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博弈?分杯羹!
2017-01-27李易之
□ 文/本刊记者 李易之
观博弈?分杯羹!
□ 文/本刊记者 李易之
中国一家名为ennews.com的网络媒体乐观地表示,不管大咖们在东盟如何斗智、斗金,这些作为目标的市场必定会因此进步,电商发展速度和程度也会显著提高。
这样的观点不难理解。大咖们的入驻很大程度上将为东盟市场注入新的资本。这些资本将被这些互联网巨头用以完善与自身业务相关的环节,如改善当地的路桥、口岸等基础设施。这些投资不仅能让企业自身的运作更加方便,也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这也算是个好消息。一方面,各方在这样的竞争中可能采取措施尽可能压缩成本,能力强的企业能够为消费者带来更低廉的价格;另一方面,带动当地就业也是投资的潜在红利。
此外,大咖们还可能带来更多的合作机遇和有益经验。如,阿里巴巴收购Lazada让联合利华公司和美泰公司等几家国际品牌来到Lazada开设零售店铺。“Lazada今天在东盟扮演的角色很像10年前的淘宝,主要任务是培养人们的网购习惯,逐渐疏通在线支付、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把电商生态圈搭建起来。”Lazada首席执行官比特纳说道。
然而这仅仅是比较理想的情况,这场“竞赛”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同样不容忽视。美国著名商业杂志《福布斯》警告称,如果东盟市场的整个生态系统应对不当,这两头大象 “有可能会踩踏所有人”。
“在美国市场,就连零售巨头沃尔玛也不得不面临亚马逊的猛攻,其市值已经在2015年被对手超过。要知道,沃尔玛2015年的IT开支高达105亿美元,而东南亚的零售商肯定没有沃尔玛准备得那么充分,但他们如今却要面临两大巨头的共同攻击。”该杂志表示。
面对两大巨头进驻东盟市场,单方面的乐观和悲观似乎都不合适。我们憧憬两家巨头角力带来的红利,同时还应看到潜在的风险。
如果说两头“大象”的闯入会同时带来机遇与挑战,那么面对这两头“大象”在东盟的“赛跑”,本地企业该何去何从?
在中国本土,企业面对阿里巴巴的不断扩张,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做法。例如,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份额第二名的京东主打自家的快捷物流;或者与其他中小企业抱团,也可以增强面对国际电商大咖的竞争力。
眼下,东盟部分大型零售公司开发了基于实体企业的网络零售平台。而一些东盟中小企业则选择融入大咖们打造的生态圈。据新加坡《联合早报》2016年4月报道,新加坡食品品牌通过加入新加坡食品厂商联合会在阿里巴巴旗下天猫国际设立的电商平台,即可出口产品到中国。这项合作让新加坡食品厂商首次能通过电商平台,克服单一商家进入中国时在食品标签、分销和品牌塑造等方面所面对的障碍。跨境电商的“解锁”也意味着中国庞大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当地处于跨境电商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都有可能迎来新的机遇。
不过,也有声音认为,面对东盟电商市场的巨大蛋糕,东盟大型集团和政府机构或许不会“拱手相让”、“无动于衷”。一些西方媒体预测,为应对外商投资的不确定性,东盟的大型集团和政府机构或将出台贸易保护政策,以对抗海外巨头入驻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般而言,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为外国电商的运营设置相应条件,将竞争引导至对自身有利的方向。虽然贸易保护对保持市场一段时间内的稳定有所帮助,但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本地区生产力尚未成熟的大背景下,若滥用贸易保护主义的“止痛药”,对本土经济或将产生另一重打击。对于政府或大型集团而言,加紧培育本土电商人才和生态或许是另一种听起来更健康的对策。
但总而言之,东盟市场“在两轮红日同时高挂的世界,如履薄冰恐怕是唯一的生存法宝。”《福布斯》杂志在其相关文章的末尾这样写道。
·联系编辑:38109430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