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劳动
2017-01-27文丨刘仪洲
文丨刘仪洲
美丽的劳动
文丨刘仪洲
西北的七月,恰恰是最美的时候。不说那绚丽多彩、如诗如画的丹霞,也不说那澄澈空灵如天空之境的茶卡盐湖,只是那农田中随处可见的油菜花,在西北的山峦间铺开连缀成原野汪洋后,便成就了一种夺人心魄的美丽。但这次的旅行中,更有一种美,超越自然,非天工所能造就,那便是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的美绝非语言可以描述。只有当我伫立在阴暗幽冷的石窟内时,才能体会到心头的悸动。佛像庄严、慈蔼地注视着你;壁画美妙,述说着远古的神秘。千万双艺术巨手,将我碎成轻尘,飘浮在洞窟内。莫高窟的美无疑是由工匠的劳动凝成的。那佛像的每一道衣褶、每一寸皮肤,那壁画的每一笔纹路、每一种色彩,都盛满了工匠们的汗水与心血。由劳动点亮的莫高窟之美,还有更加独特的地方。
高尔基说过,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与一切完美事情的源泉。但劳动不仅创造了美,劳动本身更是美的。它不仅美在肉体的动作,更美在精神的寄托。劳动的行为,是铁匠抡起大锤砸向烧红的铁块,一起一落间肌肉缩紧与舒张,充满着力量,展示着人类最原始的美;或是布衣女子于机前织布,纤纤玉指轻轻梳理揉动,柔婉缠绵,让百炼钢都化成绕指柔。这些都充满了美感。而每种劳动,无一例外都寄托着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些愿望质朴动人,这就是劳动的精神内涵。正是这种精神的存在,才使我们每每看到劳动中的人,心中都充满了欣喜与希望。
就像莫高窟吧。静静坐卧在丝绸之路上的它,不是标本,而是生命。一千年风沙的沉淀,一千年朝代的更迭,使莫高窟这支乐曲更加悠扬隽永。可大漠飞沙,既是奇景,又是恶魔。沙尘暴,泥石流,还有劫匪,无数人的生命因此凋谢在沙漠深处。人们为祈求平安归来,开始在石壁上开凿洞窟,塑立佛像,进行虔诚的祭拜。因而,莫高窟是人们灵魂的凝结,正是这种精神使它活过一千多年,仍血脉畅通,呼吸匀停。
劳动之美也多见于文字。“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烈日炙烤后背,汗水滴落黄土,这样生命力旺盛蓬勃的场景,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精神。农夫们力尽而不知热,只求为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这样的劳动蕴含生命之美。“千金募战士,万里筑长城”,“黄河战骨拥长城”,千万人筑长城,战长城,死长城。血肉浇灌,白骨堆积,长城得以高高矗立在中国北方,宣示华夏不容侵犯的凛然威势。守卫山河,造福苍生,这样的劳动蕴含悲壮之美。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潜醉心田园,披星戴月,自给自足,自得其乐。这样的劳动蕴含诗意之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从劳动中更是诞生了美丽的爱情。古希腊神话记载,西西弗斯被宙斯判处将巨石推上山顶,到达山顶后巨石又因自身重量而落回原处。在这永无止息的徒劳而无望的劳作中,支持西西弗斯的便是他的责任感。他认为只要把石头推上山顶,他的责任就尽到了,石头是否滚下山,与他无关。不计成败,只求无悔,这样的人连上帝都无能为力。这样的劳动蕴含哲理之美。
正如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们所赞美的那样,人的劳动是神圣的。他们所说的多半是体力劳动,是肌肉、汗水与喘息,而当今社会更普遍的脑力劳动,表面看来波澜不惊,风卷云舒皆在一瞬,却在某种程度上,更为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它又何尝不美呢?从古时棋盘上的激烈厮杀,到如今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从三国时的尔虞我诈,到全球化时期科学家们共同勾画人类的未来,人类智慧的美丽,超越古今中外,成为永恒。
劳动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劳动是美丽的,劳动中的人更是美丽的。劳动的美丽走过千年,还将继续洗涤净化人们的灵魂,让人们在繁杂纷扰的世俗生活中,依旧葆有一颗纯粹真挚的心。
点评
自然是美丽的;但在作者眼里,更有一种美,巧夺天工,动人心魄,引人遐思,那便是劳动所创造的美。据此,作者将读者带入一个美学奇迹:敦煌莫高窟。那超凡脱俗的神秘,凝结着工匠们的汗水与心血,印证了劳动成果之美。
作者进一步思考,指出不光是劳动成果,单是劳动本身,无疑更美。于是,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阐述了洋溢于肉体动作、精神寄托间的劳动之美,抒发劳动愿景,彰显劳动精气神,并再次回扣莫高窟。正因凝聚了人们的灵魂,蕴含了劳动之美,莫高窟才会风韵久存,历久弥新,享誉全球。
作者再将目光投向传统文化,启迪读者“劳动之美”一直以来经由古典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火炬代代相传。一句句诗词从作者笔下流淌出来,又加以经典神话传说,于灵动文气间引出劳动所蕴含的生命之美、悲壮之美、诗意之美,以及哲理之美……
然而,这仍只是体力劳动;作者的目光并不止于此。还有另一种劳动:脑力劳动,人类智慧的舞台。至此,全文境界进一步提升。通古览今、畅谈中外间,我们不得不叹服于作者的思维深度。经过前文层层递进,逐步拓展提升,作者得出结论并由衷赞叹:“劳动是美丽的,劳动中的人更是美丽的”,呼应标题,其文学功底、人文情怀尽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