具体的情节安排存在很大的区别,这使得二者主旨截然不同。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印度抒海故事“抒海取宝”母题链*母题在情节发展中形成各个比较稳定的母题组合,即“母题链”。属于同一类型的所有异文都具有的母题链组成该类型故事的情节基干。关于“母题链”、“情节基干”概念的界定与内涵,参见刘魁立:《民间叙事的生命树——浙江当代“狗耕田”故事情节类型的形态结构分析》,《民族艺术》2001年第1期。的影响,从“海中取宝”、“抒海”这两大核心母题入手,对中国煮海型龙女故事的起源展开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一、“海中取宝”母题与中印龙神宝珠信仰

在中国,龙女故事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唐代,龙女完成了由半人半兽向人格化的形象转变,龙女与凡人婚配型故事、龙女助人型故事都已基本成型。在唐代《宝珠》故事中,煮海故事的核心母题链——“煮海取宝”母题链已初现端倪。进入宋元时期,龙女与凡人婚配型故事中出现了新的故事亚型,其中便包括煮海型龙女故事。煮海故事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故事的发生地沙门岛位于今山东烟台庙岛群岛。据徐朔方考证,该剧情节应源于当地民间广为流传的煮海故事。*徐朔方:《浅谈〈张生煮海〉》,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元杂剧鉴赏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7-88页。由此可以推测,煮海型龙女故事至迟在元代前期已十分盛行。

该类型龙女故事广泛流传于全国,如吉林的汉族故事《炸海干》*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吉林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2年版,第428页。、辽宁的满族故事《炸海干》*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辽宁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年版,第576页。、陕西的《煮海石》*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吉林卷》,第513页。、江苏的《龙女和王小》*宿迁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宿迁市卷本(内部资料)》,宿迁:宿迁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1989年版,第147页。、湖南的《九斤猪》*益阳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益阳市资料本》,益阳:益阳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版,第174页。等。元杂剧《张生煮海》经由文人改编,男主人公被设置为符合文人审美趣味的书生。与此不同,民间口头流传的煮海故事更贴近百姓生活,其男主人公往往是樵夫、渔夫等普通的穷苦劳动者。以吉林的汉族故事《炸海干》为例,主人公王小以砍柴为生,无意间得到一块石头,经人指点知是宝物“炸海干”。王小用“炸海干”让海水干涸,迫使龙王请他入龙宫做客。王小向龙王要了一只小白猫,回到人间后得知小白猫是龙女所变。王小与龙女成婚,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

流传至今的各地煮海型龙女故事的情节与上述故事基本相同。故事的核心母题链为“煮海取宝”母题链,包含“抒海”、“海中取宝”两大核心母题,其主要情节为:男主人公用宝物“煮海宝”干海,龙王被迫以礼相赠(礼物多为龙女变成的宝物)。如上所述,先行研究者普遍认为印度抒海故事、唐代《宝珠》故事与煮海故事之间存在着渊源关系。印度佛教抒海故事异文众多,故事的主旨、叙事者、获取宝珠的方式、宝珠遗失的方式、海神(或龙王)的形象、参与抒海的成员、抒海工具、本生故事中的人物对应关系等几方面都存在差异*陈明曾对汉译佛教经律中的抒海故事进行过细致的比较,参见陈明:《抒海、竭海、弈海与拟海——印度佛教抒海神话的源流》,《外国文学评论》2013年第1期。。但此类故事的核心母题链均为“抒海取宝”母题链,其具体情节为:主人公遗失源自大海的宝珠,欲抒空海水,取回宝珠。龙王因惧怕,或被主人公的意志力所感动,还回宝珠。这一“抒海取宝”母题链包含“煮海”、“海中取宝”两大核心母题,与煮海故事的“煮海取宝”母题链极为相似,结合印度抒海故事传入中国的时间来看,“抒海取宝”母题链应对煮海故事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核心母题之一的“海中取宝”母题中,印度抒海故事与唐代《宝珠》故事中主人公所得宝物均为海中宝珠。在《宝珠》中,胡人以重金购得宝珠,至东海上,“以银铛煎醍醐,又以金瓶盛珠,於醍醐中重煎”*(唐)唐临、戴孚撰,方诗辑校:《冥报记·广异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62页。。龙王遣人赎回宝珠,大胡不与。煎煮三十余日,守护宝珠的二位龙女投入瓶中,与珠合为神膏。大胡以膏涂足,步行水上,不知所之。这里胡人所获海中宝物也是神奇的宝珠,只是印度抒海故事未说明宝珠的具体功效,而《宝珠》明确表明海中宝珠可召唤龙女,与龙女一起化为神膏,助人成仙。作为煮海型龙女故事的两大源头,印度抒海故事与唐代《宝珠》故事中的海中宝物皆为宝珠,可见龙神宝珠是煮海型龙女故事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关于龙神宝珠的由来,中印古文献中皆有相关记载。早在印度佛教传入之前,《庄子·列御寇》中便有一则关于龙与宝珠的故事。主人公穷小伙潜入深渊,得到一枚宝珠。父亲命他以石头将宝珠砸碎,并训斥道:“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先秦)庄子,孙通海译注:《庄子》,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69页。

而在印度佛经记载中,海中宝珠被称作明月摩尼珠,又名如意珠,与骊龙宝珠有着极为相似之处。汉译佛经《大智度论》中说,明月摩尼宝珠“从龙王脑中出。人得此珠,毒不能害,入火不烧。”*大藏经刊行会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5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478a页。可见,印度的明月宝珠与中国的骊龙宝珠都源自龙神的身体,具有神奇的力量。正因为这一相似的龙神宝珠信仰背景,印度抒海故事得以与《宝珠》故事顺利融合,形成中国独特的煮海故事。

在《宝珠》中,胡人煎煮宝珠三十余日,龙女自投珠瓶,文中未明确交代煎珠为何会致使龙女自投珠瓶。关于煎珠给龙族带来的具体伤害,裴铏《传奇·江叟》一文进行了明确的说明。擅长吹笛的江叟向仙人求教,仙人授其煎珠制龙之法,叮嘱道:“吾今赠子玉笛,乃荆山之尤者,但如常笛吹之,三年,当召洞中龙矣,龙既出,必衔明月之珠而赠子,子得之,当用醍醐煎之三日,凡小龙已脑疼矣,盖相感使其然也。小龙必持化水丹而赎其珠也,子得,当吞之,便为水仙,亦不减万岁,无烦吾之药也,盖子有琴高之相耳。”*(宋)李昉等,汪绍楹点校:《江叟》,《太平广记》卷416,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390-3391页。江叟收下仙人赠送的玉笛,按仙人所说行事,果然得到龙王的化水丹,成为水仙。

江叟故事中说煎煮龙神的明月珠可导致龙神脑疼,这与明月珠非比寻常的来历有关。如前所述,汉译佛经中记载明月摩尼珠“从龙王脑中出”,而中国原本也有骊龙宝珠在骊龙颔下的说法。在《江叟》、《宝珠》等故事中,胡人煎煮宝珠使龙族头痛难忍,以此要挟龙族,索得宝物。这一艺术构想实际上是在民间巫术信仰的基础上产生的。民间巫术信仰有两种思想原则,一是认为果必同因或“同类相生”的“相似律”;二是认为“物体一经互相接触,在中断实体接触后会还继续远距离的互相作用”的“接触律”。*[英]弗雷泽:《金枝》上册,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在这两种思想原则的基础上产生了交感巫术的两大分支——“模拟巫术”与“接触巫术”。基于“相似律”,人们相信通过以一种相似的代用物的模拟,能够对模拟对象产生影响;而基于“接触律”,人们相信通过对某个人接触过的物体施加影响,能够对该人产生影响。在这种民间巫术信仰的基础上,才生出“煎煮产生于龙脑的宝珠会使龙族头痛”的联想。

此外,印度抒海故事的叙事情节通常设置为:今世因缘—引出本生故事—救济众生—入海采宝—失珠抒海—夺宝施舍—本生关系。*陈明:《抒海、竭海、弈海与拟海——印度佛教抒海神话的源流》,《外国文学评论》2013年第1期。抒海者是商主、婆罗门、天王(诸天)、长者子等人物。其中,商人入海采宝珠的情节与胡商识宝故事中胡商入海采宝珠的情节如出一辙,而中国煮海型龙女故事中指点男子煮海之人恰恰也多为胡商,可见印度抒海故事中商人入海采宝珠情节对煮海故事影响之深远。

综上所述,印度抒海故事围绕着海中宝珠的索回而展开,其中商人入海采宝珠的情节,对中国胡商识宝故事中“胡商入海采宝珠”的情节,以及煮海型龙女故事中胡商识宝情节的形成,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印关于骊龙宝珠、明月摩尼珠的龙神宝珠信仰极为相似,这一信仰背景为印度抒海故事在中国的本土化提供了条件。而唐代《宝珠》中煎煮宝珠的制龙法术、以及煮海故事中煎煮“煮海宝”的干海法术,都蕴含着相同的民间巫术信仰,都与中印相似的龙神宝珠信仰密切相关。

二、对“抒海”母题的吸收

在学界,印度抒海故事是中国煮海型龙女故事的重要源头之一已成定说,但先行研究者未对内容各异的抒海故事与煮海故事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展开细致的比较分析。实际上,抒海故事异文众多,其抒海方式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关于抒海故事对中国煮海型龙女故事的影响,不宜一概而论。

印度抒海故事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抒海方式包括喝干海水、舀干海水、炼药丸抒海、以火器烤干海水、念咒抒海、以火珠等四大宝抒海等多种方式。巴利文《本生经》中载有一则关于喝干海水的《乌鸦本生》故事。雌乌鸦被大浪吞噬,雄乌鸦想吸干海水救出雌乌鸦,却怎么也吸不干。乌鸦疲倦不堪,灰心丧气。海神吓跑乌鸦,使乌鸦得救。*郭良鋆、黄宝生译:《佛本生故事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91-92页。此故事没有其它抒海故事中常见的采珠失珠的情节,且故事成型时间早于其它经文中的抒海故事,可视作早期抒海故事的萌芽。*陈明:《抒海、竭海、弈海与拟海——印度佛教抒海神话的源流》,《外国文学评论》2013年第1期。另,《摩柯婆罗多》之《森林篇》也记载了关于喝干海水的故事,主人公不再是动物,而是婆罗门教的投山仙人。投山仙人应天神们的愿望,喝干海水,带领仙人和天神,消灭了藏在海里的阿修罗。*黄宝生、席必庄、郭良鋆、赵国华译:《摩柯婆罗多》(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15页。此类印度喝干海水的抒海故事传入中国,发生了一些变异。唐人古籍牛僧孺《玄怪录》之“叶天师”讲述了僧人施法喝干海水,龙王向得道高人求助的故事。*(唐)牛僧孺、李复言,程毅中点校:《玄怪录·续玄怪录》,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98-99页。这则故事仍保留了投山仙人喝干海水的故事中宗教斗争的痕迹,但此类故事不见于后世。现今流传于云南、贵州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龙女故事中,仍可见“喝干海水”这一奇特的故事情节,但此情节已不再是故事的主要情节,且喝干海水的也不再是僧人,而是大嘴巴、大肚子的青蛙,或是癞蛤蟆。*在为数不多的西南少数民族龙女与负心汉故事中,有的故事包含“负心汉为入龙宫找回龙女,请青蛙或癞蛤蟆帮忙喝干海水”的情节。就笔者所收集到的542则古今各族龙女故事来看,在流传至今的中国龙女故事中,包含“喝干海水”情节的故事十分罕见,最常用的抒海方式还是“煮干海水”。

继“喝干海水”的抒海故事之后,印度出现了“舀干海水”的抒海故事,此类故事也是汉译佛教经律中最常见的抒海故事。《贤愚因缘经》所载“大施抒海品第三十五”:某国太子大施从那伽王处求得三颗如意珠,在归途中被海中那伽盗走。大施发誓要用一片龟甲淘干海水。后因天神相助,海水枯竭,大施终于讨回宝珠。*大藏经刊行会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册,第406a页。此类故事在佛经故事中十分常见,如《佛本行集经》*大藏经刊行会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册,第797a-b页。、《生经·佛说堕珠着海中经第八》*大藏经刊行会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册,第75b页。等都有相关记载。舀干海水所用道具主要为普通的瓢、杓、龟甲等物。主人公欲以普通器物舀干海水,足见其敢于挑战大自然伟力的斗争精神,以及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就笔者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来看,舀干海水的情节未进入中国龙女故事。与煮海故事相比,包含舀干海水情节的抒海故事在中国极为罕见,《高姑舀海》故事为其中一例。故事主要情节为:父亲高大海被海浪吞噬,女儿高姑用葫芦瓢舀海水,欲寻父亲尸体。四年后,龙王害怕龙宫不保,遣人寻得高大海尸体,送给了高姑。*包殿贵搜集整理:《连云港民间传说》,苏州: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1-63页。

除上述抒海方式之外,印度抒海故事中还出现了炼药丸抒海、以火器烤干海水、念咒抒海、以火珠等四大宝抒海等方式。这些故事不是印度抒海故事的主流,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炼药丸抒海的方式与中国煮海故事的煮海方式存在相似之处。《佛说金毗罗童子威德经》中详细记载了印度密教焚香抒海的法术。欲入龙宫取如意宝珠者,先要念咒一万遍。然后,在药坛中焚烧用安息香、菖蒲根、白蜜等药配制而成的药丸,并念咒一百零八遍,可令龙宫崩塌,大海枯竭。如再加上甘松香等药材制作药丸,还可让龙王明白取宝人的意图,主动献上宝珠。*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纂修:《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1册,东京: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934年版,第369c页。这里采用的抒海方式是于容器中焚烧药丸的方法。

就笔者所收集到的中国煮海故事来看,用煮海宝煮干海水的方式有两种:一为直接将煮海宝投入大海的“直接干海法”;另一种是在岸边用海水煎煮煮海宝的“间接干海法”。在煮海故事最初的文字记载——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煮海方式为“间接煮海法”。在煮海故事的前身——唐代《宝珠》故事中,主人公在岸边煎煮宝物,作用于水中施法对象,其施法方式与“间接煮海法”相似,但《宝珠》中没有抒海的情节。而印度密教抒海故事中的炼药丸抒海法是“在容器中焚烧药丸,使海水干涸”,其“焚烧神奇物品,间接作用于施法对象”的方式与间接煮海法相似,有可能在中国间接煮海故事的形成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除上述抒海故事之外,佛经《出耀经》第十二卷所载煮泉逼龙故事也包含干水逼龙的情节。故事主人公石室城中的三位居士家产丰殷,龙王设计夺去居士家财。为取回家财,三居士将金子投入龙泉,泉水涌沸,犹如镬汤。龙王惊恐万分,立刻派龙女退回家财。*大藏经刊行会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册,第669b页。如前所述,黄贤曾在《元杂剧龙女形象研究》一文中指出,佛经中的煮海逼龙故事、淘海故事与元杂剧《张生煮海》的情节相似,应为《张生煮海》的创作源头。*黄贤:《元杂剧龙女形象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1-12页。其观点注意到前人没有提及的佛经中的煮泉逼龙故事,对中国煮海故事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这里煮的不是海水,而是泉水,但其“煮水取宝”的情节与“抒海取宝”的情节极其相似,讲述的都是以干水要挟龙神,重获遗失财宝的故事。从本质上看,煮泉逼龙故事可视为抒海故事的异化,而这一异化故事极有可能对中国的直接干海式煮海故事的产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对抒海故事主旨的摒弃

以上围绕煮海故事对于“海中取宝”母题、“抒海”母题,就印度抒海故事与中国煮海型龙女故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由上可知,中国煮海型龙女故事的形成确实吸收了印度抒海故事的主要母题链——“抒海取宝”母题链的主要情节。但也应注意到,煮海型龙女故事并未照搬抒海故事的情节安排,而煮海型龙女故事的主旨也因此与抒海故事大相径庭。

从情节的关键性差异来看,印度抒海故事与中国煮海故事的差异在于,宝珠来历、龙王给主人公宝珠的原因,以及与其它故事类型的符合情况上。印度抒海故事异文中宝珠原本属于抒海者,由于抒海者遗失宝珠,才引出之后抒海取宝的情节。从与其它故事类型的符合情况来看,印度抒海故事通常与佛本生故事相结合。具体情节安排为:首先,讲述今世因缘,引出本生故事;然后,叙述抒海故事;最后,以海神(或龙王)与抒海者之间的对话引出本生关系,常以世尊等的偈颂对故事进行总结。此外,抒海故事中海神(或龙王)还回宝珠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因害怕,被迫还回宝珠;二是被抒海者坚持不懈的“精进”精神所打动,主动还回宝珠。前者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海神(或龙王)害怕抒海者的坚持不懈会让海水变干;二是抒海者有天神等的帮助,海神(或龙王)被天神的威力所震慑。由于海神(或龙王)还回宝珠的原因差异,抒海故事的主旨也不尽相同。

从上述情节设置来看,作为典型的宗教故事,印度抒海故事的主旨在于宣扬教义,而细微的情节差别又导致了这一故事主题的差异。正如陈明所说,抒海故事的主旨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赞扬大小乘思想兼顾的“精进”精神;另一类是宣扬大乘佛教“六度”之首的“布施”。*陈明:《抒海、竭海、弈海与拟海——印度佛教抒海神话的源流》,《外国文学评论》2013年第1期。

而深受抒海故事影响的中国煮海故事并未照搬上述情节,因此故事主旨也与抒海故事截然不同。如前文所述,煮海故事最迟在元代初期已十分盛行,而早在唐代,以李朝威《柳毅传》为代表的龙女与凡人婚配故事已成型。继唐传奇之后,宋人小说集《青琐高议》之《朱蛇记》也收录了由民间故事改编而来的龙女故事。元佚名《湖海新闻夷坚续志》摘其梗概,题为《放龙获报》。*(元)佚名:《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18页。《朱蛇记》的男主人公书生李元救助被牧童所困的小朱蛇,龙王为报恩,将龙女云姐许配给他。在云姐的帮助下,李元金榜题名。此故事后被改为话本《李元吴江救朱蛇》,故事梗概不变,只是主人公由书生变为了官宦子弟。*程毅中:《古体小说钞·宋元卷》,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58页。这则龙女故事是至今在民间最为常见的报恩型龙女与凡人婚配故事,其出现说明宋代报恩式龙女故事已经完全定型。

报恩型龙女与凡人婚配故事的几个主要母题链可具体描述如下:

(1)龙族遇难,人间男子施善行,救龙族脱险。

(2)人间男子因善行获龙宫赠礼而得龙女。有时龙女也会主动追求人间男子。男子在人间与龙女婚配,获得财富。有时男子因此成仙。

(3)恶人欲夺龙女,出难题刁难。男子在神灵帮助下通过难题考验。出难题的恶人受到惩罚。有时男子再次获得财富。

(4)有时附有对神或地方风物由来的解释。

而煮海型龙女与凡人婚配故事就是在上述报恩型龙女与凡人婚配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煮海型龙女故事的几个主要母题链可具体描述如下:

(1)善良的穷小伙无意间得到一块石头(或鸟蛋、铜钱、葫芦、小动物等),带回家中,不知是宝。后来,在他人指点下持宝到海边施法术,将海水煮沸,向海龙王索得龙女化身而成的礼物。

(2)凡人在人间与龙女婚配,获得财富。有时男子因此成仙。

(3)恶人欲夺龙女,出难题刁难。男子在神灵帮助下通过难题考验。出难题的恶人受到惩罚。有时男子再次获得财富。

(4)有时附有对神或地方风物由来的解释。

由上可知,龙女与凡人婚配故事属于异类婚故事类型,讲述的是善良、勇敢的穷小伙与拥有神奇力量的美丽龙女之间的婚恋故事,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的赞扬。

如前文所述,印度抒海故事常与佛本生故事相符合,故事中的海神(或龙王)是将原本属于抒海者的宝珠还给抒海者,其还珠原因或因惧怕海干、神佛的威力,或因被“精进”精神打动,总之故事主旨充满了宗教色彩。而煮海型龙女故事作为龙女与凡人婚配故事的亚型之一,并未吸收印度抒海故事的主旨,而是继承了已有龙女与凡人婚配故事的主题。在煮海型龙女故事中,主人公煮海震慑龙王,并因此从龙王那里得到龙女化身而成的礼物,与龙女结为夫妻,过上了幸福生活。整体而言,故事讲述的还是善良的穷小伙与龙女之间的婚恋故事,其主旨与之前的龙女与凡人婚配故事相同,只是加入了“煮海取宝”母题链,故事情节变得更为丰富,更具奇幻色彩。

结 语

从古至今,煮海型龙女故事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但无论如何演变,“煮海取宝”母题链始终是此类故事的主要母题链,而这一母题链的确立离不开印度抒海故事中“抒海取宝”母题链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煮海型龙女故事对于印度抒海故事的吸收并非故事情节的全盘照搬、简单模仿,其背后蕴含着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以及人类共通的心理特征。作为信仰背景,中国关于骊龙宝珠的龙神宝珠信仰,与印度关于明月摩尼珠的龙神宝珠信仰不谋而合。印度密教抒海故事中炼药丸抒海的法术、《宝珠》中煎煮宝珠的制龙法术、煮海故事中煎煮“煮海宝”的干海法术,这三者背后都蕴含着相同的民间巫术信仰。由于这些内在因素的契合,才使得印度抒海故事与唐代《宝珠》故事顺利融合,产生出独特的中国煮海故事。

此外,印度抒海故事的“抒海”母题对煮海故事的核心母题——“煮海”母题的形成影响重大。通过对抒海情节的详细分析可知,作为主要的抒海方式,舀干海水、喝干海水的抒海方式并未为中国煮海故事所吸收。而作为抒海故事的异化,煮泉逼龙故事极有可能对中国的直接干海式煮海故事的产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密教抒海故事中的炼药丸抒海法,也有可能对间接煮海故事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故事主旨方面,虽然印度抒海故事对于中国煮海故事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二者在情节上有极为相似之处,但由于龙女与凡人婚配故事业已成熟,煮海型龙女故事作为其亚型之一,并未吸收印度抒海故事极具宗教色彩的主旨,而是与原有报恩型龙女与凡人婚配故事相符合,继承了原有龙女与凡人婚配故事的世俗性主题,旨在反映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宣扬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

煮海型龙女故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传,是中国龙女故事群中十分独特的故事类型,其形成、发展过程以及故事内容都折射出独特的时代背景与民俗文化内涵。探明煮海型龙女故事的起源对于中国龙女故事的整体研究,以及相关历史文化、民俗信仰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一典型的个案研究对于探明民间故事的形成、发展与传播的规律也大有裨益。

[责任编辑]蒋明智

徐磊(1977-),女,江西南昌人,民俗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语学院副教授。(广东 广州,510420)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敦煌变文对日本物语影响之研究”(项目编号:16YJC751033)的阶段性成果。

K890

A

1674-0890(2017)05-129-06

猜你喜欢

宝珠龙王母题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龙王的孩子
图案于社会之中——再析上古时代的“兽面”母题
张宝珠:追逐“天人合一”的画心境界
买椟还珠
曾宝珠歌仔戏个人专场上演
复仇母题的现代嬗变
格子龙
浅析《西游记》的两大母题及其象征意蕴
龙王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