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论方言的非遗属性

2017-01-27刘民钢

非遗传承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满语方言文化遗产

刘民钢

本文作者曾经讨论过方言与地方戏曲的关系,认为“传统口头文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位列第一,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其载体的语言,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试想如果没有了作为依托的语言和方言,那么民歌、民谣和地方戏曲将如何存在?因此语言(或方言)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进一步探讨语言或方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质,以及其保护价值。

一、语言与方言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所谓社会性动物,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信息与情感的交流与合作。

传递和交流信息或情感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比如说,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表情、体态来传递不同的想法和感受。在日常生活里,有人请你尝试一种水果,一入口,你马上皱起了眉头,旁人一看就知道,这东西的味道你一定不喜欢。在体育比赛中,当一方经过艰苦的比赛最终一举获胜时,运动员双手举向天空,仰天长啸,他们的喜悦之情也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也可以通过某些工具来表达某种意思。比如在足球比赛中,当裁判员从兜里掏出一张黄颜色的牌子向某一个运动员出示时,他是在表示对该运动员的警告。还有,当船只航行在大海上时,船只和船只之间交流信息,经常使用信号灯或者旗语。除了信号系统之外,还有其他的艺术手段也可以表达我们的情感。当我们听到一段音乐的旋律时,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作曲者的愉悦、郁闷、悲伤,甚至愤怒。

但是,在所有的交际工具中,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表情达意的交际手段。如果没有了语言,我们的意见、要求和情感的表达、传递将会受到很大的局限。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历史就无法留传给我们的后代,我们的知识也无法传递给下一代。于是,历史上的错误将会一次又一次地重演,知识将会一次又一次地重学,人类将不断地徘徊在历史发展的低层次阶段。因此,语言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类是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语言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现在还都处在推测阶段。有学者推测,人类的语言有可能源自鸟类和猿类的语言。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人类的语言可以一直追溯到人类和猿类语言的历史,至少大约可以追溯到人猿分支之前。从现在人们对猿类(如猩猩和黑猩猩)语言能力的研究看,猿类的语言能力确实比我们以往想象的厉害得多。也有学者推测,我们的语言可以上推到50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时代。总而言之,人类的语言应该是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了。今天世界上存在着的五千多种语言,都是人类经过悠久历史中发展和积淀的产物,是人类创造和保存下来的宝贵财富。

方言是语言的分支。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语言发展出了多个分支,是有各种原因的,一是人类的分支和迁徙。随着原始人类的族群逐渐扩大,人口增多,一些大的族群会慢慢分出一些分支,迁向其他地区。由于地理上的隔绝,不同人群的语言会发生一些变异。这些分支,就是后来的方言。举个例子来说,明代末年,张献忠占据四川后大肆屠杀,结果几乎是千里无鸡鸣。清代建立后,不得不从湖北等地区引入居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四川”。进入四川的湖广人群,由于地理的隔绝,和原迁出地区的方言就会产生一些不同,或保留了原来的语言特点,或产生了其他的方言特点。这就是人类迁徙形成的地域方言。二是由于人们属于不同的社会群体,每个群体内部都会产生一些只在这一群体中使用的词汇和表达方法。不同群体之间的语言表述也就有了一些差异,这种不同,也被称为方言。不过上一点所说的不同称之为地域方言,这一点所说的不同被称之为社会方言。举个例子来说,大家熟悉的旧社会的帮会组织的黑话,就只有帮会中的人才能听懂。这就是一种社会方言。三是中国学者首先提出的,是由于权威语言,比如标准汉语,在传播到一些原来说别种语言的地区后,为这一地区的人群所采用,但是,由于本有语言的影响,形成了和标准语不同的语音形式和表述方法,这也会形成方言。比如汉语的南方方言,大体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

因此方言是语言的一种特殊形态。和语言一样,也是人类发展历史中发展起来并保留下来的一种财富。

二、方言与非遗

语言和方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关系?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给出的定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人们世代相传,二是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语言具备上述两个性质。语言是人类世代相传了数万乃至数十万年的遗产,而且承载了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特点。

我们还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语言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不是具有具体形态的物质。它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必须借助人类的行为予以表现,并且具有自己的形态系统。此外,方言也和其他非遗一样,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语言的语音、语义、语法系统和词汇体系中无不包含着几万年来人类的智慧、人类行为演变的特质,以及人类的发展历史。

而方言相对语言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包含着一时一地的人群的文化特性,这种特性或通过词汇予以表现,或通过语音(变迁的痕迹)予以表现。

如此重要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能随随便便地就让它们消亡吗?

三、科学保护方言的重要价值

语言和方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可重现性。即一旦一种语言或方言消失了,人类很难将其重新复原。一种语言失传了,没有了使用的人群,要想重新恢复它几乎是不可能的。

举例来说,在近代曾经有一种几乎要统治全中国的官方语言——满语。可是随着满族人群的语言改用,到现在,能说满语的几乎已经没有人了。曾有报道说:“目前,全世界能够流畅说满语、写满文的研究专家加起来不超过30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处处长吴元丰曾经伤感地预言:‘如果以20到30年为一代人的话,再过三代人,估计满语就彻底没了。再乐观一点,百年之内,满语将不复存在。’”

除非这种语言或方言曾经被非常全面地记录并保存下来。在历史上曾经比较完整地留下记录的语言有梵语和拉丁语。这两种语言现在也已经很少有人使用,拉丁语除了教会中的少数神职人员外,几乎已经没有人使用。梵语虽然至今仍被列为印度的官方语言,但掌握这种语言的人只有不足1.4万人(2001年)。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对这两种语言的完整记录,能够看懂它们的古代文献。

对汉语而言,这种处于强势状态的标准语,并不存在失传或消失的危险。但是,由于现代传播手段的急速发展,人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日趋紧密,方言(包括汉语方言)则正处于急剧弱化的境地,处于快速消亡的状态中。因此,充分了解语言和方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积极地、科学地记录和保存现在使用上已经处于弱势、演变日趋急剧的方言,已成为当务之急。

因此,我们强烈地呼吁:科学和完整地保存方言,应当是当前非遗保护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

猜你喜欢

满语方言文化遗产
方严的方言
满语角
满语角
满语角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满语角
方言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说说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