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德修业的基点
——说诚德
2017-01-26任松峰
□ 任松峰
进德修业的基点
——说诚德
□ 任松峰
诚是中国传统伦理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华民族崇尚的美德和价值观。人们历来视诚德为“立人之本”“交往之道”“为政之基”。宋人周敦颐认为诚是一切道德的本源,主张诚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那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的基本含义是什么?人们为何如此重视和强调诚德呢?中国传统诚德伦理又具有怎样的现代价值与意义呢?
真实无妄曰诚
何谓诚?许慎《说文解字》中说:“诚,从言,成声。诚,信也。”可见诚之本义为诚实、真诚。历史上,人们对诚之含义也多有阐释。清人戴震说:“诚,实也。”晚清重臣曾国藩说:“诚者,不欺者也。”其实,从诚德的基本内涵来看,它又客观地蕴含着“不自欺”和“不欺人”两个方面的道德要求。所谓“不自欺”,就是要客观地对待自己,如《大学》中所说的“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内心真诚之人,就会自觉做到表里如一,坦诚洁净。所谓“不欺人”,就是要待人真诚、光明磊落,不以谎言骗人,不弄虚作假、欺世盗名,对事不敷衍塞责。
诚字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诗经·大雅·嵩高》中就有“申伯还南,谢于诚归”之说。但是,作为一种思想意识,诚的观念最早产生于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中。在原始宗教观念中,人们认为天神、地祗、人鬼等都是威力巨大的,只有通过至诚至敬的祭祀仪式祈求福佑,才能真正得到天地神灵的庇护。否则,若怀有不诚之心,讲欺诈之语,就会得罪鬼神,招致灾殃。可见,诚的观念最初表达的是人们对神灵的一种虔诚的心理态度,反映的是“人—神”关系。后来,随着人们主体性意识的不断增强,诚的观念逐渐被引入到“人—德”关系之中,表达的是人们对道德的虔诚信奉。《中庸》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在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体系中,诚德伦理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孟子·离娄上》中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在孟子看来,思诚就是求诚,思诚的过程就是道德个体反省的过程,即所谓“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把诚作为幸福快乐的重要来源。在荀子看来,诚是一个人养心、修身的最重要德目。作为行为和道德主体的人,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使内心的理性能力不断增强,才能真正达到至诚无私的境界,抵挡住各种名利、欲望的诱惑。
诚为立人之本
人们重视诚德,在于诚是众德之基础,一切真正的道德行为均源自于内心的真诚。古人讲:“孝而不诚,于孝则无孝;弟(悌)而不诚,于弟(悌)则无弟(悌)。”可以说,诚德是众德形成与增进的内在保证与根本驱动。
明代学者朱之瑜说:“修身处世,一诚之外更无余事。”曾国藩也说:“窃以为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贤人之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之为也”“勤字所以医惰,慎字所以医骄,此二字之先,须有一诚字,以立之本。”“人无诚不立”,对于一个人而言,诚是一个人应当具有的最为重要的德行,人若不诚,无以为人。可以说,诚不仅是众德之基,也是立人之根本。
诚是交往之道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是一切事业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一个人只有出于真诚,做事才能真心实意、真诚务实,才能投入极高的热情,发挥个人的潜能。曾国藩就说,只要有至诚之心,“则天下无不可为之事矣”。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在人际交往中,应恪守的最基本的交往之道就是真诚。“诚于忠,必行于外。”一个人只有内心真诚、纯净无染,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做到真实不虚、率真自然、心怀坦荡、正直无私,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北宋词人晏殊,素以真诚著称于世。他14岁时,便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真宗皇帝。宋真宗召见了他,让他和1000多名进士一同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的题目是自己10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宋真宗报告,请求更换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于是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之时,正是宋朝相安无事的时候,所以京城的许多官员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外出吃喝玩乐,只好和兄弟们在家读书写文章。一天,宋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皇帝为什么会做出如此决定。宋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宴饮,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的合适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喜欢宴饮游玩之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游玩宴饮了。”这两件事,不仅让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了信誉,也让宋真宗更加信任他了。试想,一个人如果内心不够真诚,交往不讲诚信,不能以诚待人,那他就根本无法建立起与他人的诚挚关系,更不用说与其交往了。
诚乃为政之基
诚是官员为官从政的基础。在中国数千年的政治文化中,历来注重官德。“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官德正,则民风淳;官德毁,则民风降”。为政者是民众的表率,是国家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官德如何至关重要。“官无诚,则民不信、众不随。”如果为官者不能做到真诚为民、诚信为官,就不可能得到民众的信任,也无法树立起个人的威信,那么整个政府也会失去公信力。
唐代的魏征说:“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子所保,惟在于诚信。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君臣父子,不可斯须而废也。”官德之诚,包含着两个维度:一是“不欺上”,就是对国家、对上级、对工作要“忠诚”;二是“不欺下”,就是对民众要“真诚”,不图虚名,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做实事、谋实利。东汉经学家刘昆为官诚实,堪称典范。刘昆在江陵当县令时,县里发生火灾,他向烈火叩头,火便很快熄灭。后来,他被提拔为弘农太守,此地虎患甚重,民不聊生。结果刘昆上任不久,老虎就背着虎崽渡河到别的山林里去了。刘昆因此威望四起,官运亨通,被擢升为光禄勋。有一次,光武帝问刘昆:“你先前在江陵叩头使火灭,在弘农使老虎背崽渡河,推行的是什么德政?竟然产生这等效果?”刘昆回答:“这纯属碰巧而已。”很多大臣都觉得刘昆的回答不够圆滑、有点犯傻。光武帝却认为刘昆为官很实、很诚,故而对其更加器重。刘昆“碰巧而已”的回答,反映了他不务虚功、不哗众取宠的为官真诚之德。
当然,历史上也有为官者在从政过程中,不能真正恪守为官真诚之道的。明代江盈科的《雪涛谐史》中,就形象地刻画了一个“两面人”:一个贪官,自己明明想大捞一笔,却装成分文不要的样子。刚上任时,他就煞有介事地向“神明”发誓说:“左手要钱,烂左手;右手要钱,烂右手。”不久,就有人向其行贿百金,他禁不住诱惑,却又怕真的会烂掉手。此时,他的一个心腹凑上前来劝说:“请将此金纳入官人袖中,即使烂也只是烂袖子。”此言正中贪官下怀,他喜笑颜开,遂仰袖而纳之。可以说,许多贪官污吏都是“两面人”,他们台上一套,台下一套;说一套,做一套;人前是人,人后是鬼,没能做到诚实为官。
今天,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骨干力量,是“关键少数”,是引导社会崇德向善的模范与标杆。领导干部能否做到忠诚老实、言行一致,真心实意、表里如一,关乎事业的兴衰成败,国家的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干部更应注重身体力行,以自身的人格魅力,给人们以思想上的正确引导和行为上的良好示范,在领导工作中靠前指挥,在钱物使用上严守规定,在用权用人上坚持原则,在处理问题上公道公正,在解难帮困上尽心尽力,在工作作风上求真务实,在生活待遇上不搞特殊化,在团结共事上胸怀坦荡,努力展示自身过硬、组织信赖、下级钦佩、群众拥护的良好形象。所以,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地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胸怀坦荡、言行一致,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对党忠诚老实,对群众忠诚老实,做到台上台下一种表现,任何时候都不越界、不越轨,真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起强大正能量。
(作者为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