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材编撰刍议*

2017-01-26赵思童

中国出版 2017年14期
关键词:艺术课新理念教材

□文│赵思童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开齐开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必须把教材建设放在基础地位,教材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编撰出版具有权威性、代表性的系列教材,形成包含不同门类艺术教育的教材体系,以满足不同地域、层次大学生的艺术教育需要。目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材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更加重视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材的编撰出版工作,使之更好地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服务。

一、教材出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长期以来,高校普遍重视专业教育,而较为忽视以公共艺术教育为主体的美育,许多高校不仅难以开出足够的公共艺术课程,而且课程开设规范性不强,缺乏标准化的教材,致使教学效果欠佳,制约了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进而影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效果。因此,必须以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材编撰出版为切入点,切实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

1.高校公共艺术课教学迫切需要加强教材建设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2014年发布的《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都要求,高等学校不仅要开齐所要求的8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而且要视条件至少开设8门任意性选修课程,包括作品赏析类、艺术史论类、艺术批评类、艺术实践类等,加之还要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这一系列规定要求教材的编撰与出版工作必须跟上,但目前的教材严重滞后于教学,现有数套教材远不够完善,使用率不高,甚或没有出齐。因此迫切需要弥补当前教材的编撰出版的短板,使高校公共艺术课有所遵循。

2.实现课程教育目标迫切要求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根本,教材质量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因此世界各国的普通与高等教育均高度重视教材编撰与出版。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要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必须在教材建设中要端正认识,把教材的理论性、系统性、规范性和政治性结合起来,使教材真正符合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要求。

3.建设美学学科同样迫切要求加强教材建设

从学科建设角度看,美学作为艺术学的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有着丰富的内容,其地位日益得到认同。在美学的学科体系中,美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需要向各种对象传递美的基本理论和审美的基本方法,培养人们对美的共同认知。由于艺术门类的多样性、复杂性,对于审美的理论探讨需要以教材形式固定下来,以便达成共识,进行新的理论探索。但是,教材建设的不足使得理论固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也给学科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从美学美育学科建设的角度看,也需要加快教材建设,以尽快形成教材与学科、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局面。

二、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现有教材在高校的公共艺术课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总体上说教材的编撰出版与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要求不相适应,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1.更新慢,对治国理政新精神体现不够

由于目前采用的多数教材出版于党的十八大之前,而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水平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文艺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并强调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因此,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材应该及时把这些重要思想融入其中、体现出来,使教材更具有时代性。但由于公共艺术教材编撰、出版周期长、更新慢,因此对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的体现远远不够。

2.教材建设呈现一定的无序状态

从目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材的出版情况看,还存在涵盖范围窄、体例不统一、使用范围小等问题。同时,教材建设与使用也较为无序,质量参差不齐。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材的编撰修订出版中,要根据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要求,组织重点高校的高水平力量,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着重开展8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教材建设,教材编写完成出版后,教育部部属学校、“211工程”学校以及省属重点学校既要开足、开齐上述课程,也要使用规范的教材,并作为办学质量的重要考核指标。任意性选修课程中作品赏析类、艺术史论类、艺术批评类、艺术实践类教材的编撰和出版工作也要同步推进,以实现公共艺术教材的体系化。

3.教材的民族地方特色有待加强

我国是一个地域广大的多民族国家,地区差异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使地方艺术形式复杂多样,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为了传承好民族传统文化,各地高校在公共艺术教育中也应把民族与地方艺术教育纳入其中,着力打造艺术教育的民族与地方特色。教育部有关文件也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但是,目前各地高校公共艺术教材千校一面,没有把地方和民族特色艺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内容,而是简单地照搬文件要求和其他高校的做法,使得地方和民族传统艺术在大学生中了解少、掌握浅,甚至完全缺失。对此,从高校艺术教材编撰出版的角度做好民族艺术的传承乃至挽救工作具有特殊意义。

三、加强教材编撰出版的对策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以及中宣部、教育部等部门出台的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一系列文件,为新形势下高校加强公共艺术教材编撰出版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撑,对于解决建设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1.进一步明确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努力把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融入高校公共艺术课教材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形势下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要办好社会主义的大学、培养好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首先,在高校公共艺术课教材修订中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实补充到教材之中,作为统领教材内容的灵魂和主线。其次,要加强对高校公共艺术课任课教师的示范培训,提高其政治理论水平,通过任课教师实现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最后,要加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全国示范课建设,选拔培养一批示范课教师,并加强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以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在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中的真正落实。

2.充分认清教材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努力实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高校公共艺术课教材体系

高校最主要、最根本的功能是人才培养,是“立德树人”。在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今天,高校公共艺术课也要守好育人的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努力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发力。高校公共艺术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各门艺术课教材也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教材编撰要以此为主线,大量选取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典型作品,坚决祛除那些低级趣味、无病呻吟的内容,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要在教材建设和课堂教学中通过作品引导、案例感染、教师讲解、实践培养使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自觉认同、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坚持教材建设的创新理念,努力推动传统优势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教材体系建设有了新的内容,一方面传统教材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优势,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以知识为主体建构起高质量的教材体系,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对原有教材进行转型升级,尤其是进行多媒体化和网络化改造,要逐步开辟其他形式的教材体系,如专题化教材体系、案例化教材体系等,同时丰富完善教学资源库,进行艺术教材配套的数字化资源研发,通过充分搜集、整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有关文献资料、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素材,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此外,要注重借用新媒体互动和分享的特点,实现艺术教材的多媒体出版,通过生动的内容和互动式传播,促进艺术类教材出版的数字化转型。

总之,高校公共艺术教材的编撰是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把高校公共艺术教材编撰好,正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者的真正有为之道。

猜你喜欢

艺术课新理念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新理念实干 高质量作为
开发艺术课校本课程助核心素养在中职学校落地的研究与实践
现代调解的新理念与新思维
国外兴起长寿新理念
高中艺术课堂培养学生创造力教学初探
中学艺术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体验