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桐城吟诵生态采录与文化传承现状调查及思考

2017-01-27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31403

大众文艺 2017年7期
关键词:桐城诗词传统

黄 莉 (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31403)

桐城吟诵生态采录与文化传承现状调查及思考

黄 莉 (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31403)

桐城吟诵是集文学、语言、音乐为一体的文读方法,是传播、普及传统文化和启蒙教育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通过对桐城吟诵生态采录,文章总结和提炼桐城吟诵的特点,针对桐城吟诵的生存现状以及发展困境,提出了对应策略,旨在促成桐城吟诵这种古老的读书方式实现薪火相传。

桐城吟诵;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线上线下的融合研究(2016jyxm1043),《大学语文》精品视频共享课(2014gxk097)研究成果。

桐城吟诵是在“因声求气”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读文法,它是集文学、语言、音乐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是传播、普及传统文化和启蒙教育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经由刘大櫆、曾国藩、吴汝纶、唐文治等人鼎力传承,桐城吟诵成为最具特色的地方读书调。

一、桐城吟诵生态采录概述

为使这一“千年读书法”得到保存、研究和传承,我们在桐城及周边地区寻找传统教育的活教材——上过私塾或有家学传承的老人,积极开展桐城吟诵生态采集和文化传承工作。

我们先后在桐城及枞阳等地采录耆老十人,年龄最大91岁,最小者也有78岁。读私塾最长超过十年,最短仅半年。采录诗文略述如下:《千字诗》《三字经》《诗经》《百家姓》《论语》《增广贤文》《出师表》《陋室铭》《春日宴从弟桃花园序》《滕王阁序》《赤壁赋》等,其中多位老先生还吟诵多首自己原创诗词曲。吟诵作品以诗词为主,多熟诵长文的大多接受私塾教育在五年以上。

二、桐城吟诵的特点

在查阅资料、实地考察、采录访谈等多种途径的调研下,经过整理与分析,我们初步总结了一些老人个性吟诵调背后桐城吟诵的共性,综述如下:

1.桐城吟诵音调婉转。以桐城方言为基础,字正腔圆,夹杂部分文读语音,诵读时包含较多入声字,另受黄梅调影响,拖音较长,特别是吟咏七绝诗,通常在诗的第三句仄收的字后加衬字,用于增强全诗起承转合转折处的情感与意蕴。如黄志超、项文富老人的吟诵均体现这样的特点。因此桐城吟诵古味很浓,音调婉转,抑扬顿挫。

2.桐城吟诵讲求变化。所谓因声求气,是一种用声音表达的理解,或是感性的体悟,字音的高低轻重,节律的抑扬顿挫,因人而异、各具特色。但其间也有共通的规律。吟诵的腔调长短高低跟诗词的格律、汉语的声调、文章的体类等关系密切,可以说是有文章本身决定的。桐城吟诵也遵循着平长仄短、依字行腔等共同的规律。

3.桐城吟诵重在修身。传统教学,是理性和感性并重的。童蒙尤其注重感性。吟诵教学就是偏感性的。老师用声音传达给孩子,包括他的动作表情,都是教学的信息。吟诵对教育的最明显的功用,是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桐城县志载“通衢曲巷,夜半诵读不绝;乡间茅舍,清晨弦歌琅琅”,崇文重教的桐城人把读书称做“书歌子”、“哦诗”、“读书腔”等,意在强调诵念陶冶性情、修养身心的作用。

以上只是根据采录整理获得对桐城吟诵的粗浅认识,仅供参考。

三、桐城吟诵的传承现状

随着时代变迁,桐城吟诵传承发展遇到困境,我们认为尚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吟诵传人

一方面,吟诵的人员严重老龄化,据估计,桐城地区现在会传统吟诵的老人大约还剩下数十人,而这些尚且健在的老人们,也大多年届耄耋,已至风烛之年。若不及时开展抢救性发掘、保存和研究,这一宝贵的传统读书法将告失传。另一方面,在中青年人群中,对传统吟诵了解不多,缺乏兴趣,有志于传承桐城吟诵的人更是稀少,吟诵的发展势必受到影响。

2.传承推广难度大

采录者大多强调吟诵依赖“口传心授”,没有一定之规,华钟彦先生说得好:“吟咏之法,本非专门高深学问,过去师弟之间,教读唐诗,口耳相传,习以为常,自然人人会通。桐城本地当下能够掌握传统吟诵方式的人绝大多数都已年逾古稀,后继乏人,加之吟诵一无音响遗存,二无乐谱可据,只剩下一点资料碎片,无法勾连,不成系统。原本吟诵无定谱,吟诵本身具有即兴、因人而异、不确定性,这都成为吟诵传承推广的难点。

3.社会影响力小

地方政府重视不够,目前桐城吟诵的传承保护尚未列入文化部门的范围之列。吟诵研究也被边缘化小众化。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桐城,保护和传承诸如桐城吟诵这样优秀的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四、桐城吟诵传承与推广的策略

基于桐城吟诵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建设:

1.政府应加强对吟诵传承的扶持

努力建设一支从事传承、推广、研究桐城吟诵的专业队伍,设置专门的政府管理机构,负责桐城吟诵保护与传承工作,把桐城吟诵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上升到建设和发展地方文化事业的高度予以重视,甚至条件成熟后,将其作为本市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项目。列专项政府扶持资金,用于对桐城吟诵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支持有志于传承桐城吟诵的中青年学者,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研习和传承桐城吟诵的工作条件,鼓励他们积极从事传承和光大桐城吟诵的事业。

2.加强对青少年吟诵兴趣的培养

桐城吟诵的内容多是中国古典诗词曲文,与学校教育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化认知和爱好的目标相一致。而悦耳的音乐配合,更使吟诵充满浓郁的艺术魅力。因此,地方各级各类学校提倡吟诵,作为语文学科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对丰富记诵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曲文的学习途径,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曲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具有促进作用。

3.丰富吟诵的推广形式

如何完整地传承它的地方语言特色,同时又吸引使用其他语言的人欣赏这种地方艺术,是今天从事吟诵研究的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我认为可以适当的表现形式进行推广传承:整理形成吟诵谱,推广吟诵进课堂;借助微博、微信等网络公众平台;丰富和扩大吟诵的传播范围与途径;开展吟诵展演。

综上所述,桐城吟诵作为我国诵读古典文学作品特有的传统方式,是作者创作、推敲诗文的重要手段,也是读者学习、欣赏诗词文赋的最佳途径,具有重要价值。探讨当前桐城吟诵正面临着生存发展困境,如何有效的传承与推广这种古老的读书法,意义重大。

[1]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合肥:黄山书社,1990.

[2]刘大櫆.论文偶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华锋.论古典诗词的吟咏.河南大学学报(租会科学版),1999.

[4]谢桃坊.关于古典诗词的吟诵.文史杂志,2000.

[5]杨锋.中国传统吟诵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1.

[6]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7]秦德样.赵元任程犧吟诵遗音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8]叶嘉莹.谈中国旧诗之美感特质与吟诵之传统.文学与文化,2012.

[9]叶青.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楚调唐音歌吟初探.芝术百家,2013.

安徽省质量工程教研项目:桐城吟诵的生态采录与教学推广研究,(2015jyxm463),

黄莉(1981-),女,安徽桐城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地方文化 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桐城诗词传统
桐城三祖传记文创作之差异探微
论“桐城歌谣文化带”的形成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浅析桐城歌的艺术特征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安徽桐城六尺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