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打击乐活动中提升幼儿学习品质
——以大班音乐活动“小木匠和油漆匠”为例
2017-01-27苏州市相城区玉成第一幼儿园杨志群
苏州市相城区玉成第一幼儿园 杨志群
在打击乐活动中提升幼儿学习品质
——以大班音乐活动“小木匠和油漆匠”为例
苏州市相城区玉成第一幼儿园 杨志群
一、教研背景
笔者在学习新西兰的“学习故事”和江苏省“课程游戏化建设”课程改革的过程之中,充分感知并领略到了“幼儿是积极、主动、自信、有能力的学习者”这样一种比较科学的教育观,于是将教学案例研究的视角聚焦于“基于儿童立场的教育”——从儿童出发,围绕儿童展开,促进儿童的发展。在此理念认知下,笔者选择了大班音乐活动“小木匠和油漆匠”作为教学案例的研究样本,希望能够在“一课三研”的教研过程之中,边实践,边调整,边完善,据此增强自身的执教技能和专业素养,有的放矢地提升大班幼儿“分享学习、合作演奏、共同表演”的游戏态度和学习品质。
二、教研过程
(一)第一阶段:关注教师预设,验证活动方案的可行性
1.教师一研反思
一研中,我和大班幼儿一起玩了“小木匠和油漆匠”的节奏游戏。按照惯例,我设计了“完整欣赏音乐、分段欣赏音乐、完整欣赏音乐”三大环节,重点聚焦“分段欣赏音乐”环节,并切分成“感知节奏、探究节奏、表现节奏”三个小环节,整个教学活动层层递进、条理清晰。大班幼儿具备初步的欣赏经验,能够顺利分辨出“小木匠和油漆匠”音乐中快、慢两段不同的拟声节奏,并根据“小木匠、油漆匠”这两种人物形象特征,结合“小木匠工作、油漆匠工作”这两个音乐故事情境,分别创编出“姿态不同、速度不同、幅度不同、方位不同”的几组体态律动节奏。
值得一提的是,幼儿在创编“小木匠工作”体态律动的时候,没有意见分歧,很快就完成体态律动的创编任务,与我预设的节奏型基本吻合。在探究、创编“油漆匠工作”体态律动的时候,幼儿的思维异常活跃,依次创编出“纵向刷、横向刷、打圈刷、左右手交替刷”等不同的体态动作,每个幼儿都能表现出“大胆想象、独特创意”,始终沉浸在自信、欢乐的游戏氛围之中。
随后,我组织幼儿观察、看懂两张不同的节奏小图谱(小木匠工作、油漆匠工作),鼓励幼儿运用“木鱼敲打第一段节奏,铃鼓拍摇第二段节奏”,将幼儿的N种创意节奏“收拢、拉回”到两种不同的节奏练习活动中。在活动结尾高潮环节,我根据幼儿的具体表现,临时舍弃了小乐队指挥的身份,引导幼儿单纯通过听辨音乐信号来开始和结束演奏,确保教学环节的过渡顺畅且自然,收尾简洁且干净。
古人云,日省而三思,不亦明智乎?幼儿教育课堂同样需要我们“日省三思”,而后有所想,有所惑,亦有所得。
首先,该音乐游戏活动,大班幼儿是否喜欢?能否满足幼儿学习和游戏活动的双重需求,并从中获得快乐、成功、满足等积极的情绪体验?反思这一点,通过幼儿的具体表现来看,答案应该是积极、肯定的。
其次,教师临时舍弃小乐队指挥的预设环节,引导幼儿单纯通过听辨音乐信号进行演奏、停奏,幼儿是否能顺利完成该环节的游戏任务?反省这一点,没有了教师的高控指挥,幼儿基本能够顺利完成集体演奏任务。他们在集体演奏的时候,虽然没有获得100%的完美效果,但是幼儿教育课堂毕竟不是专业演奏家的演奏现场,允许存在一些不和谐,不整齐的节奏误差,无伤大雅。
最后,整个教学环节中,前半部分的设计比较科学、合理,能够满足处于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个性化学习与个别化发展,放得很开。最后高潮环节的打击乐演奏则需要全体幼儿的合作演奏,并且追求绝对的整齐、和谐和统一,不允许个别幼儿的随心所欲,收得很拢。反复推敲,这样的环节设计和效果处理,是否满足所有幼儿的现有能力水平?能否促进每一位幼儿的阶段性、适宜性发展呢?答案是不确定的。
换个角度来思考,如果舍弃“打击乐”的设计构思,改为“节奏乐”的方案设计,是否就能破除幼儿整齐划一的节奏练习,从而确立体态律动的核心构思?在此理念认知下,我认为,支持并鼓励每一位幼儿自主探究、独立创编属于自己的、内潜的“体态韵律节奏”,这样的活动方案设计,是否更加满足处于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个性化学习与发展呢?斟酌至此,我蓦然萌生了一种“推翻重来”的勇气。
2.价值性判断
首先,“体态律动”的设计构思是可行的,能够满足处于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个性化学习和活动需求。打击乐”活动能够培养大班幼儿的团队意识、集体合作能力。但是,本园近几年开展得比较少,完全摒弃“打击乐”活动而改为“体态律动”,是否会产生“因噎废食”的遗憾?
其次,“体态律动”的方案设计能够助推幼儿“求新、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打击乐”活动方案设计能够培养幼儿的合作协调能力,能够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应该处于同等重要地位,不可偏颇。权衡利弊之后,第二研方案设计是否能够考虑得更加周详一些?
(二)第二阶段:聚焦儿童学习,改善活动方案的可变性
1.教师二研反思
去年10月24日上午,大班音乐活动“小木匠和油漆匠”第二研课例研磨活动正常、有序进行。我之前一直纠结的“打击乐”或者“节奏乐”的游戏方案尘埃落定,怀揣着“教育即研究”的健康心态,通过数小时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活动,我觉得当天的游戏方案设计是可行的,也是值得肯定的。
首先,我将本次教学活动定位于“节奏乐”游戏活动,这占据了整个教学活动70%的时间,但是并没有舍弃“打击乐”的预设构思,将结束高潮部分30%的时间留给了“打击乐”活动,这样的方案预设与比率调整,较为顺畅地消除了原先教师所顾虑的“幼儿被动学习”,始终将幼儿“推到台前”进行各种形式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教学活动真正凸显了“师幼互动、互促发展”的良性效果。
其次,我将“打击乐”活动时间逐渐削弱并撤离到结束高潮部分,组织幼儿自选小乐器,引导幼儿自由敲击两种小乐器,鼓励幼儿进行交流和讨论,顺势发现小木鱼与铃鼓的正确敲打、拍摇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幼儿更加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之上开展的“打击乐”游戏活动很自然、顺畅,保障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教”的痕迹在明显减少!
最后,增加幼儿自主倾听音乐的时间,从导入环节的两次完整音乐欣赏,到分段欣赏环节的N次聚焦、定位听赏以及最后环节的五次完整欣赏(整体感知、肢体表现、小乐器演奏、纠错练习、改善演奏),幼儿对《小木匠和油漆匠》的音乐旋律和节奏耳熟能详、熟练掌握,因势利导提升了大班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2.价值性判断
首先,幼儿在运用体态动作模仿“小木匠工作、油漆匠工作”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肢体动作比较单一,单纯模仿“敲榔头、刷油漆”这两种体态动作,仅仅变换一下“敲榔头、刷油漆”动作的不同方位,教师过于强调幼儿运用自己的体态动作进行“合拍表现”,这样的处理效果是否忽略了幼儿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其次,教学结尾部分,教师追加了一个问题,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学习感受,谈一谈自己的游戏想法,其中有位幼儿表述自己“玩得很爽”,还有位幼儿反思自己“开始的时候碰到了困难,后来经过努力解决了问题”,其余十位幼儿表示自己没有任何想法。从这一角度来评价,第二轮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和同伴互评能力显得比较薄弱。
(三)第三阶段:实现智慧共生,锤炼活动方案的适变性
1.教师三研反思
许卓娅教授提出:只有教师预设方案的能力越专业、思路越宽广、内容越丰富,在引导幼儿进行探究创造互动的时候,才能够做到越灵活越能够有效拓展和提升幼儿的相关专业眼界和创新能力。幼儿教育课堂的不确定性、可生成性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一种历练。基于此,在第三研教学活动中,我进行了最大限度的设计与调整,帮助幼儿获得在自身原有经验基础之上的阶梯式、适宜性发展。
导入部分的5分钟“感知音乐、表现节奏”体态韵律环节,我将其延长到了10分钟,以帮助幼儿充分感知并理解音乐作品中的基本元素,有助于幼儿在整体欣赏、熟悉旋律、理解歌词内容的基础上开展“分段欣赏”活动,为幼儿“自主学习、分享学习”奠定第一轮学习经验基础。
大班幼儿基本能看懂“小木匠工作、油漆匠工作”这两段基本节奏,在“阅读节奏图谱”方面没有难度。大班幼儿学习难点在于“按图合拍、有节奏地敲打节奏”,因此我特意增加了两段“歌唱版”节奏副图,支持并鼓励幼儿“听一听音乐、唱一唱歌词”,帮助幼儿看懂并理解“小木匠工作、油漆匠工作”这两段节奏图谱的特点,由此掌握《小木匠和油漆匠》核心节奏,幼儿在“自主学习、互动学习”过程中积累了第二轮学习经验。
最后环节的“打击乐”演奏和表演环节,我鼓励幼儿自主根据两种小乐器的音色特点进行合理配器,自由选择喜欢的小乐器进行“打击练习”,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小乐器敲击节奏”的操作方法。随后,组织幼儿进行“打击乐演奏”学习经验的交流和分享,建议幼儿之间相互“说一说难点、讲一讲经验”,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跟进式练习和改善性演奏,幼儿在“自主学习、反思学习”过程中掌握了新知识和新经验。
2.价值性判断
首先,大班上学期幼儿的节奏感和语言表达能力不是特别强,在聚焦式节奏练习过程中,教师多次提问:“你们对自己的表现是否满意?”只有两个幼儿能够根据大家的“具体表现”提出需要改进的意见或建议,由此可见,幼儿的“自我反思、互助评价”能力有所欠缺。教学活动高潮环节遭遇“冷场”的时候,教师灵活提问配班教师,通过配班教师的口吻提出针对性、建议性意见,孩子们比较容易接受,也愿意进行纠错性、改善性练习,最终达成了“合拍演奏、整齐表演”的活动目标。
其次,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两个幼儿表现“异常”,教师及时抓住了这两个“异常”小细节,通过“正面、反面”这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简约式谈话,帮助幼儿进行及时反思,因势利导地积累了相应的学习经验。
幼儿A:学习过程中,他使用的木鱼棒“圆头”多次掉落,他并没有自己想办法解决,或者是求助他人,在我的提醒和配班教师的帮助下才解决了这个问题。因此,集体活动结束之前,我将这个“异常”案例提出来,提醒大家:在遭遇意料之外事情的时候,能够自主想办法或者求助他人,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才能不影响自己的学习和游戏活动。
幼儿B:学习过程中,教师建议大家回到后面桌子上交换小乐器,小B并没有听从教师的指挥,而是将自己的小木鱼和旁边男生的铃鼓进行了交换,两个孩子迅速地完成了小任务。集体活动结束之前,我建议小B来介绍一下自己“交换小乐器”的活动经验,提醒其他幼儿也能“遇事灵活处理”,在每一次学习活动过程中能够积累一些“好方法、新经验”,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更能干!
三、教研启示和感悟
大班音乐活动“小木匠和油漆匠”案例研究活动历经一个多月,笔者经历了“纠结、顿悟、痛并快乐着”的过程,获得了很多启示与感悟。优质的教学活动方案应该能够被幼儿园所有的班级、所有孩子接纳,经受得起任何一次推敲或任何一次考验,每一位教师所经历的一次次教学课例研磨活动,正是希望能够尽量减少自己的“试误阶段”,最终将最优秀的、最完美的教学活动呈现给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与我们亲密接触的孩子都能够从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适宜的艺术启蒙和滋养”。
优秀的幼儿教师并不是“以教案为本”的教书匠,他们关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能够根据幼儿的学习态度或学习兴趣随机调整教学方案,即兴切入某些生成环节,由此帮助每一位幼儿获得更加适宜、更为适切的学习与发展。因此,在努力追求并成为“优秀教师、卓越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道路上,我们责任压肩,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