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推进课程游戏化的实践和思考
2017-01-27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顾忆红
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 顾忆红
区域推进课程游戏化的实践和思考
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 顾忆红
苏州市吴江区位于江苏省最南端,处太湖之滨,与沪浙接壤。全区现有公办幼儿园50所,民办幼儿园18所。多年来,吴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发展,明确政府责任,先后出台了《吴江区学前教育2011—2015五年行动计划》(吴政发[2011]73号)、《吴江区扶持民办幼儿园健康发展意见》(吴政办[2013]78号)等一系列文件,为区域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第一个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实施中,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4所,共增加约131轨10030个学位,新增园舍占地面积260亩,建筑面积151464.8平方米,共投入建设资金约4.2亿元。第二个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将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3所,投入约6亿元。目前,我区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的满足多元化需求的优质均衡的学前教育格局。
在加强硬件基础建设的同时,吴江区教育局始终将内涵发展作为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重点。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就出台了《十二五园本提升规划指导意见》,明确了以“儿童立场”为价值取向的幼儿园内涵发展总体思路。引导幼儿园梳理现状、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扎扎实实走内涵发展之路。
2012年10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颁布,2014年5月,我区被苏州市教育局认定为《指南》实验区,在“贯彻落实《指南》精神,开展幼儿园生活化游戏化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下切实开展全覆盖的区域性实践。2014年8月,省教育厅开展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这与我区的“生活化游戏化课程建设”高度吻合,为此,我们将项目建设与《指南》实验区工作整合,同步推进,将所有幼儿园都卷进了课程游戏化建设实践之中。
一、区域推进课程游戏化的实践
1.户外场地及室内区域改造——实践的物质基础
理念先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游戏的开展需要环境的支持、需要营造合适的场,引导全体园长认真研读《指南》,对现有户外活动场地及室内区域进行符合游戏化精神的改造必须先行。
文件落实。区教育局专门下发了“改造意见”,要求每所幼儿园对原有场地和区域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符合游戏化课程实施的园本改造方案。
现场论证。幼儿园改造初步方案形成后,教育局邀请相关学前教育专家和幼儿园游戏场设计专家进行现场实地考察和可行性论证,通过后方可实施。
经费保障。改造项目列入各镇(区)年度经费预算。据统计,全区共投入改造资金2300多万元,扩增户外活动场地约4万平方米。
如今,走到每一所幼儿园,从室前到屋后,每一面墙,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都变成了孩子们游戏的场所和材料。连一些出了名的园舍老、旧、小的幼儿园,如黎里幼儿园、桃源幼儿园、松陵幼儿园、天和幼儿园等,通过充分挖掘,将灌木改草坪、平地变土坡,楼顶长绿草、白墙成画板,从儿童视角出发,多层次立体化架构,把每一寸土地、每一块墙面都还给孩子,户外活动场地变宽、变大了;游戏区数量多了,内容更丰富了,沙池、水池、建构区、拓展区、养殖区、休闲区,等等,应有尽有;户外场地真正成了幼儿的生活场、游戏场,为“生活化游戏化课程”的实施提供了物化基础。
2.多维度整合分层次推进——实践的行动策略
多维整合。教育行政、教研、教科部门在教育管理中虽然职能不同、各有侧重,但在目标方向上必须保持一致,才能协调一致,形成合力。为此,区教育局召集普教、教研、教科等部门在充分商议的基础上,确立了“以生活化游戏化课程建设为主线,以点面结合、板块联动、分类指导、分层推进为手段,以教育行政、教科研、幼儿园共同合力推进为行动机制”的行动原则。这样就可以进行多维度的有效整合:将行政的管理和教科研部门的业务指导整合,将省教育厅的游戏化项目跟我区的《指南》实验整合,将常态的教研活动跟实践专家的指导整合。
分层推进。基于区域内幼儿园发展水平的差异,我们将全区幼儿园分成三个层次,提出三个层次的生活化游戏化课程建设目标:第一层次,幼儿园在“十一五”、“十二五”的长期坚持中,已经积累丰富的课程资源,园本特色基本形成,初步具备建构园本课程体系条件,在区域内具有引领性的幼儿园,要求其在专家引领下尝试建构个性化、体系化的园本课程。第二层次,在“十二五”园本内涵提升规划中,梳理清了办园理念,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体现生活化游戏化理念的园本化活动主题资源,但尚未系列化、课程化的幼儿园,要求其贯彻《指南》精神,对蓝本教材中不适宜的内容进行删减、替换、重构,探索课程园本化。第三层次,对新建或起步较晚的幼儿园,要求其在使用蓝本教材时紧跟区域推进步伐,从场地改造、区域改造、资源库建设、游戏观察、一日活动的合理组织等方面进行优化改进,使其课程更适合幼儿,更符合《指南》精神。
分类指导。在确定三个层次建设目标的基础上,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帮助各类幼儿园实现园本内涵发展,必须寻找适合不同类型幼儿园共同提升的指导策略。为此,我们组建了三种类型的共同体:一是将使用相同蓝本教材的幼儿园组合成三个课程联盟,将其中课程实施水平较高的幼儿园确定为盟主,负责组织、引领盟园开展蓝本课程的园本化实践研究;二是组建了三个课程游戏化实践共同体:城市园共同体,农村园共同体,新建园共同体,研究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三是组建了省游戏化项目圈:就是申报成省游戏化项目园的幼儿园,除了自身开展好相关实验外,还要辐射周边幼儿园,全过程开放实践过程,使周边幼儿园得到同步提升。这三种共同体有交叉、有侧重,能够使幼儿园在不同的面、不同的点上都得到专家的指导和引领,获得不同层次的提升。
3.过程性的专家伴随式指导——实践的质量保障
组建专家团队。《指南》的出台,为学前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但要落地成全体幼教人的行动纲领并非易事。先在经验的阻碍,各类专家的观点轰炸,利益驱动下的各种教材的营销培训等,很多观点、说法、做法并非与《指南》精神契合,老师身在其中,被牵来牵去,常会感到迷茫和困惑,甚至无所适从。因此,实践必须确保在正确的理念指导下、在优秀的专家团队指导下,持续不断、坚持不懈地深入到教师中间、游戏中间、教研中间,方能产生实效,真正成长教师。为此,我们利用区位优势,聘请了由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常熟理工学院、苏州幼儿高等师范学院等吴江附近的幼教资深专家组成了专家团队,进行全过程的伴随式指导,按“专家确定内容——下园现场指导——园本教研跟进——区域教研面上提升——教育行政督导评价”的路径展开。
制定指导机制。机制是活动的保障,我区制定了“31114111”专家指导活动制度:即全区幼儿园分3个小组,每组制订1份学期活动计划,每组安排1位专家,每两周活动1次,每园固定安排4位老师参加,每园确定1个课程实施切入点,每次活动围绕1个话题,每学期1次小结。
确定指导内容。在分析梳理全区幼儿园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总体推进思路,每学期期初由指导专家深度参与指导内容的规划和实施,和行政、教研、幼儿园一起确定学期指导重点,以及每一次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做到每学期有重点指导内容,系统性持续开展教研活动,活动现场追求真实常态。指导内容有幼儿园课程方案的制定和论证、学习观察细化《指南》、课程游戏化背景下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课程方案改造、儿童行为观察和分析、本土资源在课程中的利用、区域活动和观察,等等。
分享活动经验。专家们用专业精神去引领教师,指导教师用专业知识去分析在活动现场观察到的师生行为,以及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专家指导方式有读书交流、沙龙研讨、参与式练习、观察记录、视频分析、微型讲座等。两年时间里共组织活动近50次,接受培训的教师2000多人次。每次活动都由不同的幼儿园提供现场,所有参加的教师都要在活动中完成专家预先布置的任务,然后集中对现场的活动进行点评交流,专家再进行指导,这就是一种活动经验的分享,是围绕现场的主题式教研活动。教育局也定期组织经验交流,有教育活动现场展示,有观察记录、课程故事的分享,有活动方案的案例式研讨等。
4.幼儿园师生的共同成长——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游戏理念得到内化。在实践过程中,从游戏环境的改造,到多样化游戏活动的展开,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游戏精神逐步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教师从以前关注区域环境的好看转向关注区域环境的好玩,从关注课程文本转向关注幼儿生活,从关注学习知识转向关注获得经验;撰写在持续观察基础上形成的课程故事,开展由游戏引发的连续的、专题性的园本教研活动,成了教师提升专业能力的基本功课;教师在游戏化课程实施中跟幼儿共同成长了。
儿童立场得到确立。随着实践的深入,教师的课程意识、观察能力、教育行为调整能力逐渐增强,幼儿园的课程正在向“更加贴近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更加贴近幼儿的学习特点,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更加贴近幼儿的兴趣与需要”的目标靠近。儿童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幼儿的天性在游戏中得到了最好的释放,交往能力、创造能力等得到了更自然的提高和激发。
办园品质得到提升。在四五年的持续推进过程中,各幼儿园办园品质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在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平望幼儿园《“亲亲田园”活动项目研究》获一等奖,实小幼儿园《探究式科学启蒙教育的园本实践》获二等奖;在201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评选中,金家坝幼儿园《“养殖”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获特等奖,实小幼儿园《“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实践研究》获二等奖。
二、课程游戏化过程中的问题及思考
1.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确保儿童学习的主体地位。《指南》的学习使每个幼儿教师经历了从转变理念到付诸行动的自我变革过程,理念转变的是思想,虽然一开始比较艰难,但一旦接受,行动的跟进则需要更漫长的适应和更专业的支持,才能使理念真正落地。比如一个教师接受了游戏化的理念,但在孩子游戏过程中,教师该如何观察,如何投放游戏材料,如何提供适切的支持,如何分析幼儿的行为,如何协助幼儿延长游戏促进游戏的发展等,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在我们对教师行为的观察中发现:教师高控的、过度预设的假游戏,因材料提供不当导致的低层次重复游戏,因教师缺乏捕捉分析幼儿游戏意义生成而错失创造性游戏机会的情况普遍存在。因此,针对我国目前学前师资水平普遍偏低的现状,对现有教师的系统培训和专家的伴随式指导是提升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必由之路。
2.探索课程游戏化的评价方式和手段,提升课程游戏化的质量意识。《规程》、《纲要》中提到“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所谓基本活动,意味着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学前教育与以班级集体授课为主要手段的其他学段教育的根本不同,对学前教育的质量评价、教师评价理应与中小学有所不同。但是,由于我国的很多幼儿园长久附设在小学,一部分教师由小教转岗,长期以来受小学影响颇深,集体教学(班级授课)占据着一日活动的主要地位,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职称评定往往也以课为标准,各类课堂展示、赛课活动、论文评比是教研、科研部门评价教师业务能力、教科研水平的主要手段,而真正体现幼儿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一日活动组织、游戏观察、游戏生成、区域活动等内容反倒被忽视了,教师往往为包装一堂完美的课拼尽全力,为写一篇并无实感的论文而绞尽脑汁,殊不知实实在在的游戏活动组织,生动有趣的游戏观察日记同样是幼儿教师重要的专业能力。因此,我们的教研、教科部门要反思我们现有的评价方式,要联合高校专家共同研究探索符合《指南》游戏化精神的涵盖“幼儿发展评价”和“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学前教育评价体系,确保方向的正确、一致。
3.调整各类院校学前专业课程,强调儿童立场和师范性。随着国家层面对学前教育的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在全国各地逐步普及,学前师资需求猛增。于是,除了原有的幼儿教育高等师范学校和师范大学外,出现了中职、高职、非师范类普通高校也争相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状况,学制、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各不相同、各自为政,学前教育师资质量参差不齐、情况堪忧。此外,一些老牌的师范院校使用的教材在理念和内容上也有不同程度的滞后;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将知识类、技能类、实践类课程机械割裂的状况,缺少交叉、融合的理实一体的生动的现场案例教学;依然过分强调单项的音乐、舞蹈、美术、手工等技能培养,忽视游戏观察、游戏活动设计、幼儿游戏行为研究等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要使培养的学前师资符合《指南》实施要求,各类院校必须切实做好对学前课程的研究,动态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
总之,《指南》的落实需要多方形成合力,协调一致地开展实践,只有如此,才能使“游戏化精神”成为学前教育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