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五大发展理念与法治建设的关系

2017-01-27王宏灵

法制博览 2017年15期
关键词:法治理念绿色

王宏灵

中共永州市委党校,湖南 永州 425000



论五大发展理念与法治建设的关系

王宏灵

中共永州市委党校,湖南 永州 425000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法治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为其补钙壮骨;法治建设反过来又可以为经济发展创造安定有序的良好环境,为其保驾护航。二者相辅相成,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五大发展理念;法治建设;相辅相成

2015年10月26日,中共第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治国理政思想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指导“十三五”规划的思想指南。而法治建设是党和国家四个全面战略之一,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基础,以宪法为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为保障,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保驾护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为法治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法治建设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用五大发展理念助力法治建设,法治建设保障五大发展理念的实施,必将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产生巨大而积极的影响。

一、五大发展理念为法治建设补钙壮骨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新时期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总方针,是“十三五”规划的思想灵魂。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为国家法治建设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起到补钙壮骨的作用。

(一)经济发展,学法有保障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了,人民衣食无忧了,人民才会注重礼节,崇尚礼仪,这个国家的法治建设才能有长足的发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一个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上的需要是一个人处于最底层的最基本的需要。只有当经济发展了,人民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了,他们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在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法治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法成为人民的一项基本义务。因为在一个法治国家,特别是一个法治高度发达的国家,如果你对法律一无所知,或者说知之甚少,那么你的行为将可能产生触犯法律进而遭受惩罚的巨大风险。

(二)生活富裕,守法有动力

我国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是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的生活基本可以达到富裕的水平。从以前的没得穿、吃得少,到现在有的穿、吃得饱,再到以后穿得好吃得好,我们作为自然界的高等动物,必然会想方设法去维持这种美好的现状。而维持这种现状的有力武器之一则是法律。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是人民之福,法治之幸。全面依法治国意味着,法治是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都要纳入到法治的轨道上来,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人民的所有行为都不得违背国家法律。只有国家致力于法治建设,才能保障人民的这种美好生活朝着更加富裕和谐的方向发展。

(三)社会进步,用法是必然

新中国成立以来到现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也变得越来越和谐,而人们想要维护这种和谐又美好局面的欲望是非常强烈的。就好像非洲大草原上的狮子,它们为了维护自己的领地,保护自己的家人,会不惜一切代价,包括使用武力。而我们人类却不能像动物一样单纯运用武力去惩罚破坏和谐者,而是要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其中一种便是法律。法律不能得以实施就等于没有法律。法律的执行需要依靠公、检、法、司等国家机关,而法治建设则需要全民参与。只有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国家的法治建设才能进行下去,真正的法治国家才有望建立。

(四)素质提高,信法是归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这也为把法律作为一种信仰奠定了基础。法律不被信仰则是纸上谈兵。信仰,是一个人内心最深处最虔诚地信奉某种东西,某种信念,这是纯洁个人心灵,规范个人行为,坚定个人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一个人信仰什么,他的行为就很可能受到其信仰的影响甚至是控制。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他们就绝不会吃猪肉;信仰佛教的人,心怀慈悲,不会杀生;信仰法治的人,就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以法律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把法律作为一种信仰,是人们主动地去接受法律,运用法律,维护法律,而不是被动、被迫去受到法律的约束。当法律真正成为了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信仰,那么法治社会的建立便指日可待。

二、法治建设为五大发展理念保驾护航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发展总的指导方针,它的实施需要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状态下,而这个理想环境状态的创造离不开国家的法治建设。国家的法治建设能够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力的环境条件和制度保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保驾护航。

(一)创新需要法治规范

自从党的十八法召开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都进入了新常态。在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党和国家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中等收入陷阱”,而解决这个难题的根本方法是创新发展。创新发展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而与法治建设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制度创新。

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内涵。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于经济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出来,人们的思想容易混乱,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容易受到各种外来因素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法治建设困难重重,因而需要从我国的实践出发,在法治建设方面实现创新。

网络反腐就是一种创新。早在200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开始建立网络举报平台,2005年12月28日,中央纪委、监察部首次公布了中央纪委信访室、监察部举报中心的网址。这标志着,网上举报正式纳入了官方权威反腐渠道。网络反腐包括通过微博、微信、QQ、官方举报网站等方式,对贪污腐败行为进行揭露和举报。

(二)协调需要法治统筹

目前,我国在协调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二是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矛盾比较突出;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要妥善解决我国经济在协调发展方面的问题,需要法治发力。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提供了准确的答案。“十三五”规划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都作出了科学部署。

而从2013年3月正式酝酿到2015年10月整个十三五规划的出台,历经了中期评估、前期调研、形成《基本思路》、党中央《建议》起草、通过中央《建议》、起草《纲要》(草案)、公众建言献策、衔接论证、广泛征求内外部意见、审批与发布《纲要》是十大步骤。这整个过程都是按照我国重大经济战略决策的程序进行,最终由我国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像如此重要的决策部署,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程序,层层把关,步步审批,最后再民主决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因此,推动我国经济协调发展,需要法治的保障。

(三)绿色需要法治约束

绿色彰显着活力,绿色意味着环保,绿色孕育着希望。“绿色发展”意味着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绿色发展”强调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然而,这纯粹靠经济建设者“自律”还不行,还需要“他律”,而“他律”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法治,通过法治建设为绿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治化体系,为实现绿色发展创造条件。法治,有法才能治,要进行法治建设,前提条件是有法可依。目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众多。有法律,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有行政法规,如《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还有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等等。但是这些法律法规规章没有形成一个体系,例如《水土保持法》主要由国土部门来实施,《渔业法》主要由渔政部门来实施,《野生动物保护法》主要由森林公安部门来实施。这就容易导致“各自为政”的局面出现,也容易形成“三不管”的真空地带。因此,必须将这些法律法规规章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环保法体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绿色发展。

(四)开放要符合法治要求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一个国家,只有打开国门,面向世界,才能有所发展,才能跟上世界发展的脚步。我国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开放与发展密不可分,开放是为了发展,发展可以促进开放。在开放发展中,法治建设的任务是为开放性经济的发展提供安定、有序、公平、公正的环境。

第一,在实施对外开放,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严防各种经济犯罪。比如走私罪,是目前对我国经济发展危害非常大的一种犯罪。它不仅损害了我国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破坏国家税收,而且还会威胁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甚至还会腐蚀人们的思想,败坏社会风气。第二,政府依法履行监管职能,服务于开放型经济发展。市场经济自身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因而需要发挥政府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与市场这只“有形的手”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市场经济快速、健康、有序发展。第三,熟悉国外法律、政策和国际经济运行规则,避免经济纠纷。在全球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贸易摩擦和纠纷屡见不鲜。在与外国进行经济贸易的过程中,如果不熟悉外国的经济方面的法律和贸易规则,稍有不慎,将面临巨额罚款或赔偿。2015年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因为在汽车软件方面作弊,被美国开出了180亿美元的天价罚单!因此,我们在与国外进行经济贸易的同时,必须要熟悉这个国家的法律、政策和经济贸易规则。

(五)共享需要法治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成果应当由人民共享。要分好发展成果这块蛋糕,需要通过法治的方式进行保障。比如,九年制义务教育在我国已经实施多年,成果显著,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我国一些贫困落后地区,义务教育的实施不尽如人意。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地区经济落后,标准化的中小学学校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是这些地区的人教育观念落后,没有认识到义务教育的重要性,更妄谈遵守《义务教育法》了。再比如,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我国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随着国家的重视和投入增加,这些医疗保险制度正日益完善,造福全国人民。然而,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过大,国家财政不能过度向医疗保险方面倾斜,加上有些人对医疗保险制度不重视,“一病回到解放前”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因此,要真正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分配体系,用法治来保障,将这块发展成果这块蛋糕分好。

三、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指明了正确的道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可以为社会制度和社会体系的完善提供充分的物质基础。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法治建设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我国的法治体系日益得到完善,公平公正的法制体系逐步建立。法治体系的完善可以为经济发展创造安定有序的环境,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的实施保驾护航。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致力于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熊哲文.法治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助推器[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5(6).

[2]姜明安.发展、改革、创新与法治[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8):4.

[3]宋树涛.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明进步[J].法学杂志,2009(1).

[4]http://baike.baidu.com/link?url=gNzwaripRFEKygBOxf5ewf

GShlaAXBrRKsIrpUWq55gXX9Ayh9OlIXUnhjuROPp5jCH1kJyHDZ

IALyjjZpe9Ma,2016-10-10.

[5]“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6]http://wenxue.yjbys.com/zawen/85337.html,2016-10-11.

[7]http://wenxue.yjbys.com/zawen/85337.html,2016-10-11.

[8]http://news.cnr.cn/native/gd/20151103/t20151103_520379989.shtml,2016-10-11.

[9]陈晓景.绿色发展的法治途径[J].知与行,2016(5):5-27.

王宏灵(1989-),男,汉族,湖南永州人,中共永州市委党校法学教研室,教员。

D

A

2095-4379-(2017)15-0152-03

猜你喜欢

法治理念绿色
绿色低碳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