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对继续医学教育社会服务的支撑作用

2017-01-27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7年3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医学院校医学

继续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药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接受某种层次教育后再以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为目的的一种追加式教育,注重实用性、针对性和先进性,激发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终身医学教育。“信息大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激烈,而且我国医疗事业发展迅速,作为提升医学人才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继续医学教育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近年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推进,继续医学教育学员不断增多,他们也是医学院校图书馆用户群体一部分。医学院校图书馆应转变观念,积极承担医学教育职能和服务社会的责任,利用资源、人才、技术等优势,对继续医学教育形成服务支撑。

1 继续医学教育用户需求

继续医学教育用户大部分来自各地市级及基层的卫生机构,主要具有3个特点。第一,大部分用户的单位无图书馆,医药卫生类信息资源匮乏,没有稳定持续的、覆盖面广的资源获取途径[1];第二,少数用户单位有图书馆或者资料室,但是医疗卫生类信息资源不够丰富,缺少新的医学书刊资料[2],尤其是缺乏外文资源,无法满足自身发展的信息需求;第三,很多用户信息素养比较低,对其他信息获取渠道缺乏了解,信息检索与信息利用的能力不足。

用户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专业工作能力,以适应卫生事业和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用户因所处的信息环境局限、工学矛盾等原因,导致其信息的检索、甄别与利用能力不高,迫切期待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提升自身的信息管理技能和信息素养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继续医学教育用户需求主要有四个特点:易用性和可获得性,继续教育用户同样遵循着穆斯定律,信息资源的易用性和可获得性是首要要求;实用性,面向学历提升、职称评审、岗位需求等;探索性,针对培训教育课程中的问题、临床业务难点、科研论文课题,专题深入研究;差异性,不同专业不同班别用户的需求,呈现明显的差异性。

2015年12月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的通知中第6章第37条中指出,高校图书馆应发挥专业学科优势,为社会用户服务[3]。这表明医学院校图书馆为继续医学教育用户服务是有政策支持的。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继续医学教育学员不断增多。如广东医科大学的继续教育学院[4],为了满足学生就近学习的需求,设有校本部和校外包括珠海市卫生学校、湛江卫生学校、茂名卫生学校、江门中医药学校、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东源卫生职业技术学校、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18个教学点,共有专科起点本科和专科两个层次,开办临床医学、中药学、护理学、医学检验、口腔护理等7个医学专业,每年招收近万成人教育学生。庞大的继续医学教育用户,有着巨大的信息需求;针对用户的信息需求,图书馆就要提供资源与服务。因此,在继续医学教育日益发展壮大的情况下,医学院校图书馆利用自身优势为继续医学教育做好服务支撑是十分必要的。

2 图书馆服务继续医学教育的可行性

2.1 “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机遇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技术平台的社会发展经济新生态,标志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 物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连接和完美融合。目前很多基层医务人员因长期工作在一线,常常处于紧张而又繁忙的状态,几乎没有精力和时间接受专业机构开办系统的培训学习,这与继续医学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产生了矛盾。而“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不再受时空的限制,为医学院校图书馆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服务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医学院校图书馆应以积极开放的姿态,做好继续医学教育的服务支撑,体现教育公平,让高等教育发展成果惠及社会用户。

“互联网+”环境为图书馆提供了许多先进技术平台。如远程技术手段让继续医学教育服务不再局限于传统模式,用户可以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终端享受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利用“微课堂”“MOOC”[5]“精品课程网”“爱课程网”等公开课平台,满足用户远程学习需求;图书馆利用Web数据挖掘技术[6],可以从继续教育用户访问的资源内容中挖掘用户需求偏好,让图书馆的服务变得更主动,也更有针对性,进而提高服务质量;图书馆还可以利用Web2.0技术打造个性化信息服务环境,如博客(Blog)、简易聚合(RSS)、维基(Wiki)和标签(Tag)等,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互联网+”环境下多种技术平台的支持,为医学院校图书馆服务继续医学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

2.2 丰富的医学信息资源

近年来高校普遍经历了一系列的评估,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和馆藏资源建设都投入了很多经费,图书馆软硬件功能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目前很多医学院校图书馆馆藏普遍数量庞大,收藏覆盖范围广,内容除涉及医药卫生类范畴外,还涉及社会科学和其它自然科学类等范畴,是继续医学教育的资源宝库。图书馆在不断丰富纸质资源建设的同时,还注重电子资源的建设,采购了多种中外文数据库、电子图书,如知网、维普、万方、Sino Med、超星电子图书、Spring、Web of science等,有的还加入全国性或者区域性图书馆联盟,提高资源的覆盖率和保障率。

此外,有很多图书馆还注重对网络资源的组织开发建设,主要有开放存取资源和网络免费资源,一般都是馆员根据学科专业需求,有针对性地收集、整理与组织,形成学科信息资源导航、学科知识仓储或机构知识仓储等。广东医学科大学图书馆继2005年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2015年的学校更名评估后,纸质图书约180万册,电子图书约108万册,其中纸质类生物医药类专业文献约85万册,中外文数据库近40余种。网络资源与自购自建资源,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相互补充,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信息资源体系。先进的场地基础设施和丰富的医学信息资源体系,为图书馆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服务奠定了物质基础。

2.3 科学的人才队伍

图书馆除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优良的场馆设施,还要有一支具有专业人才优势科学的人才队伍,为图书馆的继续医学教育服务提供前提和保障。一是学科馆员制度的设立,图书馆培养的学科馆员不仅具备图书馆业务基础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相应学科专业知识,他们在对口的院系或专业与图书馆间架起一座桥梁,为用户提供深层次的知识服务,如学科馆员通过各种办法帮用户查找文献并加以整理,提供给用户使用。二是计算机技术人才,可为继续医学教育用户进行信息检索、远程学习、远程课程传输等环境中提供技术支持;“互联网+”环境图书馆技术平台的广泛应用,不能缺少计算机人才的技术支持。三是拥有一批复合型专家人才,他们不仅具有扎实的图书馆专业知识,突出的专业技能经验,还需具备较高的计算机和网络技能,一定水平的医药卫生专业知识,能够为继续医学教育用户提供多层次的知识服务。

3 图书馆对继续医学教育社会服务的支撑作用

3.1 资源支撑

“互联网+”环境让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封闭空间,而是走向融入更开放的互联网空间,图书馆也不再仅仅提供传统的基础文献服务。面对继续医学教育,图书馆可利用自身信息组织优势,做好医学教育教学资源的组织开发管理服务,构建“互联网+”环境下继续医学教育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互联网+”环境下,医学科技信息资源日新月异,而图书馆内大量的医学资源主要来自国内外权威的医学期刊和著作,但是如何让这些有价值的资源被继续医学教育有效利用,还需切实做好医学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组织。教育教学资源的组织开发不仅包括机构知识仓储、学科知识仓储、开放存取OA资源、特色数据库、学术资源导航等图书馆自建资源,引进资源如知网、万方、Sino Med等,还应包括多种网络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学录像、试卷、文献资料、教学课件、例题、习题、媒体素材、网络课程、常见问题、实验实践、教学案例、电子教案、教学设计、名词术语等类型。图书馆可以组织开发基于网络的支持教学、科研的医学类特色资源库,如网络教学医学类参考书目资源库、医学类主题索引、医学类考试资源库等,为网络继续医学教育提供服务资源支持。例如图书馆不定期整理二次、三次医学类文献为继续医学教育开展专题检索服务[7],如编制《馆藏医学前沿技术书目》《医学新理论专题索引》,介绍医学新理论和前沿技术的发展动态;结合本馆特色,为继续医学教育开展网络书展和网络专题讲座等资源推广活动;配合其他网络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需求,推出医学类专题文献资源服务。

在教育教学资源的组织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应注意尊重知识产权问题,由于“互联网+”环境带来的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及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8],利用网络资源而引起的侵权问题日益增多,图书馆在做好信息资源组织建设为用户服务的同时,应慎重对待知识产权问题。第二应注重科学的分工合作,统筹安排,避免资源重复建设[9];第三应建立统一资源标准,避免资源不兼容而无法共享;第四要注意多方合作,加强继续教育资料数据出版商、网络学院及远程教学院校等多方的沟通互信合作,共享电子出版物的原始数据,构建数字化的教育教学资源数据库,避免不必要的扫描造成的浪费。

3.2 公共学习平台支撑

继续医学教育一般采用面授、网上学习、网上答疑等几种形式灵活教学与学习,学员一般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完成规定的学分就可以顺利毕业。

医学院校图书馆在继续医学教育资源的建设中,应该根据所在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寻找联盟合作伙伴,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汇集引入优质的医学教育资源,与自有资源进行整合组织,利用“互联网+”环境的技术资源,为远程继续医学教育搭建公共学习平台。

图书馆要与学校继续教育院系、教务处、教师等加强沟通合作,及时了解教学进度、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继续医学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组织管理,利用“微课堂”“MOOC”“精品课程网”“爱课程网”等发布远程教学资源,以视频、音频、图片、动画、混合媒体、文本等媒体类型为载体,实现用户手机、电脑、平板等全终端覆盖,为用户提供方便的远程公共学习平台。

公共学习平台可以采用分类-主题一体化的组织方法,将教育教学资源分门别类组织在公共学习平台。用户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用关键词、资源类型、媒体类型等多途径检索利用教学资源,进行继续医学教育学习。平台为继续教育用户提供一种学习场景,是一种随机性教学和情境性教学。教育不再是直接把固定的信息组合灌输给学习者,而是让学习者通过网络学习结合网络查阅相关资料,组织信息,形成自己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3.3 多样化信息服务支撑

“互联网+”环境下各类信息资源层出不穷,整个社会信息环境瞬息万变,信息用户获取信息渠道增多,但想要快速高效地获取有效信息变得越来越难,如信息用户想要“一棵树”,而互联网给予一片“森林”。面对浩瀚的信息海洋,继续医学教育用户也面临同样的困惑,他们迫切希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快速获取所需信息。图书馆应利用“互联网+”环境平台,优化服务方式,提供多样化信息服务,积极推广图书馆服务项目、服务资源、服务内容,通过视频、文本、PPT等形式发布文献检索、数据库使用、常用工具等专题培训课程,通过多种交流工具与用户保持互动交流,嵌入继续医学教育用户的工作、科研与学习情境中,提供主动性的、专业性的信息服务,不断强化用户的信息意识,提高用户信息素养能力。如武汉大学图书馆“馆员小布”[10],通过信息素养、资源查找、馆舍服务等栏目,给用户推广图书馆个性化的服务,提高用户的信息素质能力。

图书馆可以通过多种技术的应用,如博客、信息推送、维基、网络社区、即时通信、标签等为代表的Web2.0技术,打造个性化信息服务环境。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的聊天机器人“小图”开启了智能虚拟参考咨询模式[11],借助图书馆工具条,嵌入到用户工作与学习场景,方便用户利用图书馆资源和服务;也可以通过资源发现系统、统一检索平台、移动图书馆等,为继续教育用户提供多样化、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的信息服务,营造用户良好的服务体验。有些用户因某种原因,无法确切表达自己的需求,图书馆可以通过Web挖掘技术,从继续教育用户访问的资源内容中挖掘需求偏好[12],挖掘用户隐形需求,根据需求开展针对性的精准服务,体现服务的主动性,如网站会依据用户的浏览记录,猜测用户可能喜欢的内容,然后推送给用户,方便用户选择。信息环境的改变给用户信息行为和需求带来变化,图书馆不仅需要重视用户的显性需求,还应重视隐形需求,不断抓住用户需求,开展个性化与专业化的信息服务,为用户打造良好的服务体验,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4 结语

继续医学教育用户也是医学院校图书馆用户的组成部分,图书馆应该转变观念,积极发挥图书馆在技术、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注意多方的沟通合作,构建继续医学教育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搭建公共学习平台,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为继续医学教育提供社会服务支撑。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医学院校医学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逻辑起点——读《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战略研究》有感
医学的进步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院校内药用植物园规划与建设初探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