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鲁兵学的文化地位和社会价值

2017-01-27南兵军

孙子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兵学齐鲁诸葛亮

南兵军

齐鲁兵学的文化地位和社会价值

南兵军

齐鲁兵学的思想文化和社会价值,远远超出军事领域,它体现着中国独特的思维方式、思想智慧和理性思辨,它的一些理念主张已经自觉不自觉地深入到中国人的骨髓血液,乃至形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本文重点阐述齐鲁兵学的战略思维、哲学智慧、爱国情操、武德文化、民本思想、创新意识、务实精神、人才观念等方面的价值,引导人们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为助推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做贡献。

齐鲁兵学 文化价值 文化自信 文化传承

齐鲁兵学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尤其齐鲁兵学的“镇宅之宝”《孙子兵法》是中国兵学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也是享誉世界的兵学翘楚和文化瑰宝。齐鲁兵学本应与齐鲁文化的另一脉学说——儒学一样深刻地影响着山东、中国和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但由于历史原因,儒家学说的地位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乃至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而齐鲁兵学却因“兵法不可以教人”等原因长期处于“隐形文化”地位。这种状况严重影响着人们对齐鲁兵学全面、科学、准确和其独特优势的认识,影响着齐鲁兵学文化的大众普及、开发利用和传承弘扬。事实上,齐鲁兵学的思想文化和社会价值,远远超出军事领域,它体现着中国独特的思维方式、思想智慧和理性思辨,它的一些理念主张已经自觉不自觉地深入到中国人的骨髓血液,乃至形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认真总结、挖掘、传承齐鲁兵学优秀文化和思想价值,既是打造山东特色文化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必要举措,又是引导各职各类人员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贡献的有力契合点。

一、齐鲁兵学的战略思维

齐鲁兵学的优秀著作大多产生在我国先秦时期,两千多年来,这些兵书之所以穿透时空、超越国界、历久弥新,很重要的在于它的战略性。它所回答的不仅是一般的战法和军事问题,而是立足于大战略系统论证了国家兴衰成败和人民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战争与和平、政治与军事等重大问题的客观规律,形成了从战略和政治上观察指导战争的思维。齐鲁古代的军事家和论兵大家往往也是政治家、战略家。孙子从“兵者国之大事”出发,阐述了“五事七计”“修道而保法”“自保而全胜”“安国全军之道”“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等战略思想;管仲基于对“君之所以卑尊,国之所以安危者,莫要于兵”的认识,提出了“兵者尊主安国之经也,不可废也”(《管子》)等战略思想,意在告诉人们,“兵”决定话语权,可以不打,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孔子提出“足食,足兵,民信”三位一体的战略思想(《论语·颜渊》);吴起提出“道、义、谋、要”(道者所以返本复始,义者所以行事立功,谋者所以远害就利,要者所以保业守成)(《吴子》)四位一体的战略思想;孙膑提出“战胜而强立”和“乐兵者亡”(《孙膑兵法》)等战略思想;孟轲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的战略思想;诸葛亮向刘备贡献出著名的“隆中对”战略,创造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蜀国之治”。历史证明,齐鲁兵学所形成的战略思想,对古今中外的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乃至有成就的企业家等,都有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毛泽东是将孙子、孙膑、诸葛亮等兵家兵学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军队观,与中国革命战争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战略家和军事家。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还是抗美援朝战争和中印、中苏自卫反击作战中,他都能从战略和政治上看问题,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党指挥枪”“农村包围城市”“坚持抗战持久战”“建立全民族抗战统一战线”“将革命进行到底,建立新中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等一系列战略思想和战略部署,指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一些西方国家受“全胜”思想启发,制订了以“伐谋”“伐交”为中心内容的“孙子核战略”。尼克松的《1999不战而胜》从反面告诉我们,美国始终在用古老的“孙子战略”对今日中国进行“和平演变”的战略谋划,以达到“不战而胜”。

山东海尔集团把“兵学战略”作为“海尔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孙子兵法》的“因利而制权”思想贯穿经营之中,不断对市场变化做出灵活反应,“以变制变,变中求胜”。这些年,山东包括各地市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发展快慢、优劣的差别,实质上是所在党政领导和机关在“发展战略”和“顶层设计”上的差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增强战略思维和战略定力问题。从齐鲁兵学中寻求战略思维之“根”,有助于我们学会用战略思维观察当今时代,洞悉当代中国,指导本职工作。

二、齐鲁兵学的哲学智慧

春秋时期,古代的天道思想已逐步改造发展为朴素的唯物辩证的哲学思想体系,对齐鲁兵学唯物辩证法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齐鲁兵家利用唯物辩证思想,揭示战争及影响战争的规律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闪耀着真理光辉的军事理论。孙子不信天命,不信鬼神,把战争作为一种客观现象来研究,提出“胜可为”的思想;认为“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先知者,不可取之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孙子崇尚“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反对“怒而兴师”“愠而致战”,主张“兵以利动”;反对穷兵黩武,提倡战争要立足于物质基础和综合国力。孙子指出,军队出现“走”“驰”“陷”“崩”“乱”“北”这六种打败仗的情况,原因是“将之过也”,而“非天之灾”。孙子以普遍联系、相互依存、矛盾转化、对立统一等观点立场方法来认识和把握军事问题,系统分析和处理攻与守、速与久、主与客、虚与实、奇与正、利与害、迂与直、安与危、强与弱、佚与劳等关系,提出了“先胜而后求战”“致人而不致于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因敌而制胜”“以虞待不虞者胜”等富有哲理的制胜方略。孙子所揭示的多算求胜、战胜不复、避实击虚、悬权而动、践墨随敌、相反相成、刚柔相济、权衡利弊、扬长避短等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成为中华民族哲学智慧的源泉和象征。其他齐鲁兵家在军事哲学上也提出许多闪光思想。如《司马法》提出“甲以重固,兵以轻胜”等“轻重相节”的基本哲学概念;《六韬》提出“五行之道,天地自然”的哲学理念;《黄石公三略》提出“能柔能刚,其国弥光。能弱能强,其国弥彰。纯柔纯弱,其国必削。纯刚纯强,其国必亡”的哲学思想。管仲从“六事”“八计”出发,提出“攻伐之为道,计必先定于内”(《管子》)等唯物辩证的军事原则。孙膑基于“善战者,见敌之所长,则知其所短;见敌之所不足,则知其所有余。见胜如见日月。其错胜也,如以水胜火”的分析,提出“胜不可壹”“兵势不穷”(《孙膑兵法》)的军事辩证思想。诸葛亮深谋远虑,提出“思虑之政,谓思近虑远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大事起于难,小事起于易。故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矣”(《诸葛亮集》)辩证思维方法。戚继光认为对传统兵学不能照抄照搬,而应创造性运用,提出“师其意不泥其迹”(《纪效新书》)的辩证思想。以孙子和《孙子兵法》为代表的齐鲁兵家兵学的哲学智慧对后人影响很大。孙中山高度评价:“由于那十三篇兵书,便成立中国的军事哲学。”①《孙中山选集(上)(下)》,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730页。

齐鲁兵学的哲学思想不仅在中国军事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和实践中,齐鲁兵学的哲学智慧始终是人们处理事务时所要遵循的认识路线和指导原则。尤其当我们面对重大问题、应对复杂问题、处理棘手问题、解决自身问题等情况时,齐鲁兵家的总揽全局、综合比较、辩证分析、抓住机遇等唯物辩证思想,则显得须臾不可离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指示,为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上学习借鉴哲学思想指明了方向。我们要通过不懈地挖掘和研究,将齐鲁兵学中蕴含的朴素哲学思想,上升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以更好发挥哲学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高执政能力和决策水平、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三、齐鲁兵学的爱国情操

精忠报国、爱国卫国是齐鲁兵学的思想基础。《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十三篇”中,孙子将“国用”“国利”“国贫”“辅国”“用于国”“利于主”“国家安危”“修道保法”“安国全军”等,融入到“用兵之法”。孔子说:“执干戈以卫社稷”(《左传·哀公十一年》)。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公元前486年,齐国欲发兵犯鲁,孔子得知后,动情地指教弟子说:“夫鲁,坟墓所在,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弟子们很受感动,一致表示挺身而出,共赴国难。孔子选中了子贡出使军事外交,终于止息了齐伐鲁之战,保证了“父母之国”的安全。这里,“坟墓所处”之国就是“祖上之国”(祖国),与“父母之国”联系在一起,就是“祖国母亲”之意。

《史记·司马穰苴传》记载司马穰苴是恪守“三忘”精神的忠君爱国军事家:当年齐景公任命司马穰苴为将,率兵去抵抗燕、晋两国的军队。穰苴奏明齐景公说,今君王置我于大夫之上,怕资望轻微,将士不服,希望能派一位德高望重的君王宠臣来做监军。齐景公答应了穰苴的要求,派宠臣庄贾做监军。穰苴与庄贾约定:“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翌日,穰苴做好出征的一切准备等待庄贾。庄贾一贯骄横跋扈,认为自己去当监军,没在乎与穰苴的约定,而是听任“亲戚左右送之,留饮”。直到黄昏时分,庄贾才来到军营。穰苴问其何故?庄贾说因为亲戚朋友送行,耽误了。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袍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说罢,便问军法官:“根据军法,凡是按期不到,耽误军情的怎么办?”军法官回答:“当斩!”庄贾这才害怕起来,急忙遣心腹骑马向齐景公求救。派去的人还未返回。穰苴就杀了庄贾示众,全军将士为之震动。“晋燕之师闻之,皆不战而退”。

诸葛亮的忠君爱国个性也非常鲜明。《太平御览》二百七十三《兵要》引诸葛亮言:“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故良将守之,志立而名扬。”杜甫赋诗褒扬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陕西省勉县定军山的武侯祠有一副对联评价诸葛亮。联曰:“义胆忠肝,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后一人。”“二表”指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托孤寄命”指刘备对诸葛亮的生死相托。对联意在歌颂诸葛亮对蜀国刘氏(父子)君主的忠贞不二。那个时期的忠君与爱国是一脉相承的。

习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众多方面中的核心,是最深层、最根本的内容,也是中华民族最集中的表现。”①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15年10月版,第95页。齐鲁兵学所表现的爱国情操,体现的是个人与祖国的相互依存关系,它所尊崇的忠诚、责任、正义、奉献和以国家、民族为重的诸多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是汇集共识、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是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建设美好家园的力量之源。今天,家国情怀依然是人民群众最普遍、最基础的情感底色。传承弘扬爱国精神对于激励改革发展中的开拓进取、中外商战中的应付裕如、人生逆境中的竞争进取、科技创新中的精益求精、平凡岗位上的默默奉献、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中的矛盾处理等等,都有着十分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四、齐鲁兵学的武德文化

齐鲁兵学的武德文化与儒学的“德治思想”“德性文化”不无关系。《论语·为政》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军志》也有“有德不可敌”之说。在“百家争鸣”思想影响下,齐鲁“武德”因“仁爱”而立,因“全胜”而兴,培育了“以德固国”“以德强兵”“以德制胜”之理念和崇军尚武之德性,形成了有齐鲁兵家特色的武德文化。齐鲁“武德”的内容丰厚,含概量大。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以德固国”。孙子主张以慎重的态度对待战争,“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孙子·火攻》);“非危不战”时要做到“有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孙子·计》),强调开战要反映民众意愿。《司马法·仁本》曰:“故国虽大,好战必危;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孔子讲:“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史记·孔子世家》)。吴起说:“备者,出门如见敌”(《吴子兵法》)。意在告诫人们,国不可一日忘兵,兵不可一日忘战,要保持忧患意识,搞好备战,赢得胜利,守望和平。

其二,“以德强兵”。《曹刿论战》提出:“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左传·庄公十年》)孙子主张培养士卒“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孙子·九地》)的精神。吴起倡导“精兵为上”,他认为“精兵”有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一个是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当魏武侯问吴起:兵“不在众乎?”吴起回答:“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吴子兵法·图国第一》)另一个是精兵是选拔和训练出来的。吴起说:“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扛鼎,足轻戎马,搴旗取将,必有能者。”(《吴子兵法·料敌》)吴起还列举了训练精兵的若干标准,如“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追”“前却有节,左右应麾;虽绝成阵,虽散成行”(《吴子兵法·治兵第三》)。再一个是精兵应有“父子之兵”的精神状态。吴起说:“与之安,与之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名曰父子之兵”(《吴子兵法·治兵第三》)。《孙膑兵法·将义》曰:“不可以不义,不义则不严,不严则不威,不威则卒弗死。故义者,兵之首也。将者不可以不仁,不仁则军不克,军不克则军无动。故仁者,兵之腹也。将者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力,无力则三军之利不得。故德者,兵之手也。”孙膑明确提出“义”“仁”“德”等道德因素是军队战斗力的内在依据,是军人冒死进攻、克敌制胜、勇力倍增的动力源。墨子虽然强调“兼爱”与“非攻”,大声疾呼反对战争,但他同时又明白攻伐之战岂能单凭口说而制止?所以,墨子又着力研究了战争的守御术,充分体现了他重视战争、崇军尚武的一面。

其三,“以德制胜”。《管子·幼官》讲“至善不战,其次一之。大胜者,积众胜无非义者,焉可以为大胜。大胜无不胜也。”意指最好的是不战而胜,其次是一战而胜。所谓大胜,就是积累了好多次正义战争的胜利,这种正义战争之胜才是“无不胜”的。《孙子·谋攻》讲“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六韬·文韬·文师》讲“仁之所在,天下归之。”《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第三》讲“安仁义而乐利世者,能服天下”。《论语·里仁》讲“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孟子·尽心下》讲“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齐鲁兵家大都认为战争的最好结局是依靠强大的国力和军力,充分发挥道德力量,兵不血刃地取得胜利。

“武德文化”至今仍是我国坚持的“德胜”战略思想,它在巩固国防、军事战略、国家交往、军事外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山东是人口大省、兵员大省,在国防教育和国防建设中肩负着神圣使命,传承好齐鲁兵学的武德文化,必将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深化军民融合、做好双拥工作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发挥更好作用。

五、齐鲁兵学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齐鲁兵学最精彩的部分之一。《孙子兵法》不仅是一部兵学圣典,同时也是一部军事仁学,民本思想是其重要的内核。孙子倡导的“全胜”思想,是以“保民”与“利主”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力求把战争的破坏性降到最低限度。因为“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孙子·用间》)即使“非危不战”的战争,也要尽量减轻民众的负担。孙子向吴王阖闾陈述反对兴兵伐楚的理由就是“民劳,未可,待之”(《史记·吴太伯世家》)。《孙子·地形》篇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渊;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春秋时期,寓兵于民,兵民难分,爱兵如婴,爱民若子,是很多兵家和思想家所主张的。《司马法》的“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也是以爱民为前提的,认为只要是从爱民出发,有利于人民,就可以攻伐那些失去民心的国家,废其主而立新君。在左丘明记述的齐鲁长勺之战中,曹刿问鲁庄公“何以战”,鲁庄公讲了两个条件都被曹刿否定了。当鲁庄公讲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以忠诚之心,尽心尽力查明和消解民间冤情)时,曹刿对此给与了高度评价:“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是对人民尽本职的事,这一点做到了就可以去打仗了。充分体现了曹刿以民为本的思想。

寓兵于农,寓兵于民,兵民一体,是管仲治军的基本方针之一。《管子·七法》曰:“不能治其民,而能强其兵者,未之有也。能治其民矣,而不明于为兵之数,犹之不可。不能强其兵,而能必胜敌国者,未之有也。能强其兵,而不明于胜敌国之理,犹之不胜也。”孔子指出:“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子路》)是说凡是参战的民众,必须经过长期的教育训练,否则,就等于叫他们去送死。孟子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教民用战思想,提出“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孟子·告子下》)意指不先训练百姓就用他们打仗,这叫坑害百姓。

齐鲁兵家明确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铁律。从戚继光发布的“紧要禁令”,就能看出其为民爱民之心:“凡古人驭军,曾有兵因天雨取民间一笠以遮铠者,亦斩首示众,况砍伐人树株,作践人田产,烧毁人房屋,奸淫作盗,割取亡兵的死头,杀被掳的男子,污被掳的妇人,甚至妄杀平民假充贼级,天理不容,王法不宥者,有犯,决以军法从事抵命。”可见“戚家军”的威名是建立在“得民心”基础之上的。《黄石公三略·上略》曰:“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把英雄人物视为国家的骨干,而把庶民百姓视为国家之根本,既强调以民为本,又不忽视英雄的作用,难能可贵。今天,我们传承齐鲁兵学的民本思想,对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加强民生建设,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作用。

六、齐鲁兵学的创新意识

齐鲁兵学是在不断变化和创新中形成发展的。《孙子兵法》就是军事创新的产物。孙子在“十三篇”中断然摈弃了“军礼”讲究的处险不薄,“不重伤,不擒二毛,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危”等过时甚至是“蠢猪式”的军事原则,也不再遵守“贵信而非诈”的信条,而直截了当地提出“兵以诈立”“以利动”“兵者诡道”以及“先发制人”“避实击虚”等兵法思想,实现了兵学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由于战争充满了计谋,战争决策高度保密,战争情况瞬息万变等原因,决定了战争的理论与实践不能墨守成规、固定呆板,战争的特质也决定了兵学理论必须根据战争实践不断地进行创新。因此,创新的理念在齐鲁兵家思想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孙子在《虚实》篇中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强调“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在《地形》篇说:“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这告诉人们,每一次作战取胜所采用的战术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针对不同的敌情灵活运用、变化无穷;“战道”是以“胜”而决定的,“胜”之关键在创新而不在“主”。孙子在《九地》篇还提出:“践墨随敌,以决战事。”这里的“践”,是实践、履行的意思;“墨”,即绳墨。意指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战略战术。孙子在其它“篇”提出的“因利制权”“奇正相生”“悬权而动”“通于九变”“举而不穷”等,都是用来阐述“权变”和创新思想的。

《黄石公三略·上略》精辟论述道:“变动无常,因敌转化;不为事先,动而辄随。故能图制无疆,扶成天威,匡正八极,密定九夷。”意指战争的情况变化无常,只有根据敌情况采取应对措施;事先的计划筹算,也不能一成不变,而是应该根据实际状况的变化而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匡正天下。吴起在其兵法《应变第五》中最先出现“应变”一词,认为战场上须随机应变;诸葛亮是应变能力最强的军事家,他把应变称作“机”,就是善于把握机遇,强调“善将者必因机而立胜。”①段熙仲、闻旭初编校:《诸葛亮集》,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89页。齐鲁军事家不仅在理念上讲究创新,在实践中的创新更是淋漓酣畅。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孙膑的田忌赛马、围魏救赵、减灶诱敌等经典战例,至今为人称颂。这都是创新的千古魅力。

在当前深化改革之际,我们弘扬兵学文化的创新精神,对于不断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制度管理创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将大有裨益。

七、齐鲁兵学的务实精神

鉴于“兵者,国之大事”,齐鲁兵家注重并坚持把战争决策建立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这在《孙子兵法》中体现尤为明显。其一,孙子主张作战用兵必须依据“五事七计”而进行“庙算”,认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夫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孙子·计》)其二,孙子主张“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孙子·计》),认为“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谋攻》)其三,孙子主张用兵打仗不能侥幸取胜,认为“所措必胜”(作战措施应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之上)“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孙子·形》)其四,孙子主张实地考察把握“战道”,认为“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孙子·地形》)其五,孙子主张用兵作战要全知尽知,认为“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孙子·地形》)其六,孙子主张用兵作战不能情绪化,认为“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孙子·火攻》)其七,孙子主张将帅要不计名利,做到“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孙子·地形》)意指做到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一致性,才是国家需要的好将帅。

毛泽东对孙子的务实精神很赞赏,认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孙子的规律”,“仍是科学的真理”①《论持久战》,《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318页。,叮嘱“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②《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702页。。毛泽东还于1950年5月7日为中央军委会议题词:“知己知彼,百战百胜。”③庄胜贤、秦宇云、尹志清编著:《毛泽东联语浅释》,漓江出版社1999年版,前插页第7页。我们说,“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但毛泽东说:“打仗没有什么妙计,如果说有妙计的话,那就是知己知彼,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④孙琴安、李师贞编著:《毛泽东与名人》,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毛泽东素有好学、好问、好知、兼听的习性和全知、尽知、真知、深知的处事风格,“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他的座右铭。毛泽东读《南史·韦睿传》曾两次写下“躬身调查研究”的批语⑤《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99页。,对一千六百多年前的韦睿将军在作战指挥中亲自调查研究、详细掌握敌情、尽力知彼知己的务实作风大加赞赏。毛泽东把孙子的务实精神自觉运用到军事战略决策过程,使他更加注重调查研究,更加注重“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更加注重了解对手、熟知对手,更加注重通过各种信息情报分析研究战争,更加注重汲取我党我军老一辈革命家和一线作战同志的智慧。

传承齐鲁兵学的务实精神,对于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毛泽东“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的务实作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接接地气”的指示精神,引导广大干部不尚空谈,不图虚名,不搞作秀,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实实干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八、齐鲁兵学的人才观念

齐鲁兵家的人才观突出“将才”观。他们都认为“将”是掌握国家、人民、军队之命运的人。姜尚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六韬·龙韬·立将》);“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六韬·龙韬·奇兵》)孙子说:“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孙子·作战》);“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孙子·谋攻》)。《黄石公三略·上略》曰:“夫将者,国之命也。将能制胜,则国家安定。”诸葛亮说“夫兵权者,是三军之司命,主将之威势”(《将苑·兵权》);“夫将者,人命之所县(悬)也,成败之所系也,祸福之所倚也。”(《将苑·假权》)

齐鲁兵家对识将、选将、用将、育将等方面都有具体明确的标准。姜尚列出了八种对人才观察测验法。即“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祥;二曰穷之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以间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知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六韬·龙韬·选将》)姜尚还说:“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锐;将不智,则三军大疑;讲不明,则三军大倾;将不精微,则三军失其机;将不常戒,则三军失其备;将不强力,则三军失其职。”(《六韬·龙韬·奇兵》)孙子的“十三篇”每一篇都有对“将帅”的要求。他在开篇就提出了“智信仁勇严”(《孙子·计》)的将帅标准;吴起则提出了“总文武”、“兼刚柔”的标准(《吴子兵法·论将》);诸葛亮也提出了为将者所需具备的七项特质,即“志、变、识、勇、性、廉、信”(《将苑·知人性》)等。戚继光在《练兵实纪·练将》中对将士提出“七立”和“七戒”之说。“七立”为“正心术、立志向、明生死、辨利害、做好人、坚操守、宽度量”;“七戒”为戒“声色害、货利害、刚愎害、胜人害、逢迎害、萎靡害、功名害”,从“立”“破”并举的角度提出为将为人标准。

齐鲁兵家对如何选取人才也有许多论述,其中多有建树的应属诸葛亮。诸葛亮曾引用孔子的话:明君之治,不患人不知己,患不知人也。又进一步解释说,所谓患不知人是指:“不患外不知内,惟患内不知外;不患下不知上,惟患上不知下;不患贱不知贵,惟患贵不知贱。”①段熙仲、闻旭初编校:《诸葛亮集》,中华书局2011年版,63页,63页,47页,21~22页,5页,17~18页。意指在知人方面,主要矛盾在“内、上、贵”,就是说“内须知外,上须知下,贵须知贱”,只有当“己了解敌、君了解臣、将了解士”时,才会使下面的人甘心情愿地为主人服务。从而做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马为策己者驰,神为通己者明”。②诸葛亮十分注重用人之所长。认为,人互为长短,能扬起长而避其短,却不能使短处消失。这种取舍的方法叫“任长”。他说:“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子胥长于图敌,不可以谋身。尾生长于守信,不可以应变。王嘉长于遇明君,不可以事暗主。许子将长于臧否,不可以养人物。此任长之术也。”③正是由于诸葛亮知人善任,用人所长,在他任丞相后,起用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如“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又才兼于人”④。“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⑤。“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鲸、彭之徒,当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⑥。另外,黄忠之“勇毅”、魏延之“骁勇”、杨仪之“才干”等,也都体现得淋漓尽致。诸葛亮不仅用人所长,而且能够人尽其才。如刘巴原是刘璋谋士,刘备入川前,数次进谏刘璋,指出刘备有狼子野心,建议予以拒斥,刘璋未予采纳。刘备入川,平定益州后,本应拒用刘巴,但诸葛亮因他能“运筹帷幄之中”,反而任命他为左将军西曹椽。甚至刘备称帝后的诰命,也由刘巴起草。又如邓方、马忠、霍戈,此三人能执行诸葛亮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民族和睦政策,先后被委任为“来降都督”,发挥他们这方面的才干;蒲元“性多巧思”,被委任为西曹椽,在制作、改进兵器及其它运输工具方面发挥了不小作用;李譔“博好技艺”,诸葛亮以其为州书佐,后又提拔为尚书令史;张裔有政治才能,又懂得生产技术,诸葛亮命他为司金中郎将,负责“典作农战之器”,北伐时更以张裔留守成都,代理宰相职务。

齐鲁兵家选用人才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打破地域界限,摈弃门第之见,广为搜罗有用之才。据《三国志·蜀书》记载:在诸葛亮授任的63人中,荆州人士26人,蜀地人士29人,刘备旧部2人,东州人士3人,其他人士3人。展现出其用人上的广阔胸怀。齐鲁兵家自身也是境界高远,四海为家。无论在何地都以家国大局为重,驰骋疆场,奉献才智,建功立业。孙子原本齐人,看到齐国内乱不止,毅然奔吴,施展才华、建功立业,修缮兵法。吴起本是卫国左氏(今山东菏泽定陶或曹县)人。一生历侍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后世把他和孙子并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诸葛亮既是闻名古今的伯乐又是四海为家的齐鲁兵家人才。诸葛亮是琅琊阳都人(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官居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更是齐鲁杰出人物的代表。

传承齐鲁兵学的人才观念,不仅对培养造就强军兴军的军事人才有直接借鉴意义,而且对于新形势下各个领域、各条战线营造人才环境,发现人才、培育人才、保留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促进更多的创造性、创新性人才脱颖而出,也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意义。

〔1〕张文儒.中华兵学的魅力——中国兵学文化引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王连斌.中华传统武德文化论要[M].白山出版社,2015.

The Cultural Position and Social Value of Qilu Military Science

Nan Bingjun

The thinking culture and social value of Qilu military science go far beyond the military field. It embodies the unique Chinese way of thinking, wisdom of thinking and rational thoughts. Some of its ideas and propositions have taken roots in the blood of the Chinese people and even have become the culture gene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is paper mainly interprets the value concerning the strategic thinking, philosophical wisdom, patriotic sentiment, martial virtue culture, people-oriented thoughts, consciousness of innovation, pragmatic spirit and personnel concept of the Qili military science, which aims to direct people to reinforce the culture self-confidence and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so as to render contributions to the building of a powerful nation of culture and a powerful province of culture.

Qilu Military Culture; Cultural Valu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Cultural Inheritance

A

2095-9176(2017)05-0082-07

2017-08-15

南兵军,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高级顾问,《孙子研究》杂志主编。本文系2016年度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传承齐鲁兵学文化,助推文化强省建设》的阶段性成果(编号:16-JS-ZD-03)。

(责任编辑:周淑萍)

猜你喜欢

兵学齐鲁诸葛亮
兵学商用人物
——刘家文
兵学商用人物
——徐小林
齐鲁声音
林尊文:我的齐鲁之缘
临沂市银雀山兵学文化公园开园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齐鲁声音
诸葛亮隆中决策
齐鲁书社
诸葛亮“七擒孟获”说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