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领域活动素材选择和运用的策略
2017-01-27南京市第一幼儿园王美娟
南京市第一幼儿园 王美娟
幼儿社会领域活动素材选择和运用的策略
南京市第一幼儿园 王美娟
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也是幼儿获取社会性认知和行为的主要途径。当前,由于直观的现成素材难寻,过程中的可变因素太多,组织上的互动出彩较难……很多一线教师往往回避或不愿公开展示社会活动,甚至有幼儿园存在“一日活动渗透社会性教育足矣”的认识偏差。因此,审视和挖掘社会活动独特的教育价值,提升有益的互动策略,“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让教师的智慧看得见”“无为而无所不为”地有机选择并组织运用素材显得尤为重要。
一、“无为”的素材选择策略
“无为”不是“不为”,而是遵循和顺应事物自然规律而为,不做无效工作,通过“无为”方式达到“有为”的效果。从“源头追寻”,社会活动素材来源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是通过直接收集或搜索的已有优秀课件和其他软件材料。如网络下载的“各种各样的标志”“电视短片—祖国之最”“故事图片—猴子过河”等;二是根据社会活动需要,对尚未数字化处理的文本、图表、声像及幼儿生活中的其他材料进行整合、自制形成的素材。我们以“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幼儿生活且促进幼儿社会能力提高”作为最首要的选材策略,特别注重:
1.突出价值筛选的“近与远”
幼儿良好社会行为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并伴随偶有反复的过程,因而不可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见影。需兼顾幼儿近期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考量,把握好“快与慢”“近与远”的关系。同时,由于每学期专门性社会领域活动学时有限,尤其需要既基于幼儿相关经验又有助其能力迁移,兼顾社会领域集体活动的核心价值取向和效率效益,有机筛选,做出价值判断。
2.关注有益有效的“学与教”
素材选择既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减少知识本位,又要依据活动目标,关注有益有效的幼儿“学”与教师“教”的关系。力求参与性和可变性强的活动形式,多元化和渗透性强的活动方法。与此同时,强化素材积累和新素材开发创造意识,尽量选择、利用幼儿身边熟悉的且与该活动相关的游戏、故事、童谣、录音录像以及教师自身社会实践、个案观察的典型案例、幼儿兴趣相关的调查问卷等一手资料作为社会活动的素材。
3.凸显适宜适度的“舍与得”
素材选择以精选高效、减耗增效为原则,忌多而杂的堆砌。因社会活动素材看似非常丰富,但若将所有涉及内容都用到活动中,不切实际。所以,需要摒弃“求全、求满”意识,要善于取舍,保证“适宜适度”。其次,综合考虑便利性,即素材准备尽量达到不受场域限制,有普遍性和推广意义。此外,效用高的素材可以作为前期经验准备,也可作为后期延伸或作为新问题引发下次活动的伏笔,谨防活动量大、点多而导致蜻蜓点水、无暇深入。
二、“有为”的素材运用策略
选好素材,需顺势而为、有所作为,“有为”地灵活组织、激活运用,让素材真正焕发生命力。即紧紧围绕社会活动核心价值和目标,将素材重组整合、加工创造、合理安排、自然衔接,设计出具有情趣性、层次性和挑战性的社会活动,这既利于调控又便于指导,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1.搜索“文学作品”,萌情感共鸣
搜索蕴涵社会教育寓意的文学作品,以此为素材,打通社会活动与幼儿情感互动的通道,可以给幼儿开辟一个“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广阔的文学情愫空间和丰富的情感世界,唤起幼儿共鸣。如小班活动“我爱逛超市”,伴随形象生动的“迪迪逛超市”童话故事情感体验的同时萌发幼儿自我思考,在实践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逐步完善社会性行为。但借助文学作品需注意:文学作品是为社会活动服务的,重点提取和剪辑为发展幼儿社会性核心要素的内容,保证语言完整和流畅即可,无须过度演绎和显现其文学性。
2.传真“游戏体验”,引思考探究
强化游戏交往和体验,幼儿可以从富有情境与情趣的游戏中体味成功与失败,从而理解行为和解惑的关系。如为提升并渗透中班幼儿社会规则与自我保护意识,我们以“马路上的标志”为素材,用“鼠小弟进城”角色身份贯穿,边游戏边了解“红绿灯”“行驶”和“禁止”三类标志的含义。然后,增添多个“留白”标志给幼儿“游戏抢答”,提高挑战难度,增加兴趣持久度。最后,循序渐进,分别设置两次不同层次的“游戏实践”,验证幼儿领会与内化情况:第一次,通过几个最基本标志,观察幼儿的行为反应;第二次,增添其他相关标志扩展迁移,使幼儿在亲历游戏过程中,认知经验得以发散、丰富、巩固,教学的趣味性、流畅性、有效性得以延伸,“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自然而然得以渗透始终。
3.存储“生活经验”,促移情抒情
社会教育活动需要“基于儿童、了解儿童、回归儿童生活”,在还原幼儿生活本真中,表达真实的社会性认知、情感体验。例如“做客”活动,集聚“家”的真实温馨场景为素材展开(饭厅:备有美味的糖果、点心;客厅:备有有趣的玩具;书房:备有多样的图书)。从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做客→原有场景(照片视频)与做客后场景的直观对比捕捉幼儿日常自然流露的交往状况与当下发生的问题(点心包装纸、糖果纸随处丢放,书与玩具不收归等)→再次“给大姐姐过生日”巩固做礼貌客人的行为。教师的组织方式是层层递进的参与和引导,幼儿的学习方式是身临其境的感知和移情体验以及自我纠错,是做客经验的不断累积。
以“生活经验”为素材,需要教师提供“生活化”的真实情境,可以是“情境表演”或“场景再现”,也可以是“热点讨论”或“经典话题”,以此唤醒幼儿已有沉淀的经验,不断存储新的有益的“生活经验”。避免作秀式的演戏及展示,或幼儿“只会说不会做”现象。
4.快递“探究操作”,催感同身受
快递幼儿“探究操作”时自主发现的经验、亲自体验的感受,可展示幼儿的探究智慧,自然催生幼儿感同身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幼儿可持续地社会性和谐发展。如“运动规则大家订”活动。以4~5种不同种类的小型运动器械为素材,结合实际场地空间,①教师引领幼儿自选运动器械进行自由锻炼(教师观察幼儿选择场地和器械运动后出现的问题);②师幼讨论并尝试合理划分场地、制定规则;③幼儿选择某一运动项目用简单符号绘制相应的规则简图;④分享规则图示并按大家制定的规则再次运动。通过这种一支笔、一张纸、几种器材的简单素材的极致运用,探究难度的不断累加让幼儿体会到标识、文字符号的用途和意义。也感受着规则探究的惊奇与惊喜,收获着合作交往的情趣和乐趣。
运用此素材时,需要教师充分信任幼儿、放手放权,既给一定反应时间,又要把握节奏不拖沓,鼓励幼儿勇于尝试、联想创造、独立或与同伴合作完成目标。
5.联通“社会实践”,生行为互通
巧妙利用节日和社会实践中“参观调查”“交流访问”等聚合社会资源的素材,将班级、家园亲子等活动与社会活动有机结合,可达到师幼、家园间情感共通与共融,“润物细无声”地实现社会活动“科学育儿”的正效应。例如:聚焦社会特色元素与绿色出行内涵的大班“我会乘地铁”活动,从借助幼儿前期“亲子乘坐地铁”社会调查导入→观看“实情实景的乘客乘坐地铁”微视频短片,发现冲突现象→再次分段播放视频,交流诠释地铁特有的设施、规则与乘坐流程→设置地铁场景,提供各种材料,幼儿自选材料,自由结伴模拟游戏,寻找车厢里的标志并互相介绍→依托南京地铁规划图,发现直达或与公交快捷乘转的行程攻略,联通起幼儿内心激情洋溢的“玩转地铁,向着快乐出发”旅游方略,生发“亲子地铁游”再行动。这种创设自然体验和社会实践的生态场,让幼儿与社会教育走向生活、走向对话、走向活动体验,增加了深层次的幼儿与人,与社会的情感交融。
当然,社会领域素材选择与运用策略还有很多,但无论选择还是运用,都需要教师在观念上关注“社会问题”,增强敏锐度和正能量。对于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的“社会认知矛盾冲突”价值点,尽可能尝试预知和捕捉利用,避免“走过场”或视而不见失去宝贵的教育契机,更勿陷入“讨论说教多探究体验少”的无趣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