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阳屈原传说中屈原形象概说

2017-01-27

南都学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楚怀王南阳楚国

唐 旭 东

(周口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南阳屈原传说中屈原形象概说

唐 旭 东

(周口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在河南南阳,至今流传着很多关于屈原的故事传说,反映了屈原文化对该地区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南阳屈原故事传说主要塑造了屈原忧国忧君、忠言直谏、同奸佞作坚决斗争的忠臣形象、爱民如子的官员形象、为民除害的英雄形象、民众的保护神形象和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形象。有些形象是历史上的屈原应该有和可能有的,有些形象则是民间理想化的形象,是民间根据自己的理想演绎出来的形象。但这些形象无一例外地表现了作为楚人后裔和楚文化发祥地的南阳民间对屈原的敬仰与爱戴。

南阳;屈原;传说;形象

河南南阳地处战国时期秦楚交界,是秦楚交通要冲,楚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屏障,也曾是楚国的始封之地和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南阳地区至今流传着很多关于屈原的传说,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学界目前对这些故事传说尚未展开深入研究。兹不揣冒昧,对这些传说中的屈原形象进行探究,以期抛砖引玉。

一、忧国忧君的忠臣形象

南阳屈原传说塑造了屈原忧国忧君的忠臣形象,描述非常细腻真切。如任方远《屈原岗与屈原》:“楚怀王三十年(前209年)秦王约楚怀王会于武关……怀王听信谗言,离开楚国向武关进发。屈原从齐国归来,听到这消息,星夜兼程,追赶怀王车驾,一路上风尘仆仆,连鞋子都跑掉了,头发都披散着,也顾不上收拾这些。”[1]20-21李国选《屈原扣马岗传奇故事》描写屈原追赶怀王“气喘马吁,披头散发,喊声如雷,使怀王大惊,深有战车欲停、战马步缩、欲破河山之感”[1]46。这些细节描写生动真切地表现了屈原为了尽快赶上并谏阻楚怀王而忧心如焚、心急火燎的急切心情和忠君爱国的一片诚心。这组传说还通过屈原岗一带百姓救助屈原疗伤过程中的细节表现了屈原忧国忧君的忠心:“在大家的劝说下,屈原同意去霄山养伤,只是他放心不下楚王前去,并让人传信自己的旧部,让他们知道屈原还活着,屈原的志向还活着。”[1]49“屈原在霄山沟内……不觉想起老者每天给他洗擦疗伤用的山艾,便叹了起来,自言自语道:‘艾疗吾伤,国伤谁疗?’”[1]49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忧国忧君,一片忠心从诸多细节中时时流露出来,极大地突出和强化了屈原忧君忧国、忠君爱国的伟大形象。

刘道丙、封光钊《屈原岗的传说》中,楚怀王不听屈原的劝谏,恼羞成怒,把屈原贬为平民。当楚怀王继续驱车西行的时候,“屈原站在高高的山冈上,手抚着挺拔的青松,眼望西去的将士,不觉流下了热泪。一想到这些楚国子弟兵,不久即将战败被杀、被俘,屈原真是心如刀绞,为楚国的江山担忧”[1]42。应该说这个传说最后定格了屈原抚松西眺热泪长流的特写画面,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生动地表现了屈原的“忧”,虽然已经被废为庶人,不再“居庙堂之高”,但屈原仍然忧国忧民,为楚军将士和楚国的前途和命运而忧。其实他已经知道,西征将士的命运是注定了的,楚国的命运也是注定了的,但他没有办法阻止,他悲愤无奈,只能为这些即将死去的将士、为祖国哀痛地洒下一行热泪。但屈原忧国忧民的忠臣形象,屈原奋不顾身的精神却像挺拔的青松一样定格在了人们的心中。

二、忠言直谏的诤臣形象

在南阳屈原传说中,还塑造了屈原忠言直谏的诤臣形象。所谓忠言直谏是指以发自内心的忠诚和直言不讳的话语切中时弊,对君王进行劝谏,正因为其直言不讳,才显得深刻、令人警醒,但也最容易激怒上司,使自己付出沉重代价。刘道丙、封光钊《屈原岗的传说》以楚怀王受到张仪欺骗羞怒伐秦为背景,展开了屈原进谏楚怀王的画面:“屈原翻身下马,拱手叩见怀王。怀王却怒火满腔,全不理睬,继续西进。屈原见怀王战车不停,面如冰霜,就把心一横,想道:‘今儿个,即便是战车把我碾成肉泥,我也要拦住他的去路。’于是,他几个箭步,奔到怀王马前,拦在大道中央,双膝跪下,请求怀王停车。怀王没法,只得怒气冲冲地命令车子慢慢停了下来。屈原上前向怀王说:‘大王,臣到此——’怀王冷笑一声,耸耸肩膀,打断屈原的话说:‘你千里迢迢追赶到这里的用意,我早就知道,还不是千方百计阻拦我出兵秦国么!’屈原回答:‘臣这次赶来,正是这个意思。六国为了共同抵御强秦,必须结成盟友。且不可中了秦王挑拨离间的奸计。大王这次率兵伐秦,孤军深入,臣担心——’怀王早就听厌了屈原讲的这些道理。眼下正当出兵秦国的时候,他又来半道拦车谏阻,说出这些不吉利的话,怀王不禁火冒三丈,当即呵斥:‘屈原,我念你忠心保楚,因此你再三挡我的道,都没有向你问罪。谁知你不识高低,又赶来拦截战车,你,你……’屈原一心为了楚国安危,早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两眼噙泪,继续说:‘大王,且不可中了张仪的诡计,秦王用心何等明白,请大王三思!’怀王厉声喝道:‘我这次出兵秦国,正是为了报张仪欺辱的仇恨!如果破了咸阳,一定要把他刀剁斧劈,夺回六百里疆土。’屈原又语重心长地劝怀王说:‘大王如果为报此仇,轻易出兵,孤军深入,必将——’怀王忙问:‘必将怎样?’屈原直言道:‘必将败北。’怀王一听,勃然大怒……把屈原贬为平民。然后,他就驱车西行了。”[1]41-42这一段描写,把屈原的忠诚直谏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必将败北”的话语的确直言不讳,因为楚国本来就是个非常重视鬼神、非常崇信巫祭的国家,而且楚怀王又是一个“隆祭祀,事鬼神”[2]1260的昏王,屈原“必将败北”的话语自然会使他将其视为极不吉利的谶言,其恼怒可想而知,而屈原不惜以这样的话来谏阻楚怀王,则表现了他对楚怀王、对楚国的高度责任心和极端的忠诚。又如任方远《屈原岗与屈原》中写屈原“终于在屈原岗追上了楚怀王的车驾。屈原上前拉着怀王的马缰,跪地泣血以谏:秦乃虎狼之国,大王不可前往,难道大王忘了之前的教训了吗”,屈原所谓“之前的教训”是指楚怀王被张仪诱骗齐楚绝交,楚怀王恼羞成怒两次伐秦都狼狈败北。屈原此时重提此事,本想提醒楚怀王不要忘记上次受骗的惨剧,但屈原错了,楚怀王此时已经昏聩糊涂、利欲熏心,他不但不认为这是屈原的忠言直谏之辞,“反倒认为屈原这话是在揭他的短。于是让人拖开屈原,挥鞭绝尘向西而去”。但屈原忠诚直谏的诤臣形象却长留世间。

屈原的忠直不但体现在他直言进谏,还体现在不怕触怒怀王,反复进谏。封太西《屈原岗的由来》:“当年楚怀王要去秦国,屈原劝他不要去。怀王不听,坐车走了。屈原就坐车赶到霄山东边的土岗上,再次劝说,‘去了危险’。怀王仍不听,屈原只好坐着车,回楚国都城去了。”[1]18陈景涛《西峡县回车地名的由来》:当楚怀王得知自己被张仪欺骗后,“怒发大军,西征伐秦。虽经屈原多次谏劝,怀王不听仍坚持伐秦,还把屈原放逐到汉北,不让其过问朝政。当屈原听到怀王率领十万大军西征的消息后,当即从江北身骑一马从后面飞驰追来,屈原跪在怀王战车前,再次力谏怀王:‘大王,我们已经上了秦国一次当,千万不能再入秦境,否则将大祸临头,请大王调转马头回车郢都吧!’怀王令军士将屈原拉开,继续挥师西进……一年后,秦王……邀怀王到秦地武关相会。这次又是屈原力谏劝阻,在怀王之子子兰和靳尚大夫的唆使下,怀王去到武关,被囚三年,最终死在异国”[1]25。尽管这两则传说对屈原反复进谏楚怀王的事迹还只是流于概括的叙述,缺乏具体生动的描写,但屈原在身遭猜忌,被放逐到汉北,不许过问朝政的情况下,还一再谏阻怀王伐秦、去武关会盟,可谓忠心不改,矢志不渝。

屈原之所以这样不顾一切直言进谏,根本的原因是他的忠君爱国之心。正像刘道丙、封光钊《屈原岗的传说》中所表现的,“为了楚国的安危,也为了天下人,什么灾难我也不怕”[1]40-41。深刻揭示了屈原反复直言进谏的内在深层原因。

三、同奸臣作斗争的贤臣形象

南阳屈原传说中,屈原忠贞爱国的形象也是在他同祸国殃民的奸臣的坚决斗争中展现的。如李国选《屈原扣马岗传奇故事》塑造了奸臣靳尚的形象,借表现忠奸斗争以突出屈原的爱国忠君:当屈原正冒死谏阻楚怀王前去秦国接收六百里土地之时,“靳尚纵马而回,来到屈原面前,和楚王道:‘秦赠我贵地,扩我疆土,是大王之荣幸。而屈原咄咄逼人,飞马而来仍是说小话,实没把大王放在眼里,大王对屈原仁,屈原对大王不仁,坏我大王之兴事,实不可忍,望大王决断。’屈原道:‘靳尚你为楚人,却不为楚人着想,你心知肚明,明知秦人用心,不但不予揭破,还想着帮秦人说话,何居用心?’靳尚勒马回楚王后辇,催辇车马不停蹄,而屈原看着楚王无意停车,就紧前几步,飞下马来,拦住马路,使辇车缓缓欲停。靳尚仍在催马,屈原手扣马缰,身倾于马头之间,过力强拦,使辇车横路而停。”当屈原再次向楚怀王慷慨劝谏的时候,靳尚在一旁吼道:“‘大王,六百里还要否?’一提六百里,大王一挥手,靳尚马后一鞭,使得战马腾空而过,屈原倒地,辇车从屈原身上轧了过去。大王头也没回,就洋洋而去。其他士兵在靳尚的指挥下,后面的战马都从屈原身上越了过去。”[1]46-47该传说生动地描写了忠臣屈原和奸臣靳尚的一次正面交锋和斗争。塑造奸臣靳尚的形象,实是出于民间对奸佞的痛恨,虽然这一形象尚不够生动细腻,但通过其添油加醋、挑拨是非、蛊惑怀王的话语和催马前行的行为,使这一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民间对奸佞的痛恨。当然,对奸臣的痛恨和对忠臣的热爱是南阳民间文化性格的两个方面,该传说正是借忠奸斗争,一方面表达了对奸佞的痛恨,一方面突出了屈原爱国忠君的贤臣形象,表达了对忠臣的敬仰和热爱。另外,《屈原打虎》一节也有一段关于靳尚说屈原坏话的叙述:“此事(指屈原打虎)传于朝廷,顷襄王得知,感叹不已,道:‘屈原能文能武,这是人才难得。’靳尚却道:‘屈原老虎都敢打,说明他死都不怕,用其人等于引虎入朝,今后楚还有好日子嘛?’”[1]54抓住一切机会塑造奸臣靳尚的形象,表现了南阳人民对奸臣的憎恶和痛恨,也间接表现了南阳民间对忠臣屈原的热爱和忠奸斗争中忠臣最终经不住奸佞谗言而最终落败的遗憾。

四、爱民护民的保护神形象

爱国忠君之人也必是爱民、护民、为民之人,南阳民间在表现屈原忠君爱国壮举的同时,赋予了屈原爱民、亲民、护民、为民的品质,由此表达对屈原的敬仰和爱戴。在南阳屈原故事传说中,屈原最主要的爱民之举是兴教办学。李国选《屈原扣马岗传奇故事》:“屈原和老者道:‘霄山一带村民缺少文化,何不办学,让村民识字。’传说,最早的霄山小学就源于屈原养伤。”[1]51《屈原打虎》:屈原“在当地(南阳西峡霄山)传学送歌,引起极大反响”[1]54。养伤之际,创办学校,兴学立教;“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暂时在野的屈原不忘民间疾苦,由此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称赞,令人想起后世韩愈、苏东坡贬谪边远蛮荒之地而办学兴教之举。其次是以仁爱之心帮助烈士遗属。王占中、闫红丽的《屈原拜师》表现了屈原对楚国烈士遗属的无私帮助。该传说讲的是楚军夏侯渊战死秦楚疆场,其妻因不堪家庭重负而与人私奔,留下老父和四个儿女饥寒交迫。夏侯老先生无奈之下外出教书谋生。但他不能胜任教职,东家要辞退他。他只好自称是屈原的老师,东家要他去找屈原来当面承认。夏侯老先生四处寻找,终于在屈原岗附近找到屈原,说明情况,屈原亲自登门认师,拯救了夏侯老先生和他的孙子孙女。这些传说都表现了民间对屈原爱民、亲民精神的敬仰和赞美。

南阳屈原传说不但将屈原塑造成一个爱民、亲民的官员形象,还把屈原塑造成一个爱民护民的保护神形象。首先表现在他奋勇打虎,保护百姓。如李国选《屈原扣马岗传奇故事》:“公元前三百多年,屈原扣马进谏楚怀王,怀王不理,靳尚扬鞭催马将屈原碾于车下,后屈原养伤于霄山一带……时年三月……就在忙春耕的当儿,忽然传来噩讯,在霄山西部有虎狼出现,有村民目睹一对山虎,见人虎视眈眈,有食人之威。消息传来,村民不单进山,孩子无大人护送不进学堂,霄山小学当时门庭冷落。还在养伤未愈的屈原苦思冥想,没有解危之策,数日饭不思,茶不进,与老者道:‘村民待我恩重如山,我与村民却不能分愁分忧,实在难过。’一日,张姓村民单人过山,屈原道:‘山中有虎,当小心。’说罢护送村民过山。不想一阵大风呼天而来,张姓忽吼道:‘屈大夫,真虎来了。’只见虎高如牛,瓜皮颜色,四蹄双践,呼之有声,如疾风倾草,闪而过猛之势扑来。屈原惊而不乱,急喊道:‘壮士勿慌,稳住阵脚。人怕三慌,虎怕三窜。’说罢,用石击虎,分散虎威。虎扭身向屈原方向冲来,却被一块巨石挡住。张姓高喊:‘屈大夫,赶快下山,以防虎伤。’说时迟,那时快,老虎向张姓方向冲来。张姓看准虎来方位,顺利躲开,并高喊:‘屈大夫保重。’说着,一个扭身将身边一小树折断,速去掉小枝,做打虎状式。屈原看得清楚,虎威未减,扭了一个大身,再次冲向张姓。张姓仗着手中木棍向虎来方向顶了过去,正好被一大石所拦,躲过老虎二窜。……千钧一发之际,张姓两手紧攥虎腿,头顶虎脖,死死拉住老虎跳弹不得。正在这时,屈原随后赶来,用木棍重打虎头,并速用山葛将老虎捆绑在树桩上……后人把打虎之功传于屈原,说屈原爱民,并临危不惧,能舍生忘死。”[1]53-54养伤之际,深切忧虑猛虎害民,为民打虎除害,表现了屈原爱民护民的品质。

在南阳屈原传说中,屈原不但打虎直接护民,而且为屈原冈一带的百姓出主意,成为千家万户小孩子的保护神。李国选《屈原岗的故事》:“恰在这时,山荒兽多,空旷田野经常有野兽出没,闹得人们都很惊慌,特别是小孩子最怕,人们没办法治理。正好屈原跪劝楚王之后被流放在咱们西峡、内乡、淅川一带,知道这事后,屈原想了一个办法,让孩子们都戴上五色线,狼啊,虎啊,啥东西一见就怕,又加上那香布袋,里边有药,兽类怕味,就不敢来吓唬孩子们,不敢兴风作浪。最先是屈原岗一带,后在内乡、淅川等楚国各地流行,再后来,为了纪念屈原,全国都兴起。意思是从小孩开始对奸臣憎恨,双手锄奸,确保人民安康,国家稳定。’”[1]39李国选《屈原扣马岗传奇故事》:“小孩的五色线被谐音为虎色线,意屈原打虎为了保护小孩生命安全,也以屈原一心为民,在朝中不怕虎威扰民,力挺保国为民主张。”[1]54-55把佩戴五色线和香囊这一习俗解释为屈原出于爱民救民之心,为百姓出此主意,保护小孩生命安全,并跟屈原同朝中奸佞的斗争结合起来,把爱民、护民与锄奸、保国联系起来,更加深了其思想内涵。南阳民间故事传说把屈原塑造成一个忧国忧君、忠言直谏、同奸臣做坚决斗争的忠臣形象是大致符合历史上屈原的性格特点的,而把他塑造成一个在养伤之际兴学立教、一个以仁爱之心帮助烈士遗属的爱民官员形象,一个奋勇打虎、保护百姓和为百姓出主意免受猛兽伤害甚至死后还被奉为神明保护孩子们平安的民众的保护神的形象,显然跟历史上的屈原事迹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寄托和表达了百姓对爱民、护民的好官的崇敬和向往,是民间愿望的表达。

五、伟大的爱国诗人形象

在南阳屈原传说中,屈原的形象不仅是一位忧国忧民、忠言直谏、勇于同奸佞作斗争的忠臣,一位爱民护民的保护神,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如张俊伟《屈原与南阳的渊源》:“当屈原到此地后,凭吊了丹淅之战的主战场。眼望着昔日的战场,他不禁思绪万千:他想到当初怀王若是能听从他的忠言,也不会遭此惨剧。毕竟数万楚军将士在此流下了最后一滴血啊!这怎能不让自己怀念他们呢?想到此便奋笔疾书写下了那不朽的名篇《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以此来祭祀那些为国牺牲的楚国将士。”[1]29-30由于历史太久远,《国殇》的具体创作情境已经很难考实了,但民间宁愿相信它就是在此情此景下被创作的,并把这种创作情境描述得真真切切,表现的是南阳民间对于为国捐躯的将士和爱国诗人屈原的崇敬、缅怀。更典型的是常怀堂《追赶楚王作〈离骚〉》:“此时,屈原也深感绝望,这使他对那些陷祖国于灭亡而不顾、为百姓制造灾难的奸党上官大夫靳尚、令尹子兰和南后郑袖愤恨到了极点。他指着秦国的地界说:‘怀王啊,你受骗入秦,还能回到楚国吗?你走了,楚国怎么办?楚国的百姓怎么办?’于是,他仰天长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追赶怀王已无望了,屈原只好伤心地往回走……屈原写道:‘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屈原坐牛车离开回车湾,途经距回车湾约八里的一个山冈,屈原下车,坐在山冈上抱头痛哭。他想使楚国强盛的抱负无望了,他的‘亡秦必楚’的愿望也成了泡影。于是,他悲愤地高喊:‘国无人而莫我知。’屈原坐在山岗上,久久不肯离去。他在思考如何尽快把怀王从秦国救回来的办法,使楚国免遭灭亡之灾。他写道:‘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心系怀王安危、心系楚国安危的屈原,为了尽快让楚国派人入秦接回怀王,于是,他星夜不停地赶回郢都,冒死向顷襄王进谏,要求顷襄王火速派人入秦接回怀王。他对顷襄王说:‘我要求接回怀王的心是不会改变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1]33-36这个传说反映了民间对屈原作品创作情境的丰富想象,塑造的是一位忧国忧民忧君、虽九死而不悔的伟大爱国诗人形象,反映了南阳民间对于屈原精神的敬仰和继承。

除此之外,南阳屈原传说还把屈原塑造成一位明者的形象。李保锋、黄彦林《端午节清晨割艾习俗的由来》:“传说屈原在屈原岗劝说楚怀王无望之时,在秦楚两国边界的田埂上徘徊。发现所骑的马因马鞍磨破马肚而流血了,就拔出宝剑,割下一捆长势很壮的艾苗,揉碎艾叶,给马止血……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身亡后……位于秦楚交界的屈原岗百姓们想起屈原曾在此割艾,纷纷效仿。割艾插在门楣之上,或戴在身上,用艾条编成各种小饰物佩戴在小孩身上,达到辟邪除秽的效果。”[1]66将割艾叶疗伤或者辟邪除秽归功于屈原的示范作用,这就有点类似于上古神话将某种发现或者发明归功于某位圣人(比如把中草药的发明归功于神农氏,把文字的发明归功于仓颉)的色彩了,亦即是说,有点将屈原圣人化的意思了。前面论及的屈原为屈原冈一带的百姓出主意,让小孩子佩戴五色丝线和香囊,以避免狼虫虎豹等侵害的传说也有这方面的成分。

总之,南阳屈原传说主要塑造了忠言直谏的忠臣屈原形象、忧国忧君的忠臣屈原形象、爱民如子的官员形象、为民除害的英雄形象。有些形象是历史上的屈原应该有和可能有的,有些形象则是民间理想化的形象,是民间根据自己的理想演绎出来的形象。

[1]张俊伟,编.屈原:南阳颂歌[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责任编辑:李法惠]

2017-03-20

唐旭东(1970— ),男,山东省栖霞市人,文学博士,《周口师范学院学报》兼职编辑,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老子暨中原文化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主要从事先秦文学与文化的教学与研究。

I207.227

A

1002-6320(2017)04-0053-04

猜你喜欢

楚怀王南阳楚国
楚怀王贪小失大
《自相矛盾》扩写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小燕子
“剪碎”与“凑成”
论楚国乐律的自成体系及其乐学实践
一朵盛开在大美南阳的爱心之花
南阳人大“四有”监督的实践与探索
楚怀王:我也曾雄才大略
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