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盐铁会议主题考

2017-01-27

现代哲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疾苦汉书会议

杨 勇

盐铁会议主题考

杨 勇

学界对于盐铁会议长久以来存在一个误区,认为会前即确定以盐铁酒专营为会议主题。基于这种认识,人们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盐铁问题上。然而分析关于会议召开的八条史料,结合政治背景、会议性质以及《盐铁论》所论诸项内容,可知会前所定主题应是“问民所疾苦”。包括盐铁专营等议题都是论辩过程中响应这个主题而展开的,是“问民所疾苦”主题下的结果,而非会议召开的原因。明确这一因果关系,对正确认识盐铁会议具有重要意义。

盐铁会议;《盐铁论》;会议主题;问民所疾苦;盐铁专营

西汉昭帝时召开的盐铁会议,是汉代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汉廷下诏:“其令三辅、太常举贤良各二人,郡国文学高第各一人。”*[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223页。次年二月,察举的贤良、文学六十余人被朝廷策问,与当朝最高官员丞相、御史大夫及其属员丞相史、御史展开激烈辩论,被后人称为盐铁会议。宣帝时庐江太守丞桓宽根据会议存留的“议文”加以“推衍、增广”,整理成《盐铁论》一书,全书六十篇,共六万余言,完整保存至今,是“后人了解这段历史华章的第一手资料”*孙家洲:《中国古代思想史(秦汉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0页。。

对于这次会议的主题,学术界一直存在误区。这种误区似乎顺其自然地产生,其逻辑上的错误极易被人们所忽略,结果较为根深蒂固,影响了对会议的正确判断及进一步全面认识。通常认为,这场会议召开之前就确定了以盐铁酒专营存废为主题。以下面两部重要著作中的观点较有代表性:

当时的朝廷把天下的读书人,有功名的和没有功名的,一共六十多人,召集到京师,和政府的负责人讨论盐铁专营和酒类专卖等问题。这些本是自汉武帝以来政府所奉行着的最高国策,因为有人反对,故召集会议来讨论。*郭沫若:《盐铁论读本》(序),《郭沫若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72页。

公元前八一年,汉昭帝召集全国文学、贤良代表六十余人与御史大夫桑弘羊、丞相田千秋讨论盐铁专营和酒类专卖等问题。*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中国文学史(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164页。

以上两条,前者出自史学大家郭沫若的《盐铁论读本》自序,后者出自游国恩等主编的四卷本《中国文学史》,两本著作在学界都有较大影响。他们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第一,会议主题为讨论盐铁专营和酒类专卖的存废;第二,这个主题在会前就已确定,是会议所以召开的原因。以上观点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以后,就笔者阅读范围所及,至今尚未见有研究者表示异议。许多著作论及盐铁会议时也与之基本一致。如刘泽华在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中国政治思想史》说“西汉中央政府就盐、铁、酒官营专卖问题召开了一次会议”*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17页。,台湾学者赖建诚认为“帝诏丞相与其下属,以及御史大夫桑弘羊与其下属,代表朝廷来和代表民间的儒生六十余人,辩论盐铁酒专卖”*赖建诚:《〈盐铁论〉的结构分析和臆造问题》,《中国文化》1996年第2期,第159页。。

这次会议真如以上观点,会前就确定以讨论盐铁酒专营等经济政策的存废问题为主题吗?本文对此有不同看法。下面结合相关史料进行具体说明。

为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本文将《汉书》《盐铁论》《前汉纪》等相关汉代史籍中关于盐铁会议召开情况的记录全部搜集在册,一共八条材料如下:

①惟始元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问民间所疾苦。*[汉]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页。

②年……二月,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民所疾苦。议罢盐、铁、榷酤。*[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第1册,第223页。

③昭帝即位,六年,诏郡国举贤良、文学之士,问以民所疾苦,教化之要。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示以俭节,然后教化可兴。弘羊难,以为此国家大业,所以制四夷,安边足用之本,不可废也。乃与丞相千秋共奏罢酒酤。*[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第4册,第1176页。

④杜延年……见国家承武帝奢侈师旅之后,数为大将军光言:“年岁比不登,流民未尽还,宜修孝文时政,示以俭约宽和,顺天心,说民意,年岁宜应。”光纳其言,举贤良,议罢酒榷、盐、铁,皆自延年发之。*[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第9册,第2664页。

⑤讫昭帝世,国家少事,百姓稍益充实。始元六年,诏郡国举贤良、文学士,问以民所疾苦,于是盐铁之议起焉。*[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第9册,第2886页。

⑥赞曰:所谓盐铁议者,起始元中,征文学、贤良问以治乱,皆对愿罢郡国盐铁、酒榷、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然后教化可兴。御史大夫弘羊以为此乃所以安边境,制四夷,国家大业,不可废也。*[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第9册,第2903页。

⑦孝昭幼冲,霍光秉政,承奢侈师旅之后,海内虚耗,光因循守职,无所改作……举贤良、文学,问民所疾苦,于是罢酒榷而议盐铁矣。*[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第11册,第3624页。

⑧孝昭帝始元六年二月,诏有司举贤良、文学,问民疾苦。议罢盐、铁、榷酤。*[汉]荀悦撰、张烈点校:《两汉纪》上册,中华书局,2002年,第279页。

以上材料,①出自《盐铁论》,②③④⑤⑥⑦出自《汉书》,⑧出自荀悦《前汉纪》,都是今日所能见关于盐铁会议召开情况的第一手史料。细推这八条材料,并不能看出会议召开之前已确定主题为讨论盐铁酒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材料①,见于《盐铁论》开篇,桓宽对会议召开情况引诏书稍作叙述后,直接进入辩论部分。这里只字未提盐铁酒问题,仅指出会议召开的目的是“问民所疾苦”。

材料②,见于《汉书·昭帝纪》,以编年形式简要记述昭帝朝历史时提及盐铁会议。这同材料①一样指出会议目的是“问民所疾苦”,同时指出会议“议罢盐、铁、榷酤”。

材料③,见于《汉书》论述经济问题的专书《食货志》,指出会议目的是“问以民所疾苦,教化之要”。结果贤良、文学提出罢盐、铁、酒榷、均输的问题,双方就此展开辩论。最后桑弘羊与田千秋主动奏罢酒酤。

材料④,见于《汉书·杜周传》所附杜周之子杜延年的传记,指出杜延年劝霍光行宽政,“修孝文时政”,被霍光采纳,“举贤良、议罢酒榷、盐、铁”。

材料⑤,见于《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指出“盐铁之议”发起的原因是“举郡国贤良、文学士,问以民所疾苦”。

材料⑥,见于《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文末赞语,其叙述语境、方法与材料③基本相同,指出会议目的为“问以治乱”,在此主题下贤良、文学提出罢盐铁、酒榷、均输。

材料⑦,见于《汉书·循吏传》,指出霍光因循而无所改作的政治下,举贤良、文学,“问民所疾苦”。结果在这场问对中“罢酒榷而议盐铁”。

材料⑧,见于《前汉纪》卷16,叙述和材料②基本相同。荀悦或即引自《昭帝纪》。

分析以上材料,可见有关此次会议的主题有三种说法:第一为“问民所疾苦”,材料①②③⑤⑦⑧为此说;第二为“问教化之要”,材料③为此说;第三为“问以治乱”,材料⑥为此说。无论采用哪一种说法,均不能得出事先已确定要讨论盐铁、酒榷等问题的结论。进一步遍检《汉书》,也没有证据显示会前即确定盐铁酒问题为会议主题。本文认为真实的情况是:会前确立的主题是“问民所疾苦”“问教化之要”“问以治乱”这样一些宽泛性的议题。尤其是“问民所疾苦”在上述材料中六次出现,应是会议最核心的主题。朝廷以此向来自郡国基层的贤良、文学了解各地百姓疾苦。材料④中杜延年向霍光建议召开此次会议,“年岁比不登,流民未尽还,宜修孝文时政,示以俭约宽而和,顺天心,说民意,年岁宜应”的说法,也正是从民间疾苦的角度考虑的。

盐铁酒专营问题与“问民所疾苦”的主题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对此,可进一步分析材料①所在《盐铁论·本议》开篇的逻辑:

惟始元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问民间所疾苦。

文学对曰:“窃闻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广道德之端,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夫文繁则质衰,末盛则本亏。末修则民淫,本修则民悫。民悫则财用足,民侈则饥寒生。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汉]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上册,第1页。

这里可以明白看到,盐铁酒等问题是贤良、文学在会议开始后才主动提出来的:在贤良、文学看来,会议是要“问民所疾苦”,武帝以来实行的盐铁酒专营及均输平准等聚敛兴利政策是当时导致“民所疾苦”的最大因素,使百姓财用不足而生饥寒,必欲除之而后快。由此双方才开始对盐铁酒榷、均输平准的利弊、存废展开激烈辩论。上述剩余七条材料实际上表达的也是这一逻辑,尤其是材料⑤⑦中“举……问……于是”的结构清楚地揭示了二者间的关系:“问”的是“民所疾苦”,“对”的是“罢盐、铁、榷酤”。盐铁酒问题不是导致此次会议召开的原因,而是会议的结果。

后人何以有会前事先确定以盐铁问题为主题的错觉呢?这次论辩在会后被称为“盐铁之议”或“盐铁会议”,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有意无意间影响了后人的判断。材料②④⑦中的“议罢盐、铁、榷酤”一句,如果粗读而过,确实让人感觉会议事先的主题在此。细细体会上述八条材料,尤其是《盐铁论》开头的行文,就可明了这句话其实是会议结束后人们对此次会议重点讨论了盐铁问题的总结性记述。桓宽在《盐铁论》末尾《杂论》中言:“余睹盐铁之议,观乎公卿、文学、贤良之论。”*[汉]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下册,第613页。似乎在桓宽之前,人们就已将这场论辩称为“盐铁之议”,或者最迟至桓宽已如此称呼。一方面,盐铁酒类专营及平准、均输的优劣、存废在会议一开始就被文学一方提出,并且双方反复争论。而关于盐铁酒专卖的争论最为激烈,其中又以盐铁为大项*[汉]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下册,第463—464页。。纵观《盐铁论》全文,它确实是贯穿会议始终的主要线索,其他问题的论辩都由此逐步引申而来。另一方面,这次会议取得的唯一成果是“罢郡国榷酤、关内铁官”,使得会后人们对这场辩论的记忆主要以“盐铁”为代表,遂以“盐铁会议”命名。《盐铁论》的书名亦本于此。在这样的认识下,人们顾名思义地渐渐认为盐铁会议在会前已事先确定以盐铁问题为主题,《盐铁论》是一本关于盐铁专营争论的经济史著作,遂使得《盐铁论》一直以来的关注热点是盐铁酒专营等经济史问题。

然而只要对此书稍加阅读,就会发现事实是:书中关于盐铁专营等经济政策的争论,只是其重点之一,而并非其内容的全部。双方在关于盐铁、酒榷、均输平准的辩论过程中,不断提出其他一些问题。由此广泛讨论了军事、外交、司法、民族关系、吏治、社会风气、徭役、货币改革等当时人们所关心的几乎一切政治、经济问题,以及这些问题背后的本末、义利、礼法、战和、儒法等思想及哲学层面的议题,从而发展成为一场百科全书式的大辩论*丁毅华认为:“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均有极丰富的实践内容,有许多经验可以总结,许多问题有待深探,然而,盐铁会议的参加者却于此无大作为。”然而,事实恰恰与此相反。(丁毅华:《盐铁会议会风平议》,《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6期,第46页。)。正如郭沫若指出:“《盐铁论》所涉及的问题相当广泛。”*郭沫若:《盐铁论读本》(序),前揭书,第477页。有学者统计全书“谈论经济问题的篇数只占12%,在各类问题中比例最低”*赖建诚:《〈盐铁论〉的结构分析和臆造问题》,前揭书,第159页。,这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就内容看,此次会议绝非“盐铁”二字所能概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述及《盐铁论》时专门指出:“盖其著书之大旨,所论皆食货之事,而言皆述先王,称六经,故诸史皆列之儒家。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改隶史部食货类中,循名而失其实矣。”*[清]纪昀等撰:《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91《子部一·儒家类第一》,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197页。清初黄虞稷也把此书分属食货类,可见这个误解自古以来即存在。受“盐铁会议”名称的影响,认为这场会议只考量盐铁问题,显然是背离这次会议的本质的。这是长久以来学术界的一个误区。

盐铁会议会前确定的主题是“问民所疾苦”,这是会议的根本旨归。盐铁酒问题在会议开始后甫提出,成为了会议的主线。对此可从三个方面进一步说明:

第一,盐铁、酒榷问题在会议中始终是被贤良、文学作为导致“民所疾苦”的根源而提出的。不仅开篇《本议》如此,会议中多见此例。这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文学论及盐铁专营之弊时说:“县邑或以户口赋铁,而贱平其准。良家以道次发僦运盐、铁,烦费,百姓病苦之。”*[汉]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上册,第68—69页。贤良也论其事云:“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务应员程,不给民用。民用钝弊,割草不痛,是以农夫作剧,得获者少,百姓苦之矣。”*[汉]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上册,第429页。“盐、铁贾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土耰淡食。铁官卖器不售或颇赋与民。卒徒作不中呈,时命助之。发征无限,更繇以均剧,故百姓疾苦之。”*[汉]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上册,第430页。这些发言即为他们紧密呼应“问民所疾苦”的会议主题而提出罢除盐铁专营的明证。此外,从会议上广泛讨论的其他如开边匈奴、徭役繁重、酷吏政治等重大时政问题,也可以得出同样的认识。如贤良、文学讲到徭役繁重时说“古者……无过时之师,无逾时之役……今山东之戎马甲士戍边郡者,绝殊辽远,身在胡、越,心怀老母。老母垂泣,室妇悲恨,推其饥渴,念其寒苦”*[汉]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下册,第446页。,“今中国为一统,而方内不安,徭役远而外内烦也”*[汉]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下册,第520页。;讲到用兵匈奴时说“兵连而不息,边民不解甲弛弩,行数十年,介胄而耕耘,鉏耰而候望,燧燔烽举,丁壮弧弦而出斗,老者超越而入葆。言之足以流涕寒心,则仁者不忍也”*[汉]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下册,第513页。,“甲士劳战阵,役于兵革,故君劳而民困苦也”*[汉]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下册,第520页。;讲到酷吏用法严酷不平时说“文察则以祸其民,强力则以厉其下,不本法之所由生,而专己之残心,文诛假法,以陷不辜,累无罪,以子及父,以弟及兄,一人有罪,州里惊骇,十家奔亡”*[汉]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下册,第580页。。只有将这些问题归结到“问民所疾苦”的主题下,才能深刻理解盐铁会议上它们之所以被提出来的原因。

第二,从《盐铁论》桑弘羊一方的发言看,他们似乎没有预料到贤良、文学会在会上提出罢除盐铁、酒榷、均输,对此感到十分不满,颇为失望:

今贤良、文学臻者六十余人,怀《六艺》之术,骋意极论,宜若开光发蒙;信往而乖于今,道古而不合于世务。(《刺复》)*[汉]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上册,第130页。

圣主思中国之未宁,北边之未安,使故廷尉评(依《汉书·昭帝纪》应作“平”)等问人间所疾苦。拯恤贫贱,周赡不足。群臣所宣明王之德,安宇内者,未得其纪,故问诸生。诸生议不干天则入渊,乃欲以闾里之治,而况国家之大事,亦不几矣!发于畎亩,出于穷巷,不知冰水之寒,若醉而新寤,殊不足与言也。(《忧边》)*[汉]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上册,第162页。

作世明主,忧劳万民,思念北边之未安,故使使者举贤良、文学高第,详延有道之士,将欲观殊议异策,虚心倾耳以听,庶几云得。诸生无能出奇计远图,伐匈奴安边境之策,抱枯竹,守空言,不知趋舍之宜,时世之变,议论无所依,如膝痒而搔背,辩讼公门之下,訩訩不可胜听。(《利议》)*[汉]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上册,第323页。

桑弘羊对会议主题的理解与贤良、文学是一致的,即这次策论是皇帝“忧劳万民”而召开,这也正与“问民所疾苦”对应,但他们对什么是当时迫切的民生疾苦以及怎么解决民生疾苦的意见却大不同。桑弘羊认为匈奴祸患才是导致国家不宁、百姓疾苦的主要因素,因此双方应该讨论一些在他看来更迫切的“世务”,如献讨伐匈奴的奇计良策以解民苦,而盐铁酒榷、均输是完成征伐的经济保障,因此根本不应罢除,也不该提出来,贤良、文学所言是“不合于世务”之论。从这一点来看,如果桑弘羊一方事先知道要讨论盐铁酒等问题,就不至于在会上如此惊讶了。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盐铁问题并非会前确定的主题。

第三,从此次会议的性质也可得出会前所定主题不可能是具体的盐铁、酒榷问题。就性质来讲,盐铁会议实际上是一次对所举贤良、文学的“策问”。一般来讲,地方郡国官员先进行初步选举,进而被举荐者到中央以后,需经过对策向皇帝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对时局的一些看法,即所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第1册,第161页。。朝廷通过它来考察被举者的能力。晁错、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对策之文,都完整收录在《汉书》里。盐铁会议与一般对策的不同之处只在于这场会议以口头辩论代替了书面策文,且因昭帝年幼,就由外朝三公丞相、御史大夫这些人来代为策问。观现存西汉时期下诏举行“策问”的诏书,没有任何一封规定了要讨论什么具体的时政问题。当然,诏书所定议题往往与时政有密切关系,但一般规定得较为宽泛,策论者可以就此进行自由、广泛发挥,这似乎已成汉代诏策的惯例。如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举贤良后下诏,文帝亲自策问,要求“上三道之要,及永惟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四者之阙”*[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第8册,第2290页。;武帝初即位举贤良诏策,要“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第8册,第2495页。;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诏策贤良,问“何行而可以章先帝之洪业休德,上参尧、舜,下配三王”*[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第1册,第161页。等。这些“策问”诏书的主题,和此次下诏“问民所疾苦”属于同一类型的宽泛性议题。如果事先即规定主题为盐铁、酒榷问题,显然不符合惯例。相比较而言,这次会议前的诏策规定主题是“问民所疾苦”,故与会贤良、文学即可从多方面出发论证他们眼中的民生疾苦,如盐铁酒专营、均输平准、伐匈奴、司法严酷、吏治腐败、公田苑囿等问题带来的疾苦,这样理解似乎才较为合理。

有些学者已认识到“问民所疾苦”为会议主题。例如,周桂钿指出盐铁会议是“皇帝派有关负责人向这些贤良、文学询问民间疾苦,这些人认为政府专卖盐铁的政策是地方上极端反对的”*周桂钿:《秦汉思想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59页。;张大可指出会议“原本宗旨是‘问民所疾苦,教化之要’,由于贤良、文学建言罢盐铁,成了会议的中心议题”*张大可:《试论贤良文学——兼评盐铁会议》,《天水师专学报》1984年第1期,第5页。;日本学者鹤间和幸说“昭帝曾向地方的贤良、文学询问民众都有哪些疾苦……围绕专卖制的是非问题展开激烈争论”*[日]鹤间和幸著、马彪译:《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95页。。这抓住了“问民所疾苦”的会议主题与会议论盐铁专营存废一事之间的因果关系,但并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上述学者也没有进一步加以说明,从而隐没在“会前确立的主题是专卖问题”的误解中。这种误解严重影响了对盐铁会议历史真相的正确认识。

“问民所疾苦”为何会成为这次“策问”的主题?这是由当时的政治大势所决定的。武帝末年,经过长期对外战争,财政危机引起的“兴利之臣”的聚敛活动以及众多酷吏的严刑峻法之治,使民力大疲,国家面临严重危机;尤其是后期对匈奴的战争,“师旅相望,郡国并发,黎人困苦”*[汉]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下册,第501页。,不仅没有战功,李广利反而全军覆没;这对武帝时期以军事为中心展开的各项政策是巨大的否定和沉重的打击。面对这种严峻的政治局面,武帝不得不做调整,“悔征伐之事”*[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第4册,第1138页。,颁布《轮台诏》,提出“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第12册,第3914页。的调整方针,收缩外事,巩固基础;并“封丞相车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养民”*[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第12册,第3914页。,多有重民疾苦、抚恤民生之意;进而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发展农业生产,实行“一亩三甽”的“代田法”,取得“用力少而得谷多”*[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第4册,第1139页。的功效。都表明由滥用民力向爱惜民力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武帝时期的政策转折*关于此问题,参见杨勇:《再论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一种政治史与思想史的联合考考察》,《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昭帝即位以后,霍光主政,继续武帝去世前两年以来的调整方针,对民间疾苦更为重视。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即遣故廷尉王平等五人持节行郡国,举贤良,问民所疾苦、冤、失职者。昭帝即位后的首次举贤良,“问民所疾苦”已为主要议题,这显示了一种新的政治动向。此后恤农措施屡屡出台:二年三月遣使者振贷贫民毋种、食者*[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第1册,第220页。;秋八月下诏“往年灾害多,今年蚕、麦伤,所振贷种、食勿收责,毋令民出令年田租”*[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第1册,第220页。,减免农民赋役;四年秋七月下诏“比岁不登,民匮于食,流庸未尽还,往时令民共出马,其止勿出。诸给中都官者,且减之”*[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第1册,第221页。,减免农民的养马负担;五年夏进一步罢天下亭母马及马弩关。这些举措都是念及“民间疾苦”而进行的实质性惠民措施。盐铁会议召开前的六年春正月,又有昭帝亲耕于上林以示重农之举。正如《汉书·昭帝纪》赞所总结:“孝昭……承孝武奢侈余敝师旅之后,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第1册,第233页。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霍光才听从杜延年“宜修孝文时政,示以俭约宽和,顺天心,说民意”的建议,继续贯彻和深化重视农本民生的理念,在始元五年举贤良、文学,并在次年举行以“问民所疾苦”为主题的被后世称为“盐铁会议”的“策问”。

综合以上分析,无论是从政治背景、会议性质、直接导致会议召开的杜延年建议,还是《盐铁论》所涉各项内容出发,盐铁会议应以“问民所疾苦”为主题。所谓会前就确定以盐铁酒存废为会议主题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望文生义的简单理解,应该被纠正。明确“问民所疾苦”的会议主题与盐铁酒榷存废,及其他与会上被讨论的具体问题之间的因果关系,对我们正确认识盐铁会议的历史价值、全面客观还原其历史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234

A

1000-7660(2017)06-0143-07

杨 勇,云南大理人,历史学博士,(郑州 450001)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历史多元视野中的盐铁会议与《盐铁论》”(16FZS007)

(责任编辑杨海文)

猜你喜欢

疾苦汉书会议
基于比较视角的《史记》《汉书》语言现象管窥
《八七会议》
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
悬梁刺股
会议通知
李学勤《〈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手稿
娘—
会议通知
郑板桥巧解对联
《西门豹治邺》注释考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