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高考改革40年艰难探索历程及价值追求

2017-01-27王后雄詹先君

中国考试 2017年1期
关键词:公平考试改革

王后雄 詹先君

(1.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 430079;2.安徽科技学院,安徽滁州 233100)

中国高考改革40年艰难探索历程及价值追求

王后雄1詹先君2

(1.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 430079;2.安徽科技学院,安徽滁州 233100)

在高考恢复的40年间,高考改革既有技术方面的改进,也有制度方面的革新,体现了多元价值追求。这段探索历程留给后人充满智慧的经验和无比宝贵的借鉴,为将来高考的提升拓展了无数新的视角,未来的高考将会更好地指导中学教学,更有利于高校的选才。

恢复高考;高考改革;高考

狭义而言,高考是国家为了全国高等学校招录新生而举行的考试;广义而言,高考既是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也指与其相伴的录取制度、政策和法规。这里要探讨的高考改革中的“高考”含义,是指广义的高考。1977年,在时任国家副总理邓小平同志的主持下,高考制度恢复,千百万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恢复高考不仅挽救了中国教育,也挽救了整个中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面临“文革”后的新环境、新条件、新技术、新思想,高考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不断显露,为了使高考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突破有关考试的认识、环境和功能等方面的局限,考试主体和客体不懈努力,不断地对其进行改革完善。高考恢复的40年间,30多次大大小小的改革,既有技术方面的改进,也有制度方面的革新,体现了多元价值追求,映射了中国考试人的不懈追求。值此高考恢复40周年之际,有必要对高考改革探索历程及其价值追求进行回望,为未来的高考改革提供启示和借鉴。

1 以人为本的改革

以人为本是40年高考改革的首要价值追求。廖平胜先生指出:“考试是人存在和发展的一种方式。考试是以人为主、客体的对象性活动。它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事、人与人的关系,具有知识性、依存性和目的性。同时,人参与考试的过程,并非仅仅是被动接受检测的过程,而且是能动展示自我的过程,立志进取的过程,与人交互影响的过程,培养综合适应能力的过程,是人认识自我、展现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基本方式和手段之一。”[1]正因为如此,作为认识自我、展现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高考,必须个性化、差异化、精细化。正是从以人为本出发,我国的高考改革进行了分省命题、举行春考、设立会考、多轨招生等多种尝试,无不是考虑到考试的人本化特征、人的独特性、差异性特征,从而力图在考试次数、考试内容、考试种类、录取渠道等方面给考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选择,使考生能通过高考来充分地认知、展示自我,充分发展和实现自我。

为了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教育部在1999年启动了春季高考改革。2000年开始,春季高考先后在北京、上海、安徽、内蒙古试点,形成普通高校每年两次考试、两次招生的模式,有效地化解了社会诟病已久的一考定终身的现象。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参加夏季高考,还可以参加春季高考。

为了照顾教育的地区差异,高考还进行了考试命题改革的尝试,分省命题改革的初衷是为了克服全国高考一张卷不能反映地域教育差异和教育特点的问题。长期以来,为了保持国家教育标准的一致性,高中阶段的教学大纲和教材选用高度统一,导致高考命题也高度一致,2000年之前我国高考一直实行全国一张卷。在高度统一的模式下,地域经济、历史传统、文化习俗的多样化,各地教育水平多层化,学生身心素质的多元化等合理诉求难以得到满足。因此,从2000年到2004年,全国开始实施“统一高考,分省命题”的组织方式,越来越多的省份加入自主命题的行列。据统计,2004年教育部扩大分省自主命题范围,天津、广东、重庆、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福建、辽宁9个省市开始分省命题探索。分省命题最高峰时,全国共723万名考生使用15套不同试卷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进一步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全国一张卷”的命题格局。分省命题,就是为了克服高考统一命题不能照顾省市之间的教育水平差异、教育特色差异、地方文化差异的弊端而采取的改革举措。另外,自主招生制度,是为了提供更多的入学途径,为考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展示机会,也体现了人性化、个性化、差异化特色。这些改革的初衷与高考的人本化的终极价值追求是高度一致的,与考试理想高度契合。

2 凸显公平的改革

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公平是高考改革的重要价值追求。在高考这个事关个体切身利益的机制里,熟人文化、金钱、权力不断对其产生负面影响,高考的公平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在社会文明发展水平不断进步的今天,党和政府把教育公平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2]2014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也把“确保公平公正”列为4项原则之一,指出要“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法律法规,健全体制机制,切实保障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3]。在此后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相关领导又代表教育部表达了政府推进教育公平和高考公平的决心[4]。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公平”是人民群众评价高考改革合理与否、能否接受改革举措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可以说,“公平”成为衡量高考改革成败的核心标准。

在高考改革相关的公平性提高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尝试,主要体现在政策的公平性、操作实施的公平性、监督的公平性3个方面[5]。

2.1 政策层面的公平保障

近年来连续推出的政策消除了一些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可能对不同区域、不同考生群体出现不公平的内容或条款,例如,调整省域招生名额的分配,取消高考报考年龄的限制,取消婚否的限制,取消教育职工子女加分,取消不报到考生下一年度的报考限制,调整政策性加分内容及加分值,引入考生综合素质评价等。这些经过多年来的调整与改进,已经基本上从政策源头实现了基本的公平性。

2.2 操作实施层面的公平保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做了大量的实践性探索,例如,优化高考各个环节流程设计,使其更加人性化,更加适应不同层次考生的需求;推行考场手机屏蔽,启用指纹入场,启用电子拍照防止替考,远程网上巡考等一系列措施的有效实行极大地维护了高考操作层面的公平性;在艺术类统考,分阶段多次填报高考志愿,加强录取检查;在推行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实施二代身份证报名,加强生源地报名管理办法等报名考试录取操作层面的具体办法上,各地也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有效地推进和维护了高考的公平性。

2.3 监督层面的公平保障

教育部、各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各招生院校从阳光工程、三级公示、纪检监察现场监督、舆论媒体全方位监督等多方面监督保障,为维护高考改革公平公正的监督体系奠定了扎实基础。

追求高考公平的最大举措是收缩加分政策。2014年末,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确定从2015年1月1日起,取消奥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品德突出者、重大体育比赛、国家二级运动员6项全国性鼓励类加分项目,2015年1月1日以后获得以上6项相关奖项的考生均不再具备加分资格,对于2015年前获得相关资项考生若仍保留加分资格的省份,加分不得超过5分。继续保留烈士子女,民族聚集地区少数民族考生,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级考生、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获得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5类加分项目。教育部要求,各省要大幅减少地方性高考加分。减少加分项目和分值,旨在解决我国高考加分政策乱象丛生、民众积怨很深的高考公平问题。加分政策的收紧便于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取消鼓励类加分恰恰是维护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

在我国现行的高校招生考试中,享受高考加分或降分的政策优惠对象主要有少数民族学生、退伍军人、港澳台学生、烈士子女、体育艺术特长生、学科竞赛绩优生、思想品德表现突出者、受政府表彰的优秀青年、报考农林等特殊院校者,高考加分或降分幅度在不同时期有明显的差异。那么,这些高考加分的对象和加分的幅度是否合理呢?从全国和各地已出台的各种高考加分政策看,政策制度的目的都有其“合理”之处,既有符合社会正义原则的,也有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还有符合地方或单位局部利益的。若仅凭地方或部门利益就可以随意出台高考加分政策,那么,今后出台的高考加分政策将不计其数,高考加分就会变成社会管理的“万能工具”。高考加分政策必须符合公平规则体系,否则就会严重损害高校招生考试的公平性[6]。

高考加分政策是对特殊群体原有入学机会不公平的一种补偿,但它对一部分人群进行补偿的同时,往往又会造成新的不公平。考量上述加分或降分政策不难发现,其政策的受益群体主要是城市优势阶层,在激烈的社会变迁中,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阶层分配取决于政策制度这种政治偏向只会加剧考试不公平的风险。因此,适当缩减加分政策有利于高考的公平。

3 注重效率的改革

由于人口基数大,中国的学校数量大,学生人数多,高考和录取之间的时间有限,考生和社会期望尽早获取高考结果和录取结果,因此,追求效率也是高考的重中之重,在追求效率方面的高考改革探索比较多也比较成功。反观许多高考改革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在追求人文关怀前提下,能兼顾公平和效率的改革。如1985年的标准化考试、2003年高考时间提前至6月,由于既能促进公平、提高效率,又能体现人文关怀,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可,并且顺利推进。1985年,高考标准化改革由广东省率先试验,当年进行英语、数学两科的标准化考试试点。到1988年,这项改革试验扩大到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5个学科,英语科则扩大到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涉及100万考生。1989年,全国推行。标准化考试改革,要求根据统一、规范的标准,对考试的各个环节包括测试目的、命题、施测、评分、计分、分数解释等都按照系统的科学程序组织,从而严格控制误差。这项改革既有公平的追求,也有效率的提高,所以深得人心,因而推进顺利。

另外,从提高效率和节省成本来看,高考改革经历了从传统方式到网络技术的变革。始于1999年的考生档案电子化改革,通过中国教育科研网把考生信息传送给招生院校,招生院校通过计算机调阅考生的电子档案,提出退档意见和拟录取意见,由省区市招办进行核准。这项全国普及的改革提高了效率,保证了招生质量,减少了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保证了招生客观、公正、公平。因此,近年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大大提高了高校招生的效率,明显降低了单位招生的成本(招生宣传成本除外),远程网上录取和统一的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系统显著提高了招生院校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的效率,随着网络和计算机的普及以及全国教育科研网的推广,高考招生录取的技术环境日趋完善,软件的适应性、完备性和安全性也日益增强,数据库标准逐步建立和统一,实现了投档管理、计划管理、录检管理、联络管理、打印管理和特殊类型招生录取管理6大系统的融合与集成。作为招生院校而言,它只要使用免费的全国普通高校远程网上招生录取系统,通过教育科研网登录相应省级招办的服务器即可完成招生录取工作,单位招生成本显著降低。

另外,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不仅体现了素质和知识并重的追求,也蕴含着对高考效率的追求。回望我国高考科目设置改革历程,从1977年至1984年的大文大理(文科考6科,理科考7科),到1985年至2000年的两考(高考和会考)并置,再到2001年至今的“3+X”组合,高考考试科目在数量上一直走“精简路线”:由6科或7科到“3+2”“3+1”,最后减至3科(如江苏高考方案)和“3+3”(上海、浙江方案)。2014年,上海、浙江两地启动新一轮招生考试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加快分类考试制度改革,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考试招生模式。从上海、浙江的高考科目改革方案来看,高考录取按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3部分成绩择优录取。统一高考是“3+3”模式,即语文、数学、外语3门普遍性要求和3门选考科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涵盖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等十几个科目。综合素质评价包括考生持长表现情况、选修课程情况、社会实践情况等方面。

4 多元选才的改革

为了使不同个性和特长的考生都能与合适的高校和专业进行匹配,相关部门在招生录取制度和考试方式上进行了许多改革探索。在招生录取制度改革方面的总体要求是双方多次选择和综合多元录取。多次选择是指淡化人为划分招生录取批次,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报考专业,高校则可跨越录取批次的限制,使优势专业能够吸收到优质生源。在录取方式上,实行一档多投,让学校与学生有多次双向选择的机会。多元录取则是由过去以高考分数为依据,改变为“两依据一参考”,即依据高考成绩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同时结合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自主招生等多种途径实现多元录取。多次选择、多元录取是高考改革追求科学(或曰效率)的基本取向,从唯分数的单一评价转变为多维的综合评价,其最大特点是学生可以不用高考统一考试分数为唯一依据,避免考试选才的弊端。多次选择、多元录取有其内在合理之处。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主观随意性大且缺少刚性指标,其录取依据在实际执行中容易走样,权力、金钱、人情关系的不断浸入,甚至还会出现“选低不选高,录良不录优”等严重违背政策初衷的状况。因此,有关部门还出台了许多相关措施进行约束。

在考试方式改革方面,新一轮在上海、浙江试点的考试招生改革明确要求,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外语科目考试中,为学生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这可以避免考生因偶然因素导致的考试失误。本轮高考改革在考试测评制度改革的创新点主要包括:其一,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一方面,把水平性考试功能从高考选拔性考试功能中分离出来,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招生录取依据之一;另一方面,更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更有利于发挥高考的选拔功能,在这方面,科学性的提高有助于公平的实现。其二,改革考试方法。考试科目分为必考和选考,增强高等学校与学生相互选择的多样性和匹配度。考试方法试行一年多次,如英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试行一年两次考试,有的地区试行春季考试和全国统一考试两次考试。实行高职高专分类考试,按照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要求,进行“文化素养+职业技能”考试测评。其三,特殊专业和自主招生实行学校加试。自主招生在统一高考后由学校进行加试。实行分类考试、一年多次、一考多用、自主招生的多元通道,为学生提供多次机会,为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架设多种通道。这种改革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规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较好地体现了考试科学性与公平性的统一。其四,将“综合科目”考试改为“单门科目”考试。取消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考试。

5 管控风险的改革

高考是高利害、高风险的国家考试。如果高考的风险得不到控制,不仅其社会信誉会受到严重损害,成千上万考生和考生家庭的利益也会受到影响。实践证明,高考改革风险管理的水平决定了高考相关内容改革的成败。现有的很多高考内容的改革,不是规则设计不好,也不是操作环节有问题,而是对风险的评估出现了偏差,这是一个新的视角。由于高考改革涉及多方切身利益,如果事先的风险评估不够,势必造成重大的考试安全或社会冲突隐患[7]。

高考改革既要考虑到改革的必然性,又要考虑到考生及招生院校等有关方的承受能力。高考改革对风险的管理控制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管理上。例如在艺术类省级统考的问题上,教育部和各省始终把维护考试公平放在首位,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批次实现美术类省级统考,即首先解决问题的主要矛盾。在美术类省级统考主要矛盾解决的基础上,再逐步考虑部分艺术类专业招生的个性化需求问题。这种思路有效地遏制了前几年艺术类考试信访量急剧上升的势头。

(2)改革时间与日程的安排上。通过对近40年来分省高考招生改革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可知,分省命题、春季高考、平行志愿、新课程高考、自主招生、高职单招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的推出均考虑到风险因素,均是采用先试点再全面铺开的方式。

(3)招考风险的管理上。风险管理的关键是要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如何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当中包括了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以平行志愿投档为例,风险管理就是通过风险的识别、预测和衡量,选择有效的手段,以尽可能降低成本,有计划地处理风险,使整个管理措施得以顺利实施。这就要求各级教育行政主管与实施部门在决策及实施过程中,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识别,预测各种风险发生后对招生考试造成的消极影响,使高考招生录取能够顺利进行。可见,风险的识别、风险的预测和风险的处理是高考改革方案风险管理的主要环节[8]。

以改革举措为经,以价值追求为纬,高考恢复后的改革探索走过了40年,留给我们的是充满智慧的经验和无比宝贵的借鉴,为将来高考的科学化、人本化提升拓展了无数新的视角,未来的高考将会更好地指导中学教学,更有利于高校的选才。

参考文献

[1]廖平胜.人类考试千年论争的现实解读[N].解放日报,2006-07-16(8).

[2]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6-11-2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3]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4-09-03)[2016-11-08].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 htmlfiles/moe/moe_1778/201409/174543.html.

[4]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新办举行《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义》情况发布会[EB/OL].(2014-09-04)[2016-11-20].http:// 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2014/20140904/index.htm.

[5]余澄,王后雄.高考改革公平风险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5(9):83-89.

[6]罗立祝.我国高考招生考试政策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 213-219.

[7]余澄,王后雄.国家教育考试公平监测指标体系的缺陷及对策研究[J].中国考试,2015(6):3-7.

[8]沈本良,汪成辉,卢致杰.促进高考公平公正的一次成功尝试——上海市高校招生实施平行志愿首战告捷[J].中国高等教育, 2008(19).

On 40-year Course of the Hard Exploration and Value Pursuit in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WANG Houxiong1,ZHAN Xianjun2
(1.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Hubei,China;2.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Anhui,Chuzhou 233100,Anhui,China)

During the 40 years after resuming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many reforms concerning technologies and systems have taken place,which embody multiple values,technologies and systems reforms.The reform course has left wise experiences and valuable references,and has broadened the perspectives of improving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which will guide th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in a better way and be more beneficial to the recruitment in the future.

Resumption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G405

A

1005-8427(2017)01-0037-6

10.19360/j.cnki.11-3303/g4.2017.01.007

(责任编辑:周黎明)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国家教育考试公平监测指标体系及保障机制研究”(批准号:14YJA880066)的阶段性成果。

王后雄(1962—),男,华中师范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詹先君(1972—),男,安徽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公平考试改革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笨柴兄弟
改革之路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