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自清凉山公园的惊喜

2017-01-27南京市第二幼儿园吴耀群

早期教育 2017年10期

南京市第二幼儿园 吴耀群

来自清凉山公园的惊喜

南京市第二幼儿园 吴耀群

幼儿园附近有个清凉山公园,我们的“户外活动周”地点就选在了这个公园里。

发现,小路上的惊喜

我们这组的孩子有的要去找蜗牛,有的要去找果子,还有的要去看花、看树叶,大家兴致勃勃走下台阶向计划的路线出发。这时,走在后面的两个男孩突然发现路面上有一条小虫在扭动。它蜷缩的身体上沾满了泥土。“这个是什么!”他们惊呼,“是壁虎!”左右围拢上来两个男孩,“不是,是蜗牛!”又来了两个小女孩。“是蜈蚣!”人越来越多,原先走在前面的孩子都急忙奔跑过来围观。“是蚯蚓!我们昨天看到过的!你看它的身上沾满了泥土。”“哦,对,昨天我们看到过的,是泥土中的蚯蚓!”孩子们对小路上的突发事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学习,在讨论中发生

此时,我不禁问道:“蚯蚓不是在泥土里的,怎么会在这宽敞的路面上?”“对哦,为什么会在这里呢?”“它一定是被昨夜的雨水冲到这里的,它回不了家了!”“它的家在泥土里。”“它会干死的!”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一个孩子提议:“我们把它送回家吧!”另一个孩子说:“它不会死的,它会变成两个。”我问:“什么时候它会变成两个?”“我来踩一脚,把它踩出两个”一个孩子就要抬起脚踩,另一个孩子急忙说:“不能踩,会踩扁的,它回不了家了。”“我们把它送回家吧!”两个男孩子拿来一根小树枝将蚯蚓挑起来,送到了旁边的花圃里。

作为孩子们的老师,我们总有一种“想要教”的冲动,当孩子们遇到问题时,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告诉他们答案,但恰恰是教师“过于敬业”的教育行为,替代了本该属于孩子们自己的思考空间。我很庆幸,在刚刚的那一瞬间,抑制住了“教”的冲动,转化为站在儿童视角的提问,激发了他们自己思考、同伴分享、经验建构,儿童的学习就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

理解,儿童不同的学习方式

雨后,走在清凉山公园曲折幽静的小路上,一阵阵夹杂着小草和泥土的清香扑鼻而来,七八个孩子沿着小路在观察植物的叶子,走在小路最前面的孩子簇拥着老师,仔细地听着老师的提问和讲解:“大大的芭蕉叶叶脉是什么样的?”落在最后的几个女孩子自己在谈论着。我在想:她们不想听老师讲解吗?还是听不见?这几个孩子怎么注意力不集中呢!我好奇地走向他们,只见,其中一个小女孩在地上捡起一片树叶,她发现石块的一个小坑里有积水,就用小树叶盛起一些端给朋友看。她小心翼翼地走过来,面带微笑,说:“看,叶子里能盛水。”其他的小伙伴被吸引住了,也纷纷捡起地上的树叶去尝试盛水。“可是,这有什么神奇的呢?”我心里这样想着不禁走过去,看到那个小女孩自言自语说:“它不会湿,叶子盛水不会湿。”我插嘴说:“那么用纸巾盛水怎么样呢?”“那一定会烂掉,哈哈!”周围的几个小女孩一起开心地笑起来,我也被快乐的氛围感染,开心地笑起来。我想:幸好我没有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这群小女孩,儿童的学习方式是不一样的,看似没在听老师讲解却在游戏中主动探寻、学习了!我突然理解了孩子们这种独特的学习方式。

陈鹤琴老先生将“大自然”“大社会”比作“活教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清凉山公园活动周,突破时空限制,让孩子们在广阔的大自然中深度体验、感受、探索、学习。这一路上孩子们收获的惊喜很多,但收获更多的是我们老师。这让我们看到“户外大课堂”的魅力,大自然就是巨大的教学资源库,就是孩子们主动成长的实习场。大自然让我们看到了课程呈现的另一种打开方式,看到了促进儿童发展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