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知识心理学化在高职生应用技能形成中的实践研究
2017-01-27陈超颖
陈超颖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1112)
学科知识心理学化在高职生应用技能形成中的实践研究
陈超颖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1112)
学科知识心理学化要求将学科知识转化为教学知识,使学科知识逻辑结构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相联系,目的是使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教师学科知识心理学化能力的构建,有助于提升学生主体化水平,并促使学生学习的相关知识转化为应用技能。在高职教育中结合该理论的应用,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化过程和知识与技能转化关系,能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应用技能的形成。
高职教育; 学科知识心理学化; 知识与应用技能
学科知识心理学化是由美国教育学家杜威首先提出,他认为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是有区别的[1]。研究者们认为,学科知识心理学化的核心内涵是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教学知识,以提高知识和应用技能训练的可接受性。在实践中,我们认为高职教学中结合该理论,可以有效促进高职学生应用技能的形成,本文对此加以论述,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1 学科知识心理学化在高职教学中的意义
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一个层次丰富、类型多样的结构体。从认识论角度看,其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训练技能、重视个体差异的过程。从实践论的角度看,它是揭示学习过程的本质和开发有效教育方法的过程。因此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技能实训教学,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理论知识,还应具备按照学生需求,对学科知识进行心理学化加工,形成学科教学知识的能力。教师的这种能力不仅能使学科知识成为学生能理解的知识,还能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去掌握应用技能。因而学科知识心理学化的过程在高职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
1.1 提高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可接受性
高职学科专业知识一般按照知识结构体系编排,因而和学生认知之间往往缺少必要的关联度,也即学科知识和学生认知的心理水平缺少必要的联系。显然,这增加了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困难,降低了知识的可接受性。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学科知识心理学化,将其转化为学科教学知识,使之与学生认知心理水平相适应,知识与技能训练才让学生易于接受。
学科教学知识是从学科知识衍生而出,是包含在学科知识中的一种属于教学的知识。美国学者舒尔曼教授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个人独一无二的教学经验,教师独特的学科内容领域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是教师对自己专业理解的特定形式”[2]。学科知识经心理学化后转化为教学知识,这种转化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知识和技能的可接受性。也就是说高职教师需要具备一种在真实课堂教育情境中使用的,不同于纯粹的学科知识和一般教学知识的知识,即是学科教学知识,它包括具体的学科知识、事实、概念、规律、原理等方面。学科知识经过这种心理学化后的转化,能有效提高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可接受性,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大幅度提高。
1.2 促进知识技能主体化过程
主体化过程是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操作运用,需要学生主体反复参与,在心理学化过程中经过学生主体内部多次内化作用,使心智系统与动作技能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学生应用技能形成。
根据当代的建构主义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学说,学科心理学化过程的实质是使知识的逻辑结构和认知者心理结构相吻合,也就是说,教师将学科知识内容进行对象化,即将课程内容重新进行组合、编排、传递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心理认知结构。这就在提高知识可接受性基础上,增加了促进学生知识主体化过程的可能性。这一过程需要师生共同完成,教师方面的学科知识心理学化,是指教师教学过程将知识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学生心理学化过程是指将学科知识吸收到个体内部经验系统过程,并经主体化后与心智系统相互作用,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外显的应用技能系统。
1.3 促进学生应用技能形成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技术性,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技术人才,是高职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而我国传统的知识概念来源于哲学上的认识论,注重人如何认识世界的研究,因而缺乏知识如何向技能转化的研究,这种状况影响着对高职学生技能形成的研究。
学科知识心理学化的过程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转化关系。布卢姆的认知分类目标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都把技能看成知识的运用,加涅认为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认知策略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运用就是技能,即这类知识可以转化为技能[3]。在高职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有的专业学科知识可以转化为应用技能。学科知识心理学化过程重视知识的心理转化过程,使学科知识经主体化后在心智系统作用下与外在的动作技能相互协调,从而使知识转化为技能,并使技能动作达到准确与有效的目的。
2 教师学科知识心理学化能力构建
学科知识心理学化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教师对学科做出使学生能理解的解释。因此,教师学科知识心理学化能力是建立在对学科知识的把握,以及对学生学习状况和学生已有知识理解的基础上的。
学科知识心理学化能力就是教师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把学科知识以及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依据课程的要求转化为适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而进行有效的学科教育能力。知识心理学化的能力在不同教育阶段有不同要求,高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构建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2.1 整体把握学科知识的能力
教师对所教学科知识脉络必须非常熟悉,包括教材知识和学科发展前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要有准确把握学科知识结构的能力,要找出学科知识结构与学生心理认知结构的联系点,使学生能理解学科知识内容并运用这些知识技能解决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要有学科知识分析与归类能力,准确把握某些知识与技能的关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和训练技能的过程中,促进知识向应用技能的转化。教师只有在充分把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转化教材知识,再把教材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有效建构学科教学知识。
2.2 感知学生的认知整体水平和个体差异的能力
高职学生认知水平和智力水平参差不齐,需要认真研究。要善于把握高职学生整体认知水平的最佳位置和个体差异所在。现代心理学认为,有关的学习个体差异可分为可变差异和不可变差异,这些差异有的是先天的,有的是可以改变的[4]。学科知识心理学化的能力是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上的,教师要研究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结构和个体差异,仔细分析知识与应用技能的教学策略,以及选择何种类型的专业知识教学,学生可以更容易转化为应用技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构建具有个性化的有兼容性的和富有弹性的教学情境,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发展。
2.3 把学科知识融合与转化为教学知识的能力
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建构能力实质上是一种融合与转化能力,一般要进行两次。第一次融合与转化,教师要融合高职课程理念与教学目标进行综合考虑,把学科知识转化为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学设计是这次转化具体体现,一般表现在,教师对课程知识体系和课程目标、内容的整体把握,以及对学生的认知状况,学习特点的了解,还包含对教学方法、策略的选择等等。第二次融合与转化,体现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融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体差异特点,采取相应的课堂管理和组织方法,把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容易掌握的形式。课堂教学是转化的具体场所,表现在知识技能的呈现形式,课堂的调控与决策,学习训练的指导等方面。教师进行融合与转化的根本目的,就是把已有的学科知识与现有课堂教育知识结合起来,采用各种有利于应用技能的形成步骤与方法,将知识与技能相互转化,使之形成应用技能。
3 高职教师学科知识心理学化策略
学科知识心理学化策略是高职教师心理学化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以学科关键性知识为基本点,促进学生把握理论
所谓学科关键性知识是指处于学科网络结构关节点上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科结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信息量大,思维多向性的特点,在学科系统中往往起着举一反三的作用。这些关键性知识具有较高的概括性,包容性和丰富的解释内涵。学生通过这类关键性知识的学习,较容易把握所学专业的学科理论,经过主体化过程,在心智系统作用下,这类专业知识容易转化为外显的应用技能。
3.2 以教学设计为切入点,促进教师优化教学
教学设计是学科知识心理化的切入点。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案,其目的是将学科知识呈现出让学生容易接受的最佳状态,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重视高职教学理念,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相互转化关系,还要熟悉技能训练场所的设备配置。高职教师还要善于应用现代信息教学技术,要采用多媒体,微课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设计,以优化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3 以培养应用技能为着力点,促进学生形成技能
职业技能训练是高职院校的教学重点。高职学科知识心理学化过程,既要重视知识的逻辑性,层次性,组合性等方面,更要注意知识对技能的特性,比如技能的操作性,顺序性,安全性,协作性与模拟性等特点[5],要注意建立高效可行的技能训练的体系,重视技能形成的规律,通过科学的训练,让学生具有的应用技能达到教育者所期望的水平。
4 学科知识心理学化在技能形成训练中实施
高职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应用技能,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生产实习教学都要把训练和巩固学生的应用技能放在突出位置。重视把学科知识和应用技能通过心理学化过程,转化为学生容易掌握的形式。这些都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特点及原有经验,在学生反复练习与实践职业技能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应用技能,并达到协调,熟练的程度。
4.1 从学生认知立场,促进高职教材的心理学化
裴斯泰洛齐在阐释了教育心理学化时指出,教育心理学化就是把教育提升到科学的水平,将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灵活动规律的基础之上[6]。高职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形成都离不开教材的作用,因此,高职教材的心理学化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应用技能的形成。学科知识心理学化后的教材,要有以下的特点:
4.1.1 易学性
高职教材在课程体系中起着知识传授,技能培训的重要载体作用。教材心理学化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科知识的易学性。所以教材心理学化就是把教材的编写设置提高到科学的水平,将教材内容建立在学生的心理活动认知规律的基础之上。根据学科的特点,将知识点与有关技能点由浅到深进行项目化、案例化,使之与学生认知水平相联系。在学生主体的反复训练与实践中,使应用技能得以形成和巩固。
4.1.2 职业性
职业性是高职院校教育的最显著特点,它应与时代发展要求相一致。高职教材心理学化过程,就是教材编写不断追求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过程。也就是教材编写要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社会的全面发展相适应。但目前,由于各种原因,职业院校教材的编写往往落后于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内涵随时代发展在不断变化,因而教师对所教教学知识要及时更新,要强调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融合。在教学内容上,要注意及时吸取社会和企业对职业的新要求,课程职业性内容要随社会经济科技发展而不断充实。
4.1.3 实践性
实践性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特点之一。高职教材心理学化在教学实践性上的要求,主要表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应用技能在实践训练中不断形成等方面。因此,高职教材要有鲜明的职业性和实践性,要体现出职业标准和职业规范的特点。实践性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方面高职教育要坚持面向社会,面向企业,坚持社会所需的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将教学项目与企业所需新技术进行整合、重构融入新技能;另一方面就是要强化实训课的作用,提升实训场所配置,让学生职业技能在训练中不断提升。
4.2 从学生主体化立场,有效设计高职技能教学
目前高职学生基础水平差异较大,要采取可靠的策略,实现有效的知识与应用技能教学,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科知识心理学化理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能有效达到优化技能教学目的。在这方面实践证明,分层教学和一体化教学是很好的方法。
4.2.1 分层教学
所谓分层教学是在学生知识基础,各种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的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学科知识心理学化的角度来说,就是让学科知识与每一个学生认知水平之间建立有效联系,以提高教学效果。
分层教学是培养和发展个性的教学模式,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基础上,激发学生兴趣与创造性。其具体操作方法,①分小组或小班教学,根据学生水平差异的不同层次,把相同的课程分解成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进度,按照不同的小班或小组进行选择教学。但这一切,必须在保证课程的完整性和科学性的前提下才能实施。②组合教学。例如,把某些课程分成一般达标和提高要求两部分,按照学生的层次不同,选择不同的要求,教师可对一些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和精简。③模块教学。教师依据课程总体要求,设计出比较多的模块课程,这些模块有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以满足学生选择需求,提高教学效率。
分层教学解决了课程目标要求与不同基础的学生难以组织教学的矛盾问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潜力,优化了他们学科知识结构和应用技能形成能力,使他们更能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
4.2.2 一体化教学
教学做一体化是高职教育培育社会所需职业人的模式。从学科知识心理学化的角度来说,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主体化过程中,促进知识与技能的相互转化,从而在“做中学,学中做”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一体化教学法是根据职业教学的培养目标,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出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本位的特点。因此,一体化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做一体化”的核心内涵
“教学做一体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职业技能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是其实质所在,学习模式是教学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我们认为其基本理论包含两方面意义,一是强调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获取经验,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强调有效的教学模式,不是教师单向传授知识,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做中学,学中做”是教学中心内容,“教”更多是一种引导与启发。各地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已积累很多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2)教师要做好“学中做”案例示范工作
案例示范的作用是让正确的动作表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通过模仿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的动作活动中调节动作的执行。实践证明,在动作定向时期形成的动作技能,直接影响着学生应用技能形成的效果。因此,教师正确的示范表现在:动作示范要结合言语解释;整体示范要与分解示范相结合;在示范中要指导学生观察的重点,有的示范动作要重复。
(3)一体化教学要做好“做中学”的实训工作
“做中学”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主体性作用,还要有“工学结合”实训场所和较多的时间让学生的练习。特别在动作技能练习的初期,学生心理有着诸多困难和压力,教师要观察每一位学生,及时进行科学的指导。在“做中学”过程中及时反馈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每次学习和动作技能训练后,都应能能及时了解自己的成绩和动作的优缺点,这样能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练习效率。
[1]林崇德.论学科能力的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5-12.
[2]Shulman,LS.Those who understand: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6,15(2):4-14 .
[3]吴红耘,皮连生.心理学中的能力、知识和技能概念的演变及其教学含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1,(11):108-112.
[4]张珍明.分层教育的新尝试[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22):20-22.
[5]吴曙光,李新生.基于“知识+技能”的高职教学模式建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3,(5):29-31.
[6]刘萌生.教材心理学化实现途径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3,(21):172-173.
ResearchonthePracticeofSubjectKnowledgePsychologizationintheFormationofAppliedSkillsinHigherVocationalStudents
CHEN Chao-ying
(Zhejiang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 Hangzhou 311112, China)
The subject knowledge requires that the knowledge of the subject be transformed into the teaching knowledge so that 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subject knowledge is connected with the cognitive structure of the learner. The purpose is to make knowledge learning and skills training converted into the form that the students are easy to accept.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subject knowledge psychology can help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students' subjectivity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tudents' learning knowledge into application skills.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theory,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cess of student learn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and skills transformation, it can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and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 application skill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ubject knowledge psychologization;knowledge and application skills
G447
A
10.3969/j.issn.1671-234X.2017.03.013
1671-234X(2017)03-0058-05
2017-08-15
浙江省教育厅2014年一般科研项目(Y201431105)
陈超颖(1980-),女,浙江松阳人,讲师,硕士,E-mail:chency@zjvti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