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结束慎防招生诈骗盘点高考招生诈骗案例

2017-01-26

中国防伪报道 2017年7期
关键词:骗子短信诈骗

案例分析

高考结束慎防招生诈骗盘点高考招生诈骗案例

又是一年高考招生录取的时候,也是不法分子实施诈骗的高峰期,很多虚假信息在朋友圈流传。近年来,随着考生和家长的防骗意识增强,传统的一些所谓“计划外指标”或“军校特招”敛财诈骗的手段已经不太奏效。可是,骗子的花样手段也在不断翻新,设局方式和招数也与时俱进。比如,混淆学校的教育类型、利用“补录”行骗、利用网络诈骗、声称有特殊渠道可以“低分高录”等。下面为大家盘点骗子们的“新”骗术,提醒家长和考生,防止落入陷阱。

利用虚假招生进行诈骗

案例

2011年6月,田某与他人合伙成立一家教育公司,租赁长沙某大学教学楼的两间办公室,与招生业务员陈东(化名)冒用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或学校本部的名头进行招生。他们对外谎称,自己是该大学的老师,有特殊途径。

陈东在一家网店花120元钱私刻了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和该大学自学考试财务专用章两枚印章,专门用来签署协议和出具收据。他们谎称,这是和该大学合办的“3G软件开发”专业,学制3年,学费1万元一年,不论成绩多差,学生都能到该大学读书。他们还承诺,不用上课就能拿毕业证,还保证安排就业。此外,他们带学生参观校园,制作假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他们共招了几十个学生,但实际上,这个合办专业根本就是假的。2015年9月,陈东被警方抓获。2016年6月,陈东被天心区法院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1年。

“有些被害人成绩不太好,但又想上一个好点的学校,犯罪分子就是利用了这种心态。”法官介绍,“此案犯罪分子诈骗成功,是因为做了精心的准备,比如利用学校场地招生,私刻公章,带学生到校园参观等。一般情况下,学生很难辨别。”

诈骗手段

在高考录取阶段,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钓鱼网站虚假宣传,或称有关系,花钱能上好大学,伪造大学录取通知书;或编造可让“二本”分数线的考生录取到重点院校、让专科分数线的考生录取到本科院校等谎言,再通过索取活动费、好处费甚至学杂费等名目实施诈骗。

警方提醒

经教育部批准的高等院校的官方网站,网站域名后缀大多为“edu.cn”,请考生和家长仔细分辨,不要相信花钱买大学、花钱不考试等“捷径”。

利用加分优惠进行诈骗

案例

2010年7月20日,市民孙女士、林女士向长沙市公安局芙蓉分局经侦大队报警称,她们通过别人介绍,认识了有特殊关系的易某、张某等人。对方声称,自己在教育行业里关系特别硬,能帮忙将她们的孩子就读国家计划的本科学校。

按照正常录取程序,她们的孩子本来不能上这些名校。但对方声称,只要她们给一定的“攻关费”,孩子的分数就会有特别的“加分优惠”。为此,孙女士和林女士分别掏了10万元及9万元。在收取相关费用后,张某等人还真送来了某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不过,当她们回去核查时,发现该大学并未录取她们的孩子,录取通知书也是假的。再试图联系寻找对方时,对方已杳无音讯。

诈骗手段

骗子冒充教育局、学校领导或考生班主任群发短信,以能办理各类“特殊”照顾资格,帮未上线考生获取降分优惠或加分福利为诱饵,通过特殊关系或渠道帮分数不够的考生以“特殊生”录取,对考生和家长进行诈骗。

警方提醒

高考录取由省(市)招生办统一进行,不可能存在操作“特殊考生”“提前录取”“绕道录取”等行为,各地高考录取分数线严格限定了考生能否被录取,任何机构都不可能在考生没达到分数线要求的情况下“破格”录取。

短信链接植入木马病毒诈骗

案例

2016年,长沙市民李女士女儿参加高考,她的手机收到一个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让李女士通过短信中的网址链接,查看女儿的高考体检报告。

李女士收到的短信内容显示,只要点击其中的链接,激活后便可查看孩子的高考体检报告。见对方能准确报出女儿的名字,还知道她的手机号,加上短信上还有“校讯通”字样,李女士以为这是学校发来的信息,便立即点了进去。没过多久,一个外省号码连续打了三次李女士的电话。事后,李女士发现,她手机绑定的银行卡上的3900元被转走了。

诈骗手段

骗子模仿“校讯通”“高考直通车”等,向考生及家长发送带有链接的“服务短信”,一旦点击链接进入,手机立刻被植入木马病毒,进而窃取绑定的银行卡账户、密码等资料,转走钱财。由于植入木马病毒,手机转账后,银行回执短信被截留,使得被害人很难发现钱款被盗取。

警方提醒

遇到带有链接的信息,务必谨慎点击。高考结束后,最让考生和家长挂心的就是考试成绩。如果你在教育部门官方发布成绩之前,收到了“提前查高考分”并带链接的短信,就要注意了。大家最好通过官方公布的渠道查询分数、录取进度等情况。

“高考补助金”转账诈骗

案例

2016年6月7日下午,儿子还在参加高考,长沙一名考生的母亲李岚(化名)就接到电话。电话中的男子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自称是教育局的,负责她儿子的助学金申领事宜,并把她的家庭住址、她儿子的身份证号都准确无误地报了出来。刚开始,李岚还有些警惕,可当想到对方对自己家里的情况如此了解,就完全放松了戒备。紧接着,对方要求她打电话给管理助学金项目的王主任,领取助学金。

李岚拨打了“王主任”的电话,对方办事特别迅速:“你拿一张银行卡去附近的ATM机上,按我的操作办,我这就给你把688元助学金打过来。”李岚来到家附近的农业银行ATM机旁,按照“王主任”的一步步指示,输入了申请编码“34971”。拿到ATM机打印的凭证后,李岚傻了,一通操作下来,助学金没有到位,账户里34971元全部转入了对方账号。所谓的申请编码,竟是转账的数额。此时,李岚才知道自己上当了。她赶紧拨打110报警,可仅仅一分钟后,对方就把钱取走了。

诈骗手段

骗子冒充教育局、财政局等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电话准确报出考生姓名、学校等信息,通知考生可领取“高考补助金”,一步步诱骗考生或家长在ATM机上进行转账诈骗。

警方提醒

任何与高考相关的款项发放,均不会通过ATM机进行,考生和家长收到类似电话或短信,要先与学校及班主任联系,一定不能随便透露个人信息及银行卡号和密码,以免上当受骗。

内部指标诈骗

案例

高考成绩已经揭晓,部分考生名落孙山,这些落榜的考生家长可能又会“有病乱投医”,托关系、走后门,给了骗子可乘之机。2016年6月,从河南省新密市人民检察院获悉,53岁的王鹏(化名)谎称自己是教育厅“官员”,以能让高考应届生低分上本科院校且有正规学籍为由,诈骗5名考生家长现金52万元,被法院依法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10万元。

诈骗手段

自称有“熟人”、掌握招生计划、学校内部指标等,诱使考生家长掏钱。骗子们常用的诳语是:“花点钱,分数不够也能上大学”“先上个专科,我再找人给你转本科。”

警方提醒

高考实行“阳光工程”,各高校的招生计划都向社会公布,绝不可能“只要花钱就能搞到招生指标”,所谓的“内部指标”都是骗局。

自主招生诈骗

案例

暂住福建厦门的林某与张某因从事招生工作相识。2016年二三月间,张某在得知林某与H大学有关人员商谈合作招生项目后,便与林某商议约定,由林某负责与校方商谈招生代理,联系校方提供地点,由张某负责对外宣传和招生。

随后,林某以外地中学校长参观为名,通过他人借取H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办公场所的钥匙,用于招生使用,二人还擅自配置钥匙。接着,张某雇请人员通过电话散布招生信息,以招收定向委培和自考专升本学生为名,向社会公开招生,并安排人员在校区接待和办理新生入学登记,向每人收取学费人民币5000元。

H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发现有人冒充该院发布虚假招生信息,于2016年3月28日在学院官网上声明该院没有联合办学项目、没有委托他人招生,公告警惕招生诈骗。林某、张某当天获知公告消息,并获悉校方正在调查此事,二人经联络沟通后,继续冒用学院名义向社会公开招生,直至2016年5月14日案发。

自2016年3月至案发当日,张某共冒名虚假招生作案22起,骗取22名学生人民币11万元;林某于4月明确知道张某招生时收费,并未制止,参与诈骗15起,共骗取15名学生人民币7.5万元。

诈骗手段

在招生录取期间,有不法分子打着种种幌子,混淆教育形式蒙骗、冒充高校人员行骗、声称“低分高录”哄骗、凭借“定向招生”诈骗、利用所谓“预科生”进行诓骗或利用录取信息加以欺骗。

警方提醒

自主招生不是“自由招生”或“随意招生”。高考招生具有严格的条件限制,未经国家批准未向社会公布的,不能私自安排招生。广大考生、家长要认真辨别,查询国家政策规定,以免上当受骗。

查分网址暗藏 “木马”

案例

“家长你好!这是您家子女的高考体检报告,请您及时激活查看。”2016年,重庆的李女士的女儿参加了高考,此后李女士的手机收到了这样一条短信,称只要点击其中的链接,激活后便可查看孩子的高考体检报告。见对方能准确报出自己的名字,李女士便立即点了进去,谁知,点开链接后,李女士银行卡上的3900元钱就不翼而飞了。

广东佛山的陈女士收到“学校”发来的短信,称点击链接就可查询孩子高考模拟考成绩,点了之后不但成绩没查到,银行卡内的5万多元也不翼而飞。

诈骗手段

查分链接或为植入手机的木马病毒,上网填志愿或为山寨网站“钓鱼”。

查分、填志愿是高考后的必经环节,一些不法分子会在此设下“埋伏”。比如,诈骗者前期通过不法手段获得家长和考生的个人信息,然后向考生和家长发送带有木马链接的短信,家长点进去后,木马程序便植入手机,获取关联银行卡等信息,通过拦截获取支付验证码,经网购消费变现或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转账提现。

还有诈骗者会将山寨网站伪装成相似度极高的院校网页,设置报名入口,引诱考生登录填报,以此获取考生的个人信息,实施诈骗。还有一些木马病毒藏身于填报志愿类的手机应用中,伺机发送扣费短信,推送广告,窃取隐私,并从中牟利。受害者则会遭遇手机流量严重耗损、资费莫名增加、广告频弹影响使用等问题。如不及时解决,还会造成隐私信息被窃等严重后果。

据了解,此类诈骗“话术”不少,大多借高考为名,例如将木马链接伪装成“高考查分系统”等,诱使用户点击。还有不法分子制作带病毒的二维码,诱导用户扫描,一扫手机就可能中毒。

警方提醒

陌生号码发送的关于高考相关的网址链接切勿点击。考生成绩、志愿填报、录取信息查询需登录生源地招生考试信息网查询。

交钱上名校骗局套路多

案例

2016年高考放榜后,佛山考生小陈因为成绩不理想,想找个出路,于是在网上寻找相关招生信息。很快,她在网上查到某知名大学秋季开放教育招生,觉得比较满意,就在网上与“招生人员”对话,并按对方提示,到佛山某写字楼一家培训机构报读了该大学会计大专专业。当时该培训机构预先收取了她800元报名费,同时开具了一张收款收据,收据印章为“大学佛山工作站”。小陈随后向该大学咨询所报专业开课时间,却被告知并没能找到她的报名信息,发现不对的小陈随后报警。

警方对该培训机构进行突击搜查,据两名嫌疑人交代,他们先在高档写字楼租用场所,虚设所谓“师大”教育培训机构,然后打着“大学”的幌子,仿造建立看似合法的高校招生网站,出资进行网络搜索引擎置顶推广招揽生源,最后私刻“广东大学佛山工作站”“佛山市教育科技培训中心”等业务公章,开出收据向报名学生收取学费。

诈骗手段

骗子利用考生家长对招录政策和程序不熟悉的空子,编造各种录取机会,以此为名收取各种费用。

“孩子高考成绩离一本线差一分,但一个熟人说,只要肯花十万元,保证孩子上某211重点大学。怎么办?这钱到底花不花?”

据了解,类似“低分跳档录取”“自主招生”“内部招生指标”“特长生加分”“交钱上军校”……这些招生诈骗伎俩近年来已被教育部门多次曝光,但每年依然有人上当。

有不法分子伪造文件、印章,设立报名处和咨询电话,假扮高校招生人员,或吹嘘自己神通广大,与高校或招考主管部门的领导有“关系”,可弄到高校招生的内部指标等。他们声称,只要愿意出钱,即使考生没上学校投档线,甚至没上录取控制分数线,也能将其“操作”到相应学校读书。然而,当家长将余款如数交完后,他们要么给家长一份伪造的通知书,要么干脆卷款逃之夭夭。

还有一些骗子谎称能办理艺术、体育、小语种等各类“特长生”加分,利用考生和家长不懂自主招生、定向招生政策进行欺骗,吹嘘可以弄到某大学定向招生计划,保证录取,公开叫价,收取高额“定向费”。同时,一些与知名院校名字有些相似的“野鸡”大学也会开始卖力地宣传,忽悠考生报考。这些学校打着“不看高考分数,进校包拿本科学历文凭”的旗号,但其实这些证书或文凭并不被国家或雇主所承认。

教育部门分析,这些老骗术之所以能够得逞,是骗子利用了考生家长对招录政策和程序不熟悉的空子而实施诈骗。

警方提醒

广大考生和家长应从正式渠道了解、确认考试招生政策和信息,一旦遇到谎称花钱能上好大学、好专业,分数不够也能上大学等情况,要保持头脑清醒并及时报警,切勿轻信蛊惑以致上当受骗,遭受损失。

短信通知中奖了?老骗局卷土重来

案例

2016年7月19日,广东省惠来县高考考生蔡某妍接到不法分子假冒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栏目组发出的虚假中奖短信,蔡某妍回拨短信中的电话号码,被嫌疑人诱骗点击登录钓鱼网站并填入相关个人信息。随后,嫌疑人以缴纳“保证金”“个人所得税”等理由诱骗受害人向其账户汇款,共骗走9800元。

诈骗手段

不法分子利用一些热门综艺节目传播广泛、公众知晓度高的特点,以节目组抽奖为名向学生实施诈骗。

“这类看似老掉牙的中奖诈骗手法不断变化后,仍然会有人中招。”资深反诈民警介绍,这类诈骗案件中,不法分子利用一些热门综艺节目传播广泛、公众知晓度高的特点实施诈骗。犯罪分子有两种心理攻势:一是抓住学生涉世未深、想法单纯、缺乏社会经验和辨别能力的弱点以及侥幸心理,避开容易让人产生怀疑的一等奖而炮制了二等奖中奖信息,使其看上去似乎存在一定的可信度;二是短信中的链接直接指向仿冒网站,不管当事人是抱着好奇心态还是侥幸心理,只要进入该网页填写了个人信息,就会导致其个人信息泄露,进而被诈骗团伙借“保证金”“手续费”等名目骗取钱财。

警方提醒

勿信“天上掉馅饼”,勿向陌生人汇款转账。

让你去领助学金?小心你的银行卡

案例

2016年8月,在广州务工的柯女士忽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要她去领儿子念书九年以来的“伙食补贴”2700元,不过需要核对她的银行卡余额。柯女士按照对方的指引在农行三元里支行自动取款机进行了操作,没想到,这一操作竟然让她卡中被盗12万元。在诈骗过程中,骗子多次将电话转接,通过伪装的“第三方”来对诈骗信息进行“核实”,这也骗取了柯女士的信任。

诈骗手段

假扮教育部门工作人员发放助学补贴,诱导学生或家长去ATM机操作,将卡上的钱转到不法分子的账户。

反诈民警介绍,骗子通过不法手段获取考生家长个人信息后,谎称是教育部门工作人员,要给贫困生发放几千元的助学补贴,而后电话诱导学生或家长去ATM机操作,将卡上的钱全部转到不法分子提供的银行账户。2016年山东考生徐玉玉的悲剧就是骗子利用这种手段导致的。

警方提醒

考生和家长可先向教育主管部门了解是否真的有此类补贴政策,同时切记不要轻易向对方账户汇款。

暑期打工挣学费?网上兼职要当心

案例

刚参加完高考的小萍(化名)同学本想在暑假找个兼职,依靠自己的能力在父亲节给父母都买点礼物。她在网上找到了一份给网店刷单的兼职,对方询问了小萍的真实姓名等信息,还发来中介公司的营业执照照片给小萍看。

在完成第一单“任务”后,小萍顺利拿到了5元钱的报酬,然而在刷下一单任务的过程中,她不但没能赚钱,连自己积攒的3000元积蓄也被骗走了。

诈骗手段

诈骗分子抓住学生想打工赚钱的心理,用“足不出户,月入过万”等口号诱骗学生,然后实施诈骗。

高考结束后,一些考生希望在大学开学前做兼职赚学费,但要注意这其中的陷阱也很多,最常见的就是以“刷单”为名的兼职诈骗。反诈民警介绍,诈骗分子先通过求职网站散布“网店刷信誉、招聘兼职”等类型的招聘广告,骗取事主信任后,骗子以替商家购买商品刷信誉为幌子,让事主购买商品,当事主登录其提供的诈骗网站,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购买网站内的商品后,骗子马上会将事主拉黑并销声匿迹。

警方提醒

寻找网上兼职要通过正规可靠的平台,并且拒绝需要预付保证金、先行垫付资金的兼职工作。要记住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对于可以轻易获取高额回报的工作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猜你喜欢

骗子短信诈骗
特别提醒:收到这条诈骗短信,千万不要点!!
诈骗
道歉短信
远程诈骗
代发短信
陈五:上钩吧,骗子
诚实的骗子
诈骗
骗子
“八一”节日短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