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域背景下的水文化研究

2017-01-27周延鹤南通大学艺术学院226007

大众文艺 2017年7期
关键词:文化

周延鹤 (南通大学 艺术学院 226007)

民族地域背景下的水文化研究

周延鹤 (南通大学 艺术学院 226007)

中国地处亚洲板块并与太平洋交界,水是重要的生态构成要素和生命本源。江海之滨又是水文化的发祥地,自小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笔者,通过切身的观察、田野的勘查和对文献资料的考证,分析了水在中国多元文化价值中的成因,论述了水在人民物质、审美和精神方面的辐射作用,对水在民族地域中的文化研究作了初步的思考。

水文化;民族;环境;审美

人类文明的缔造和撰写、人类文化的发生和发展,都与水有着浓密的关联和深厚的渊源。中国儒家哲学“阴阳五行”学说更是以“水、火、木、金、土”作为基本常识来推演世界上的万物起源与生长孕育,并把水视为物质构成的五要素之首。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民众的性格形成具有潜移默化作用,对民众的行为规范具有引领教化的功能。

虽然有关水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和研究可以有多个维度和视角,每个维度和视角都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对水的认识也是如此。水本身兼具生存实用价值、多元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需要一大批学者的关注、梳理和研究。

一、水的生存实用价值

水是生态的构成要素,是生命的本源核心,水对任何一个生命个体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生命之源。水是哺乳动物不可缺少的基本生存要素。人每天会喝到不同的水,如自来水、天然泉水、河水和湖水等,也包括经过处理的矿泉水和纯净水等,它们帮助人体完成细胞的新陈代谢的同时也提供给人体均衡的微量元素。地下淡水是人们生活的补充,开凿水井保证了居民日常用水和在缺水干旱年份的饮用水安全。

水还是农耕文化的基本保障。人们通过观察野生水稻生长、发育、结穗需要自然水利条件,开始人工栽培水稻,营造了一个类似于沼泽地区的水利环境,于是有了粮食的丰收和生态的良性循环。勤劳智慧的江海儿女虽然不能驾驭环境气候,但通过合理用水、科学耕种,开始过上了丰饶富足的农耕生活。

人、水、自然、社会达到和谐统一,人们享受到高品质的水生活,与水有关的文化意蕴逐渐融入到人们的生产实践、生活情境之中,水文化也在无形中深深镌刻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

二、水的多元文化价值

水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文化课题,中国的多元文化也是从水文化开始并围绕至今的,所以专家说水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母体文化。

(一)环境居住中的摇篮文化

有水为伴的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文化创造的自然前提。为了方便汲水,人往往选择定居在江海之滨并世代繁衍。河流沃土、气候湿润的自然条件更利于草木的生长和牲畜的繁殖,于是农耕文明随之出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国的两大繁衍聚居地,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变更迁徙,从事农耕为主的村落到各大城市建立的护城河、护城桥、防卫塔楼,再过渡到现代工业发达城市,无不是依水而建,处处体现出水的摇篮作用。

在河姆渡遗址中蕴藏着我国史前的水文化,它是一座丰富的水文化宝库。其出土的众多文物中,有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干栏式防洪民用建筑、世界上最古老的木构水井以及独木舟与船桨等等,是那个时代先进文化的代表。种种发现让今天的人们了解到远古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景和内容,同时也认识了河姆渡时期水文化的面貌。

通过多次中国东南和西南地区古村落的实地考察,我深切感受到“天人合一”的水文化理念。建于南宋年间的安徽黟县宏村,被世人称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它又名牛形水系村落,以规划精致巧妙的牛形人工水系和徽派建筑等自然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傣族是一个滨水而居的民族,他们喜爱水、戏耍水又崇拜水,传统水文化中人水和谐的理念,还体现为人们以水为俗、以水为嬉、以水为景的审美取向,在与自然长期斗争和共存的历程中,传唱出与水相依的动人故事,描绘出一卷卷欢乐祥和的画面,创造出了丰富而独特的傣族水文化。云南古城丽江被称为是“东方威尼斯”,这里的水来自玉龙雪山千年冰川的点滴融化汇聚,世代居住着30多万纳西族人,与之相关的文化被联合国分别收入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记忆遗产三项名录中。

居住在长江入海口的人们,感受到更多的是江海文化以及水与居住环境和谐共存。上海、苏州、南通等地从地理位置上属于长江下游和东海黄海交界,都是以水贯穿或环绕城市。黄浦江是上海市最大的河流,贯穿上海市并将上海分为浦西与浦东两大区域,上海文化又名海派文化。苏州的小桥流水,阁楼亭立,是世人心中的天堂和文人心中的家园。苏州环城水系和道路一直在城市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明清以来,南城河沿岸一带商贾云集、市肆林立、水陆交通繁忙。近代以后沿河一带建起许多现代化的工厂,成为苏州工业的发祥地。南通大部分地区在五千年前还是茫茫海域,由于长江泥沙在入海口堆积和沉淀,使南通地域不断扩大,百姓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古老神话。新建成的启东港和如东洋口港获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一类水运口岸,是南通的主要贸易运输手段,还有南通狼山港、通吕运河、如海运河等也在国际国内水利运输中发挥作用。苏北地区河流众多,江苏兴化的先民们在水中取土堆田,形成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水上良田,即方便了行舟又增加了粮食的产量。现今,农民们在水中垛田上大面积种植油菜花和农作物,给当地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和生态景致。

(二)审美视野中的图符文化

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和文明积累,人们观察、总结、提炼、抽象水纹图形,赋予它民间的、民族的、国家的统一认识和符号象征。这种认识不仅仅是生理的反映,更多的是观念上的形成。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水的图形符号已积淀成中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并逐渐统一明晰,成为观念美和形式美的融合。

传统文化中描绘水的图符抽象多元,源于水的不定性、可塑性和适应性一样,充满了丰富的内容和瑰丽的色彩。彩陶时期的先民们用重复的涡纹表现对水的崇拜,赋予其优美的形式感、流动感和连续性。如马家窑文化的涡纹。青铜时代,在甘肃和青海地区的卡约文化和辛店文化中,涡线纹仍然是主要的纹饰。此后,水波纹图形开始模拟水的优美律动,通过结构连续变化。人们在水波纹的基础上还创造出波浪纹、连云纹、云雷纹等,这些民族特征鲜明的水纹一直延续至今。

(三)绘画材质中的媒介文化

中国画又称水墨画,水和墨的材料互为媒介,达到虚实相生之境界。水墨画中的水不是简单的物质材料,它渗透着传统文化,所以它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特艺术表现力。笔、墨、纸、砚都以水为载体,共同完成了绘画的创作。墨色浓淡变化与水有直接的关系,墨色的润泽枯槁、遒劲软湿更在于用水,用笔的转折顿挫以及笔的变化都与水分的渗透性和纸的敏感度有很大的关系。

历代画家们为最大限度的依托和发挥水的性能做着各种各样的体验尝试,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挖掘水的表现能力。扬州八怪之一的李鱓说过:八大山人善于用笔而墨不佳,石涛善于用墨而笔不佳,而我善于用水。在他的花鸟画中我们可以领略一斑。分析与解读国画家的水墨作品,拓宽水的用法,将其更好地运用到现代水墨画中,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联系,强化了中国画自身的精神气质和民族特色。

(四)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文化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主要指代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常用来指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常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1

水意象通常频繁地出现在文学典籍中,具有高度的象征性,成就了许多不朽之作。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用黄河之水表达了诗人爱国之情和英雄气概。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句子,他通过“江”“浪”“涛”“雪”这些不同以往的水意象描写,表达了作者的豪迈的气概和旷达的胸怀,以及对故乡、亲人深深的怀念。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句充满了悲愤的感情色彩,抒发作者的离愁别绪,恰似那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水意象还可对人格、品德和公平公正进行塑造和讴歌。“滴水穿石”是水以柔克刚最典型。“臣心如水”《汉书·郑崇传》来说明一个人的廉洁。人们还常用“一碗水端平”的俗语说明处事公正、不偏袒。还有“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性情平和若水、友谊真挚,而小人交友总为得到私利,不惜行贿受贿。

(五)启蒙思辩中的哲学文化

中国的自然之水与理性的哲学往往联结在一起,水文化的哲学基础深厚,有关水的哲学启蒙与思辩独特而悠远。

早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以水为载体来探索宇宙间的奥秘。道家珍籍竹简《太一生水》共305字,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廓店出土,首次在文字层面论述了“水”的哲学内涵,记载了两千年前的中国人研究宇宙创建成因的科幻意识。“一”是宇宙的开始,“太一”就是开始之开始。书中认为,“太一”首先生出“水”,然后水反辅太一,而后有了天,天地互动后有了阴阳生死、冷热湿燥,有了男女老少、春秋四时等。2这是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论述水文化的,也是中国迄今为止最早阐述水与科学的哲学启蒙。

在水的长期滋养和孕育中,人们又对水作了进一步的观察和思考,于是有了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第八章),“智者乐水”(《论语·雍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见梁惠王》),“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孙子兵法·虚实》)。3这里的水既是比拟之词和哲思之语,潜藏、蕴含和表述得更多的是中国式的智慧和悠久的文化,颇值得关注和深究。4

这些有关水的哲学文化思想是人们对自然生存用水的理性思考和高度提炼,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升华。它延伸了水的内涵和意蕴,真实全面记叙着人们的精神追求、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是人们了解江海民众的民生状态、审美情操和哲学认知的窗口,拓展了水文化的研究空间与视野,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

三、结语

通过分析和研究,有利于人们认知水文化,进一步丰富水文化研究内容与拓展水文化研究空间和视野,同时,更有利于人们全面而精准地把握水文化的内涵与实质。对水文化研究涉及社会哲学、生态美学、历史考古学,甚至工程力学等众多领域。以上是笔者在民族地域背景下,从物质、精神两个层面对水文化内涵进行的思考和探析。同时,还需要专家的关注、学科的交叉和社会的参与。城市规划设计师们可采取对策来优化用水结构与水资源合理配置、生态景观与环境设计相结合等,实现水资源协调、可持续利用的对策。5

注释:

1.刘洋.苏轼文学作品的水意象研究[D].吉林:延边大学中国古代文学,2008.

2.李宗新.水与哲学思想[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19):21-23.

3.程宇昌.现状与趋势:近年来国内水文化研究述评[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4(5):14-18.

4.潘杰.“以水为师”——萌生中国水文化的哲学启蒙(上)[J].江苏水利,2005(7):46-48.

5.杜威漩.科学发展观下的水资源利用问题研究[J].水利发展研究,2007(2):28-32.

周延鹤(1979—)男,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环境设计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