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长洲太平清醮声景研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17-01-27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声景长洲巡游

王 爽

(香港大学中文学院,香港 999077)

香港长洲太平清醮声景研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王 爽

(香港大学中文学院,香港 999077)

文章以香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长洲太平清醮的声景研究为例,分析长洲太平清醮庆典最具代表性的声音元素,以及当地声景所蕴涵的社会历史信息与时代特性,同时探讨声景资料对于研究香港社会变迁、文化形成与传承的价值,并且以此研究方法为参考,扩充“声音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路与方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洲太平清醮;声景;文化变迁;田野调查;数据库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0月17日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以下几方面: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代代传承的文化记忆,也是社会文化身份认同的标志。香港具有众多富有代表性并极具历史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粤剧、凉茶、长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龙舟游涌、黄大仙信俗以及古琴艺术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是香港独特文化的代表。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记载,传统研究方式主要借助于文字、文物等实物资料,而近年来,趋于多元化的研究视角逐渐将人类社会活动的声音景观(声景)(soundscape)资料,以声音生态(sound-ecology)的概念纳入研究范围[2]。人类社会活动的声景作为地域性、历史性、文化性的表达,具有极高的文化遗产价值,并在文化演变、传承的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相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方面,学者对声景资料的采集整理与深入挖掘则较少。本文将以香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长洲太平清醮的声景研究为例,分析长洲太平清醮庆典最具代表性的声音元素,以及当地声景所蕴涵的社会历史信息与时代特性,同时探讨声景资料对于研究香港社会变迁、文化形成与传承的价值,并以此研究方法为参考,扩充“声音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路与方法。

1 长洲太平清醮及历史

长洲位于香港岛西南海域,是香港离岛区中人烟最稠密的一个岛屿。小岛民风淳厚,维持着浓厚的乡村色彩。明朝时期,由于土地贫瘠,岛上一般只种植杂粮。由于早期特殊的环境因素,当地居民为维持生计,转以捕鱼为业,渔业则成为当地主要的经济命脉[3]。而随着香港的发展步伐,长洲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如今,长洲岛成为香港旅游热点之一,并主要依靠旅游业发展当地经济。同时,饮食业、零售业、建筑业等相关行业也随之蓬勃发展,区内日趋兴旺。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小岛因举行太平清醮而沸腾。长洲太平清醮是香港独有的本土传统节庆,虽属于地区性祈福活动,但近年在政府的大力宣传与扶持下,成为香港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每次吸引大批香港市区居民和外国游客慕名来参观。这项传统风俗源远流长,究其起源,相传清代中叶长洲岛上瘟疫盛行,为求消灾,居民在北帝庙前设坛祭拜,并扮成神祇游行街道,疫症才得以消除。此后,岛民为保境安民,维持每年一次的传统举办太平清醮,从未间断[4]。长洲太平清醮的内容丰富,展现了多姿多彩的民俗传统。在庆典过程中,包括迎神、走午朝、水祭、会景巡游、超幽、抢包山、送神等活动。对于游客而言,其中的飘色会景巡游及抢包山为两大重要活动[5]。

2 太平清醮声景的现代演变

近年,自传统民俗活动与旅游业结合发展以来,长洲太平清醮期间的声音景观便处在持续的演变中。太平清醮特有的声音生态汇聚了民间道教仪式与音乐、戏曲表演、舞狮及舞麒麟、潮州大锣鼓、飘色会景巡游及抢包山等活动声,以及交织其中的当地特有的人居及自然环境声,由此构成了与长洲社会变迁关联最为密切的声景。

事实上,长洲太平清醮自明朝发展至今已有很大转变。一系列以祭祀、团结社区为主的传统活动,如今随着对外开放而具有了更显著的节庆色彩。以会景巡游为例,其本质为宗教仪式,巡游队伍以神祉的神龛为首。自30年代左右,当地居民引入了飘色巡游。最初的飘色巡游由小孩身穿古装扮演民间故事人物,站在布置成舞台般的花车上。但时以至今,为增强与宾客的互动以及娱乐性,飘色巡游相应增加了映射时事的题材,比如扮演讽刺时弊的角色,反映时下的电视剧题材以及时政热点,以获得观众的更多共鸣。多数观众所关注的也并非供奉的神祇,而是更享受舞狮与巡游人物带来的节日气氛[6]。由此可见,会展巡游宗教意味的逐渐淡化也反映出仪式在取向、功能等方面的变迁。纵观历年飘色题材的发展历程,也可见现代香港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变革。

组成巡游队伍的有锣鼓、舞狮,同时乐声中还会交错牧童笛队、英式铜管乐队等音乐元素。从飘色巡游的音乐生态中即可窥见多元音乐文化在香港共生发展的面貌。周围热烈的掌声,加上夹道观赏的观众随着时事人物出场而阵阵呐喊,以及各国游客各异的语言声,使近年的“飘色声景”与长洲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前相去甚远,也充分显示出巡游活动对参与者更广范的包容性。更为有趣的是,巡游过程中,传统的潮州锣鼓声杂糅智能手机及录影设备的快门声,传统文化与前沿科技因全球化的动力而相遇,更形成了标记时代特征、地域特征、文化特征的“飘色声景”。

最具盛名的“抢包山”活动自开始举办以来,也有相当大的转变,声景更是注入了有别于以往的元素。就传统而言,北帝庙庙旁则会筑起3座挂满平安包的包山,在道士的主持下,由长洲居民将“幽包”(受到神灵庇护的包子)抢去。但由于不限人数,抢夺极度混乱,直至1978年发生意外事件,政府便一度禁止举行“抢包山”活动。26年后,政府于2005年重启抢包山的节目,不再限于长洲居民参加,但要求选手经过攀山学会的训练。如今“抢包山”声景生态的变化也印证了活动的发展。比赛时,司仪主持及旁述已取代了道士主持,并将活动配以节奏紧张的背景音乐,使声景更富现代感、娱乐感以及竞技感。在警察与消防员的重重把守下,长洲“抢包山”活动被赋予了现代体育赛事的规范性,更因警察严防时独特的强制性口令,使其声景具有了时政属性。

长洲太平清醮声景生态的变迁从另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香港政策的调整。自90年代末期,特区政府便提出了发展旅游业的愿景。在2004年施政报告中,政府在旅游策略中开始强调购物、美食以及主题公园旅游,使旅游方案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2005年的施政报告则更进一步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旨在通过设计、包装、广告等手段,体现文化的无形价值并树立社区及城市形象。“文化传统”成为香港旅游业的强项之一,其定位排名紧随“购物”“美食”之后。2006年,伴随“精彩旅游年”的宣传口号,“传统节庆”成为“文化传统”旅游项目的重点。此后,政府联同旅游发展局积极发展和推广本地传统节庆,并于2011年推出“香港传统文化汇”等活动。然而,在旅游业与现代化介入传统的同时,活动的传统核心随之弱化,继而引起当地居民的困惑。以长洲为例,近年的太平清醮声景已与先前大相径庭。如前文提及的巡游嘉年华中,多元音乐文化的展示、越来越多外国及内地游客语言的混杂、祭祀功能被娱乐取向所取代,这些变迁中的声景元素,均标志着民间祭祀活动配合香港旅游业政策的变革而实践的发展轨迹。

3 日常声景──历史遗产的鉴证与补足

除了长洲节庆活动的声景外,长洲小岛上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相结合而构筑的声音生态,即日常生活声景,同样能够梳理地区发展进程中的声景生态脉络,保留有别于视觉信息的历史遗产,并从不同角度对历史与文化研究提供信息补充与支撑,为太平清醮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与素材。

如今的长洲岛已不同于往日的小渔村,岛上居民的职业身份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年轻一代的成长,就业环境的改变,众多年轻人脱离了祖辈赖以生存的渔业,选择接受教育,外出就业。于是,在平时的工作日中,长洲岛的年轻人大多搭船去香港岛或九龙等地工作,只留下老人与孩子在岛上生活。孩童的嬉戏声、街坊的麻将声、时而由家中飘出录音带中的粤曲音乐,体现着当地淳朴的文化气质。在透着安闲的声景中,间或穿插几句由远及近的外国游人话音,使长洲日常生活的声景被赋予了全球化影响下特定的时代意义,也记录着长洲乃至香港的演变──由当年的小渔村发展为今日的国际都市,长洲声景生态的变化成为城市发展历史的缩影。因此,通过记录这些资料,结合声音剖析历史,或透过历史解读声音,将声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育中,也应成为工作的重要一环。

4 声景数据库──声景研究与保护

为了让公众能更深入地了解长洲太平清醮的声景信息,并为香港的重要民间传统活动保存永久性的声画资料,香港大学音乐系以田野调查、口述历史研究等方式,对长洲太平清醮期间的声景及图像进行了多媒体形式的录制与整理,并对活动的筹办组织及居住当地的长者进行访谈,记录居民对长洲声音历史的回忆[7]。

早于太平清醮庆典,从2009年3月起,香港大学音乐系便开始了对长洲岛日常声景的录制与分析,主要通过采集非节庆期的岛上声音元素,了解当地居民的日常行为及他们所历经的生活变迁。在同年5月正值太平清醮期间,研究者跟随庆典日程,将几天内的祭祀、巡游、戏曲表演、舞狮等活动进行了图像、声音及文字的完整记录。此外,研究者还通过对当地居民以及太平清醮行政组织──值理会人员的采访,记录了更为翔实的口述历史资料。整个研究项目以多方面纪实为依据,揭示了随着时代及旅游政策的改变,长洲传统宗教仪式产生的变迁,以及对当地商业发展、居民生活、人居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研究成果经后期整理与制作,已形成多媒体资料数据库,并以电子地图地名及活动时间表的双重检索方式,向公众提供了脉络清晰的视频、音频及图片共778个文件资料。在查阅过程中,网上参观者可参阅电子地图,点击地图上所标注的地标,在显示地名及实地照片后,可通过继续点击“详情”(details),跳转至影音文件页面,可详细浏览与该地标相关的声音及图像文件,以及录制该资料的准确时间和活动内容描述。数据库的建立在展现香港独特文化风貌、记载集体回忆的同时,也为今后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与研究提供了详尽的材料。

5 结束语

在声景生态的视野下,对香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洲太平清醮进行研究,具有创新性、典型性与示范性。目前,以声景为切入点进行历史文化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声音文化遗产”的保护、留存,仍有许多工作需要开展。但就交叉学科的发展趋势来讲,将声景研究融入文化研究的视野,即通过对声景的探索与分析研究社会历史变迁与文化渊源,更能够全面、系统地实现对历史与文化的保护。这种跨学科的创新研究更是拓展学科领域、深化学科体系的有效途径。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UNESCO)[EB/OL].(2003-10-17)[2016-12-10]. http://www.unesco.org/culture/ich/en/convention.

[2]孟子厚,安翔,丁雪.声音生态的史料方法与北京的声音[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1-18.

[3]蔡志祥.香港长洲岛的神庙、社区与族群关系[M]//郑振满,陈春声.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354-355.

[4]长洲乡事委员会太平清醮包山节特刊小组编辑.玄天上帝长洲太平清醮包山节会景巡游特刊[M].香港:长洲乡事委员会,2009.

[5]香港旅游发展局.香港传统文化汇[EB/OL].[2016-12-10].http://www.discoverhongkong.com/china/ see-do/events-festivals/highlight-events/culturalcelebrations.jsp?page=1.

[6]梁宝珊.传统再造:“长洲太平清醮”与“中环庙会”[EB/OL].[2016-12-10].http://www.ln.edu.hk/ mcsln/8th_issue/feature_03.shtml.

[7]香港大学.長洲太平清醮包山節:香港声景研究[EB/OL]. [2016-12-10].http://www.soh.hku.hk/hksounds/ SoundScape/History.html.

Protecting the Soundscape 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oundscape of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WANG Shuang
(Chinese Academy of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ong Kong 999077,China)

This paper aims to evaluate the culture and traditions of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an item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from a sonic perspective. This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by examining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sonic elements of the festival, focuses on their histor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values, and brings light to the significance of sound in studying social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s. This research also gives insights to the safeguard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e approach of soundscape protecti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Cheung Chau Bun Festival;soundscape;cultural transformation;field study;database

G112

A

王爽(1986-),女,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音乐文化。E- mail:swang5@hku.hk.

猜你喜欢

声景长洲巡游
社区公共空间声景设计原理初探*
“龙马”巡游
赞船工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大连海逸长洲居住区景观设计探索与实践
当代城市声景研究进展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农机装备巡游展 有创意更有深意
长洲水利枢纽建成“船舶吃水智能化检测与预警系统”
太平清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