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人两屈秦兵
2017-01-27名岗
郑国人两屈秦兵
春秋时期的郑国,在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是个较小的诸侯国,夹在晋楚两霸之间,还有秦国的东进,是个多战之地。自古以来,小国在大国缝隙间生存不容易,这也逼出了郑国人的智慧,郑国人两度不战而屈秦兵之事,就很值得后人思量。
公元前630年9月,晋文公、秦穆公率兵围困了郑国国都,原因是郑国曾助楚击晋,且晋文公重耳在流亡郑国时,郑国人没有按公子的礼遇接待他。晋国的目的是想纳跟随晋文公的郑国公子子兰为太子。
郑国的军事力量不能与晋国或秦国相抗衡,秦晋共同包围郑国,郑国是根本无法以实力抵御的。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郑文公说:“怎么办呢?”良久,佚之狐说:“有一人,国君如能用他,派去见秦君,必能退兵。”郑文公问是谁,回答说:“烛之武。”烛之武也是郑国的大夫,为人正直而有智慧。郑文公召烛之武到宫中,请他去见秦穆公。烛之武说:“臣在壮年时就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中用了。”他没答应郑文公的指派。郑文公向烛之武道歉说:“我不能早用您,这是我的过错,请您原谅。现在国家危急了求您,如果郑国灭亡了,对您和您的家人也不利啊!”话说到这个份上,烛之武就答应了。晚上,烛之武趁着夜色,抓着绳索悄悄地溜下城墙,闪入秦营。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围郑,郑国已经认可灭亡了。不过,如果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利,那也就罢了。现在郑国与秦国隔着晋国,灭亡郑国,秦国无法得到郑国的一寸土地,只能是有利于晋国。贵君何必灭亡郑国以陪送邻国呢?邻之厚,君之薄也。亡郑只会有损于秦国。您如果舍弃灭亡郑国,郑国会对秦国感恩戴德,留郑国为东道主,秦国经郑国与关东诸侯国交往,郑国可以提供物资、食宿等各种帮助,才真正有利于秦国。”秦穆公点头称是。烛之武接着说:“您曾经帮助晋公子夷吾回国为君,他在秦国时许愿把晋国黄河以西的焦邑、瑕邑送给秦国作为回报。夷吾被立为晋君以后,立即就拒绝了秦国,这您是知道的。”秦穆公原本就对晋惠君的食言很生气,现在烛之武又提起这事,他心中自然不快。烛之武接着说:“晋国的贪欲是无法得到满足的,既要向东扩张侵略郑国,又要损害秦国向西扩张,晋国不损害秦国的利益,它到哪里扩充领土呢?您灭亡郑国是损害秦国以利晋国。要不要继续围困郑国,您就看着办吧!”秦穆公觉得烛之武说得很有道理,遂与郑人结盟,留下杞子、逄孙、杨孙帮助守卫郑国,自己带大兵撤退而去。
晋将知道秦国与郑国结盟撤兵后,都十分生气,子犯向晋文公要求攻击秦兵。晋文公说:“不可。如果不是穆公的帮助,我不会成为晋君。因别人之力成功,而攻击帮助过自己的人,不仁;与自己的盟友为敌,不智;秦、晋相约围郑而来,如果两国相互攻击而去,那叫‘以乱易整’,不武。”晋文公说服了众将,亦撤兵而去。
一年之后,帮助守卫郑国的秦将杞子发情报给秦穆公说:“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秦穆公起了贪心,他就此咨询老臣蹇叔。蹇叔坚决反对袭郑,他说:“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之所为,郑必知之。”秦穆公不听,决定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率兵东进袭郑。
自今陕西省凤翔县到河南的新郑县,一千多里,秦军冬天出发,第二年春天二月到达今滑县。秦军的行动,早已被郑国人侦知。但聪明的郑国人装作不知,利用商人以慰劳秦军的名义去挑破秦军的偷袭阴谋。“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这个郑国商人遇见秦兵,先献上四张熟牛皮,接着又送上十二头牛。很礼貌,也很大方。但他第一句话,就开门见山地说出了郑君已经知道了秦军要到郑国这件事,并说已经做好了迎接秦军的准备。这就把秦国人欲里应外合偷袭郑国的阴谋彻底戳穿了。接着,商人又派人把慰问秦军的情况报告郑君。“遽”是驿站的传车。这个商人竟能“使遽告于郑”,从弦高的行为、言语来看,他绝不是个一般商人,他是一个接受了郑国国君“伐谋”任务的高级商人。《左传》的记载表明,郑国利用商人执行“伐谋”任务,揭破秦军的偷袭阴谋,以阻止战争的发生,是毫无疑问的。
郑穆公接到弦高的情报后,派人到秦将的住处去查看,他们已经“厉兵、秣马”做好了战斗准备。郑国使者毫不客气地揭破了杞子等人的阴谋,让他们离开。杞子逃往齐国,逄孙、杨孙逃往宋国。孟明视知道接应他的秦国将领已经被赶走,想袭击郑国已绝不可能。他说:“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可,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就地灭掉滑国退兵而去。
三年之内,小小的郑国两度在面临灭亡之际,通过伐谋伐交而转危为安,这是真正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历史告诉我们,当面临战争风险时,事实上是有许多办法可以选择的,那种认为只有战争一条路可走的想法是不符合实际的。
(名岗 编写)
People of the State of Zheng Beat Army of the Qin State Twice
更正:《孙子研究》2017年第四期“兵学艺苑”栏目书法“孙子兵法·势篇”作者应为刘全和,特此更正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