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牵手”为“放手”
2017-01-27江苏省宝应县夏集镇中心幼儿园徐志香
江苏省宝应县夏集镇中心幼儿园 徐志香
变“牵手”为“放手”
江苏省宝应县夏集镇中心幼儿园 徐志香
一、缘起:同样的游戏不一样的结果
在听过安吉游戏经验的报告,看到安吉幼儿园的孩子在户外游刃有余地踩油桶的画面后,不少幼教人开始尝试让幼儿玩油桶游戏,下面是我园两个大班的幼儿第一次玩“踩油桶”的画面。
镜头一:大一班幼儿在成人与同伴的帮助下,反复尝试爬上被扶稳的油桶并站好,接着又在成人和同伴手牵手的保护中缓慢前行。反复玩了近一个小时,油桶上的幼儿慢慢形成了对他人的依赖,只要油桶下面牵手的人一松开手,他们很快就会紧张乱步,放弃游戏。
镜头二:大二班教师在与幼儿商定踩油桶的“安全公约”后,提供了自由自主的玩法。教师让愿意玩的幼儿每人找一个油桶,鼓励他们在软质场地上自己爬上油桶,尝试踩油桶向前走,并提醒幼儿注意保护自己的同时不让油桶碰撞到同伴。在幼儿自主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在一旁指导幼儿控稳脚下步伐,并为有需要的幼儿提供及时帮助。结果,在近一个小时的探索游戏中,参与游戏的6人都不同程度地找到了身体平衡点,他们的步伐也从一开始的慌乱到逐渐的平稳,在油桶上前行的时间越来越长,幼儿的表情也越来越放松。
二、反思:快乐在放手后
杜威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如果没有思维,那就不可能产生任何有意义的经验。上文中同样的游戏却展现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其问题不在于两个班幼儿有多大的差异,而在于两个班教师所持的教育观和儿童观。第一个镜头里的幼儿在游戏中始终得不到教师的信任和放手,自主学习和思维的权利被生生剥夺,他们的学习方式是完全高控的,没有自己的探索和体验,只是不断重复着他人给予的机械被动式的“安全玩法”,小心翼翼,处处依赖,离开他人的帮助就会望而却步,个体的成长也只能滞留在原点,甚至是倒退。
而从第二个镜头里,我们看到了幼儿经历自主探索与体验后的成长与快乐。这份成长与快乐,首先源于教师与幼儿达成的“安全公约”。师幼双方的安全约定既能让幼儿明白在油桶上游戏是有危险的,每个人都要学会保护自己和同伴,又能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与信任。在游戏中,教师没有因为游戏有危险就过度保护和限制幼儿,而是采用了大胆放手的策略,让他们自由自主地去玩。幼儿始终处在“自主”“教师支持”的学习环境里,身心完全解放,他们有自己的体验和想法,能发现问题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安全玩法,游戏的热情和探究欲被唤醒并放大。
“同样的游戏不一样的结果”折射出不同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牵手与放手的不同指导策略,同样带给教师有意义的启发和思考。
在课中,教学的开展往往是需要课堂教学互动系统、网络教学系统、手机端APP以及数字化资源这四部分结合起来共同完成。教师通过网络教学互动系统实现手机屏幕广播、屏幕监看,通过网络教学系统开展课堂测试、分数统计、成果查看、及时反馈、个别指导、随机点名等。学生通过手机端APP实现做测试、举手提问、抢答投票等。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随时将自己找到的学习资源和学习作品(学生)发送到班级讨论群中,甚至可以实现课堂弹幕互动。如在教师讲解某一个问题时,学生可以随时发送弹幕,说出自己的看法。
三、让幼儿先行——教学因探究而生动
蒙台梭利说,儿童是小小的探索者,是上帝的密探。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立足主导地位的教师,应该积极关注幼儿的当前发展需要,倾听并采纳幼儿的主张,建立平等对话、赏识探究的互动环境,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尊重幼儿的差异性。
1.幼儿学什么——幼儿喜欢的才是最好的
幼儿天性好奇、爱探究,成人看来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在他们眼中却是那么的奇特和有趣,足以引起他们探索的兴趣。而兴趣又是幼儿进行探索最好的老师,它推动着幼儿去观察世界、发现问题,从而获得各种有意义的成长经验。
基于“儿童本位”的教学主张回归生活和自然,提倡师生走出教室,走向田野,将自身置于开放式、探究性的学习环境中,在自主探索中先行,快乐的做事情,有趣味性的想问题,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案例一:大班科学活动“水稻的秘密”
活动生成:在水稻即将丰收的季节,教师领着全班幼儿去田野考察水稻长势。孩子们欢呼雀跃来到水稻田边,兴奋地看看这看看那,快乐地交流着他们的发现和疑问。
幼儿1:老师,我发现这里的水稻长得不一样,有的长得高,有的长得矮。
幼儿2:我发现有的稻粒长得胖胖的,有的长得瘦瘦的。
幼儿3:这里的水稻怎么变黑了?还有的水稻已经倒在烂泥里了。
幼儿4:为什么有的水稻叶子是黄的,还有的叶子是青色的?
幼儿5:大家快来看,田里还有虫子在飞呢!
幼儿6:这是害虫,我爷爷说喷农药就可以杀光它们。
活动进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次田野考察水稻的活动再次验证了这一点。在惊叹幼儿细致的观察力之余,教师将幼儿的一连串发现进行了梳理,捕捉到水稻生长中蕴含着许多有趣的值得研究的信息,于是便生成了大班科学探究活动“水稻的秘密”。
活动进展的过程就是幼儿表现已有经验和获取新经验的过程。教师的前期放手是为了观察了解幼儿,而后期的介入指导则直接影响着幼儿探索和发展的水平。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动手测量水稻的高度,碾开稻壳探究米的大小和颜色,并在操作中允许幼儿充分地质疑和讨论,然后带着问题去参观“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邀请有经验的老农和镇农科站的技术员接受幼儿的采访,帮助幼儿解答心中的疑惑,让幼儿更多地了解身边的生态农业,萌发科学探索精神。
2.教师怎么教——支持幼儿发现中的发展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给幼儿的自主学习搭建“支架”或“留白”,并努力做到预设提问但不要预设结果,准备支架但不要准备机械的方法,学会引导但不要无所不能,要想方设法让幼儿发现问题并合作学习。
案例二:中班科学活动“毛豆的秘密”
①活动前的预知:教师先让幼儿在自然角里试种各种豆子,并用“图画日记”的方式记录不同豆芽的生长情况,形成初步的种植经验。再带领幼儿到农家地里观察毛豆的生长状态,帮李奶奶一起摘毛豆荚,体验毛豆丰收的喜悦。然后,在班级“生活坊”里,投放从农家地里摘来的毛豆,让幼儿看一看,剥一剥,为集体活动的开展积累学习经验。
②活动中的放手:在集体探究活动中,教师采用了自主探索学习在前的方法,让幼儿在自由地观察毛豆,玩毛豆的基础上,共同分享他们的发现。
晶晶:我发现毛豆的颜色不一样,有的是黄色的,有的是绿色的。
文文:我发现毛豆身上有花纹。
乐乐:我发现毛豆头上有尖尖的角。
涛涛:我发现有的毛豆长得长长的,有的长得短短的。
鑫鑫:我发现毛豆身上是一节节的。
③疑问中的推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同等重要”。当幼儿对毛豆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并发现了它的不少外在特征后,教师穿插了一个质疑讨论环节。这既是为了把握全班幼儿学习的动态,更重要的是有意引导幼儿提出新问题,创设研究性学习的环境,促进幼儿经验的拓展和提升。在教师的引导中,幼儿提出了学习中的疑问。
幼儿1:为什么有的毛豆摇动的时候会响,有的却不会发出响声?
幼儿2:为什么毛豆妈妈肚子里的宝宝长得不一样大?
幼儿3:毛豆宝宝是吃什么长大的?
在关于上述问题的讨论中,教师欣喜地与幼儿分享着小小研究员的角色,在这种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中,幼儿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强化,学习激情和智慧火花被充分点燃。有关毛豆的探究,由表及里,关爱小植物的美好情感在他们的心里萌发。
总之,从牵手到放手的教学策略的变革,是一种人性化的教学关怀,基于“儿童本位”的教学变革新主张,不仅成就了幼儿的快乐,也见证着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一次又一次成功的教学实践,让教师对教与学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天真可爱的幼儿有了全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