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五要”评析
——以大庆市非遗保护做法为例
2017-01-27郝维国
郝维国
(大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大庆 1630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五要”评析
——以大庆市非遗保护做法为例
郝维国
(大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大庆 163001)
大庆市蕴藏着丰富的民族历史与文化资源,是大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前提。文章以大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例,阐述了必须坚持“五要”作法:保障机制要给力、发掘措施要灵活、传播手段要新颖、传承保护要科学、开发利用要适度,旨在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借鉴。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庆
自大庆诞生之日起,大庆人身上就集聚并释放着三股磅礴之气——创业的豪气、创新的胆气、创优的志气。正是因为炼就和秉持了以这“三股气”为核心的“三创”精神,大庆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才能坚持“五要”作法,取得一定成绩。
1 保障机制要给力
当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管理体制确定后,其运行机制是否科学给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坚持“非遗”工作的宗旨和方针,实现“非遗”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在保障机制上努力做到“六个强化”:
一是强化了组织保障。自2009年起,大庆市即成立了由市政府主管副市长任组长,各县区和市政府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任成员的“非遗”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切实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形成了工作合力。与此同时,市及部分县(区)都陆续成立了专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并配备了专人、专车,确保了“非遗”工作的有效衔接和全面铺开,形成了覆盖全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络。
二是强化了人才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需要有一批素质高、业务精的专业人才。为此,大庆市通过采取从系统部门选拔、从高校引进等多种方式,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为不断提高队伍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几年来,先后多次举办了“非遗保护”工作培训班,强化了专业人才队伍的知识更新力度。
三是强化了制度保障。按照“长远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制定了《大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从制度层面确定了每一个阶段的具体目标、工作原则和主要保护对象,使“非遗保”工作不仅有章可循,而且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
四是强化了投入保障。为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大庆市人民政府把“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纳入了财政预算,以确保“非遗”调查发掘、收集整理、研究宣传等常规性支出,同时还明确规定,“如遇重大支出,可一事一议”。此外,积极向上争取支持。近几年,国家财政为大庆市“非遗”项目拨付重点扶持资金达60万元;省财政为大庆市“非遗”项目拨付支持资金80万元。
五是强化了技术保障。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仅靠纸制品已无法满足对“非遗”资料的汇总和保存。为此,大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市“非遗”保护中心)完善了全市“非遗保护”项目名录的编制工作,建立了“非遗”数据库,抢救、整理、保存和出版了一批珍贵的实物资料、“非遗”项目图文及影音资料等,力争在年内实现全市“非遗”项目信息的网上查询检索和资源共享。此外,为使全市的“非遗”资料得到长期、安全的保护,已会同市档案局将现有的“非遗”文字和视频档案,全部保存在了市档案馆。
六是强化了设施保障。市县两级“非遗保中心”不仅均有自己的办公场所,而且还设立了多个传习所、展示厅。特别是2016年9月,大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场馆在市非遗中心正式落成,包括大庆非遗展示馆、传习所和项目传承基地,该馆是黑龙江省唯一的集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收藏、展示、展演、研究、现场制作等“七位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场所,对保护、保存大庆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里程碑式的意义。
2 发掘措施要灵活
大庆是一座年轻的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匮乏。坚持“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庆精神,脚踏实地、灵活应对,较好地完成了挖掘工作。
一是抓好常规普查,做好项目申报。普查工作是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要任务。近年来,市“非遗”保护中心的足迹遍布县区、城乡,通过座谈、走访等形式,先后发现新资源207项,经专家审定85项,基本达到了“全面普查,掌握详情”的预期目标。截至目前,按照有关要求,已完成共4批非遗名录的申报工作,已有54项非遗项目被市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并予以公布。
二是注重媒体宣传,增加信息来源。大庆市地域广阔,人口分散,常规的普查方式受众较少。因此,始终坚持借助媒体宣传,营造“全民”重视“非遗”、挖掘“非遗”、保护“非遗”的良好氛围。特别是2016年2月15日至25日,大庆电视台连续10天,对全市获省、市级“非遗”名录的部分项目进行了系列报道。有些市民看完报道后,主动打电话或亲自到市“非遗”保护中心咨询,提供“非遗”线索。目前,大庆市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个,省级项目26个,市级项目5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5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7名。
3 传播手段要新颖
新颖的传播手段,是人们了解、传承、保护、利用“非遗”项目的前提条件。为此,我们巧妙地实现了“三个利用”:
一是利用央视的传播力,提升“非遗”项目的知名度。2013年2月5日和3月5日,在中央电视台第三套节目黄金时段,由李咏和王冠主持的《向幸福出发》节目中,大庆市省级“非遗”项目“东北简板大鼓”和国家级“非遗”项目“杨小班鼓吹乐棚”分别予以展示。2017年2月19日,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城市1对1》节目中,“杨小班鼓吹乐棚” 作为地域文化的杰出代表,再次登台,向世界各国观众传播了大庆市的非遗文化。通过央视的宣传,提升了大庆市“非遗”项目和“非遗”保护工作的知名度。
二是利用展会的影响力,增加“非遗”项目的美誉度。近年来, 大庆市部分“非遗”项目多次参加了“哈洽会”“深博会”等,近年来,先后共获8个奖项,其中有7个单项分获一、二、三等奖和一个集体组织奖。为大庆市争得了荣誉,为大庆市的“非遗”项目赢得了美誉。
三是利用校园的学习力,扩大“非遗”项目的关注度。2013年,经与八一农垦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分院、大庆职业学院等院校协商,在市内多所大学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选修课”。目前,已有几千余名师生聆听了“非遗”传承人的授课,反响良好,为扩大“非遗”项目的关注度,培养“非遗”项目的潜在传承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7年1月,市“非遗”保护中心又同渤海大学商定,由该校出资在其大学建立一座“萨满剪纸”展示馆,同时成立课题组进行研究工作。为大庆市和龙江非遗“走出去”奠定了基础。
4 传承保护要科学
如何既维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性又不限制其发展,如何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又不限制其文化价值的利用,是摆在每个“非遗”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为解开这道“难题”,采取以下4项措施。
一是在固本中传承保护“非遗”项目的原貌。这里所说的“固本”,就是以“非遗”传承人为本,竭尽全力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这里所说的“原貌”,即原生性。口传身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的传承方式。因此,我们不断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认证和保护力度,通过采取挖掘、扶持、资助等措施,发现、认证和保护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非遗”传承人,使民族民间绝技保持了原生性。
二是在使用中传承保护“非遗”项目的价值。大庆市的杨小班鼓吹乐棚和蒙古族四胡音乐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前,这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和其他“非遗”项目一样,不但得到了重点保护,而且得到了较好的使用。例如:蒙古族四胡音乐,除在日常参加一些传统活动外,还积极参加国家级演出,并多次荣获“群星奖”“精粹奖”等省级和国家级大奖,为黑龙江省和大庆市争得了荣誉。
三是在研习中传承保护“非遗”项目的精髓。为使大庆市的“非遗”项目“不走样”“不变味”,后继有人,代代相传,市“非遗”保护中心加大了“非遗”项目传承基地的建设力度。仅2013年以来,就建立和明确了22个传承基地,并通过师傅带徒授艺、出版“非遗”丛书等多种方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态保护传承活动。
四是在活动中保护塑造“非遗”项目的品牌。先后开展了“大地欢歌”农民艺术节、“天堂草原”蒙古族民歌会、“牧民欢歌”蒙古族四胡展演,并通过杨小班鼓吹乐棚、蒙古族四胡音乐“走进哈师大”等一系列展演活动,传承保护了“非遗”文化,塑造提升了“非遗”品牌。
5 开发利用要适度
在“非遗”保护工作中,最理想的追求是:既可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同时又能实现有效开发、合理利用。为实现这一追求,市“非遗”保护中心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是客观对待“非遗”项目的活态流变性,确保“花不离土”“鱼不离水”。一方面尊重“非遗”项目的原真性,坚持项目存续发展的自然流变规律,开发利用“非遗”项目始终不脱离其流布地域、族群、文化空间和生存环境,以避免颠覆式的基因突变;另一方面,不片面排斥创新发展,在尊重自然流变规律的前提下,鼓励利用“非遗”项目的某些元素、内涵、外延或符号进行商业开发,实现其经济价值。
二是开展生产性保护实践,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资源优势转换,加快“非遗”项目与“非遗”企业的融合。大庆的萨满剪纸和芦苇画制作不仅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时也是大庆市首屈一指的旅游纪念品。在“创意大庆”2013《大庆元素》文化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大赛活动中,这两项产品,双双荣获金奖。不仅如此,大庆的萨满剪纸传承人和芦苇画制作传承人均开办了自己的“非遗”企业,生产了大量的产品,培养了一批传承骨干,创造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是以传统工艺为突破口,开发设计符合市场需要的新产品,进行开发性保护。文化传承性,是一种发展中的取舍,继承中的扬弃,是在中华传统中融入现代意识的再创造。据此,对一些群众基础好、有市场前景的传统工艺,鼓励其开发设计符合市场需要的新产品,进行开发性保护,使“小作坊”逐渐成为“大产业”。例如,历经百年风雨的大同(大庆市的“大庆老窖”)老窖酒厂,为更好地发挥传统工艺优势,目前正在改扩建,预计年内即可达产;以传统制作技艺为核心的大庆邵家大酱、曹家香油、东北传统粘豆包等市级“非遗”项目,也都在逐渐成为实力很强的成长型“非遗”企业。
6 结束语
大庆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的成绩,是在“以创业为基、以创新为径、以创优为标”宗旨下取得的,只有积极探索、永不止步,才能全力推进大庆“非遗保”工作再上新台阶。
Anlysis of“5 Must”on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aking Daqing City as an Exampl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HAO Weiguo
(Daq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Center,Daqing 163001,China)
Daqing city, rich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is the premise of Daq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With the Daqing Cit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work as an example, elaborated must adhere to the "5 Must": approach to security mechanism should be awesome, explore measures to be flexible, means of communication to the novel, heritage protection to scienc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should be appropriate for the protection of Chin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protection;Daqing
G112
A
郝维国(1961-),男,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E- mail:djyhw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