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2017-11-20南京市栖霞区第一实验幼儿园

早期教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科学知识影子经验

南京市栖霞区第一实验幼儿园 王 飞

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南京市栖霞区第一实验幼儿园 王 飞

自主探究学习是科学活动中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幼儿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通过独立自主的探索、质疑、分析、创造,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科学知识,拓展科学经验,最终培养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发展的能力。我们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为指导,把握要领,聚焦经验,采用“观察、支持、评价”三要素,在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观察——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欲望

好奇心是推动幼儿学习的原动力。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幼儿时常被生活中有趣的科学现象深深地吸引。作为教师要用心观察,发现幼儿的兴趣点,保护幼儿的好奇心,以此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

1.“静”观现象,发现幼儿的兴趣点

表一:科学活动“好玩的影子”

所谓“静”观现象,是指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静下心来观察生活中有趣的科学现象,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并为其创造探究条件,鼓励他们调动感官,主动参与活动,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如科学活动“好玩的影子”,教师既没有刻意设置,也没有故弄玄虚,而是自然渗透,幼儿通过自主探究,习得了科学知识,获取了科学经验。

从上述活动中我们看到,当幼儿对科学现象感兴趣时,就会主动地去探索、研究。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静心观看他们探究的活动,细心观察他们探索的信号,将主动权交还给幼儿,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2.“近”看游戏,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表二:科学游戏“水滴和纸”

幼儿天生好动、好奇、好探索,作为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幼儿学习的兴趣点,还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习兴趣,让好奇心助推幼儿主动学习。另外,教师还要走近幼儿,给予其充足的探索时间,鼓励他们动手、动眼、动嘴、动脑,自由、自主、自然地探究,进而享受主动探究的乐趣,建构科学知识。比如,在科学游戏“水滴和纸”中,教师“近”看游戏,用心记录、分析他们的游戏行为,发现爱学、乐学、好学的学习态度,以及主动探索和研究的良好品质一直在科学游戏中流露。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只有保护幼儿的好奇心,适当退让,才能走进幼儿,引发他们主动探究,而当教师“近”看幼儿游戏时,就会发现自己之前的疑虑是多余的,幼儿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并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科学经验,构建科学知识。

二、支持——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

在科学活动中,自主探究时间的长短,参与活动的人数,都由幼儿自己决定。但教师适时的支持、鼓励、帮助,能促进幼儿主动地投入科学活动,更细致地观察和探索。于是,我们支持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尝试,鼓励他们自主探究,自由体验,自寻答案。随后,他们开始沉浸在“探索与研究”的乐趣中,并在体验中提升了探究能力。

1.捕捉不同点

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他们活动的方式、出现的疑问也都会不同,教师要善于捕捉并支持他们在科学活动中的行为表现,鼓励他们通过操作和验证获得科学经验。自科学活动“好玩的影子”开展后,好好小朋友自发地玩着“数影子”游戏,在探索、研究的游戏过程中,良好的自主探究能力逐渐养成。

表三:科学游戏“数影子”

聚焦科学游戏“数影子”,我们不难发现好好的游戏有别于其他幼儿的游戏,教师的支持、等待促成好好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取了“光折射”的科学知识。

2.探究未知点

幼儿内在的探究动机,助推他们运用已有经验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猜测和判断。基于此,教师要抓住幼儿探究的未知点并对其进行解读,帮助幼儿获得科学经验,推动他们发展。如在“摩擦起电”的科学小实验中,幼儿用不同材质的工具进行摩擦,随后去吸小纸屑,当幼儿发现所有提供的材料都能吸住时,他们提出质疑:为什么不会产生静电的材质也能吸上小纸屑呢?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要着急去纠正幼儿的探究结果,而是鼓励他们再次探究,再次发现,再次交流。

随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找到了原因:如果“摩擦起电”实验当天下大雨,空气潮湿,由于纸屑都非常小,在空气中沾了湿气,即使不摩擦,小纸屑也能主动地与任何和它相接触的物体相吸。最后,教师播放了幼儿在操作科学实验时的录像,引导幼儿进行交流讨论,探究未知点,最终习得科学知识。

三、评价——构建自主探究的模式

在科学活动中评价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合理有效的评价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利于教师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价值观,提高科学活动的质量,帮助幼儿总结经验、提升探究能力。

1.关键问题,有效评价

在科学活动中,幼儿自主探究时,教师需静下心来听幼儿的交谈,看幼儿的表现,思幼儿的发展水平,定评价的侧重点,针对事件过程与结果,利用验证方式,帮助幼儿梳理关键事件中的经验。如科学活动“神奇的颜色”中,教师事先在科学区投放了瓶盖上有颜色且装满水的塑料瓶供幼儿探索。活动中幼儿发出疑问:为什么瓶中的水会变颜色?通过再次操作、探索,幼儿发现瓶盖上有颜色,摇晃后,瓶中水就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最后,教师把幼儿集中在一起,聚焦关键问题,进行了有效评价,幼儿获得了“原来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会变成另外一种颜色”这一关键经验。

2.经验分享,师幼互评

科学活动中,把探索的空间留给幼儿,将探究的时间还给幼儿,鼓励他们和同伴交流、分享探究结果,最后师幼进行互评,以此提高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如在“把钉子捡起来”活动中,对于散落了一地的钉子,孩子们有的用手捡,有的用扫把扫,有的用吸铁石吸。在最后的讨论环节中,教师鼓励幼儿相互交流,进行经验分享,在此过程中我们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磁铁能吸住含铁的物品。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影子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蜗牛看牙医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
What a Nice Friend
和影子玩耍
不可思议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