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耕合作社:让成员挣明白钱
2017-01-26■文/刘春
■ 文 / 刘 春
勤耕合作社:让成员挣明白钱
■ 文 / 刘 春
为了更多地让利于成员,合作社一再降低作业中介费,只象征性地收1元/亩。
秋季来临,山东省青岛勤耕农机专业合作社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时下用得着的农机几乎每天都在田里忙活,为提前约定好的成员和农户提供机械化作业服务;而合作社的电话则不时响起,还有一些临时找到合作社、要求提供服务的农户。为了满足成员和农户的需求,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对每个项目都细心了解、精心安排,以提供及时的机械化服务。
这只是合作社工作的众多场景之一。每到种植的关键时节,合作社都会在忙碌中为成员解决种植中的一个个难题。周到的服务不仅让合作社赢得了市场,更赢得了发展潜力,如今合作社如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成员加入。
维修送到家门口
合作社的农机正在进行机械化作业
勤耕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拥有成员110户,年农机作业面积10多万亩;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集农机具改造、维修,外出作业跟踪,培训和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型合作组织,成员户均年纯收入达到5万—7万元。
农机手最担心的问题就是机器坏了不能及时修理。为解决机手的“心病”,合作社建起了青岛市西南部最大的区域化农机维修中心,并在辖区4个乡镇设置了农机维修点,还成为了福田、东方红、鲁耕等10多个农机生产企业的售后服务站。合作社配备了几辆服务车,跟踪到作业一线,随时提供配件供应、维修机具和处理纠纷等服务,解除了机手的后顾之忧。
合作社位于黄岛区大场镇,由于大场镇远离胶南市区,机手办理牌证和年检手续得花上一天时间,十分不便。合作社负责人与胶南市农机局反复沟通争取,由合作社承担了部分农机化公共服务的职能,全程代理牌证办理及年检手续,大大方便了机手。合作社还请人设计制作了纪念品——精美实用的茶具,印上了合作社的名称和联系方式,既方便实用,又扩大了影响,受到了农机手的好评。
机手陈金存说:“合作社的维修技术好、收费低,随叫随到、上门服务,有时机手带钱不够就赊账维修,太方便了,真是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
技改提高种植效率
合作社还积极推广应用新机具、新技术,试验、探索适应当地农艺要求的机械化作业模式,受到当地及周边农户的欢迎,但在推广新机具的过程中,却遇到了一个难题:大场镇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带,原本先进好用的农机具,到了这里就变得“水土不服”了。于是,合作社带领成员不断改造机具,以适应当地地形。
由于当地人均耕地少,一般采取一年两作模式,但重茬种花生,会导致花生果感染病毒最终烂掉。如何解决重茬带来的问题?理事长姜永战在用五铧犁耕地时受到启发,由于犁多,耕深只有20多厘米。如果减少铧式犁的个数,耕地深度增加了,把深层的生土翻上来,把上层的熟土翻下去,能不能避免花生重茬带来的病毒呢?合作社从5个犁开始改起,不断减少犁的个数,最后只保留一个犁,并且给新的机具起了一个名字“独犁”。合作社又把独犁加固、加大,作业深度达到50厘米—60厘米。后来,合作社在深耕前增加了一道作业工艺,先撒上一层白石灰,再深耕,然后再机播花生。当地群众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采用了新的作业模式。秋收时,惊奇地发现,在重茬地里,花生果粒饱满,竟然不再生病,而且产量也明显提高了。第二年,使用独犁深耕技术的农户一下子就增多了。
首战告捷后,合作社又改造起播种机。由于玉米和小麦的种植行距不一样,换季播种时经常导致戗茬作业,影响了作业效率和质量。为此,合作社将固定行数的播种机进行改造,使它既能播8行—9行的洼地,又能播10行的岭地,还可灵活调节行距,实现了一机多用,不但解决了戗茬问题,而且大大提高了机具利用率。
长期以来,青岛市种白菜和土豆基本上靠人工,苦不堪言,大场镇也种植大白菜,合作社决心帮助大伙儿减轻负担。针对传统种植环节多、劳动强度大等问题,合作社经过多次试验,改造出了新式液压起垄机,推出“旋耕+起垄+机播”的白菜种植“一条龙”式作业模式,1台车能顶30多个劳动力,亩均增产10%以上。新机器起的垄很结实,人站在上面踩都踩不垮,即使雨季来临也不怕;出苗率、成活率、亩产量比常规种法还高。陈家小庄村的农户丁桂廷说,他种了5亩大白菜,原来和老伴用手扶拖拉机起垄,要干6至7天才能完成,合作社一天多就干完了,节省的时间帮别人干点活,就能多赚点外快了。
推广使用新技术、新机具,使合作社赢得了市场也赢得了众多农户的心。一些外地机手看到这里的农机作业市场红火,也想过来分一杯羹,但许多农户都不买账,宁肯排队也愿意请合作社提供服务。
让成员明明白白挣钱
与其他松散型管理的合作社不同,勤耕农机合作社属于紧密型管理,对成员实行单机结算。为了更多地让利于成员,合作社一再降低作业中介费,在反复酝酿、讨论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统一了农机作业中介费标准,只象征性地收1元/亩,主要用于外出考察市场、统一揽活、统一结算、提供完善的后勤保障服务等费用支出。
合作社农机手准备进行机械化作业
合作社聘请了业务熟练的会计理账,除总台账外,还为全部成员分别建立了账本,作业面积、作业价格、配件费、维修费等收支情况一目了然。每年底结算,每位成员干了多少活、加了多少油、用了多少配件、维修费用多少,一目了然,除去1元/亩的中介费外,收入统统归机手。
50多岁的成员陈维录对合作社的这种模式非常满意。他说,2015年,他干小麦播种、收割、深耕、旋耕和玉米收割等活2000多亩,纯收入10多万元,2016年比2015年还要好,他们干明白活、赚明白钱,非常放心。
在刚成立的几年里,成员的收入翻番增长,近两年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合作社的良好发展,使很多人非常想加入合作社,但合作社没同意,因为合作社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式。理事长姜永战说,人员多了,首先是管理不过来,其次是影响农机手收入;人员少了,作业规模小,管理成本高,影响合作社发展。因此,成员数量要控制在合适的规模。以后,随着合作社逐渐成熟,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合作社才会吸收新的成员。
栏目编辑:刘华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