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大舞台”表演区的重建发展

2017-01-27淮安市教学研究室

早期教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表演区舞台游戏

淮安市教学研究室 王 芳

聚焦“大舞台”表演区的重建发展

淮安市教学研究室 王 芳

表演游戏是幼儿园创造性游戏之一,它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大舞台”表演区的设置为幼儿进行表演游戏提供了便利和保证。本学期,我们以“大舞台”表演区为平台,通过重建发展,形成相互关联的游戏网络,促使不同游戏区域的流动融通,使得“大舞台”表演区这种旧有的形式不断获得源头活水,产生新的魅力,也为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和各种表演能力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一、“大舞台”表演区前期的原生态呈现与观察分析

开学初,教师对班级的游戏区进行了整体规划,在班级外的走廊上创设了表演区“大舞台”。与往常一样,教师承担起了大舞台创设的所有工作:设计、布局、准备材料等,忙得不亦乐乎。很快,“大舞台”便呈现出来,主要分为材料区、表演区和观众席三部分。材料区投放了供幼儿选择和装扮的物品,如乐器、发饰、面具、衣帽等;表演区一面靠墙,并铺着地板,摆放了几把小椅子。“大舞台”虽然很快就建好了,但经常进入该区域进行表演的幼儿却不多。面对表演区的冷清现象,教师进行了反思:为什么自己精心设置的舞台却无人问津呢?什么样的舞台才能真正走入幼儿的内心,激发他们参与和互动的热情?经过和幼儿地交流,问题的答案渐渐在教师的头脑中清晰起来。

1.“大舞台”的设置脱离了幼儿的生活经验,是教师“一厢情愿”的作品。幼儿面对陌生的区域和游戏无所适从,只能跟随教师的“安排”亦步亦趋。同时,由于大舞台高结构的材料比较多,限制了幼儿在游戏中的操作、探索和交流,这使本应该热热闹闹的舞台变得冷清且缺乏互动。

2.“大舞台”的设置层次简单,缺少延伸性。教师在创设游戏区时,缺乏对幼儿能力水平的正确评估,游戏的创设和材料的投放也缺乏层次性,致使不能兼顾到个别幼儿的发展需求。同时,大舞台里的游戏过于程式化,缺乏活力,不能随着幼儿的发展进行适当的丰富与衍生。部分幼儿在游戏初期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会利用道具在舞台上唱唱跳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常来“大舞台”表演的总是几个能歌善舞的小姑娘,其他幼儿却离它渐渐远去。

3.“大舞台”的管理粗放,缺少沟通互动。多数教师认为表演就是幼儿自由地唱唱跳跳,只需为其搭建一个舞台便可以了,因而往往重建设,轻管理,忽略了舞台的使用效率和游戏价值。

二、“大舞台”表演区的重建发展与复活举措

通过观察分析,教师理清了“大舞台”表演区前期设置的问题与不足,也为后期的重建和复活探索了正确的方向和路径。在表演区设置的后期改进中,教师着重强化了以下几点。

1.活用调查表,调动并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为了让“大舞台”重新复活,教师决定让幼儿成为游戏区设置的主人,于是将一系列问题抛给了幼儿,并发放了《大舞台里有什么》和《表演流程是什么》的调查记录表,引导幼儿通过自主地搜集资料或实地考察,规划出自己心目中的“大舞台”。当幼儿带着填写好的调查表回来后,教师对大家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商讨与整合,最终确定“大舞台”主要包括:展映处、售票处、检票处、化妆间、舞台(放映厅、安全出口、剧务)、休闲区、风味美食店等。

2.细化舞台内容,激发幼儿自我管理的意识

在幼儿前期调查的基础上,表演的流程、管理模式以及具体规则等在每个人的心里逐渐明晰起来。为了让生活经验转变为幼儿游戏中的切实体验,教师与幼儿共同商讨表演区创设的具体内容,如:演出时间的确定、空间的规划、角色及具体职责的确立等。

(1)结合幼儿需要,确定演出时段。在与幼儿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幼儿都有参与表演区的愿望,并且对同伴和节目的选择也有自己的诉求。为了满足幼儿的愿望,确保演出过程的有序进行,部分幼儿提议演出可分三场,幼儿选好表演场次后要根据既定节目做好排练、装扮和候场的准备。在游戏开展的过程中,幼儿通过准备、规划、协商潜移默化地形成自我管理的意识,他们的计划性、时间观念、合作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2)丰富角色内容,增强游戏体验。从幼儿的表述中,教师发现他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节目表演,很多幼儿热衷于为他人服务的后勤工作。为了丰富和延展游戏内容,增强幼儿对不同角色的体验,班级围绕“表演区里的工作”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全班幼儿对基本工作达成了共识,主要包括:宣传组负责“展映区”演出海报的绘制。场务负责摆放和整理物品、播放音乐、记录《大舞台幼儿参与游戏记录表》。售票处负责观众选号买票,告知观众演出已进行的时间或下场开演时间。检票处负责个别观众对号入座和观众席的管理工作,每场演出结束后进行清场和整理的工作。以上所有的工作均由幼儿自我组织、自发管理,确保演出活动的有序进行。在游戏结束后,表演区的工作人员还会对本次工作进行交流和评价,从而不断提升经验。

3.增进有效沟通,推动区域间融合

游戏中的幼儿喜欢自由交流,自发互动,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以达到积极探索、身心愉悦、全面发展的目的。通过观察与沟通,教师发现幼儿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与不同的游戏区进行互动,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基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以及游戏网络的形成,师幼之间展开了多次深入的探讨。

(1)如何满足观众对餐饮的需求?部分幼儿表示平时在观看电影和表演时都可以带零食入场,这样可以更加放松和快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幼儿很快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观众可以在班级的“香喷喷美食街”购买指定的零食,如“爆米花”“饮料”,待表演结束时,要自觉地将食物带出剧场。

(2)如何解决观众购票时的现金问题?这一问题一提出,幼儿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到“小银行”提取现金。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小银行”可以采取不同的取款形式,如小年龄段的“自动取款机”,大年龄段的“个人账户”的建立。幼儿根据所需的金额取款并进行记录,从而培养幼儿的数概念。

(3)如何满足演员对服装、道具的需求?每场演出开始前,演员都要进行适当的装扮,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喜爱美工创作的幼儿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可以在美工区创立一个“化妆间”,为演员准备道具和饰品。这样既满足了幼儿创作的需要,增进了游戏区之间的合作,又节约了时间。同时,道具组的幼儿还可以为观众提供互动的材料,如使用彩带、小巴掌等为演员加油。

(4)如何满足演员对节目的宣传需要?游戏中,很多小演员希望能将舞台上的美好形象留存下来。这一愿望提出后,幼儿之间展开了讨论。他们提出,可以借助“摄影工作室”的平板电脑进行现场拍摄,并在集体交流时进行分享,或在展映区进行展示。

三、“大舞台”表演区后期发展的成效

“大舞台”表演区的后期发展相较于前期的形态,在其形式、内容、结构以及活动成效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同时,幼儿在游戏中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1.幼儿的角色体验不断增强。随着游戏的深入开展,幼儿自发探索出了许多喜爱的角色内容,如:售票员、检票员、道具组、场务、摄像师等。游戏中,幼儿自然地将生活经验与角色职责相结合,既满足了扮演的需要,也极大地促进了同伴之间的合作交流。幼儿在角色中对未来进行着预演,模拟社会生活实践,制定个人的游戏计划并积极付诸行动。幼儿在游戏中的高度投入正体现着他们对角色的理解和诠释。

2.游戏的网络空间不断扩大。游戏是幼儿交流交往和解决问题的工具。随着“大舞台”表演区内容的延伸,幼儿对游戏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急需更大的活动和交往空间,从而解决层出不穷的问题。如“小银行”“香喷喷美食街”“摄影工作室”的有效介入。于是,表演区的拓展促进了班级整个游戏网络的形成和良性互动。

3.幼儿的能力提升日益显现。不同的游戏空间要求幼儿必需尝试合作、协商,自主地选择交往的同伴与交流方式。在游戏网络中,幼儿需要以结对形式进行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游戏中,幼儿需要时刻明确自身的职责,整理自己的思考和感情,理解人、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协调能力。游戏中,幼儿需要不断地使用生活的直接经验,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和自控力及时间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猜你喜欢

表演区舞台游戏
军迷大舞台
从表演区游戏中反思教育行为
军迷大舞台
小导演诞生记
幼儿园表演区游戏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究
对幼儿园表演区活动开展的初探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