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国围鄾之战
2017-01-27名岗
巴国围鄾之战
重庆是西周分封的巴国之都,姬姓,子爵,是周王室的同姓封国。《左传·桓公九年》记有巴国和楚国与邓国的一场战争,我名之为“巴国围鄾之战”。巴国因为这场战争被记入史册,战事中表现了巴人追求和平和不畏强敌的智慧和勇气。
公元前703年,周桓王十七年,也就是鲁桓公九年。春天,“巴子使韩服告于楚,请与邓为好。”(《春秋三传·桓公九年》)①孔丘等:《春秋三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8-79页。《左传集注》说:“巴国,在巴郡江州县。江州县,隋改江州为巴县。”《词源》释“巴县”说:“县名。属四川重庆市。周巴子国都城。”
巴国的国君派名叫韩服的使者到楚国访问,告诉楚武王,巴国要与邓国和好。邓国与巴国相邻,在今河南邓州市一带,大概邓国强于巴国,两国此前曾有争执,故巴国找大国楚国从中协调与邓国和好。楚国知道邓国强于巴国,可能不肯与巴国和好,因此派大夫道朔领着韩服,带着礼品去访问邓国。当道朔和韩服到达了邓国南部边境的鄾(在今湖北省襄樊市东北)城时,鄾人攻击道朔、韩服一行,“邓南鄙鄾人攻而夺之币。”②孔丘等:《春秋三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8-79页。夺取了他们访问邓国的礼品,杀死了韩服和道朔。楚武王派将军薳章抗议邓国,邓国不接受楚国的抗议。
夏天,巴国派兵包围了邓国的鄾城,楚武王派将军斗廉率兵援巴。邓国派大夫养甥、聃甥率兵救鄾。邓军避开楚军三次驱逐巴军,不分胜负。见此,斗廉与巴军帅密商一计,改变部署,迎战邓军。
邓国骄傲自大,不但欺凌弱小的巴国,而且也不把大国楚国放在眼里。这时的楚武王已在位38年,是楚国历史上很厉害的国君,其将斗廉是精通军事谋略的名将,对如此强大之对手,邓军不但不知,也不放在心上。
巴军再次围攻鄾城,养甥、聃甥也再次进攻巴军。两军交战,邓军集中力量攻击巴军之中军,企图把巴军一分为二,巴中军败北,邓军直追巴中军。正当邓军自以为乘胜追击之时,两翼的巴军从后面直追邓军,被追的巴军突然止住逃跑,转身迎击邓军,同时与后面两边的巴军一起向邓军杀来,形成了一个倒“品”字形大阵,“夹攻”邓军,“邓师大败”③孔丘等:《春秋三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8-79页。。
原来,斗廉与巴军商定,把楚军“横陈其师于巴师之中以战”,④孔丘等:《春秋三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8-79页。邓师攻击后,楚军佯败,把邓军诱入阵中,然后巴军追击,楚军反击,把邓军夹入巴军和楚军之中,前后夹击,聚歼邓军,结果“邓师大败”。
巴军围鄾之战比《孙子兵法》的著成早近200年,其用兵方法却极合《孙子兵法》。楚将斗廉从“楚子使薳章让于邓”,邓人不接受楚国的谴责,知道邓军骄傲狂妄,故此“因敌而制胜”,⑤吴九龙:《孙子校释》,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03页,第13页。制定了“卑而骄之”⑥吴九龙:《孙子校释》,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03页,第13页。之计。骄傲的人总是小瞧别人,看不起别人,就是对别人“卑之”。邓国之所以拒绝巴国的和好,拒绝楚国的调停,不但是小瞧巴国,也是对楚国的卑视。对于邓国之“卑”视巴国与楚国,对邓军的傲慢无知,斗廉不是先杀他的傲气,而是顺其骄气,使之更骄,这就是“卑而骄之”。所以在用兵时不但毫不声张,而且将楚军横于巴军之中,装成巴军,开战后“佯北”,假败逃跑把邓军引入巴军之后,然后与巴军前后夹击,战而胜之。此战不但显示了巴军和楚军的“知彼知己”,而且表现了邓军的“不知彼,不知己”(《孙子·谋攻》)的狂妄无知,他们不仅不知楚军的厉害,连楚军“衡陈其师于巴师之中”也不知道,所以“邓师大败”是必然的。
邓军大败之后,鄾人宵溃,逃散而去。
巴国从主动要求与邓国和好,与邻为善,到取得楚国的支持,派使者带着礼品在楚国使者的引领下到邓国访问,到最后打败邓军,击溃无礼攻劫的鄾人,可以看出巴人力争和平,秉持正义的军事智慧。从中也可以看出《孙子兵法》是对古代战争经验的总结。也许,巴国围鄾之战就是孙武研究过的战例。
巴国的做法是值得深思和借鉴的。
(名岗 编写)
The Battle of Ba State Besieging You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