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文化宫在探索和回归中砥砺前行
2017-01-27策划廖巧玲
策划_廖巧玲
工人文化宫在探索和回归中砥砺前行
策划_廖巧玲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工人文化宫,不仅是工会的窗口,也是各城市的地标。即便到了今天,工人文化宫依然是几代人的文化记忆。
自1983年开始,全国绝大部分工人文化宫陆续从之前的全额拨款单位过渡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再加上硬件投入跟不上,文化宫大都靠收房租维持“生活”,很多文化功能逐渐弱化,甚至丧失。毋庸讳言,工人文化宫一度呈现出群体性的落寞与衰败特征。在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工人文化宫被挤占、挪用甚至拆除的现象。
文化艺术是精神产品,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精神思想和道德品质。而工人文化宫的“命运”和现状,显然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要求,难以适应广大职工日益增强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
事实上,加强以工人文化宫为主要平台的基层职工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对于广泛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形势任务、理想信念教育,引导职工展现主人翁风采,维护广大职工基本文化权益、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引导广大职工理解、支持、参与改革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87年,全国工人文化宫改革工作拉开帷幕。30年过去,工人文化宫的改革发展尽管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在此30周年之际,本期对工人文化宫的过去、现在与将来,作一粗浅的梳理、展望,以期抛砖引玉。
为丰富工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武汉根据当时市内工厂的布局情况,在三镇修建了武昌、江汉、硚口和汉阳四座工人文化宫。
工人文化宫给许多老市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文化市场的冲击下,武汉的四座工人文化宫如今均已不见当年模样。
记者历时近半个月,走访了武汉几大工人文化宫,倾听老市民老职工们诉说,向读者再现曾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